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的後半場

2021-03-01 哲學課時


選自 叔本華《人生的各個階段》

轉自《哲學王》微信公眾號,ID:zhexueking

轉載自:第一哲學家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徵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徵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

因為到了人生的後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

因此,現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於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

在我年輕的時候,當房門響起敲門聲時,我會很高興,因為我想:幸福就要來了。

但在往後的歲月,在相同的情形下,我的反應卻變成了類似於害怕:不幸終於到了。

芸芸眾生之中有一些出類拔萃、得天獨厚的人物,他們既然是這一類的人物,那就並不真正地屬於芸芸眾生,而是孤獨地存在。

因此,根據他們自身的優勢程度,他們對於生活或多或少地只感受到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感覺:在青年期,他們感覺被眾人拋棄;及至年長以後,卻感覺自己逃離了眾人。

前者並不讓人舒服,這是對人生不了解所致;後者卻令人愉快,這得之於對人生有了認識。

這樣的結果就是:人生的後半部分,猶如一個樂段的後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減少了奮鬥和追求,但卻包含了更多的安寧和平和。

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青春年少時認為:這個世界充滿著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樂,人們只是苦於找不到門路獲得這些幸福、快樂而已;

但到了老年,人們就會知道,在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麼幸福、快樂可言。

他們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嘗著那得過且過的現狀,甚至於從平淡無奇中找到樂趣。

感受永遠冷峻幽深與澄明(Lichtung)的

生命的剛強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不必等候炬火

朝向 朝向那

沉醉之路 不安之路

Arthur Schopenhauer

亞瑟·叔本華,19世紀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始人。早年在法國接受教育,後隨父母遊歷英國、瑞士和澳大利亞,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學醫,後改學哲學。1814年獲耶拿大學博士學位。1822年被聘為柏林大學講師,後因與黑格爾競爭而離開講壇,靠父親遺產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去世於法蘭克福。他的主要著作有《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論自然意志》《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

叔本華認為,無論主張是對還是錯,所謂辯論,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戰中,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因之,必須讓爭論成為一種藝術。誠如擊劍者在決鬥時關心的並非誰是誰非,而是如何出招與接招,辯證法也一樣,它是一種思想的劍術,在針鋒相對之際磨亮智慧,讓論點聽來言之有理,早一步看穿對手策略,識破並化解言語的詭詐。

為此,叔本華以西方先哲的辯證與邏輯為出發點,歸納出38種辯論招式,涵蓋哲學、心理學、邏輯學、修辭學等學科領域,以絕妙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辯論的藝術。全書妙語如珠、睿見迭出,讀來饒富興味。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一書位列德國、法國排行榜哲學長銷書,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從每一種辯論技巧的解析,到具體的應用分析,全書結構清晰、篇幅精當、睿見迭出。無論你想學習邏輯嚴密的滔滔辯才,抑或想在思想的砥礪中找尋真理,本書都極為適用。

慎思明辨,哲學之本。荀子曰:「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叔本華亦曰,真正優秀的人「具有足夠的智慧,不會去說些荒謬的事,也不會因此而蒙羞,他們所爭的是道理而非權力,他們會聽取並思考他人所陳述的理由,最後,他們重視真實,樂於聆聽好的道理,即使是出於對手之口。此外,如果正確不是站在他們那一邊,他們也有足夠的意願去承受自己是錯誤的事實」。東西哲人,心同理同。以此心此理讀此書,思過半矣。

——張汝倫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正如叔本華所說的,爭論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為了發現客觀真理,另一種是為了獲勝或滿足個人的虛榮心。相應地,本書對讀者也就具有雙重作用:如果你想在辯論中「出奇制勝」,那麼,了解本書中叔本華所總結的論爭辯證法的三十八計並實踐之將不無助益;如果你想在辯論中探求真理,那麼,閱讀本書後,你就不會輕易被三十八計中的任意一計所迷惑或駁倒,而能是立刻識破並化解它們,使之不再成為你探求真理的障礙。

——張志平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本書《叔本華的辯論藝術》正是哲學對我們的實際生活發揮作用的明證之一。在叔本華的鋪陳與舉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特性以及人與人互動時可能的反應與局限所在。通過本書的哲學分析與觀照,我們可以從思辨的層面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他者、認識群眾——簡言之,我們可以從其中讀出「人性」。

——孫雲平  臺灣「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叔本華特別強調,當我們發現別人跟自己在同一件事情上有不同的想法時,通常不會先審視自己是否有錯,而是先假定他人有錯。……事實上,當人們看一件相同的事情,常常會有不同的預設,形成一組不同的前提,當對方用他的前提來推理我們的結論時,也會有相同的感覺。所以,雙方把自己的理由說清楚,才有利於分享不同的想法。

