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交流 開心文玩!!
開心法寶(國學經典、法寶)!
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尋找的完全是同樣的一個東西。每一個生物,一切眾生,都正在尋找它。然而什麼是我們都一直在尋找的呢?——沒有悲傷的幸福!一種持續的不受任何悲傷所侵擾的幸福狀態。除了覺悟的佛菩薩以外,各種生命都害怕死亡,那是因為眾生不了解生命的真相。生命不是人們認為的有生有死,生命是不滅的,永不停息地循環在宇宙時空中。如同水,水可以證明宇宙和生命的本性。每當水分子表象滅亡的時候,其實它自然地、自動地蒸發(回歸)到天上,從表象上看水沒了,但人們從來不認為水是死了,而是認為它蒸發化成了水蒸氣。在天上聚積到一定程度,它又化成雨水落下來,水似乎又誕生了。其實,它本來就沒有生死,只是永不停息地運動在水、氣、冰、雪霧的變化之中。眾生也是如此,所謂生死,只是表象的一次陰(靈體)陽(肉體)分離、組合的變化過程而已。這種變化的表象使你大腦形成了錯誤的意識,所謂有生有死,只是你頭腦和意識,怕死的也是你的頭腦和意識,真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死。生命及萬物的本源是什麼?就是宇宙那個無形無象、無聲無息、無作無為、如如不動的本性。生命是由陰(靈體)陽(肉體)兩種物質組合而成。生命的陰性物質是來自宙心發出的靈光(光子流)。生命既然都來源於宇宙本性,那麼,說明每一個眾生原本就有佛性。眾生來到這個世界,可是,在這個世界上,物質對精神的誘惑力太大,眾生誤以為這個世界的東西都是實有可得的。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記了自己原本就俱有的佛性,迷惑顛倒的久了,也和內在的真我本性失去了聯繫。由於長期在紅塵這個舞臺上遊戲人生,也忘記了自己原是為了發揮佛的力量,加持這個世界的使命,甚至否認佛的存在。但是,眾生畢竟都有佛性,靈魂的深處儲存著過去的佛種,因此,萬事萬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為了尋找這個真我本性,所以眾生在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永遠不會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永遠不會滿足的原因。但是,眾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個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萬物皆有,本來早已俱備。卻一直向著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質世界的東西,來填補內在永不滿足的空虛。卻不知道,外面的物質世界只是本性中變現出來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 「心物辯證法」指的是物質和精神(心理意識)是互為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這裡的「心」是指「意識、心理、精神」,也是宗教講的「佛、神、造物主、真主等」。心和物各有各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心可以轉境,境也可以轉心,就看你如何把握。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線。不修行的人則心隨境轉,隨波逐流,追逐物質利益,生命層次趨於下旋。而修行者則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雖入境,但心不受物質利益所誘惑,心卻不被境轉。心若能定則境隨心轉。生命層次和生存環境皆趨於上旋。所有的法界以及你在六道裡的生存環境,都是隨著你的心識所轉化出來的。不同的心轉化為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法界,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正報和依報。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心能轉境,否則,心必被境所轉。我們想脫離苦海,不就是想轉苦海為極樂之境嗎?我們想脫離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輪迴之境嗎?覺者為佛,不覺者為凡夫,「覺」是心的「覺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覺悟。這正是千門萬法修心為要的根本原理。如果是上根器的人,僅一個「心物辯證法」就可使你頓悟,就可使你成就。成佛得道不正是心和物的轉化作用嗎?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欲界之欲是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以色慾為主。故古人講:「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來幾個悟。如今不斷生我門,來生必入死我戶」;要想解決出三界的問題,首先應明白三界是如何產生的。宇宙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根本不存各種界的問題,只是因為眾生迷惑,心中自設障礙才有了「界」。根據「境由心生」的原理,你心裡有多少障礙,你在宇宙中就自造了多少個界,你就被這些界障礙在界中而不得出離。如明此理,要想出離三界,首先要在自心裡破除各種障礙,心中無障,境障何生?心中無障,三界何在?佛家所謂的「頓悟」,即可謂:「一念之間,十地頓超」。心的超越沒有時空限制,正是由於自心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等界的限制,才被障礙在時空三界之內。如果悟透,超越三界的不是肉體,而是自心的超越。