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叔本華:一個人真正的蔑視,就是保持沉默,不露痕跡

2021-01-17 青史通鑑

魯迅、叔本華:一個人真正的蔑視,就是保持沉默,不露痕跡

叔本華

將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與我國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魯迅放在一起,並闡釋他們的思想觀點,實在是有點滑稽可笑。不過,關於人們的蔑視的心理,他們有著驚人的一致的、完全相同的觀點,這也實在是令我們感到驚奇。

魯迅先生說:「明言著輕蔑什麼人,並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魯迅的這句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如果我們老是在說我們輕蔑什麼人、什麼事,那肯定不是真正的輕蔑,因為我們那麼說著的時候,已經是在十足的重視那個人、那個事了。我們真正輕蔑一個人、一件事、一件物的時候,我們對這些人或者事情就保持沉默,不再進行任何談論,因為這些人或者事已經不值得我們談論。

魯迅

真實巧合,叔本華也提出了與此完全相同的觀點。叔本華是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人物,叔本華哲學汲取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先哲」的哲學精華,對康德哲學進行了改造,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成為現代哲學史上不可繞過的哲學高峰,對尼採、維根斯坦、薩特等哲學家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對弗洛伊德、馮特等心理學家產生重大影響。

叔本華說:「真正的蔑視恰恰與真正的傲慢截然相反,它保持沉默,不露痕跡。因為,倘若有人表示蔑視你,那麼,至少表示他非常注意你,他想讓你知道他如何不欣賞你。他的這種願望受仇恨所驅使,是不能與真正的蔑視相提並論的。相反,倘若這種願望是真實的,那麼,這只不過證明了有這種願望的人是毫無價值的。」

說來也真是巧得很吶,叔本華和魯迅的觀點居然如此完全相同。

叔本華對中國古代哲學、中國古代文化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叔本華的著作中,他經常引用《老子》《易經》當中的一些觀點,並進行評價,甚至在一篇文章中對《趙氏孤兒》進行了引述和評論,可見叔本華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古代文化是有著相當程度的了解的。

恰好,魯迅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壇領袖、大思想家,他對西方文化的認識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其他許多文化界人士。

魯迅先生對叔本華也是很了解的,魯迅先生的著作中也會引用叔本華的觀點。比如,叔本華說:「無刺的薔薇是沒有的,然而沒有薔薇的刺卻很多。」叔本華的這句話,就被魯迅先生引用過。在此,叔本華將薔薇比喻為一個人的才華才幹,將薔薇身上的刺比喻為一個人的脾氣,意思就是真正有著較高才幹的人都會有脾氣,但是有脾氣的人卻不一定有才華。

除了關於蔑視的觀點外,魯迅先生和叔本華在其他許多方面的思想觀點,還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甚至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在此我不一一說明了。

世間事物紛繁複雜、萬萬千千,我們對某些事物和某些人物給予崇高敬意,而對某些人物、某些事物則予以蔑視,幾乎所有人都有其蔑視的人或物。但是,我們蔑視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並不表明我們缺乏寬容和理解。

我們在對事物和人物予以寬容的同時,我們可以蔑視他(它),不要再談論自己所蔑視的對象,這對自己是更為安全的,可以達到安寧的狀態,否則你做不到蔑視,而是帶著一種仇恨,那麼自己不得安寧,同時也容易遭致反駁乃至傷害。

