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諦之光中的快樂與痛苦
歡迎各位來聆聽開示。我希望提醒諸位,當一個人在聽聞佛法時要生起正確的發心。正確的聞法動機就是要發起利他之心,為饒益一切有情而發願成佛。
我們都了解世間的痛苦,以及它的形成之因。我們也知道自己可以由煩惱痛苦中解脫。今天我想再更進一步說明遠離痛苦、完全脫離痛苦的經驗。
通常當我們談到痛苦以及脫離痛苦時,我們所指的其實是一種惑迷和斷惑的情況。當我們心生惑迷時,便會感到種種極大的痛苦,而當一切惑迷都消除時,我們也就同時遠離了痛苦。
我要說明幾點,痛苦與自在之間的分別完全依於個人惑迷的程度而定,但佛法中的究竟利樂指的是一種超越我們平常苦樂受的境界。
我們通常所認為的痛苦,就是一種持續的不舒服感,或一種身體上的痛楚,或病痛等一切異於我們所喜愛或期待的感受。而持續的滿足感就是通常我們所謂的快樂,但此並非佛教所指的究竟利樂。世間一切都是因緣聚合的顯現,它絕非究竟。因為任何因緣所生之法或境乃屬生滅的,因此,它並非真正的自由。短暫的快樂在某一個時刻便會耗盡,也很容易失去。但佛教之究竟利樂的定義就是一個無法可出其左右之境,這點我們必須了解。
佛法中的究竟安樂指的是圓滿的證覺,也就是完全覺醒的心。證覺的特性就是遍知,一種離苦自在的究竟安樂。
「桑給」是西藏話的「佛陀」。「桑」意為已清淨了煩惱與所知等粗細二障,而「給」則指兩種了悟之實證——如所有智(了知一切事物之本體),以及盡所有智(了知一切事物之顯現)。我們可以在一位完全證悟的菩薩身上找到這兩種遍知的特質。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由生命之本質的究竟見來闡釋這個主題,也就是離於四邊與八邪之見。究竟見指的是有關一切事物之本質的見地,也就是離於「有」與「無」之二邊,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既非「是」,亦非「不是」。我們要了知此種超越有無、是非的本質遍滿一切事物。離於有無之境本身並非真正是一種狀態或境界,它是一種在我們還未如實了悟前,所使用的一種方便表達或溝通的世俗說法。離於有無的感受才是一種真正究竟無條件、無扭曲的快樂,它同時也是一切情器世界的本質。
證覺成佛才是最究竟的。由於佛已淨除了一切苦與苦因,因此他與現象諸法已超越了一般層次的關係。通常我們都害怕受苦,經常預期會有什麼威脅上身。因此,即使沒有真正的理由,我們也會產生恐懼和不安的心理。我們由於害怕受苦,所以產生了焦慮的心態。
簡而言之,我們不斷生活在痛苦的恐懼中,而直接的反應便是想阻擋它,以致心中生起焦慮或期盼。我們由於我執而不斷過著期盼和恐懼的日子,以致產生種種障礙和限制。我們以前說過,受制於因緣條件的東西終不免要離散。我們保護自己以免痛苦侵入,我們防衛自認為屬於自己的快樂領域。但我們註定要失掉這兩樣東西,因為它們都是造成痛苦的原因。
我希望諸位清楚的了知究竟的安樂和一般我們所耽溺在其中,帶著欺騙色彩的俗樂,其真正的差別在哪裡。若不了解其差別在何處的話,那麼我們便無法了解教法的殊勝性。一般的苦樂受是隨著有念的心和錯誤的觀念而產生的,而基本上,現時的一切經驗覺受都會帶來痛苦。所以當我們仍固持二元之見時,就不免要遭受痛苦。因此,究竟的安樂便是一种放棄我執、完全無我的圓滿了悟。
一位覺悟的菩薩對一切現象的看法完全離於期盼和恐懼;他對此世界既不生恐懼,也不懷期盼,而完全以與此合一無分的二諦來看待它。二諦指的是對一切事物之根本實相的究竟知識,以及毫無成見的洞察具多樣展現之現象的相對知識,也就是一種對現象諸法相互作用的明晰觀照。證悟成佛也即是了悟此二諦之不可分,它離於任何世俗的期待與恐懼,而此也就是究竟的安樂。
三種究竟的安樂
諸位在接受珍貴的教法時,一定要生起正確的發心。我在上面談到了無苦之究竟快樂,諸位一定要先正確的了解這個主題。
究竟的快樂並沒有一種要揚棄什麼或得到什麼的概念,因為證覺的心完全離於任何舍苦得樂的欲望。我們必須了解究竟安樂是不具此種分別念頭的。
究竟的安樂完全離於任何因緣條件,而涅磐之境亦如是;它又分為三種。
涅磐藏文稱為「揚爹巴」,意為「離於痛苦與快樂」。第一種涅磐為「嚷新基揚爹巴」,意為「無緣」或「無作涅磐」。第二種為「構佩揚爹巴」,意為「斷滅涅磐」。第三種為「瑪那佩揚爹巴」,意為「無住涅磐」,它離於任何階段或層次。