——冀劍制  臺灣華梵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跟叔本華訓煉思維的藝術——如何與人辯論

Eristische Dialektik

「論爭辯證法」是一種爭論的藝術,而且是一種無論自己有理無理都能大聲主張自己是對的爭論藝術。因為,就事情本身來說,客觀上我可能是對的,可是在旁人眼裡(有時就連我們自己看來也一樣)我卻是錯的。當對手反駁了我的證明,並且將此舉視為反駁了我的主張,事實上或許還有其他的證明可以支持這項主張,在這情況下,對於這位對手而言,狀況正好是顛倒過來的,換言之,他主觀上認為自己是對的,客觀上卻是不對的。也就是說,爭論者與旁觀者所贊同的「命題的客觀真理性」與「命題的有效性」其實是兩回事(後者正是辯證法的對象)。

 

這一切究竟從何而來?無非是源自於人類的劣根性。若非如此,我們便會徹徹底底地誠實,會在所有的爭論中只本於揭示真理,全然不去理會它們是否合於我們或他人先前提出的意見:這些意見可能會變得無關緊要,或至少完全次要。如今,它們卻成了主要事項。我們與生俱來的虛榮特別容易刺激我們的理智,這樣的虛榮並不樂於見到我們自己的意見是錯的,而別人的意見卻是對的。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每個人無非致力於作出正確的判斷;為此,每個人必須先深思熟慮,接著再說出自己的判斷。不過,在大多數人身上,虛榮的天性總是跟饒舌和與生俱來的不誠實結伴而行。他們總在深思熟慮之前便誇誇其談,即便事後他們才發覺自己的看法其實是錯的,而且是沒有道理的,他們依然會表現出一副自己顯然言之有理的模樣。在提出一項假定為真的陳述時,志在追求真理原本應當是唯一的動機;然而,在上述的情況裡,這樣的志趣卻完全讓位給了虛榮。於是,真的看起來變成假的,假的看起來變成真的。

不過,這樣的不誠實(堅持連我們自己也覺得錯誤的主張)本身還有藉口:我們往往會在一開始堅信自己主張的真實性,可是對手的論證似乎推翻了這樣的真實性,如果這時我們同樣摒棄他們的論證,往往會在事後發現,我們其實還是對的,雖然我們的證明錯了,不過還是有可能存在某個對的證明可以支持我們的主張,我們只是一時想不出這個救援的論證罷了!於是我們得出一項信條:即使反對論證看起來言之成理而且有說服力,我們還是能夠反對到底,因為它不過是「貌似」正確,在爭論過程中,我們肯定還會再發現某個不僅能駁倒它,並且能證實我們主張為真的論證。職是之故,在爭論中,不誠實幾乎是無可避免的,或至少容易受其誘惑。我們的理智孱弱與居心不良交相支持這樣的態度。如此一來,舉凡習於爭論的人,原則上都不是為了追尋真理,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陳述。就好像無論對錯,他們都要像是「為了上帝和國家」一樣;如前所述,他們沒有別的路可走。

 

原則上,每個人都希望堅持自己的主張,即便這主張就自己當下來看有疑問,甚或是錯誤的。對此,每個人個性上的狡猾與邪惡多少可以派上用場:這一點是日常生活中的爭論經驗教導的。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辯證能力,同樣也都有自己天生的邏輯。光憑辯證能力遠遠無法像邏輯那樣可靠。對所有人而言,違背邏輯法則的思考或推演並非易事;錯誤的判斷很常見,錯誤的結論卻罕見。換言之,一個人不太容易表現出缺乏天生的邏輯,反而卻很容易表現出缺乏天生的辯證能力。辯證能力的天賦分布不一(就這點來說判斷力也一樣,與同樣分布不一的理性情況相同)。因為,我們經常可以見到,人們在其實正確的地方遭到似是而非的論證混淆或駁斥,不正確時亦然。那些在爭執中以贏家姿態勝出的人,往往該感謝自己運用狡猾與精明,而不是自己正確的判斷力捍衛主張。在這方面與所有其他方面,有天賦是再好不過。要不然,通過練習與思索各種用以扭曲對手的說辭或是自己常用的辯論措辭,同樣有助於在這項技藝上成為大師。因此,就算邏輯無法有實際的用處,辯證法肯定有。在我看來,就連亞里斯多德也把他的邏輯學(分析論)列為辯證法的基礎與入門功夫,因為辯證法對他而言才是重點。邏輯只是處理命題的形式,辯證法則是處理命題的內容與素材,也就是命題的實質。因此,在考慮作為殊相的內容之前,必須先考慮作為共相的形式。

