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對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觀的益處!

2021-01-09 文眼看世界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在叔本華看來,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和生活表象進行徹底的否定。

叔本華的哲學之所以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或許更多的源於他的這個思想基礎,即從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現象所顯現的各階段中,意志總是孜孜不倦的努力著,但並沒有最終目標或目的,因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質,無所謂達到目標而告終。所以,它永遠無法獲得最後的滿足,沿途只有荊棘和障礙、痛苦和無聊、掙扎和焦慮,就這樣永無盡期地持續下去。

那麼,叔本華為何對人生如此悲觀呢?他的哲學看似悲觀,是不是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樂觀和積極性呢?今天哲學詩畫就這些問題,一起來和大家分享和探討下。

1,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歷史背景

叔本華活躍於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歐洲,他思想中洋溢的悲觀主義色彩與一直承受官僚封建反革命勢力打壓的資產階級的悲觀情緒相吻合,也揉入了對生活的感悟,對現實中的現象有深刻的見解,迎合了當時大部分人對現實的不滿情緒與資產階級逃避現實的風氣。

叔本華意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們為追逐個人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即是意志世界的顯現,進而推導出人生痛苦,悲觀的論調。在非理性主義思潮影響下,叔本華唯意志論哲學和悲觀主義人生觀便在其影響和作用下應運而生。

2,有意志,就必然有痛苦

「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是叔本華唯意志論哲學的兩個基本命題。

1)世界是「我」的表象

叔本華將現實世界歸結為意志的表象,認為世界萬物的存在完全基於它與人的關係之中的,人所認識的一切事物受著主體人(即「我」)的制約,世界永遠只是主體表象的客體,沒有主體就沒有客體,人所生活的世界只是人的表象世界。

表象分為直觀表象和抽象表象。

叔本華從認識論出發一反康德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理解,將非理性,超理性的直觀認識稱為知性認識,這種知性認識是對表象的一種悟性直觀。在叔本華看來,人既是具有知性和理性這兩者思維,知性通過直觀和感知從而產生對象和客體,即為直觀的表象。理性是以知性為根源,對表象形成概念,是抽象的表象,但只是一種表象的表象。叔本華通過這些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從而得出一切客體的存在都是建立在主體之上,只用通過主體才能認識客體,同時叔本華認為理性只拘泥中表象的範圍之內,通過理性來探尋世界的本質是不可能的。

2)世界是「我」的意志

叔本華認為,意志具有同一性的特點,世間萬物的同一本質就是意志。

意志本身是為一種盲目的、非理性、不可竭止的欲求,是生命不竭動力的體現。生命是人的內在屬性,是一面鏡子顯現意志的世界,由此意志和生命之間必是密不可分的。以求生存為基本特點的欲求是一種生存意志,它與伴隨著生存意志而生的生殖意志合起來稱為生命意志。叔本華認為無論是生存意志還是生殖意志,本質都是被欲望所驅使,伴隨著痛苦。

痛苦來源於對生命意志的肯定,生命意志是指以求生存為根本目的一種盲目的,無法遏制的欲求,欲求不滿和欲求滿足的相互過程之中,進行痛苦和空虛的轉換,同時自然界不同個體之間為了使自己的意志能夠得以顯現,必然經歷著不斷的阻礙,這種阻礙也是痛苦的,所以人是痛苦的,這是人的宿命。

人在欲求不滿與欲求滿足之間不斷徘徊,即使欲求的暫時的滿足,也並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欲望沒有止境,如果沒有欲求,人就會處於焦慮、無聊和空虛的精神狀態。另一方面,人對欲望的徹底取消則使人進入虛無的境地。意志如果取消,以其為依託的表象世界也不復存在,而作為主體的人類也從而只是空洞的「無」了。這種虛無主義成為生存無意義的佐證,但想要解脫,是困難的。

3,人類所能做出的對策:否定意志,取消欲望

叔本華認為,人生痛苦在於追尋無法滿足、沒完沒了的欲求,只有捨棄欲求,否定生命意志,才能脫離人生痛苦。他提供的解決途徑主要為在哲學中沉思、在藝術中沉浸和禁慾這三個方面。

叔本華從印度的哲學經典《奧義書》中學習到了部分精華,通過運用「調息,沉思,專注,思辨和入定」這些手段使人達到精神解脫。而哲學沉思,要求人們節制自己的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態,在社會社會關係中保持適當的距離,進而保持平和滿足的心態。

叔本華對痛苦人生的最主要解決途徑是對生命意志的否定,他認為通過沉浸在藝術中,可以從美學直觀中擺脫意志束縛,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暫時的解脫。因此在藝術世界中,人完全沉溺於對理念這一自在之物的觀照和自得之中,暫時忘卻了事物同意志之間的各種關係,作為主體的人與理念融為一體,脫離了意志的服務,使其從生命中得到瞬間的解脫。