無作涅磐(又譯:「自性涅磐」)
無作涅磐指的是一切諸法根本無訛的本質;它是任何事物的真實本質。而一切事物的本質同時指的也就是無上空性,離於任何因緣和參與點,且不可思議。
「般若波羅密多經」將空性描述為無法言詮,且不可思議。「無法言詮」指的是它無法以言語加以定義,而「不可思議」則指我們無法在某處找到它。因為即使在抽象的概念中,對於一切現象,我們所執持的東西也仍只是一種假設而已。
為了使大家能了解不可思議之空性的真實面目,於是我們將它比喻為離於生滅的虛空。無礙的涅磐乃超越生滅二端,而自生明覺則遍滿其中。它是一種離於空有,可令我們獲致證覺的潛能。同時,它也是我們心的本能,一面是空,另一面則是明,其中遍滿自生的明覺。一切現象諸法無論的本質即是無作涅磐以及般若智慧。
無作涅槃乃離於概念、言詮和生滅,它也即是我們心的本質。由於它是我們心的本質,也由於一切事物皆由心而起,因此它遍滿一切處。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切諸法的本質就是涅磐。由於一切乃唯心所現,因此 ,了解心遍滿諸法這點很重要。是故我們亦稱此為「無緣涅磐」。雖然涅磐為我們的自性,但我們卻無法認知它,而以為它一定是某種其他的東西。由於我們身處輪迴世間,故對涅磐起了分別,視其為它方的東西。這種矯飾的心態造成了我們內在的一種矛盾。
無作涅磐遍及一切眾生,但我們卻不以此觀念看待自己以及這個世界。這對非修行者和修行者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我們認為涅磐和我們現有的一切是相互分離的兩樣東西。
斷滅涅磐
當我們無法認知自性,也就是無緣涅磐時,便很容易陷入串習,以及種種不斷增強自己惑障的因緣中。在我們將自己多生多劫的習氣斷除後,才有可能證入涅磐,也就是究竟的空性。斷除習氣後,我們才能證得涅磐。
在此我們有各種不同層次的斷除。從小乘的聲聞緣覺觀點來看,它指的是離於一種二元對立的習氣,並加以斷除之。而在大乘的傳承中,它所指的則是各個菩薩次第的證悟,並依此次第漸次消除習氣和障礙。
無住涅磐
第三種涅磐指的是圓滿的證覺。由於它不住涅磐,也就是大樂之境,所以稱為「無住」。由於了悟諸法無所依緣的本質(此亦指一切現象的無盡空性),因此,對於一位已成就不住涅磐的菩薩而言,他在輪迴中亦無據點。由於菩薩已證悟無上空性,並圓滿慈悲與善巧的功德,因此具足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行無邊佛行事業的能力。
無住涅磐乃指一種大悲善巧與空性智慧無二之悟境。這樣一位成就的眾生並不會沉淪於輪迴之中,因為他已了知一切諸法之因緣生滅。
由於諸法相互依存的本質而產生現象的存在,而此亦是現象缺乏真實體性的道理所在。若能了知此項事實,便代表了知菩薩絕不可能落入輪迴與自我解脫的兩個極端。
無住涅磐代表由輪迴解脫,以及結合個人的自我解脫,也就是涅磐寂靜的證入。無住涅磐代表一種不落入輪迴與涅磐的境界;它離於二邊,完全無二分別。無二的了悟也就是慈悲善巧與空性智慧的雙運。
無作涅磐是「根涅磐」,斷滅涅磐是「道涅磐」,而無住涅磐則是「果涅磐」。
兩種究竟快樂的特質
我希望再次提醒大家,在聆聽無上佛法時,應生起正確的發心。我們應思考如何利益一切盡無餘眾生,令其均能證悟成佛。
我們已討論過三種根、道、果等之涅磐,它們也可以稱為「根涅磐、道涅磐、果涅磐」。由於分別會導致二元對立的矯飾造作更加明顯,因此,我們必須了解不應對輪迴和涅磐起分別。涅磐乃離於二元對立,離於輪涅的概念。當我們在這個塵世中生活的時候,也會漸漸體會到涅磐的境界,而不必要等到這個世界消失時,它才會顯現,或把它看成是某種存在於現象界之外的東西。
證入涅磐,也就是證得完全覺醒的心,它代表一種由痛苦和無明中解脫的了悟,此具有兩種特質。
一、法身
已獲得證悟而能成辦利他的菩薩具有一種自利的圓滿功德,稱為「法身」,此即遍及一切眾生的無緣涅磐。由於一切現象本質為空,且遍及一切處,因此,無上空性亦無處不遍滿。
當一位菩薩證悟法身,也就是究竟空性時,他便具足遍一切處的功德和力量。由於一切諸法的本質為空,因此證悟法身也涵括證入了一切現象諸法。「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事物」和「覺受者」。現象和空性遍存於一切事物。