「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祗獲法身」。因此,頓悟之後既可一念超越三界。所謂求解脫,修行人總是迷惑在肉體和靈魂的解脫上,真正的解脫,是要把你那真我本性從重重障礙中解脫出來。能超越三界的是真我本性,而不是肉體和靈魂。常人所講的靈魂也只是本我的外衣,仍是物質(陰性)的。相對肉體來說,它似乎是真我,但相對本性來說,它只是真我陰性能量的外衣。只有見到真我本性才算徹底的解脫。如果從肉眼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人道,但這只是表象。如果從神識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神識卻在不同之道。由於神識屬於陰性物質,其運行速度是超光速的,加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之原理,因此,平時貪心較重的人,其神識卻早已進入了餓鬼道;平時瞋恚心較重的人,其神識卻早已進入了地獄道;平時愚痴心較重的人,其神識卻在畜生道;相反,大徹大悟者,其神識已在佛道。(1)無論在哪一道並非指肉體,而是指心和神識。肉體雖在人道,但其神識卻可能在各道。例如,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渡眾生,肉體雖在人或各道,但他們的心識卻始終在佛道上覺而不迷、如如不動。(2)此理啟示我們,真正的解脫並非是肉體的解脫,而是心的解脫。肉體並非真我,因此,修行不是肉體成佛,而是心證到了真我本性而成佛。所以,那些執著肉體享受的人,是不可能修成佛的。真正的解脫不是身離六道,而是心的解脫。真正的成佛,也不是身去佛國,而「是心是佛」。極樂即在自心,別無它求。成佛得道者與世間凡夫雖然都具有真我本性,雖然都是同一個平等的法身,但是,所不同的關鍵問題就在於「覺」與「不覺」,覺者為佛,不覺者乃凡夫。比如我們人道中,表象上都是人身,同處於人道,面對的是同一空間,同一生存環境,但覺者為佛,不覺者為凡夫。不覺者處處生煩惱,覺者時時大自在。因此,覺與不覺,成不成佛都是自心,而不是以身在何道來判別。佛說:「是心是佛」,而沒有說「身在佛國才是佛」。難道佛在六道裡就不是佛嗎?佛無論順其自然地進入哪個法界,哪個維層,對他來說都是一真法界。他都依然是佛,都沒有任何分別和煩惱,也沒有任何障礙和界限,來去自如,無論到哪裡都是極樂。其法身雖無處不在,但不動的只是那顆如如不動的心,他憑著一悟永悟而不再迷失本性。那麼,要想見到真我,首先須忘掉肉體和靈魂這個假我。忘我就是要消除自我個性,只有消除自我個性,才能回歸平等的整體。生命如同水分子,隨時都在流動和變化,只要你沒有我執,這股水流自然會把你帶到生命的終極——大海。在這股水回歸大海之前,所流經的一切旅途中,它曾有緣遇到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只要你不攀緣留戀,就不會被其所障,終歸大海。如果水分子想在路途上停留,想執著和得到沿途的草木沙石,只是妄想而已,其實它什麼也得不到,只會障礙自己的自然回歸。當然,水分子是不會動念攀緣的,因為它本身就俱有恆順眾生的佛性。所以,水分子可以在自然的流程中回歸大海。但是,人卻不同,人執著於生命流程中的財、色、名、利,總想得到那些實不可得的東西。因此,人們被那些假象障礙在回歸的路上,總在六道裡轉來轉去,難以解脫。一般層次較低的人判斷事物,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有利的人和事就認為好,相反就認為不好。今天對我有利就認為好,明天對我不利就認為不好。這種標準是人道中最低層次的標準,是自私自利、我執深重的表現,是偏知邪見,尚不夠做人的標準。對於修行人來說,如果不放下我執,何談修行?很可能就因這一個小理不通就障礙延誤你一輩子的修行良機,那才真是可悲、可嘆。因而,此理不可不明。一些我執我見比較嚴重的修行者,往往把自己的偏知邪見誤認為是正知正見,而且長期按照自己的錯誤知見精進地修下去,結果是越修離道越遠,難怪古大德們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裡所說的「僧道」並非單指出家的僧道,是泛指修行者。我執」是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並執著於對自己有利的。對於不合自己利益和見解的事物和人,就會起反感,由此而產生種種煩惱。我執——分別——善惡(好壞、是非、對錯)——取捨——執著——欲望——得失——煩惱你只要心裡還有我,還不能達到忘我、無我的心境,圍繞著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淨,有我就是在執著個性,有我就失去了整體性,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2、破我執, 眾生一體,同體大悲,由小我,大我到無我。覺悟者是悟到了宇宙是一個整體,眾生是一個法身。而眾生只看到了表相上的個體,而且由我執產生了自私及不平等的心理。在宇宙這個整體中,每一個星球都如同宇宙的一個細胞,每個星系都相當於宇宙的一個臟腑,它們與宇宙同步運行,同呼吸,共命運。具體到眾生來說,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臟腑都相當於眾生。一個細胞就可以複製一個你,因此,你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是你,而不是有你有他。如果某一些細胞,某個臟腑由於自私,只顧自己個體的利益而去傷害其它細胞、臟腑,受損傷的還是你自己這個整體。因為每一個細胞、臟腑都是相互依存,緣聚緣生的,而相對獨立的只是表相。如同車輪的軸、圈、條、內胎、外胎,似乎是獨立的,但都是這個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個法身,整體叫人,叫車輪,叫宇宙。既然宇宙中眾生都是一個整體,如同一個人身上的各個細胞,它們必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無我的狀態中無私地為這個整體付出和工作,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生存的前提下,每一個細胞才能生存下去。