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

2021-01-09 小愛說史記

18世紀80年代德國著名哲學家阿瑟.叔本華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哲學,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且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曾經見過這樣一段話:「在童年時期,一群小孩圍坐在一起圍觀一群螞蟻,而他會獨自趴在窗前,偷偷地觀察這群小孩。也許這樣的行為是「不合群」的,但是說一個人過早地看人,懂得世故是註定天性平庸的,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吧。

叔本華的悲觀和這個家庭毫無關係,他的父親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他的母親自私和冷漠。也許叔本華想要描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超凡的智慧,當他在這個無知、混亂的世界中生存時,他發現世界的道德觀是如此虛偽,而智慧卻從來沒有把那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反映到頭腦中。叔本華覺得人生太滑稽,太荒謬,世間人從未跳上舞臺,當回觀眾,只是苟且安逸地過著。

一看人品,懂得世故的人,自然不會註定天性平庸。要不然,這樣做會不會違背「窮人子女早當家」的原則?在中國長者的眼中,早知事理的孩子大多有出息,因為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人情世故,他們會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假如一個人即使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優秀,他的天性也是平庸的,那麼什麼才算不平庸呢?我擔心它不能解釋。

我也許不懂叔本華的哲學,但是淺薄的人生道理我還是可以理解的。事實上,叔本華的思想更像是苦行僧,心理上有個極端。叔本華說:人的欲望不滿足就會感到痛苦,滿足就會感到厭倦,真的沒有第三種狀態嗎?人們總是能在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或內心的平衡點,不像叔本華所描述的那樣悲觀,那人世間豈不可悲?

人生的境界,還是要自己去體會。「人的本性中有一個最特別的弱點: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華這句話還是很切合人性的。自我本質永遠不要被外界所左右,否則最容易忘記自己真正想要的。

人生在世,要善用和珍惜自己的每一天,把時間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選擇在可以奮鬥的年紀,去追求舒適和快樂,奮鬥永遠是人生的一道亮色。

經歷過貧窮的人比從未經歷過貧窮的人更懼怕貧窮,更容易奢侈。

天生善良的人對未來更加謹慎,而不是一夜暴富。人生相對平淡,乍看之下,貧窮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富裕的人認為財富是沒有財富就無法生存的東西,做事有條理,有預算意識,懂得保護自己的財產。

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裡說,如果一個人無所事事,不願嘗試,不願學習,不願提高自己,那麼如果這樣的人生下來就是富人,他就是懶漢,時間的小偷,就是無恥的遊手好閒者。貧窮迫使他行動匆忙,這可能會更好。這類人厭煩了,更容易浪費,最後也就失去了自我價值。「人生的智慧」教我們認識生命的真諦。

這是一種遺憾,如今這麼有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的前半生卻是無人問津。

在63歲之前,他出版了一本叫做《人生的智慧》的書,也正是依靠這本書,使他在歐洲火遍了全世界。

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關於人生中許多問題的觀點,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和財富等。

許多內容,聽起來可能會很不舒服,因為把它戳進你的心房,但卻無法反駁,因為說的太準了。

如此富有感染力、洞察力和深刻內涵,使此書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日分享的句子,全部來自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了看書說:「我好像馬上就長了一對翅膀。

人生在世的智慧,不管你年齡多大,都是要懂得的東西。

如今這本書也很便宜,只需79元,一頓飯的錢,就可以讀到大師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而富有哲理的書,讀完後,你一生中可能會遇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相關焦點

