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界的莎士比亞」黑澤明:你知道他是大師,卻不知道他被讚美的理由

2021-02-21 國家人文歷史
1998年9月6日,日本電影大師黑澤明逝世。黑澤明是世界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他一生創作了包括《羅生門》《影武者》《七武士》在內的30部電影作品,獲獎無數。黑澤明的幾乎每一部電影都在叩問這個社會,他的電影鏡頭下有著對人性的深刻解讀,從而第一次將東方電影提升至一流並推向全世界,自從《羅生門》後,電影這門年輕的藝術便超越了國界和意識形態的藩籬,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今天,是黑澤明逝世20周年,謹以此文悼念這位用自己的藝術去詮釋人性和對未來思考的電影大師。

 

1910年,黑澤明出生於東京品川區大井町,父親黑澤勇原為陸軍學校軍官,由於看不慣軍人武士道作風,改做中學理事。黑澤明第一次接觸電影時才7歲,父親帶他看的多是西部片和武打電影。黑澤明在自傳中回憶,「軍人出身、對子女一向要求嚴格的父親,在那認為看電影會對子女教育產生不良影響的時代與潮流之中,主動攜全家去看電影,而且後來他認為看電影對子女教育有益的態度也沒有改變,對我後來的人生,似乎是起了指明方向的作用。」

在黑澤明上小學四年級時,他最喜愛的16歲小姐姐得了一場病,就像突然被旋風颳走了一般,去了另一個世界。從此,他對死亡不再陌生。

第二次與死亡遭遇是眾所周知的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這一天,對於貪玩的中學二年級學生黑澤明來說,是個永生難忘的日子,地面上所有東西都發了狂,他緊抱住電線桿才躲過災禍。大地震用自然界異乎尋常的力量震撼著黑澤明的心。幸運的是,全家人都平安無事。震後哥哥帶他去看災後的慘景,他看到以各種姿態死去的人們,心情卻由恐懼、麻木而變得莫名其妙的平靜。這次貼近死亡、徵服恐怖的遠徵,使少年時代的黑澤明對生死有了很獨特的認識。

黑澤明和哥哥

最深刻的一次死亡震撼,是哥哥丙午的自殺。丙午是黑澤明少年時的偶像,他有著豐富的電影知識和高超的鑑賞力,經他推薦,黑澤明在那一時期看了許多傳到日本的世界名片。丙午一直擔任無聲電影的解說員,然而,1933年,有聲電影出現了,他隨即失業。也就是這一年,27歲的丙午在伊豆溫泉旅館的房間裡自殺了。看著還在淌血的哥哥,黑澤明一動不動,他的精神支柱如此倒塌,在他心靈上的創傷永遠無法抹平。

 

 

黑澤明初入影壇,一開始只是為了就業。黑澤明初中畢業後曾熱衷繪畫,甚至有作品參加全國性美術展覽。但當時以畫家為職業收入微薄,非常艱難,黑澤明對此沒有信心。由於哥哥丙午自殺,黑澤明必須負起家庭重擔,單靠畫畫不能維持生計。他帶著急於就業的心情開始四處找工作。

1936年的一天,黑澤明看到P.C.L電影製片廠(東寶映畫前身)招考副導演的廣告,便去參加考試。對日本電影界一無所知的黑澤明由此進入影壇。剛剛考進位片廠做副導演的工作並不令人滿意,以至於黑澤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遇到了一生中最好的老師。在山本的劇組裡,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他的許多建議都被採納。

黑澤明(圖左)與山本嘉次郎(圖右)

大約四年的時間,黑澤明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且能勝任B組導演、剪輯、配音導演等工作。積累一些經驗後,山本要求黑澤明動手寫劇本。山本曾說,「如果想當導演,就得先學著寫劇本」。黑澤明為自己定下一天寫一頁的目標,結果寫成了好幾部。其中之一就是《達摩寺裡的德國人》,後來經山本推薦,發表於《電影評論》,倍受好評。

