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出身貧窮的女人,對丈夫會有更多要求,花錢更大手大腳
我們許多人對窮人和富人的看法與哲學家叔本華完全不同。我們通常認為,一個在富裕家庭長大的人,長大後會花更多的錢,不懂得節約,不懂得吃苦。我們也會錯誤地認為「窮人的孩子才是家庭的主人」,出生貧困的人長大後會懂得存錢,不會亂花錢,依然會過著簡樸的生活。
事實上,上述我們很多人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但實際情況應該是相反的。就是一個在富裕家庭長大的人過著舒適的生活,但他知道自己的富裕生活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他需要採取措施保護自己的財產以維持這種生活,否則一不小心就會變窮,到時候就無法享受寬裕的生活。所以,有錢人長大了,就懂得節約和保護財富,過著簡樸的生活。
相反,如果一個出身貧寒的人長大後變得富有,他會認為他的財富是自己掙來的。因為他一直很窮,認為自己有能力讓自己變富,所以會花很多錢,不知道怎麼存,維持這樣的信念:「我會變回以前的窮人,然後東山再起。」所以,從小就窮的人,長大了也不懂得珍惜財富。相反,他們認為財富是為了享受,否則他們的努力將毫無價值。就這樣,那個從小貧窮,後來變得富有的人,不小心又變回了貧窮。但是,當他想東山再起的時候,時代變了,他積累財富賺錢的各種社會經濟條件已經完全消失的無影無蹤,他只能一輩子做一個窮人,直到死去。
其實以上理論也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為什麼很多貪官年輕的時候很窮,而且都是出身貧寒?
這些理論,應用到女性身上,意味著出身貧寒的女性會對老公有更多的要求,消費更自由。德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作家叔本華說得很清楚。他說:「貧窮家庭出生的女性通常比給丈夫家庭帶來豐厚嫁妝的富裕女性有更多的要求,花費更多的金錢,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富裕家庭出生的女性不僅帶來金錢,而且比貧窮女性有更渴望和繼承的保護財產的欲望。"
莎士比亞在《亨利五世》劇本第三幕有一句臺詞:「乞丐一旦爬上一座山,就必須把馬碾死。」同樣,乞丐一旦有錢,也會想盡辦法去喝醉,去喝醉。乞丐變成皇帝會怎麼樣?關於這一點,我國的古代史已經雄辯地證明了,不用說。叔本華:一個出身貧寒的女人,會對丈夫有更多的要求,會花更多的錢。
綜上所述,那些在富裕家庭長大的富家女,懂得理財,習慣於和錢打交道,這是家庭影響和遺傳帶來的。所以,她長大了,會謹慎花錢,懂得存錢。而一個窮人家的窮女人,如果她長大結婚後有了一個富裕的家庭,她這輩子第一次獲得了支配金錢的權力,那麼如果她喜歡花錢,她就會大膽地花錢,甚至肆意揮霍自己的財富。
叔本華告誡我們,「我勸那些娶了窮女人的人,不要讓她們繼承本金,而只能領取年金。尤其是你要注意不要把孩子的財產交給他們。」
人們都說叔本華是一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但他的很多觀點已經被現代心理學所證實。比如人生活在一個由自己的主觀意識加工的世界裡,所以即使兩個人經歷的是同一件事,他們都經歷的是不同的事。
尤其是他的書《人生的智慧》甚至可以稱之為「孤獨的讚美」:
「如果有人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只有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叔本華深刻揭示了社交聚會的可憐本質,這個世界上的人要麼選擇孤獨,要麼選擇庸俗。"
生活中最美好的「孤獨的讚美」:叔本華最經典的20句話是生活的智慧
弗洛伊德一直認為他的壓抑理論是原創的,直到他讀到叔本華:
「我得感謝自己沒有廣泛閱讀,這樣才能有所發現。」
通過閱讀《人生的智慧》,我們可以理解悲觀主義依然盛行的原因:生活是苦的,但我們不應該屈服於它,而應該找到出路。
而叔本華則更貼近現實生活的考量,關注的是塵世的幸福,以及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更好的生活。
它的使用恰恰是為了讓我們在精神和心理上感受到一種輕鬆的快樂和幸福。當別人因為環境的限制而苦惱的時候,你會因為自身素質的提高而感到心胸開闊,精神愉快。
生活的真相是痛苦。這不是悲觀,這是最真實的事實
感興趣的合作夥伴可以點擊產品卡閱讀整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