法身由空性中以現象事物的表相生起,所以一切功德事業也都由法身而出。證悟法身與證入無念(離於任何概念)是同一回事。它亦指由所知障與煩惱障中解脫。
二、報身和化身
當一位菩薩獲得證悟而離於一切煩惱妄念時,便會自然具足行做佛行事業的圓滿智慧和善巧,也就是一種利他的圓滿功德。此種智慧和善巧會以報身和化身的形相顯現而出。
報身是持有大乘教法的一種圓滿展現,而化身則代表能將教法正確無誤傳予他人的一種圓滿化現。是否能證悟這些微細的化現完全要依行者的根器,以及所能接受殊勝教法的深廣度而定。
法身可以自然化現化身,但就如我們曾說過的,佛行本然的化現是為廣大或微小,則完全要看個人的根器而定。
報、化二身並非由法身所刻意造作而成,它們是在實踐菩薩利生的願力中,所自然化現而出的。我們可以說,此二身即是代表菩薩的功德,也是一種證覺之心的明性,完全自然展現而出。報、化二身猶如太陽散發出來的光芒。它是法身,也是證覺之心的光明和幻化的遊戲。
為了讓大家更加清楚,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法身猶如大海,而報、化二身則是海浪的遊戲。我要強調的是,我之所以選擇這個比喻是因為海洋與海浪相互依存;它們無分別的結合在一起,但海浪卻又由海中生起。
在金剛乘的教法中,法身以無生本質做比喻,報身猶如無生本質的光芒,而化身則代表這些光芒的事業或遊戲。
寬廣的視野——慈悲
我們必須了解所謂究竟的快樂與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快樂並不相同。我們常認為欲望獲得滿足就是快樂,而無法滿足的狀況就是痛苦。這種快樂的覺受本身在相對上來說,就是一種痛苦。這是因為一切因緣所生之法,無可避免的終究都會改變。我希望諸位能清楚的認知這一點,我也希望能帶領諸位跳脫這種有限的觀點。
我們不應認為究竟的快樂與心靈上的痛苦是分開的兩樣東西,否則它就是一種邪見。如果我們將自我個人的解脫當成是一種究竟的解脫,那麼這種對於究竟快樂的假設也是錯誤的。
我們養成了各種層次的執著,現在我就以各種不同的角度來開示教法,以幫助諸位有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並克服一切障礙。若想要獲得究竟的快樂,我們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或見解,如此它才能與圓滿的證悟相應。
獲得解脫就是脫離痛苦,也是一種程度上的個別解脫,它同時具足兩種功德。對於一位已悟者而言,它可自利利他,亦即在利益自己的同時,亦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這兩種功德者便能證入圓滿的法身。這些化現是離於任何二元快樂的概念所展現出來的一種究竟快樂的遊戲。
這些開示是要教導我們,對於一位虔誠的佛法修行者而言,證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既然我們有福報聽到這些珍貴的教法,就應該將它應用到佛法的實修上。如此成佛的機緣才不致於局限在知性的了解上,而是真正的實踐。
我已向大家說明了要如何修行才有效益,也希望提醒諸位一定要生起並善護菩提正念。菩提心就是慈與悲之不二。當我們行做善業時,真正的慈悲心便會增進對他人的福祉。真正的慈悲心是一個將眾生由各種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因,它是一種對一切無餘眾生無緣無別的關懷。
我希望諸位能時時修行並生起菩提心。它讓我們有一種值得的感覺,並生起道上的了悟。我們並須成就空性的智慧,而我們是否能證入空性則完全要依一個條件,那就是菩提心的生起。此外,我們必須斷除自己對於現象所持的妄見,以此認清世間的徒勞無益和無常,也以此真正做到對於一切具足悲心。願大家對於菩提心的重要性完全沒有懷疑,並能衝破妄見的黑暗世界,而獲得最終的成果,那就是生起對一切現象之實相的正見。
正確的修行是立基於對佛法和上師的虔信之心。我們一定要對上師具有真正的虔誠和信任。信心、虔誠和信任的深廣度則完全依於個人所發之菩提心的大小而定,而菩提心也是修習任何佛陀教法所不可或缺的。
請記住這些教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