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2020-12-23 歷史知心人

亞瑟·叔本華(德文: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享年72歲),德國著名哲學家。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

叔本華,人們稱之為悲觀主義者。

其實,他哪裡是悲觀,只不過是因為他太懂人性。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具有更深刻的哲學基礎,他從「我欲故我在」這一「秘密入口」開 始哲學思考,認為自己揭開了遮蔽世界本質的「摩耶之幕」。唯意志論定義的人生本 質,就是一股盲目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追求就意味著痛苦,所以人生是毫無存在價值 的一場悲劇!我們且來看看叔本華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斷地掙扎以求獲得自身的滿 足,而這種掙扎又總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因而永無休止、走向無窮。痛苦是關於世 界本質的唯一體驗,這個世界,「沒有哪兒有一個目標,沒有哪兒有最後的滿足,沒

有哪兒有一個休息之處。」有的只是無盡的痛苦。欲望是盲目的,永遠無法最後滿足, 一個願望得到滿足,另一願望就生出來,「一切都未定在天,只有需要和睏乏是肯定 的。」因而整個人生充滿著維護生存的憂慮和沉重。不僅如此,人一生還要面對來自 各方面的危險,有來自他人的,有來自自然的,有來自命運的等等。

叔本華也談過幸福,不能達到目標是痛苦,達到了其目標願望就是幸福。但因為欲求的 無止境,使幸福也只具有消極的意義。隨著願望的滿足,享樂也就完了,幸福也就完 了,痛苦之手又會把將生命抓回到其陰暗的統治之下,幸福如白駒過隙。「任何個別人 的生活,如果整個的一般的去看,並且只注重一些重要的輪廓,那當然總是一個悲劇: 但是細察個別情況,則又有喜劇的性質。」叔本華幸福的結論僅此而已!在他的眼睛 裡,人生徹頭徹尾就是一場悲劇,人類的生存本身就毫無價值,受痛苦支配的人生絕對 沒有自由。

就連國外作者也說:「假若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他的論點顯得一點也不真誠。」可以看出,當時的文界並不看好叔本華。可是本人卻毫不在乎,並且認為做人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一個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思考》 取自叔本華一生中最後一部巨著《附錄和補遺》,是他對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補充和說明。這篇以格言體寫成的《附錄與補遺》,使聲名沉寂六十多年不獲承認的叔本華一夜成名。正如他所說,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下面的摘錄取其精華部分,以睿智、生動的筆觸,娓娓地跟我們討論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發揮此生。

痛苦給人的感覺是不折不扣的,快樂的真正標準就是沒有痛苦。如果我們沒有遭受痛苦,而且又不覺得生活枯燥,世上快樂的必要條件已經達到了,其他一切都是虛妄。

一個人的內心愈為充實,他對其他人的需要就愈少——其他人愈不能替他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高度的智慧會使人不合群。

一般人只想如何「消磨」時間,有點才智的人時儘量如何「利用」時間。

世人很難能如此通透,而叔本華卻可以。在我看來,雖然叔本華天性敏感,6歲就在《寫給自己》中,訴說過「絕望」:

「在6歲那年,一天晚上散步回來的父母發現我陷於極端的絕望之中,因為我固執地認為他們永遠將我拋棄了,在我的青少年時代,我經常臆想自己得了什麼病,或與人發生了爭鬥,這種情形折磨著我。」

但,正是這些痛苦的童年經歷,才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實現了叔本華的通透。

①叔本華與父母的人生經歷

叔本華生於富足的商業名流之家,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父親是成功的商人,母親是文藝女青年。叔本華年少時,就曾和父母一起去歐洲觀光旅遊,只不過那時的歐洲大陸連年戰亂,沒有美景,只有慘澹。

叔本華將歐洲大陸的民不聊生、市井衰敗,一一記在了心裡。憤世嫉俗的他,開始以「悲觀」的認識,強調直觀感受,反對空洞言談。後來,與他最親密的父親自殺了,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失去父親的叔本華,並沒有與母親相依為命。反而因為彼此在思想上的分歧,而互相敵視。母親覺得他是誇誇其談,有意製造空洞的傷感;叔本華則因母親的賣弄風情而暴躁。