無論傷害了哪一個細胞或臟腑,都會使你這個人(整體)感到難受和痛疼,以至毀滅這個整體,難道不是這樣嗎?一個人的死亡,也並不是全身細胞都產生病變,只是由於某個臟腑或器官產生病變,就造成這個整體的死亡。因此,局部既是整體,每個細胞都互為存在,不可分割,充分證實了一個平等的真理——眾生是一不是二。眾生是一個法身,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的人體相當於一個小宇宙,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相當於眾生,你能說哪一個細胞不是你自已?哪一個臟腑不是你自己?每一個細胞都是整體的一分子,你能說哪個細胞好,哪個細胞不好嗎?如果團體之間,個體之間都是站在自我的利益上,分出有他有我,都只顧私利,胃不為這個整體消化,心不為這個整體供血,腳不為這個整體走路,手不為這個整體工作,試想,這個整體能生存下去嗎?在人的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在無私忘我地工作,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佛性,就是沒有自我,都是在為這個整體無私地付出,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的生存,所有的細胞和臟腑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為整體就等於為自己。相反,只顧自己則破壞了整體,同時也等於在毀滅自己。如能悟透了眾生平等之理,你就會以平等心關愛眾生,關愛眾生生存的這個大環境,不再為自己的私利、近利而損害他人和環境。眾生都是「我」身上的細胞。因此,關愛眾生就是真正的關愛自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這就是無分無別的平等之心。佛法常講「同體大悲」,一般修行人很難真正理解,不悟明同體之理,是絕對不可能生出大悲之心的。佛菩薩正是悟透了這一真理,才能使平等心、大慈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這種平等慈悲之心,不是可以學來的,是悟道後真智慧的自然流露。宇宙中的一切眾生,個體性越強,造業也越重,來世形成的生命層次也越低。相反,整體性越強,越是無私忘我者,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其來世的生命層次也越高。因此,修行人常說:「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當你修到忘我無我的境界時,你就進入了「道」,道是永恆的,你在道中也同時得到了永恆。人道的標準是"小我「是「利己利他」,但不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是三惡道的心因。而天道的標準是」大我「是「利他利己」,先利他後利己。」無我「是不再因自我而起心動念,一切隨緣不執著,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從表象上看,利他利己與利己利他,只是顛倒了兩個字,但其內涵特別深奧。「順則凡,逆則仙,奧妙就在顛倒顛」。顛倒了什麼?顛倒了我與他的先後,顛倒了利益的取捨,顛倒了個體與整體的比率。 」分別心「是指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無論遇到、見到或聽到什麼事,都要以我的利益為標準,或者是以小團體的利益為準則分別個彼此、你我、對錯、是非和好壞。由於我執,人們由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上,進行著細緻和執著的分別。一切習慣於以自我利益為判斷事物好壞、是非、對錯、善惡、取捨的標準。今天對我有利則判定為好事、好人,明天對我不利則判定為壞事、壞人。多生多劫以來,人們就是這樣來判定事物的。人們就是這樣,被你自己錯誤的認識反反覆覆地輸入的程序控制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分別心。而由於分別,才使得我們這顆心產生了種種不安定。而成千上萬的修行人多生多劫未出六道,也正是由於這顆不安定的分別心。一有分別就失去了它自然的本來面目,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執著一個天堂,必然造就一個地獄;執著一個君子,必然造就一批小人。錯就錯在不該去分別,分別就有執著,執著就是在製造收集業障,就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分別就是偏在了兩邊,失去了中道。從本性的角度講,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但一般人只看事物的表象不同,因而生出種種分別。如果延著分別心的偏見走下去,自己就會製造出種種煩惱的程序:分別——執著——撿擇——取捨——計較得失——煩惱——造業——病、災——生命層次下旋。如果延著平等無分別心的道路走,其結果完全相反:平等心——無分別——無執著——無撿擇——無取捨——無得失——無煩惱——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真空妙用——大超脫——大自在——生命層次上旋。從這兩個簡明的程序不難看出,哪一個才是我們應該走的正見之路。修行就通過明理,破除我執,斷除分別。把那個一切從自我出發的心息滅,分別心沒有了,才能恢復自然,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真我本性。萬物平等:存在即合理,本無好壞。如人體的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從自我角度去分別好壞就是分別心。個體做好自身就是對整體的最大貢獻。萬事平等: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累生累世因緣和合的結果,一切偶然中都存在必然。萬事萬物有前因必有後果,無一件事物只有前因而無後果,或只有後果而無前因,什麼因造什麼果。