在黑澤明擔任副導演期間,因其暴躁的脾氣經常出問題。由於工作繁忙,攝製組的成員中午只能在公司吃盒飯。大家一致抱怨,夥食條件差,黑澤明向公司提出意見,公司製作科表示同意改善。於是黑澤明向大家宣布,盒飯將大有改觀,打消了大家的怨氣。沒料到,第二天的盒飯照舊如前。攝製組一名成員大怒,把盒飯摔到黑澤明面前。黑澤明拾起飯盒徑直走到製作科科長面前,把盒飯朝科長臉上砸去,科長滿臉飯粒。

還有一次,正在拍星空鏡頭,黑澤明爬到布景的天棚上,用細線吊玻璃珠。線亂糟糟的纏成了團,急得他火燒火燎。這時山本攝製組的另一名副導演伏水坐在攝影機旁,仰著脖子看著黑澤明,大喊:「快點兒!」這時,黑澤明從裝玻璃珠的箱子裡抓了一把玻璃珠朝伏水砸去,並說:「好,流星!」事後伏水對黑澤明說:「你簡直像個脾氣暴躁的孩子。」

山本嘉次郎對黑澤明的暴躁十分擔心,每當決定讓他參加其他攝製組工作時,一定要讓黑澤明發誓:「絕對不發火。」

黑澤明不光脾氣暴躁,他還事事要求完美。身高1.81米的黑澤明有著日本人少有的高大體格,扯著嗓子大吼的聲音經常把工作人員嚇得渾身發抖。在拍攝現場,他絕對是大權在握,唯我獨尊。在拍攝《戰國英豪》時,他為了拍一個滿意的天晴鏡頭,竟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國與地獄》時,他發現有一棟民宅的二樓阻擋了他拍攝演員從新幹線丟出現金的鏡頭,硬是把該民宅的二樓給拆了。

與他的火爆脾氣相得益彰,酒成了他終生的摯友。黑澤明在拍攝影片《馬》的時候,養成了喝酒的習慣。那時他住在旅館裡,吃晚飯的時候沒空喝酒,等回來的時候,旅館茶房已經關門了。於是黑澤明就在枕頭旁擺上酒壺,並在燙酒的火盆裡架上水壺,每天晚上先躺下,然後露出腦袋喝酒。

嗜酒的黑澤明

黑澤明拍完《馬》之後就從副導演的職務中解放了出來,專寫電影劇本,只是偶爾完成一些山本的B組工作。當時信息局懸獎徵集電影劇本,黑澤明拿《寂靜》和《雪》兩個劇本去應徵,前者得了二等獎,獎金三百元,後者獲一等獎,獎金兩千元,當時黑澤明的月薪是四十八元。

黑澤明用這個錢和情投意合的朋友們一起喝酒。把錢喝光了以後,又開始寫劇本。飲酒過量的黑澤明,每當胃病要發作的時候,就和朋友去爬山。在山裡遊蕩一天,夜裡喝一點酒就睡覺,胃疼很快就好了,康復了再寫劇本,領了稿費再喝。

黑澤明最熱愛的是威士忌,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為此,日本商人特意請他自導自演了一個威士忌廣告。不過那時以拍電影為業的黑澤明經常入不敷出,他接拍廣告也實屬迫不得已。在一部有關他生平的電視片的最後,有一個女人朝黑澤明的墓碑澆水,她說:「希望先生會覺得涼快些,不過,他寧可要些威士忌。」

1943年,黑澤明終於邁出了導演的第一步。處女作《姿三四郎》開拍並上映,使二戰時期缺乏娛樂的日本觀眾狂熱地湧入影院。

電影《姿三四郎》劇照

影片的背景設定在1882年的日本明治時代,雖然以柔道為主題,但卻以一種西部片的風格襯託出戰鬥的氛圍。片中黑澤明並沒有呆板地闡述柔道的定義,而是運用電影的節奏,有張有弛,在特別精彩的地方定格,利用風、雲、草來襯託格鬥的激烈氣氛。

