歡迎關注紫禁城!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
中國故宮
一圖一故事
影像
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國家的宮殿
能成為一首詩一幅畫
中國的故宮
這裡是故宮
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館。
成立於1925年的故宮博物院,建立在明清兩朝皇宮——紫禁城的基礎上。
歷經五百年興衰榮辱,帝王宮殿的大門終於向公眾敞開。
影像,帶你回到那年。
封建王朝興盛後衰敗,西方列強侵入又滾蛋,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就在這裡,「任爾東西南北風」!
多少人曾來了又還,能帶走的只有滿滿的回憶和張張影像。
影像裡,是故事。
門前老照片
大清門在明代稱大明門,是明清兩朝的國門,帝王出巡、迴鑾的重要門座,門前曠地即著名的「棋盤街」。此幀照片反映了1901年慈禧太后攜光緒帝迴鑾前後,大清門附近修飾一新的場景。
這張照片中滿漢文「大清門」字樣赫然在目,1912年2月,清帝退位,民國建立。
大清門改名為中華門,原大清門門額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1912年,新換中華門門額由時任內務部次長王治馨提寫。
照片中處在大清門與天安門之間的是東西千步廊,將翰林院、宗人府、六部等重要部門分割在中軸線兩側。
1912年,北洋政府換上了黑底金字橫寫「中華門」門額。1915年,又將橫額改換成中軸線統一風格的豎寫「中華門」門額。
天安門初名承天門,在明清兩代是國家舉行頒詔大典的地方。
1900年6月,八國聯軍進佔北京,此幀照片為我們展示了天安門被侵略者炮火擊傷後的慘狀。
這張照片中,滿漢文匾額清晰可見。據張伯駒回憶,袁世凱竊國期間,袁命國務院參事林長民以漢文重新書寫紫禁城外朝匾額。
天安門前設五路金水橋,稱外金水橋,與午門北側的內金水橋相對應。
這張照片的遠景為長安左門,是明清兩代殿試宣示「黃榜」的地方,民間有「龍門」之稱,今已不存。
這張照片中的午門前,交叉著巨大的五色旗,這是判斷照片拍攝年代的重要依據。
1912年1月,中華民國尚未誕生,而當時的臨時參議院通過了決議,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作為臨時國旗。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北洋政府倒臺,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
1948年3月,北平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提出的「完整故宮保管計劃」終於實現,午門外正式掛起了「故宮博物院」字樣的匾額。
午門是紫禁城正門,也是紫禁城四座城門中最為高大宏敞的一座。
明清兩代,午門中門為皇帝專用,帝王出巡、迴鑾皆從中門進出;
皇帝大婚時,皇后乘坐的喜轎可以從中門進宮;
通過殿試選拔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
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兩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
此門亦是戰爭得勝後,凱旋將士向皇帝行「獻俘禮」的場所。
我們的時光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悽涼南浦。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蘇軾《西江月·重九》
時間奔的很快,需要點滴銘記,需要悉心留存
來自: 傳給故宮《老照片說故事丨先在午門前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