  • 叔本華: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其本性平庸
    亞里斯多德說:哲學源於人對於萬事萬物的驚奇。實際上人人都會哲學,但又人人都不會哲學。有時候人們會誤把一些現象當做這個人優秀的象徵,但實際上,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就是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的論斷:「年輕人很早洞察人事、諳於世故預示著其本性平庸。」
  • 背景圖‖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
    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by 叔本華) 一個人可以成為一個哲學家,但不必因此就是一個愚人(叔本華 《人生的智慧》)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
  • 叔本華:精神空虛的庸人喜歡社交,而有智慧的人則用孤獨富養精神
    一七八八年,叔本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親是資本家,母親是作家,並和歌德成為朋友。小時候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卻因父親的自殺和母親的冷漠而產生心理問題,為後來的悲觀主義哲學奠定了基礎。在大學裡,年輕的叔本華熱愛哲學,母親的朋友歌德也發現了他的天分,鼓勵他向哲學學習。這時候,叔本華忽然在暗淡的日子裡,抓住了一絲希望。
  • 阿圖爾·叔本華的「悲觀論」和「唯意志論」,有何開創意義?
    阿圖爾·叔本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阿圖爾·叔本華,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在現代哲學史上,叔本華有兩個開創,即「現代悲觀主義」和「唯意志論」。在悲觀論方面,幾乎所有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向善、向上、向尚的,都是勸人「天天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成為這一新哲學體系的「開山祖師爺」。叔本華認為,人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了,人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兩者之間。
  • 叔本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其結果是,人的後半生與其前半生相比,頗似一個樂章中的第二部分,高潮過後,漸趨和緩,給人以一種寧靜安詳之感。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的原因,簡單說來,即一個人年輕時愛幻想,以為人世間必定充滿無數的幸福與歡樂,只不過難以碰到罷了;到了老年他才明白這是一個美麗的幻想,於是他開始安於現狀,盡情地享受當下的時刻,甚至從繁雜的瑣事中也能體驗到一種歡悅。
  • 尼採:叔本華是我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我唯一的一個老師
    尼採:叔本華是我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我唯一的一個老師尼採提到尼採,自然會讓人想起叔本華;提到叔本華,自然會讓人想起尼採。尼採和叔本華,是德國兩個有著緊密聯繫的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他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而尼採則成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叔本華好尼採2人在西方現代哲學史上都具有「開創之功」,有人認為尼採的思想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顫抖,而郭沫若則認為尼採的思想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無論如何,無論我們是否贊同尼採和叔本華的某些觀點,但他們確確實實影響了整個思想界。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我們且來看看叔本華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斷地掙扎以求獲得自身的滿 足,而這種掙扎又總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因而永無休止、走向無窮。痛苦是關於世 界本質的唯一體驗,這個世界,「沒有哪兒有一個目標,沒有哪兒有最後的滿足,沒有哪兒有一個休息之處。」有的只是無盡的痛苦。
  • 哲學大師叔本華,孤僻一生,品味這10句哲理名言,醍醐灌頂
    叔本華被譽為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一生充滿著痛苦與孤單,這也造就了他的悲觀主義,創造出他獨特的哲學觀點。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降生,今天是他232年誕辰,就用他最為經典的10句話來紀念這位德國著名哲學家吧!
  • 叔本華:假如生活對你不公,也要勇敢扛起自己的負擔和痛苦
    《西方哲學史》中的用語),在此基礎上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大部分哲學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積極向上、向善的,但是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卻以「現代悲觀主義」命名,這倒不是叔本華的哲學比起其他哲學來有多「悲觀」,而是叔本華哲學道出了真理,將那人生的悲劇性命運給揭示了出來。猶如埃斯庫羅斯等悲劇大師的劇作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叔本華的哲學直指人心,直接殺向通往真理的正確的道路,讓人心受到極大震顫。
  • 叔本華:人的後半場
    前者並不讓人舒服,這是對人生不了解所致;後者卻令人愉快,這得之於對人生有了認識。這樣的結果就是:人生的後半部分,猶如一個樂段的後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減少了奮鬥和追求,但卻包含了更多的安寧和平和。——張志平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叔本華的辯論藝術》正是哲學對我們的實際生活發揮作用的明證之一。在叔本華的鋪陳與舉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特性以及人與人互動時可能的反應與局限所在。通過本書的哲學分析與觀照,我們可以從思辨的層面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他者、認識群眾——簡言之,我們可以從其中讀出「人性」。
  • 叔本華:人的這些本質,和他外在表現恰好相反,不小心就看錯人
    叔本華:人的這些本質,和他外在表現恰好相反,不小心就看錯人讓叔本華教我們如何正確看人,是個不錯的選擇。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還是唯意志論和現代悲觀主義哲學的開創者、主要代表,叔本華哲學汲取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豐富營養,對康德哲學進行批判性改造,從而創建了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世界近代哲學史上的宗師級人物,是我們討論哲學問題不可跨越的一座巔峰。
  • 名人星盤丨雙魚座 亞瑟 · 叔本華——孤獨的悲情主義哲學家
    叔本華本人對於家庭的歸屬感、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的需求度是比較高的。從他的生平經歷來看,很多人都會認為叔本華出生於一個不錯的家庭,但是他本人的感受並不是那麼幸福美滿,原生家庭恰恰是他痛苦的來源,他一生中經歷的一切,讓他自視為一個無家可歸之人。2. 四宮頭落於獅子,守護星太陽飛入十宮。
  • 魯迅、叔本華:一個人真正的蔑視,就是保持沉默,不露痕跡
    魯迅先生說:「明言著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魯迅的這句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如果我們老是在說我們輕蔑什麼人、什麼事,那肯定不是真正的輕蔑,因為我們那麼說著的時候,已經是在十足的重視那個人、那個事了。我們真正輕蔑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的時候,我們對這些人或者事情就保持沉默,不再進行任何談論,因為這些人或者事已經不值得我們談論。
  • 學者對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觀的益處!
    叔本華是近代西方人本主義的哲學思潮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在西方哲學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叔本華的哲學理論是一種「悲觀主義」的人生哲學,十分關注人類的痛苦。他從人自身出發,創造以意志和表象為基礎的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得出了人生痛苦由意志得來的悲觀論調。在叔本華看來,要想從痛苦的人生中解脫出來,就要對意志和生活表象進行徹底的否定。
  • 《叔本華人生哲學》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叔本華人生哲學》是叔本華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叔本華人生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在叔本華看來,每一個人作為意志的一種表現,又是整個意志世界一部分,但作為主體又都有一個依賴於他自己的對象世界,這就是存在於其表象中的世界,即現象世界。生存環境只不過是對我們產生一種間接影響,每一個人的心靈也並不全合乎他周圍的環境,各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至於所處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們以什麼方式來看待。這是一次走近大師的心靈之旅,或許會改變你的一生。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叔本華是一個讓人感到親切的哲學家,不僅是因為他的名字,還因為他的思想。他的著作,語言優雅、簡潔、犀利,總是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給人以生活的智慧。1814年,他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接著他用4年的時間完成了《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這也是他的代表作。
  • 如何看待叔本華說的:愚蠢的人才會尋找快樂,聰明人都避免災禍
    01網絡開拓了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美景無限,滿是誘惑的世界。在我們定睛欣賞的同時,內心也產生了強大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由此產生痛苦。這正應了叔本華說的:「我們對幸福的過分渴求毀了生活中的一切。」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該不該叫叔本華由於叔本華是尼採的精神導師,他對尼採的哲學思想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和幫助。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享受孤獨的哲人。誰是叔本華呢?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本來是學醫學的,但卻對哲學感興趣。在哲學史上,他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心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
  • 尼採:一個完美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原諒一切,而是在於這點
    尼採:一個完美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原諒一切,而是在於這點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評論家。叔本華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幾乎所有的哲學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積極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創了他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人生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人總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人生就像擺鐘,人們的目的得到實現的時候就無聊,如果目的沒有實現就痛苦。叔本華同時還開創了「唯意志論」,這是一種非理性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