擴張。將對手的主張引申至其自然界限之外,儘可能對它做普遍、廣義的解釋,儘可能將它誇張。相反地,對於我們自己的主張則儘可能做狹義的解釋,將它限制在狹小的範圍裡。因為,一項主張指涉得越是普遍,便會面臨越多的攻擊。解救的方法是:準確地列出爭執的要點或情況。

例一:我說:「英國人是頭一個擁有戲劇藝術的民族。」 對手想要藉助一個引例反駁:「眾所周知,他們在音樂方面,連帶在歌劇方面,都沒有任何成果。」

我提醒對方「戲劇藝術並不包含音樂,它所指的只有喜劇和悲劇」,藉此做出反駁。對方其實非常清楚這一點,他只是試圖將我的主張普遍化,藉此將連同歌劇與音樂在內的所有戲劇表演統統納入我的主張裡,進而穩穩地對我施加攻擊。反過來,我們可以藉由限縮自己主張的原意來拯救自己的主張;只要使用的表達方式對此有利。

先將對手以相對的方式所提出的主張解釋成普遍的、絕對的,或至少以完全不同的脈絡來曲解,接著再依據自己所曲解的涵義去駁斥對手的主張。亞里斯多德所舉的例子為:黑種人是黑的,不過他們的牙齒卻是白的,因此,他們同時既是黑,又是白。這是個胡謅的例子,沒有人會輕易上當。且讓我們舉個基於真實經驗的事例。

範例:在一場哲學對話裡,我承認,我的思想體系擁護與讚揚寂靜主義。——不久之後,我們聊到了黑格爾。我說,他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胡說八道,或者,至少在他的著作的許多段落裡,讀者都必須自行為作者的文字賦予意義。

對手並不以「對事」的方式來反駁我的說法,而是提出了「對人」的論據:「你不是讚揚那些寂靜主義者嗎? 他們不也寫了不少胡說八道的東西!」這點我承認,不過我糾正對方,我並非稱頌寂靜主義者是哲學家或作家,換言之,我讚揚他們並非基於他們在理論方面的成就,只是基於他們的所作所為,以人來稱頌他們,只是基於實踐方面。相反地,我談論黑格爾的是他理論方面的成就。於是,對手的攻擊被我化解了。

將我們必須證明的事項設為前提,藉此製造隱藏的「循環論證」。方法一,代以別的名稱或概念,例如,以「好名聲」取代「名譽」、以「美德」取代「貞操」、以「紅血動物」取代「脊椎 動物」。方法二,讓那些在個別情況裡會引發爭議的事情在普遍情況中得出,例如,想要主張醫學不可靠,則將人類所有知識的不可靠設為前提。方法三,如果兩者是處於「反之亦然」、互為因果的狀態,若要證明其中一者,便將另一者設為前提。方法四,如果要證明普遍情況,不妨讓個別情況分別獲得承認( 方法二的反向操作;參閱亞里斯多德的《 論題篇》第八卷第十一章)。在亞里斯多德的《論題篇》的最後一章裡,提到了不少練習辯證法的好法則。

把對手惹毛。 一旦陷入憤怒狀態,對手便無法正確地作出判斷與認知自己的優勢。我們可以毫不掩飾地對對方做些不正當的事、騷擾對方、厚顏無恥地耍賴等,以此惹毛對方。

節選自《叔本華的辯論藝術》P17-57

《叔本華的辯論藝術》寫成於1830年,於1864年首次出版。它可能是非關叔本華學術立場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本小書,不僅位列德國、法國排行榜哲學長銷書,更成為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那麼,它究竟僅是一部教導人在任何爭論場合都保證可以獲勝之技巧的書籍,抑或是一本對思維、修辭、論證、詭辯等進行檢視的哲學作品?叔本華究竟為什麼要寫作這本書?

 

如果說叔本華給人的慣常印象是大談人生痛苦的悲觀主義哲學家,那麼,讀過本書之後,讀者肯定會對叔本華有不同的印象和認識。寫作本書的叔本華給人的感覺是一位非常冷靜、客觀、嚴謹且富有洞見的學院派學者;他對論爭現象以及論爭辯證法的深入描述,既有現象學家的敏銳忠實,也有分析哲學家的鞭辟入裡;我們從中感受不到任何「悲觀」的色彩,反而是他作為哲學家對「真相」的赤裸裸的探究和對人的劣根性的毫不留情的直面。

 