你對某個事物、人物保持沉默的時候,他人當然就更加難以反駁你。

相關焦點

  • 10句叔本華的經典語錄,思想深刻,揭露出人心的負面
    這就是為什麼在一個聰明人看來枯燥乏味的社會,對於一個傻瓜來說卻是安逸舒適的原因。二、理性應當被稱作預言家,因為,當理智向我們披露我們眼下行為的結果和作用時,不正是在告訴我們未來將如何嗎?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被某種卑劣的情感,某種突發的暴怒,某種貪婪的欲望所纏繞時,理性是一種極為有效的遏制力量的原因,而那種情感、暴怒和欲望常導致我們去做一些我們必定會感到後悔的事。
  • 一個人真正的強大,是從沉默寡言開始
    一個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把那些不重要的人和事隨意請進你的生命裡,與其無止境地糾纏下去。但當你保持沉默,既息事寧人,也不必惹是生非。峨眉山上住著一位得道高僧,已經活了一百歲。有人遠道而來,向他請教快樂的秘訣。高僧平靜地說:「永遠不要和愚者爭論。」
  • 尼採:一個人變成利他主義者,不再自私時,也就走到了盡頭
    在中國,尼採哲學也有著眾多的追隨者,比如魯迅、林語堂、周作人等,魯迅就是一個「非常尼採」的文化大師,因此人們將魯迅稱之為「中國的尼採」。陸續,被稱之為「中國的尼採」尼採不滿足於叔本華所說的靜默狀態,而是要叫囂、要努力、要奮鬥,提出了「超人哲學」「強人哲學」。
  • 魯迅十大經典語錄,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是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現代文學家,思想家,代表作有《吶喊》《彷徨》《朝花夕拾》等。1.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賞析:這句話出自《孔乙己》。對他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而對他的軟弱不爭則表示憤怒。2. 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
  • 一個人的情緒到了盡頭,便是沉默;沉默,是一種無言的修行
    羅振宇說:「說髒話是一個人的情緒到了盡頭,不得而已的表達」。馬東反駁著說:「一個人的情緒到了盡頭,便是沉默」。不熟悉的,話只說三分;不了解的,交淺勿言深;熟悉的,也不必無話不說;了解的,也不必肺腑之言。沉默是避免受傷的保護色,是我們經歷歲月的沉澱,讓我們懂得包容和體諒。保持沉默就好,不言不代表屈服,而是更加明白道不同不相為謀的重要哲理的意義。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就是為了一條命,認清這個理才能不苦於生計
    理性主義哲學創始人笛卡爾打個比方,一個人掉入了河裡,另一個人去救。甲說,我救他是因為不忍心他淹死,同情可憐他。乙說,我救他是因為生命可貴,我們要向每一個陷入災難之中的人施出援手。其中甲的理由很大眾平常,就是生命對生命垂憐。乙的理由則是經過一種思考,認識到了一種關係後做出的判斷。這裡,甲就是非理性哲學的認識,乙是理性哲學的認識。這是很通俗地去理解。
  •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沉默是金」
    真正厲害的人,都清楚「沉默是金」的道理。一個人但凡能成就大事,首先就是要學會沉默,就像魯迅先生所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去」,雖然沉默的寓意不同,但還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在「沉默中爆發」,成為真正厲害的人。真正厲害的人,會很低調一個人越是有閱歷,就越會把低調作為自己的品行,換句話說就是真正厲害的人,會很低調。
  • 《沉默的羔羊》主演安東尼·霍普金斯竟然在現實中是沉默的羔羊
    經典恐怖電影《沉默的羔羊》,大家腦海中會不期然出現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角色漢尼拔·萊克特,他只要在門口逆光一站,再將鏡頭拉近眼睛,就這樣一動不動,也可以嚇死膽小的人。面對主持人的驚訝,安東尼淡定地說:「我不是說我不友善,我喜歡和人交流,只是我不是什麼社交達人,我喜歡一個人呆著,我喜歡當隱士,其實我也不能算什麼真正的隱士啦,我只是喜歡獨處。」
  • 叔本華50句智慧名言,句句直指人心!
    ——叔本華06,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叔本華07,要求讀書人記住他所讀過的一切東西,就像要求一個人把他所吃過的東西都儲存在體內是一樣的荒謬。人靠進食維持物質生活,又通過閱讀過著精神生活。
  • 奚夢瑤讓何猷君閉嘴: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是從學會沉默開始
    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是從學會沉默開始,不是沒的說,而是不妄加評論,不是不想說,而是沒有必要反駁。面對熟悉人的"八卦",閉嘴既是一種自身的修養,也是一種成全別人的高尚,既不會傷害別人的顏面,又不會降低自己的身份,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選擇。對於別人的事,你永遠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置身其中去一探究竟,也就根本沒有權利去說三道四,所以真正成熟的人,是學會用沉默取代語言。