1814年,母親生氣地將叔本華推倒,他滾下了一樓地面。至此也標誌著,她與叔本華的母子關係徹底決裂。經歷了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傷害後,叔本華開始對自殺、痛苦、女人、生存空虛等,非理性思想進行了關注,而對這些思想的研究,也塑造了他孤僻自傲的個性。

叔本華羨慕梭羅那般,能夠離群索居的人。一是因為清淨,可以給他更多的思考空間;二是由於他自詡自己的思想無人能及,沒有人值得他浪費時間去社交。叔本華涉獵廣泛,他的「生存意志論」解釋了「人是利已主義的;欲望的滿足總是受到條件的限制」。

在他看來,「原始的求生存、溫飽的欲求和盲目、非理性的本能衝動,是一種盲目的不可遏制的衝動。人的欲望和衝動源於缺乏和對現狀的不滿,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永遠得不到滿足,現實猶如夢境,人生充滿痛苦,這痛苦就是生存意志的本質。」

也就是說,人生之所以會痛苦,都是因為自己的欲望,和本能的追求。當欲求不滿時,就會痛苦。而「悲觀主義」則教會我們如何去直面痛苦,因為只有敢於直面痛苦的人,才能最終擺脫痛苦。

所以,悲觀主義看似悲觀,實則卻並不悲觀,而是一種追求幸福的另類方式。

②悲傷,痛苦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與哲學

在叔本華看來,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才是長久的。但痛苦又是必須的,因為你只有經歷了痛苦,才能走向幸福。

正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並不選取所有的快樂到某些快樂,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時,我每每放過這許多快樂,如果我們一直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樂隨之而來,我們就認為有許多種痛苦比快樂還好。」

細想一下,大凡是在某個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沒有人是跳過「痛苦」,直摘「榮冠」的。就連叔本華自己也是如此,他在世時,遠不及他去世後有名。當年,他在柏林大學做「無俸老師」時,曾將自己的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結果,當時被主流接受的黑格爾,此次講座座無虛席,而他的講座則因人數太少而被取消。

驕傲自負的叔本華,面對無人問津的慘況,痛苦不言而喻。雖然他能通透地看到人生的本質,但他也必須要找到出口,擺脫這份痛苦。

叔本華認為,「擺脫人生的痛苦有兩條途徑,一種是通過藝術的審美、哲學的沉思或道德的同情,進入一種非功利性的境界。若想徹底擺脫痛苦,就要走另外一條徹底否定生存意志的禁欲主義之路。」

對於這兩條途徑,叔本華本人也是實踐者。他興趣廣泛,不光對藝術有較高的審美,對哲學的研究也很深刻。而他得天獨厚的家族遺產,又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我們都知道,生理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為了能活下來,我們首先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而為生計奔波本身,就限制了自己對研究的深入。叔本華則不需要考慮這麼多,因為他不用擔心生計,所以他才能在「非功利性」的境界中,研究自己的哲學。

讀《人生的智慧》,便能理解了即使悲觀主義卻依然備受歡迎的原因:人生是苦,但不能屈服於苦,而要尋找解脫的辦法。

而叔本華則更趨近現實人生的考慮,著眼於塵世的幸福,關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過的更好。

它的用處恰恰就在於使我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樂和幸福。當別人由於環境的限制而苦惱時,你卻會因為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達和愉悅。

生命的真相,就是痛苦。這不是悲觀主義,這是最真的事實。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8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相關焦點

