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說哲學家是瘋子,內心對世界有很深的偏執,用與世人不同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宏大的世界。有些人甚至認為哲學家就是瘋子,他們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擁有一個經常無法被普通人理解的自我存在的世界。
有時,在閱讀一本由某個哲學家寫成的書時,你會覺得自己突然頓悟,仿佛自己能夠理解某個哲學家的思想,能夠進入他們的世界,感受到不同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這樣就擴大了自己的視野,增長了知識。世上有許多這樣的哲學家,也有許多這樣的哲學。說到哲學家,也許人們會想到一個在大陸很受歡迎的「悲觀派」哲學家——叔本華。
這個世界是我的意志力,這個世界是我的形象,叔本華說。在他看來,生命意志是支配世界運行的力量。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物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像尼採,華格納,託爾斯泰這樣的名人是他的信仰者。
「悲觀」哲學家與心靈對話
大家都知道,叔本華作為一個哲學家,一直被貼上了「悲觀」的標籤,甚至有人說他提倡「自殺」。其實,叔本華並不提倡自殺,他只是認為死亡不是一件壞事,他認為:我雖然已經死了,但世界仍在運轉,那麼它仍然存在於這個世界。死也並非歸於無,只是以另一種狀態存在於表象世界。
這種悲觀情緒的形成,不僅有其家庭因素,也有其成長環境所致。
一七八八年,叔本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資本家,母親是作家,並和歌德成為朋友。小時候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卻因父親的自殺和母親的冷漠而產生心理問題,為後來的悲觀主義哲學奠定了基礎。
在大學裡,年輕的叔本華熱愛哲學,母親的朋友歌德也發現了他的天分,鼓勵他向哲學學習。這時候,叔本華忽然在暗淡的日子裡,抓住了一絲希望。
到了30歲,叔本華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在當時,這並非一種主流哲學思想,因此賣得很慘。只是在第三版出版後才引起了轟動。只是遺憾的是,一年後叔本華因肺炎惡化而死亡。而且人也在這時,才忽然明白叔本華思想的價值,只可惜,昔人已逝。
叔本華,一種很少人能理解的孤獨
孤獨者對優秀的精神品質有兩方面的益處:一是他能成為自我,二是他不必與他人相處。--叔本華
看了叔本華的這句話,許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孤獨仍有益處?孤單是個偏激的詞嗎?事實上,叔本華所說的「獨處的雙重益處」有一個對象,那就是那些具有優秀的靈性的人。
他們的思想如奔騰的河流,片刻不停,隨時都有噴薄而出的靈感。她們思想成熟,胸懷寬廣,不懼世故,她們給自己的樂趣和別人給她們的一樣多。然後,他們也不必與世界有太多交往,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反之,如果某些領域和思想相對平庸,則會渴望與人交往。因其精神世界空虛,內心迷惘、無助。不想做什麼,也就不能做什麼。它們會覺得無聊。想想排解孤獨的方法,即社交。試著讓世界的喧囂麻痺自己的內心。
叔本華對幸福的看法
使叔本華聲名狼藉的是他晚年所著的《人生的智慧》一書。總之,這本書是一本教人如何獲得快樂的書。他以前的「悲觀主義」似乎在這本書裡看不到。他從三個方面闡述了獲得幸福的三條途徑:
自我:健康,品性,情緒,脾氣,外表,個人修養等等。所擁有的:財富,家人,朋友。聲譽:外部對自身的一種評價。
自知之明決定了我們看到的世界。通過玩牌,他證明了精神空虛的人,因為不能互相交流思想而互相交換牌,結果就是無聊。因此,要想生活得幸福,就必須從自身出發,加強自我意識和精神修養,充實自己的內在品質。
在此刻,我們要愉快地迎接;這樣,才能自覺地享受每一個可以忍受的、沒有直接的煩惱和痛苦的短暫時光,不為過去嘆息、悔恨,也不為將來操心,把幸福屬於那些容易得到滿足的人。
也許,現在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快樂、不如意的地方。還不如多讀讀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如果想更多地了解人生的道理,可以多讀讀叔本華的書,這樣對於自己的疑問,也會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哦。如您喜歡叔本華的教義,可考慮出一本《人生的智慧》,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擊上面的商品卡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