但叔本華指出,沉浸藝術之中只是暫時的將人從意志的控制中擺脫出來,若想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痛苦,只有對生命意志進行徹底的否定,即走向禁慾之路。只有徹底否定意志,徹底擺脫塵世的各種生存和欲望的幹擾、誘惑,才能擺脫意志的束縛,超越痛苦。

結語——

從叔本華那裡我們認識到,人生的本質是痛苦的,我們必須反省自身,發現自身的內在價值,有遠見的進行自我拯救,最重要的是要平衡幸福和痛苦之間的關係。當我們直面自己的欲望,正視自身的局限性,在受痛苦人生的捶打中,在對生命的醒悟和痛改前非的過程中,我們將會對人生產生頓悟,對生命完成超越,進而選擇一種適度且適合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像叔本華自己所說的「人生的幸福,主要來源於自身」。我們人類具備有將痛苦轉化為幸福的能力,我們可以在悲觀世界中生長出積極的萌芽,放下不切實際的欲求,平衡自身需求與欲望之間的關係,從而將自己從悲劇人生中自我拯救出來。所以,真正的悲觀其實是一種深遠的樂觀,通過悲觀,我們實現了從人性向神性的美好躍升。

相關焦點

  • 悲觀的人註定悲觀的人生
    同樣的,給我最深印象的兩種氣場,當屬悲觀與樂觀,消極與積極!積極的人笑總掛臉龐,樂觀的人總是在暢享未來的美好!而相反的,消極的人內心總會有各式各樣的不愉快,悲觀的生活態度註定悲觀人生!如果說悲觀與否僅會對個人帶來不良影響也算,它就像是人周圍的氣場圈,會輻射到身邊人!悲觀的人往往會將未來想的很可怕,活在過去的痛苦中,杞人憂天,為不必要或莫須有的痛苦煩惱擔憂!
  • 叔本華:精神空虛的庸人喜歡社交,而有智慧的人則用孤獨富養精神
    「悲觀」哲學家與心靈對話大家都知道,叔本華作為一個哲學家,一直被貼上了「悲觀」的標籤,甚至有人說他提倡「自殺」。其實,叔本華並不提倡自殺,他只是認為死亡不是一件壞事,他認為:我雖然已經死了,但世界仍在運轉,那麼它仍然存在於這個世界。死也並非歸於無,只是以另一種狀態存在於表象世界。
  • 思考 厭世 悲觀 人生意義
    進而發現人生毫無意義,人活著也毫無意義,於是便有了厭世的情緒,便否定一切,否定人生。這是普遍存在的,經常能聽到的。一、否定生活生活裡有人對生活和人生持否定態度,有哲思者,也對人生進行否定,並能得到廣泛認可。比如尼採,他對人生持悲觀的論調,擁躉很多。
  • 叔本華最穿透力的5句話,就像給靈魂「洗澡」,振聾發聵
    叔本華並不想要我們悲觀的對待生活,反而希望我們以一種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活。他的悲觀,其實是對人類的一種悲憫,只有深刻感悟的人才能明白。時間碎片化的今天,讓我們去閱讀叔本華的深厚哲學書是非常難的,尤其是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今天我們就講講叔本華最有穿透力的6句話,希望你有所收穫。
  • 防禦性悲觀的人生:戰勝焦慮,只要悲觀就夠了
    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都是表面的,在人性深處,我們還學會了防禦性悲觀。從名字上看,它就與單純的悲觀是不同的。馬上考試了,同學A說:「我都沒怎麼複習,這次肯定會考砸了!」結果成績一出來,非但沒考砸,還考了個滿分!嘿,你說氣人不氣人?但撇開這位學霸可能存心氣人的因素之外,他說這番話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防禦性悲觀。
  • 阿圖爾·叔本華的「悲觀論」和「唯意志論」,有何開創意義?
    在悲觀論方面,幾乎所有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向善、向上、向尚的,都是勸人「天天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成為這一新哲學體系的「開山祖師爺」。叔本華認為,人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了,人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兩者之間。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唯意志論定義的人生本 質,就是一股盲目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追求就意味著痛苦,所以人生是毫無存在價值 的一場悲劇!我們且來看看叔本華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斷地掙扎以求獲得自身的滿 足,而這種掙扎又總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因而永無休止、走向無窮。痛苦是關於世 界本質的唯一體驗,這個世界,「沒有哪兒有一個目標,沒有哪兒有最後的滿足,沒有哪兒有一個休息之處。」
  • 悲觀怎麼了?我就是一個樂呵呵的悲觀主義者
    好像足夠悲觀了。但是我認為她並不是真正的悲觀主義。她期待著可以找到一份沒有遺憾,沒有衝突,能夠滿足自己所有願望(經濟,成就感,關係)的工作.這種幻想實際上是避免接觸客觀事實中必然會存在的種種不愉快的感覺。也是因為一直維持這樣的幻想,各種失敗的可能性都想到了,她也無法積極的行動。少了行動,她失去了大量可能的經歷和機會。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叔本華是19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看叔本華的著作,能寫出如此悲觀的文字,他本人一定是個悲觀主義者吧?其實,叔本華是悲觀的,但同時也是樂觀的。他看透了人生的同時,也很熱愛生活、樂觀向上。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