  • 學者對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觀的益處!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在叔本華看來,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和生活表象進行徹底的否定。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
  • 叔本華:智慧愈發達,痛苦的程度就愈高
    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他的磚頭書《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我到今天沒讀完,可他談人生、談讀書的短文確實可以一讀。認識人、認識自己是人一生的功課甚至說是事業,叔本華在這方面是個不錯的「幫手」。如果人生不是痛苦(災難),我們存在的目的就必然完全失敗。而事實上,世界不能不是痛苦,存在不能不是失敗。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現象就是由我們的感官和科學研究而認識的事物所構成的經驗世界,物自體則是一個獨立於我們的經驗之外的世界。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分四個部分論述了世界的本質就是意志和表象。第一部分:世界作為表象初論叔本華首先提出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的觀點。表象是一種客觀現象,但是它的背後有一種因果律在支配。
  • 叔本華:假如生活對你不公,也要勇敢扛起自己的負擔和痛苦
    叔本華:假如生活對你不公,也要勇敢扛起自己的負擔和痛苦大部分哲學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積極向上、向善的,但是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卻以「現代悲觀主義」命名,這倒不是叔本華的哲學比起其他哲學來有多「悲觀」,而是叔本華哲學道出了真理,將那人生的悲劇性命運給揭示了出來。猶如埃斯庫羅斯等悲劇大師的劇作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叔本華的哲學直指人心,直接殺向通往真理的正確的道路,讓人心受到極大震顫。
  • 叔本華:欲望永遠不能滿足,意志永遠是饑渴的意志!
    叔本華進一步指出,這種「物自體」就是「意志」,「所有生物都依賴它而出生,依賴它而生活,伴隨它直到死亡,直到他們加快步伐」。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意志的客體化,好比牙齒食道腸子是客體化的飢餓,生殖器官是客體化的性慾,意志總要把自己表現為可見的世界。叔本華進一步指出世界就是意志,所以它充滿著痛苦和猙獰。意志即是欲望,欲望總是溝壑難填。一個欲望倒下去,十個欲望站了起來。
  • 叔本華最穿透力的5句話,就像給靈魂「洗澡」,振聾發聵
    叔本華曾說過,欲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人一旦欲望太過強盛,就會陷入一種疲於奔命的忙碌之中,體驗不到生命的快樂。但是人又不能沒有欲望,一個沒有欲望的人,是沒有生命力的人。因此對於欲望,最好的辦法就是愛且克制。儒家傳達的中庸思想就很適合這一套。3、一個人照鏡子時,永遠不會以陌生人的眼光審視自己,他的自己意識只會不停地低聲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個自我。」
  • 生活之所以如此痛苦,並不是痛苦選擇了你,而是你選擇了它!
    如果說小女孩因為突如其來的災難失去家人,從而感受到了無法理解和難以承受的痛苦。那麼裡昂作為一個成年人又遭遇了什麼,讓他對生活如此定義?電影畢竟是虛構的,但導演想要傳遞出來的思想是什麼呢?你可曾思考過為什麼孩子可以轉眼就會破涕而笑?一首老歌或許會讓你明白,現代人為什麼越來越痛苦:有愛情,還要麵包,有房子,還要珠寶,瀟灑漂亮怎能吃得飽。女人愛瀟灑,男人愛漂亮,不注意糊塗地就迷上你。現代人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煩惱,深情深意不容易看到。
  • 叔本華50句智慧名言,句句直指人心!
    ——叔本華13,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於我們企圖把悲慘的人生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樣,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這種生活必然伴隨而至的還有人與人的相互撒謊和哄騙。——叔本華14,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並且喜歡獨處,那他就不啻獲得了一個金礦。
  • 叔本華:欲望得不到滿足,焦慮背後的聲音,其實是渴望被愛
    而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中早已透露,真正的幸福和欲望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人們往往將輕易感知的欲望當成了幸福,一邊滿足欲望,一邊任由欲望將自己吞沒。叔本華其實已經注意到——人所拼命追求的不見的是金錢或外在形象,其實是內心的被愛。