影片當年輕鬆打破票房紀錄,時任國策電影審查員的小津安二郎曾經為黑澤明的表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如果以100分作為滿分的話,《姿三四郎》可打120分!」黑澤明出道之初就一躍成為受人矚目的導演之一,由此確立了自己在日本影壇的地位。

 

1948年拍的《酩酊天使》,被喻為是黑澤明首部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作品。這部影片的另一收穫是黑澤明慧眼識英,發現了表演天才三船敏郎並首次與其合作。兩人從此合作無間,開啟了各自的電影黃金時代,是日本最強的電影拍檔。

1950年,黑澤明拍了一部令他蜚聲國際的作品,這就是《羅生門》。本片為他贏得1951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不僅是第一個日本導演獎項,也是第一部闖入歐洲影展的亞洲作品。第二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又頒給了《羅生門》,黑澤明也因而被譽為「世界的黑澤明」。

電影《羅生門》海報

《羅生門》全面展示了黑澤明精湛的導演技巧和他開掘人類心靈的深度,黑澤明用四種手法和立場講述了一個殺人的故事,完整地將小說中「意識流」的妙處展現了出來。在運用鏡頭、光影處理等電影技巧方面,《羅生門》在當時也是無與倫比的。

電影《羅生門》劇照

由於這種結構在電影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也成了後世的許多導演效仿和學習的對象,影響了史匹柏、盧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導演。

接下來的幾年中,黑澤明連續拍了幾部傑作,描寫人們在艱苦和逆境中如何善良地生活。自我犧牲和承擔道義是這一時期黑澤明影片的主題。

黑澤明於1954年拍攝的《七武士》是一部充滿激烈戰鬥又富有喜劇幽默且不乏深層哲理的娛樂片。影片講述了在日本的中古時代,七位武士在道義的驅使下,帶領一個窮山村的農民擊潰了山賊的進犯,保衛了家園。簡單的情節,不多的人物,簡陋的武器和更加簡陋的場景,這一切在黑澤明的演繹下構成了一場真正的戰爭,一場關乎道義、關乎生死存亡的殘酷戰爭。

電影《七武士》劇照

《七武士》是東寶映畫拍攝的最昂貴的影片,拍攝時間是原計劃的四倍,這使東寶映畫瀕臨破產的邊緣。但黑澤明的冒險得到了回報,《七武士》在日本獲得巨大成功,同時也獲得西方的高度認可,在電影史上的各種評選中始終名列前茅。

黑澤明與三船敏郎的黃金組合也創下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到1965年拍攝完《紅鬍子》為止的17年間,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擔綱的作品包括《羅生門》、《白痴》、《七武士》、《生之錄》、《蜘蛛巢城》、《大鏢客》和《天國與地獄》等影片。從此,黑澤明聞名於世界影壇,三船敏郎也先後以《大鏢客》、《紅鬍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兩人在日本影壇獲得了「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稱號。黑澤明曾表示,「沒有三船敏郎,我將無法拍攝電影。」

 電影《蜘蛛巢城》劇照

《紅鬍子》拍攝完成後,黑澤明第一次對三船敏郎的演技表示不滿。即便如此,黑澤明也並未向三船敏郎當面提起這件事,而是逐漸疏遠他。從此,兩人沒有再合作,甚至沒有再說話。當被問及原因時,黑澤明總是給予同樣的回答:「我與三船君並沒有鬧矛盾。只不過與三船君一起能做的工作我們全部做完了。也就是說,已經無事可做了。」

1965年,黑澤明與三船敏郎在合作的最後一部電影《紅鬍子》片場

60年代後期,黑澤明的創作進入低潮,1967年,黑澤明與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合拍電影《虎!虎!虎!》。電影開拍進行了約二十天,問題接連不斷。福克斯公司以黑澤明神經衰弱為由,解除了他的導演職務。