前事之因成為後事之果,此果又成此因,而達於彼事之果。從一世看,有是非對錯;但從累世因果角度看,一切都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一切所發生的現象都是自然的,無可非議的。萬事萬物都各有其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起著相互襯託,充當對方背景的作用。因此,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們都是佛性的顯現。如果你認為還有沒意義的事物,只能說明你尚未開悟,還在分別。萬事萬物如一棵樹,如一臺戲,需要枝葉花果的相互襯託,需要各種角色的相互配合。在一臺戲中,反面人物演得越畢真,表現的越「壞」,才能把正面人物襯託得越「好」。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萬事萬物平等無別,一切事物之間都是在起著相互襯託的作用,並無好壞之別。你心裡不平衡,是你自己不正常,是你自己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整體和規律。外面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正常的,不正常的只是你自己的心。如果你能平等看待萬事萬物及十法界,你還有何分別?無分別則無欲望,無欲無求還有何放不下呢?還會有煩惱和妄念嗎?當你平等心升起的時候,無執著,無煩惱,無妄念時,清靜之心也自然生成。怎樣才算達到平等心呢?當你再看到所謂的「好壞、是非、善惡、對錯、醜美」等一切事物時,自心如同鏡子,只反映事物的本象,而不再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等。在你眼裡,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無分別的。不僅要這樣斷掉分別心,而且還要在無分別的基礎上,斷掉取捨和撿擇之念。如無取捨撿擇之念,還有何求?如無所求,還動何念?果能如此,你的心自然就會清淨下來。天地間出現的一切只是一種存在,它本身並沒有自身的屬性,你儘管去體會,去受用,但不要給它戴上對錯善惡的帽子。一有分別就失去了它自然的本來面目,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人們處於什麼生活環境,能做什麼就隨緣做什麼。在什麼境界,什麼崗位,就安心於此,隨緣而遇,隨遇而安。成語中的「安分守己」涵義很深。自己一生應得幾分,不可強求,安守本分則得到你命中即有的定數。若不安分,則連自己應得定分也會守不住,這是古人對自然的徹悟。聖人有時也會努力,但不是強求,既隨緣做事,而又不求任何結果,這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清靜,清靜即是本性的特徵。 古大德說:「成佛不難,放下既是」。但是,人卻有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錢財名利,放不下所執著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願失去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我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對,別人的見解不對,總不願恆順眾生,還是在處處突出自我的個性,當別人的見解與自己不同時,就生氣煩惱,並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紛爭。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對我見越執著的人反而離道越遠,這就是個性。由於執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而且總想強求別人都按照自己的見解、意願去做。當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和見解時,則心生煩惱、怨恨,甚至發怒。人與人的矛盾,家庭的紛爭,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動亂,都是我執我見所造成的。我執我見是以我為中心,失去了整體性。個體性越強則離道越遠,整體性的比例越多離道越近。執著我見的人活得不僅累而且很苦。這種我執我見者突出表現在對家庭親屬的矛盾上,問題出在哪裡呢?其根本原因是執著私情。我曾經問這種人:「如果是別人和你的意見不一致,不聽你的,你會強求他嗎?你會因此而生氣嗎?」他說:「不會,如果是別人,勸他不聽,我就不管他了。」我問:「為什麼對自己家的人放不下,非要強求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呢?信息化時代,佛菩薩弘法利生也與時俱進。公眾平臺、微信群等各種新媒體,處處能看到佛菩薩忙碌的身影!!!
真正明心見性的人,他當下即是極樂國。當你真正明白了天地萬法就是你當人當下一念所現的道理,真正明白了如來藏的法理法義,那你就達到了無我無不我,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這時候你的心量徹底地打開,萬法皆我,這就是開心般若。了脫世間煩惱,突破輪迴之束縛,就是這麼簡單。心量打開,心態調整得好,你當下就在極樂世界,充滿著快樂、光明。圓頓大法,打開心量,當下成就大智慧,就是這麼快,這就是即悟即修即證,就是花開蓮現!這就是不歷階梯,一步登天!如《楞嚴經》云:發明便解脫。如《法華經》云:一念隨喜,蒙佛授記!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內容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我們尊重原創,文章、圖片、視頻版權屬於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聯繫QQ3828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