叔本華在書中歸納的辯論38計包括:擴張、利用多義詞、絕對化、迂迴、利用假前提、隱藏的循環論證、讓對方承認的多於必要、提出挑釁問題、打烏魚戰術、惡意操縱、歸納對手承認的事實、委婉語和粗直語、兩害相權取其輕、自我宣稱、假動作、挑釁、吹毛求疵、中斷討論、將對手的論點一般化、隱匿證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刺激對手誇大不實、利用結果反駁、利用反例反駁、反轉論證、火上加油、對旁觀者的論證、轉移目標、訴諸權威、宣稱不懂、以遞歸的方式反駁、否決實用性、針對弱點窮追猛打、釜底抽薪、空話連篇、反駁證明、人身攻擊。

相關焦點

  • 叔本華、尼採與音樂
    現在中文裡將「Wille」統統翻譯為「意志」,在不少情況下不妥,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詞應該主要譯作「意願」,首先表達一種內在的需要、渴求、願望;當然 在一些上下文中也包括人要實現自己意願的「意志」或「決心」之意,但並不都是這樣。(比如,叔本華講的是「人要生存的意願」,而不主要是「人要實現這個意 願的意志」。意志薄弱的人也同樣有此意願,因而同樣要受人生之苦的煎熬。)
  • 跟叔本華訓煉思維的藝術——如何與人辯論
    叔本華亦曰,真正優秀的人「具有足夠的智慧,不會去說些荒謬的事,也不會因此而蒙羞,他們所爭的是道理而非權力,他們會聽取並思考他人所陳述的理由,最後,他們重視真實,樂於聆聽好的道理,即使是出於對手之口。此外,如果正確不是站在他們那一邊,他們也有足夠的意願去承受自己是錯誤的事實」。東西哲人,心同理同。以此心此理讀此書,思過半矣。
  • 叔本華10句經典名言
    近日,粗略讀了叔本華的一本書,精選其名言十句,領略其毒舌男本色:)1. 不管命運如何降臨我們身上,不可太高興,也不可過分悲傷。
  • 叔本華 | 人最應該追求的東西是什麼?
    點擊上方「開心世界」關注更多精彩叔本華說有一門理論可以作為安排生活的藝術,它能夠幫助我們最大可能地獲取快樂並贏得成功,教會我們怎樣去創建幸福的人生,這門藝術的理論稱為「幸福論」。為了論述這個問題,他寫了《人生智慧》一文,提出自己的人生哲學。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
    也許這樣的行為是「不合群」的,但是說一個人過早地看人,懂得世故是註定天性平庸的,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認同吧。叔本華的悲觀和這個家庭毫無關係,他的父親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他的母親自私和冷漠。也許叔本華想要描述的是這樣一個人:他具有與生俱來的高尚的道德責任感和超凡的智慧,當他在這個無知、混亂的世界中生存時,他發現世界的道德觀是如此虛偽,而智慧卻從來沒有把那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反映到頭腦中。
  • 叔本華:人的這些本質,和他外在表現恰好相反,不小心就看錯人
    叔本華:人的這些本質,和他外在表現恰好相反,不小心就看錯人讓叔本華教我們如何正確看人,是個不錯的選擇。叔本華哲學對尼採、薩特、維根斯坦等人的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尼採寫過一本專門著作《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由此可見尼採哲學受到叔本華影響之深遠。叔本華哲學還對弗洛伊德、馮特等人的心理學產生重大影響,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大師,其心理學的許多根基性的東西源自叔本華,這本身得到了弗洛伊德的承認。
  • 叔本華50句智慧名言,句句直指人心!
    ——叔本華06,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叔本華07,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的荒謬。人靠進食維持物質生活,又通過閱讀過著精神生活。
  • 背景圖‖要麼庸俗,要麼孤獨——叔本華
    一個洞察人事,深諳世故的人註定是本性平庸(by 叔本華)
  • 叔本華:精神空虛的庸人喜歡社交,而有智慧的人則用孤獨富養精神
    說到哲學家,也許人們會想到一個在大陸很受歡迎的「悲觀派」哲學家——叔本華。這個世界是我的意志力,這個世界是我的形象,叔本華說。在他看來,生命意志是支配世界運行的力量。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物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
  •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當代年輕人,就是對於偉大的哲學家,也不得不審慎地思考這個問題。叔本華在晚年著作《附錄與補遺》中,詳盡地探討了如何正確地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經典的價值就在於它可以跨越時空,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對現今的年輕人進行諄諄教誨,我們可以源源不斷地從中獲得啟發與思考。首先,我們要學會「理解與寬容」。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如果說只有最缺情商的人才會在滿月酒上說出「嬰兒終有一天死去」的普世真理,那么叔本華就是從不會推卸「言說真理」之責任的那類哲學家。叔本華有機會遍覽歐洲風物,自然沒有人會苛責一個十五歲年輕人的選擇。弗洛瑞斯固然有誘導兒子放棄學術夢想的嫌疑,在他眼中,學術生涯等於受窮。如果無法忍受物質的誘惑,那麼恐怕也無法在研究上有所建樹。所有命運饋贈的天賦,早已暗中標好了價碼。後來供養學者叔本華一生的也不是他的才華,而是父親的遺產和多樣化投資的精明。
