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80年代德國著名哲學家阿瑟.叔本華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哲學,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且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曾經見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時期,一群小孩圍坐在一起圍觀一群螞蟻,而他會獨自趴在窗前,偷偷地觀察這群小孩。也許這樣的行為是「不合群」的,但是說一個人過早地看人,懂得世故是註定天性平庸的,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吧。
叔本華的悲觀和這個家庭毫無關係,他的父親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他的母親自私和冷漠。也許叔本華想要描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超凡的智慧,當他在這個無知、混亂的世界中生存時,他發現世界的道德觀是如此虛偽,而智慧卻從來沒有把那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反映到頭腦中。叔本華覺得人生太滑稽,太荒謬,世間人從未跳上舞臺,當回觀眾,只是苟且安逸地過著。
一看人品,懂得世故的人,自然不會註定天性平庸。要不然,這樣做會不會違背「窮人子女早當家」的原則?在中國長者的眼中,早知事理的孩子大多有出息,因為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人情世故,他們會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假如一個人即使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優秀,他的天性也是平庸的,那麼什麼才算不平庸呢?我擔心它不能解釋。
我也許不懂叔本華的哲學,但是淺薄的人生道理我還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叔本華的思想更像是苦行僧,心理上有個極端。叔本華說:人的欲望不滿足就會感到痛苦,滿足就會感到厭倦,真的沒有第三種狀態嗎?人們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或內心的平衡點,不像叔本華所描述的那樣悲觀,那人世間豈不可悲?
人生的境界,還是要自己去體會。「人的本性中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華這句話還是很切合人性的。自我本質永遠不要被外界所左右,否則最容易忘記自己真正想要的。
人生在世,要善用和珍惜自己的每一天,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選擇在可以奮鬥的年紀,去追求舒適和快樂,奮鬥永遠是人生的一道亮色。
經歷過貧窮的人比從未經歷過貧窮的人更懼怕貧窮,更容易奢侈。
天生善良的人對未來更加謹慎,而不是一夜暴富。人生相對平淡,乍看之下,貧窮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富裕的人認為財富是沒有財富就無法生存的東西,做事有條理,有預算意識,懂得保護自己的財產。
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裡說,如果一個人無所事事,不願嘗試,不願學習,不願提高自己,那麼如果這樣的人生下來就是富人,他就是懶漢,時間的小偷,就是無恥的遊手好閒者。貧窮迫使他行動匆忙,這可能會更好。這類人厭煩了,更容易浪費,最後也就失去了自我價值。「人生的智慧」教我們認識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種遺憾,如今這麼有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前半生卻是無人問津。
在63歲之前,他出版了一本叫做《人生的智慧》的書,也正是依靠這本書,使他在歐洲火遍了全世界。
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關於人生中許多問題的觀點,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和財富等。
許多內容,聽起來可能會很不舒服,因為把它戳進你的心房,但卻無法反駁,因為說的太準了。
如此富有感染力、洞察力和深刻內涵,使此書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日分享的句子,全部來自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了看書說:「我好像馬上就長了一對翅膀。
人生在世的智慧,不管你年齡多大,都是要懂得的東西。
如今這本書也很便宜,只需79元,一頓飯的錢,就可以讀到大師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而富有哲理的書,讀完後,你一生中可能會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