  • 叔本華、尼採與音樂
    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叔本華和黑格爾對東方思想的截然不同的態度:黑格爾對東方看得很低,我們去讀他的《哲學史演講錄》,印度和中國都處於最低級的狀態,還沒有真正的哲學資格;而在叔本華那裡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特點。
  • 蔑視造句和解釋_蔑視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蔑視(miè shì)。近義詞有:鄙視,輕視,渺視,漠視,輕蔑。反義詞有:尊敬,敬重,尊重,敬愛。輕視。[魯迅《過年》:「古埃及的奴隸們,有時也會冷然一笑。這是蔑視一切的笑。」]蔑視參考例句:1、戰略上要蔑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2、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3、蔑視比殺戮更能刺痛敵人的心。
  • 學者對叔本華悲觀人生論的深度解析,看完才真正明白悲觀的益處!
    叔本華的哲學之所以被稱為悲觀主義哲學,或許更多的源於他的這個思想基礎,即從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現象所顯現的各階段中,意志總是孜孜不倦的努力著,但並沒有最終目標或目的,因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質,無所謂達到目標而告終。所以,它永遠無法獲得最後的滿足,沿途只有荊棘和障礙、痛苦和無聊、掙扎和焦慮,就這樣永無盡期地持續下去。那麼,叔本華為何對人生如此悲觀呢?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讀懂魯迅
    就是海歸這張照片,魯迅回到杭州照了這個很精神的照片,只是沒有寄給藤野。魯迅成名以後,日本人把魯迅的這篇文章翻譯成日文送給藤野先生看,只是印象並不特別深刻。如果當時魯迅送他一張照片,也許藤野先生的印象會深刻一二分。
  • 叔本華:從一個人的相貌看天賦、智慧和品德
    作者:叔本華(德國哲學家),節選自《觀相論》,譯者:張寧一個人的外在反映了他的內心,他的面貌也可以揭示出他整個的性格特徵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該不該叫叔本華由於叔本華是尼採的精神導師,他對尼採的哲學思想給予了極大的啟發和幫助。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享受孤獨的哲人。誰是叔本華呢?他是一位享譽世界的著名德國哲學家。他本來是學醫學的,但卻對哲學感興趣。在哲學史上,他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是唯心論的創立者和主要代表之一。
  • 叔本華經典語錄,句句蘊含人生哲理(深度好文)
    ——叔本華2.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那些經歷著大災難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後,人們才會發現它們曾經存在。——叔本華3. 針對別人的行為動怒就跟像一塊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
  • 叔本華10句經典名言
    ——叔本華 2.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 ——叔本華 3. 針對別人的行為動發怒就跟像一塊我們前進路上的石頭大發脾氣同等的愚蠢。對於許多人,我們最聰明的想法就是:「我不準備改變他們,我要利用他們。」
  • 叔本華:憤怒的力量,憤怒的好處
    這樣的觀點,不知道害了多少人啊!如果一個人會輕易憤怒,那麼我們認為這絕對並非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不知道憤怒,或者不敢於憤怒,那麼卻會導致許多問題。因此,憤怒不一定完全是壞事,他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德國偉大作家叔本華對此說得很有道理:「憤怒一點都不是絕對有害的,如果能恰如其分地發洩這怒氣,那對不少正因此而本能地要找機會發洩怒氣的人帶來不少益處,尤其是這種發洩怒氣的方法會在相同的時間幫助我們宣洩膽汁。」就像中國俗語所講的「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個不懂得憤怒、不會憤怒的人,人們會認為或者也許是錯誤地認為「他是一個善人」,從而欺到你頭上來。
  •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
    叔本華: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與他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當代年輕人,就是對於偉大的哲學家,也不得不審慎地思考這個問題。叔本華在書中寫道,「要想在人群中討生活,我們必須讓每個人保持並發揮他自己的已有個性,不管這種個性是什麼樣的。我們唯一可以關心的是,根據這個人個性的風格和特質,對它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