電影《虎!虎!虎!》海報

福克斯在找人替代黑澤明導演的同時,邀請三船敏郎出任主角。三船敏郎想藉此機會恢復與黑澤明的夥伴關係,並希望能以此幫助黑澤明解脫窘境。他表示,只要電影由黑澤明導演,並且全部製作工作交由三船製作公司擔任的話,就答應出演主角。

但三船敏郎的條件未被福克斯公司接受,黑澤明也無意再為福克斯工作。

關於這件事,三船敏郎接受採訪時說:「黑澤先生選用的都是非職業演員,這也是招致如此結果的原因之一吧。」三船敏郎的話被大肆報導,有人認為是這句話觸犯了黑澤明。三船敏郎終於沒能抓住這個與黑澤明複合的時機。

 

1970年,黑澤明以低預算開始了《沒有季節的城市》的製作,拍攝異常迅速,電影完成僅用了28天。這部電影向世人顯示了黑澤明依舊不凡的實力,可惜票房成績令人失望,評論也毫不留情。

黑澤明陷入了絕望中。當時,電視連續劇已佔領了日本的家庭,電影業面臨巨大衝擊。在好萊塢的大導演們看來,電影最多是一種生命中的價值,而對黑澤明來說,電影就是生命本身。1971年,61歲的黑澤明在家中試圖自殺,他用刮鬍刀在全身上下割出21處傷口,倒在浴缸裡,他要用這種方式為電影殉道。死亡,對於這個以武士自居的硬漢來說,不需要太多勇氣。雖然他最終沒有死成,但這足以震驚全世界。此時,蘇聯人向他伸出了援手。

1972年,黑澤明應蘇聯之邀,赴蘇拍攝俄語片《德爾蘇·烏扎拉》,當時蘇聯的電影公司還由國家控制,他和一大幫蘇聯人一起工作,用了兩年多時間才完成。影片講述了世紀之交一支探險隊深入西伯利亞荒野進行探測的故事。儘管依然是黑澤明式的冗長、緩慢,但它還是先後拿到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也許是好萊塢有意給黑澤明一條生路吧,如果這次還是失敗,很難想像他是否還能活下去。這次成功帶來了黑澤明晚年事業的一個轉折。

自那以後,開始有西方的大手筆投資找上門來。精明的投資人終於發現,哪怕是再先鋒的藝術,經過合適的包裝後,也會得到市場的青睞,何況是早已名震影壇的黑澤明大師。就這樣,老闆出錢,黑澤明繼續他的夢,一系列大投資的運作,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他對電影的瘋狂。

在好友弗朗西斯·科波拉和喬治·盧卡斯的資助下,黑澤明拍攝完成《影子武士》,將觀眾帶回戰國時代,呈現了兩個敵對家庭之間有關忠誠的戰爭史詩。不過,這一時期他的心境更加灰暗,電影中表現的戰爭恐怖給觀眾帶來強烈震撼。

電影《影子武士》劇照

《影子武士》後,黑澤明拍了另一部根據莎士比亞名著《李爾王》改編的《亂》。這部影片令黑澤明著了魔,他常常陷入幻想,滿腦子都是要拍的影像。這部影片突出表現了一種油畫效果,也許是與黑澤明深厚的繪畫功底有關吧。他甚至對演員的姿勢有嚴格的指示,因為如果演員的位置不正確,那麼畫面就會失去平衡。

1990年,80歲高齡的黑澤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他當時依然堅持拍片,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是1993年拍的《嫋嫋夕陽情》。

電影《嫋嫋夕陽情》

1998年9月6日,縱橫影壇50年,拍過31部電影精品的大師因腦中風猝然病逝,享年88歲。在電影藝術方面,日本影壇乃至亞洲影壇至今無人能及他的項背。

不過,在日本,黑澤明也被人指責過分地將日本社會的醜陋暴露給西方,就像中國人指責張藝謀一樣。但沒有人能否認他影片中充斥著欲望的張力,他塑造的人物往往是一個人對抗整個世界,雖然孤獨,卻有近乎頑固的理想信念支撐,他們並不畏懼,因為無論戰勝或戰敗,都無損於其人性意義上的驚人的完整、優雅和崇高,在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也都有黑澤明自己的影子。