  • 叔本華 | 人最應該追求的東西是什麼?
    點擊上方「開心世界」關注更多精彩叔本華說有一門理論可以作為安排生活的藝術,它能夠幫助我們最大可能地獲取快樂並贏得成功,教會我們怎樣去創建幸福的人生,這門藝術的理論稱為「幸福論」。為了論述這個問題,他寫了《人生智慧》一文,提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 徐克武俠電影:人人皆有欲望,何處皆為江湖
    西方反理性思潮的鼻祖叔本華,從生命意志本體論出發,提出了悲觀主義人生論。叔本華認為生命意志的本質就是痛苦,因為生命意志即是盲目、無止境尋求生存和繁衍的欲望,而欲求的高度激烈性本身就已是痛苦的永久根源。人的欲望與痛苦均是與生俱來的,而徹底的解脫之途只有滅絕意志,走向「寂寞」、涅槃。
  • 《人生的智慧》:讀完叔本華這本書,能幫我們化解人生大部分煩惱
    不過,是金子就會發光,幾十年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終於得到世人的認可,也由此成為經典哲學名著。雖然處女作被堆進了倉庫裡,但叔本華並沒有中止研討。63歲時,他出版了《附錄和補遺》,這是他的封筆之作。原本,叔本華對這本書沒報什麼希冀,沒想到,它剛一問世,就立即惹起驚動。叔本華終於等來了早該屬於他的光彩。
  • 生活感悟的經典句子,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因為人生有很大一段是真實地面對自己,是向自己交代。或許自己的真實是在最後的日子,或許自己的勇敢就是說出真相。無所顧忌是那樣的豁達和坦然。11. 每一次疼痛,都是生命的一次洗禮和蛻變,是你,讓我的生命豐滿,讓我的靈魂溫暖。今夜,此刻,我終於能夠告別淫浸於悲傷的昨天,破蛹成蝶。12.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也許會徘徊不定猶豫不決。
  • 快樂和痛苦是比較出來的
    只要需求得到滿足,人就會感覺到快樂。反之,若總覺得缺了點什麼,總看著自己碗裡的盯著別人鍋裡,痛苦將纏繞著你,你的世界也將遠離快樂。 人的欲望越大,要求越多,期望越高,越不容易滿足,痛苦也就越多。這種痛苦,多來源於對周圍人和事物的比較。
  • 叔本華:性慾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一切欲望的焦點
    我們說過,性慾是一種最激烈的情慾,是欲望中的欲望,是一切欲求的匯集,而且,如果獲得個人式性慾的滿足,針對特定的個體,就能使人覺得有如擁有一切,仿佛置身於幸福的巔峰或已取得了幸福的王冠;反之,就感到一切都失敗了。這些事情也可與生理學方面取得對照:客體化的意志——人體組織中,精液是一切液體的精髓,是分泌物中的分泌物,是一切有機作用的最後結果。
  • 阿圖爾·叔本華的「悲觀論」和「唯意志論」,有何開創意義?
    在悲觀論方面,幾乎所有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向善、向上、向尚的,都是勸人「天天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成為這一新哲學體系的「開山祖師爺」。叔本華認為,人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了,人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兩者之間。
  • 《叔本華人生哲學》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叔本華人生哲學》是叔本華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叔本華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事實上,深刻理解力的存在本身就使狹窄、愚昧的人驚慌和難受。 16、庸俗的人是指那些沒有心靈渴求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曾有對知識和見解本身發生的欲求,也無體會與它們相近的美感快樂。若逢美感樂趣正值時尚,他就為了追求時髦,也會試著去品嘗此種樂趣,但他並不真正喜歡這些東西,甚至對它們很反感。
  • 人生不可錯走的五步路,錯一步,你的人生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文:十裡插圖:來源於網絡人生絕非兒戲,有時候走錯一步就意味著步步錯,從此以後你的人生就會偏離航向,朝著最痛苦的方向駛去。人生是一條永遠無法返程的旅行,既然你選擇了這條路,就意味著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回頭的餘地,就算你想要改變航向,你也必須付出與之的代價。而到了那個時候,你大概會覺得你的人生當中只有痛苦,沒有歡樂吧。
  • 如果有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那麼比痛苦更痛苦的事情是什麼?
    悲傷是因為痛苦,人為什麼會痛苦?也許了解了痛苦的來源後,我們可以找到擺脫一些痛苦的辦法。在佛家看來,人生來就是充滿痛苦的,哪怕是我們以為美好的愛情。來看看佛家總結的八種痛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苦。先說「生苦」。人生下來會是痛苦的嗎?佛家說「是的」,有人說,孩子哇哇墜地,也許就是在為此生要面對的痛苦而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