  • (不要用悲觀的態度對待人生)一代球王
    這位天才少年真正引起人們關注是在1956年,當時著名的桑託斯隊邀其人隊。他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託斯足球隊時,擔心那此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沒有信心。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頭一年即攻入32個球,成為該隊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頭號射手。1957年,未滿17歲的貝利首次入選國家隊,並首次參加世界盃賽。
  • 《陽光普照》:悲觀其實是一種極致的樂觀
    悲觀其實是一種極致的樂觀我不大喜歡被人稱讚樂天派總感覺後面的路都得被「樂觀」裹囊著前進一句「樂天派」就那麼輕描淡寫地粉飾了我最黑暗那段日子裡所遭受的彷徨,無助,恐懼它很狡詐地隱瞞了深夜時分的酒精,眼淚,窘迫事實上,我一直是個很悲觀的人
  • 島內學者:十分悲觀
    島內學者普遍悲觀。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表示,蔡可能呼籲兩岸和平,但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兩岸未來擦槍走火的可能升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蔡英文連任就職一切從簡,但攸關兩岸關係的就職演說內容仍受重視。
  • 積極樂觀的人和消極悲觀的人
    看了塞利格曼的《幸福五部曲》後,我有點詫異,原來世界上有塞利格曼這樣的人——快樂和幸福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需要訓練才能獲得的人生感受。
  • 悲觀了怎麼辦?不要再折磨自己,踢開人生中最大的搗亂分子!
    這些人很容易產生悲觀的情緒,其特徵是,他相信壞事會毀掉他的一切,會持續很久。同時,悲觀的人很容易產生無助感——不論怎麼做都無法改變命運。這種情況就是習得性無助。當這樣的「習得性無助」持續下去,我們就會感覺整個人生簡直是充滿了痛苦和折磨,甚至會產生厭世的極端情緒!那怎麼應對呢?
  • 人生不要悲觀的句子,內心充滿陽光生活才有方向,句句真摯
    二 * 不要悲觀地認為自己很不幸,其實比你更不幸的人還很多;不要樂觀地認為自己很偉大,其實你只是滄海之一粟。三 * 不要追求外表,它會騙人;不要追求財富,它會消失;追求一個讓你微笑開顏的人吧!因為微笑會讓你灰暗的一天豁然開朗、陽光明媚!四 * 當我和擁擠的人群一同在路上走過時,我看見您從陽臺上送過來的微笑,我歌唱著,忘卻了所有的喧譁。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並不是完全的隱逸避世,相反還是每天關注著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
  • 悲觀不可怕,梁朝偉就是將悲觀變成前進的力量,成家喻戶曉的影帝
    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恰當地控制自己的悲觀情緒,就能獲得更大的發展。梁朝偉是大家早已熟悉的明星,他憂鬱的眼神和成熟男人的魅力讓很多人為之著迷。在一期《藝術人生》節目中,梁朝偉一直強調自己是個很悲觀的人。梁朝偉說:「我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很自卑、很害羞的人,所以才當演員,躲在角色後面很安全,否則我就去做主持人了。
  • 《紅樓夢》裡悲觀之人和盲目樂觀之人
    作者:韓雪麗悲觀的人有好處嗎?沒有,小說裡,黛玉是悲觀的,可悲觀有一樣好處,悲觀的是人清醒。金釧的盲目,她一直以為,太太當她是女兒一樣待,而且,會把她給了寶玉,不知道哪裡來的如此感覺,於是,才有了太太午睡時,和寶玉調笑,可以當作是玩笑,可以當作是勾引,反正中年人,聽了怎麼不像是玩笑,讓寶玉去東院,抓彩雲和賈環。這樣的話,有些過界了,任何一個母親,都要翻身坐起。都要制止。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1822年,他應邀到柏林大學講學,黑格爾的課堂人滿為患,叔本華的課卻無人問津,但他毫不氣餒,始終相信他的哲學思想會被世人認可,然而,直到晚年,他才名聲大噪。叔本華哲學的出發點是康德的知識論。康德認為,世界其實並非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被主體的認識方式所決定的,他提出了「現象」與「物自體」的區分。
  • 當天使戴著魔鬼的面具時,投資者應當悲觀,還是樂觀? 劉軍寧
    後來約瑟寬恕了他幾位哥哥的罪惡,並對他們說,從前你們是要來害我的,但神的意思原來是好的,成就了我今日的光景。原來,約瑟所遭遇到的,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只不過其中有些戴著魔鬼的面具而已。悲觀雖然不是一個金融投資方面的專業術語,卻是在財經新聞和投資分析中最常見到的詞之一。從某種角度看,看待世界的哲學只有兩種:樂觀主義哲學與悲觀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