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的鏡頭:犯了重罪的犯人就會被判處在「午門問斬」。那故宮的午門真的是犯人砍頭時的行刑場嗎?回答當然不是。
據史書記載:故宮的午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是故宮的正門。而故宮整體的建築朝向都是坐北朝南,所以午門的朝向也就是在南邊。在我國古代方位中「午」就代表著正南方向,所以得名為「午門」。午門總共有5個門洞,3個特別顯眼的門洞和2個不顯眼的門洞,學術上稱之為「明三暗五」。在當時午門的五個門洞中最中間的門洞,只有皇帝才有資格每天從裡面出入。皇帝在娶皇后時,皇后可以在大婚當天從最中間的門洞被抬進皇宮,之後就再也不能從其中出入。寫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午門是一個神聖而莊嚴的地方。那皇帝除了每天從這裡出入,還會在午門做什麼事情呢?
首先皇帝每次下發的詔書要在午門頒發,其次每年農曆十月初一皇帝要在午門頒發曆書。最後如果大軍徵戰凱旋歸來,要在此舉行向皇帝呈獻戰俘的「獻俘禮」。那寫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午門斬首」到底是因何而來呢?其實這個說法是出自於明代的「廷杖制度」。所謂「廷杖」就是如果當時的大臣不慎冒犯了皇帝的威嚴,就會被皇帝判為「逆鱗」之罪。下場就是被五花大綁到午門前當眾打屁股,明朝早期的懲罰並不嚴厲,只是象徵性的打幾下了事。但是到明朝中期後許多大臣就因「廷杖」之刑死在午門。例如:明朝正德年間皇帝朱厚照一時興起想到江南選美女。但朝中重臣卻都紛紛上書勸誡皇帝,因為他們認為宮中選秀之事皇帝根本就不用親自操心,而且這樣也會耽誤處理朝政。
可是皇帝朱厚照卻不明白朝中大臣的良苦用心,在眾位大臣的多番勸誡之下,他龍顏大怒。隨即下令「廷杖」此次勸誡的大臣130多位,最後有11位大臣被當場打死在午門,其他眾位大臣也都在看到此情景時,被嚇得尿了褲子。而且這樣的事情並不只有這一件,此後還發生了多次。因此午門打死人的事情流傳到民間,就被百姓以訛傳訛傳成了「午門問斬」之說。而在明清時期犯人斬首的地方其實是在當時北京以西的柴市和菜市刑場進行的。每天一篇歷史小短文,歡迎眾位網友在評論區留下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