  • 叔本華:音樂是最具哲學深度的藝術
    作為哲學家的叔本華,則從哲學的高度評價了音樂的藝術價值。音樂與哲學有關嗎?在一般人看來,音樂似乎與哲學風馬牛不相及,不應該是哲學家研究的問題。叔本華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的哲學理念中,音樂是最具哲學深度的藝術形式。
  • 叔本華:曾經窮過的人,和只是聽說過貧窮的人,有著巨大差別
    叔本華:曾經窮過的人,和只是聽說過貧窮的人,有著巨大差別我們通常會想當然地認為,一個人曾經窮過的人,如果後來變富了,那麼他就會變得更加節儉,因為他已經受窮受苦,因此懂得窮人的苦處,所以會防止自己再次變窮。
  • 阿圖爾·叔本華的「悲觀論」和「唯意志論」,有何開創意義?
    在悲觀論方面,幾乎所有的哲學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向善、向上、向尚的,都是勸人「天天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與眾不同、特立獨行、我行我素,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成為這一新哲學體系的「開山祖師爺」。叔本華認為,人生無法擺脫悲劇命運。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痛苦;人的欲望得到滿足了,人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兩者之間。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就是為了一條命,認清這個理才能不苦於生計
    引言叔本華是現代西方非理性哲學的開山鼻祖。代表著哲學一個新的派系的萌芽與發展,之所以說叔本華掙破了西方哲學的牢籠,開始了屬於自己哲學的研究與塑造,是因為在叔本華之前,西方哲學一直被理性主義哲學主導著。如果一本正經地去解釋的話,理性主義哲學認為人的判斷是由知識出發的,任何事物之間都有一定的規則邏輯,我們認識一種事物也要依據這種規則去推理、判斷。在這裡理性主義哲學很單純地將人的理性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感性。
  • 叔本華:欲望永遠不能滿足,意志永遠是饑渴的意志!
    叔本華非常討厭黑格爾,正所謂人生何處不相逢,一旦相逢就抽風,叔本華到柏林大學當老師時,黑格爾正在柏林大學如日中天,他的哲學課不僅座位上坐滿了人,過道上還站滿了人。為了和黑格爾分庭抗禮,順便證明下自己,叔本華很自負地將自己的課程排在和黑格爾同一時間段。於是乎,這樣的場景就出現了:上課時隔壁黑格爾班上門庭若市門都快被擠壞了,這邊叔本華班上冷冷清清兩三個學生。
  • 尼採:叔本華是我的第一個老師,也是我唯一的一個老師
    尼採提到尼採,自然會讓人想起叔本華;提到叔本華,自然會讓人想起尼採。尼採和叔本華,是德國兩個有著緊密聯繫的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他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而尼採則成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叔本華好尼採2人在西方現代哲學史上都具有「開創之功」,有人認為尼採的思想讓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顫抖,而郭沫若則認為尼採的思想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無論如何,無論我們是否贊同尼採和叔本華的某些觀點,但他們確確實實影響了整個思想界。
  • 叔本華最穿透力的5句話,就像給靈魂「洗澡」,振聾發聵
    如今我確信叔本華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才。——列夫·託爾斯泰叔本華是人類史上的一位奇才,喜歡他的人喜歡到骨子裡去,討厭他的人對他的思想嗤之以鼻。很多人對叔本華的思想並不了解,他們以為叔本華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其實不是,叔本華只是把世界的殘酷真相指出來給我們看,並知道我們去避免陷入痛苦與無聊。
  • 叔本華:在人生的緊急關頭,我們要如何做?
    叔本華:在人生的緊急關頭,我們要如何做?叔本華,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唯意志論和非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主要代表人物,是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人的行為並不都是理性的,而且許多時候往往就是非理性的。對此,我是深信不疑的。理性,從表面上看似乎能夠有利於解決我們遇到的問題。但是人們的行為卻並非完全是理性的,從女性購物就能夠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當今許多女性網購或者逛購物中心購物,往往會購買許多無用之物。因此,我認為女性購物並非完全是理性的。當然了,我的購物,也並不是完全理性的。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