相關焦點

  • 黑澤明 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我寧願當一個助理。」這位大師就是黑澤明。—— 科波拉黑澤明稱他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師。在老師的教導和幫助下,黑澤明得到了真正的鍛鍊。後來黑澤明從第三副導演晉升為第一副導演,並能勝任B班導演。從此黑澤明踏入了電影圈。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1952年,黑澤明與志村喬和千秋實合作《生之欲》,影片探討黑澤明自幼年起便開始思索的死亡問題(黑澤明四年級時最喜歡的姐姐去世、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和後來哥哥丙午的自殺更讓他對死亡有了獨特的認識),影片獲得當年日本每日電影最佳影片獎、電影旬報年度最佳影片獎、柏林影展特別獎等獎項。
  • 他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
    黑澤明日本男導演、編劇,奧斯卡歷史上第一個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被譽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他使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是日本近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執導了《羅生門》《七武士》《影武者》等經典作品。他拍攝的懸疑電影《羅生門》獲得了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 「大師中的大師」黑澤明
    黑澤明,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史匹柏稱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科波拉表示如果自己可以選擇,寧願當黑澤明一輩子的助理。黑澤明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偉大電影人,拍出傑作數部,他是大師中的大師。大多數人都知道《羅生門》《七武士》,但實際上真正去看黑澤明的人少之又少,就像所有人都知道《哈姆雷特》,但又有多少人去看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呢。
  • 人人都知道黑澤明,但真正了解他的並不多
    今天,時光君就來盤點下黑澤明最被人津津樂道的十件事和十部電影,帶你深入了解電影大師的傳奇藝術人生。黑澤明十件事1、哥哥黑澤丙午黑澤明1910年出生在東京都的一個武士家庭,是地地道道的東京土著。黑澤明的父親共有八個孩子,黑澤明就是最小的老八,從小到大伴他左右的都是三哥黑澤丙午。
  • 看過黑澤明的電影不稀奇,你見過他的畫嗎?
    史匹柏甚至稱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可大家並不知道的是,這位電影界的大神,也曾是個繪畫青年,而且曾經想以此作為終身事業。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黑澤明正式繪製大量分鏡頭腳本儘管黑澤明在他的自傳《蛤蟆的油》裡解釋道,「我的目的不是為了把畫畫好,」「我是為了將現有的材料自由使用。」但鑑賞黑澤明的電影《影子武士》分鏡頭會發現,這些草圖細緻到了角色表情、眼神、髮式。
  • 亞洲頂尖的電影大師黑澤明!他的哪部作品才是你心中的經典?
    電影誕生於自西方,加之各種歷史原因,亞洲的電影藝術曾經一直落後於西方,而能稱得上是"大師"的偉大導演更是屈指可數。但在上個世紀,一位日本導演走上了電影藝術的舞臺,用他的作品震驚了整個世界,他便是黑澤明。
  • 黑澤明誕生110周年:日本電影界的「天皇」
    黑澤明是誰?他是日本電影界殿堂人物,日本電影界的「天皇」。1910年生於日本東京,1950年執導的懸疑電影《羅生門》榮獲了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及第2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1980年編導的戰爭電影《影子武士》榮獲第3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1990年個人獲得了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1998年逝世,享年88歲。
  • 世上再無黑澤明這樣的電影大師了!
    昨日,是一代電影大師黑澤明逝世二十周年紀。1998年9月6日下午,88歲的黑澤明離開了這個世界。黑澤明的電影是世界級別的,影響了無數電影人。他的粉絲其中不乏諸如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史匹柏,以及張藝謀、徐克、陳凱歌、吳宇森等大導演。
  • 黑澤明誕辰110周年,他的電影你看懂過嗎?
    01無論是在日本電影史上,還是在世界電影史上,黑澤明都是一個傳奇,一個天才,是個繞不過去的人物。有影評人這樣說:「如果說電影史好比一株大樹,那麼眾多的電影人是枝,而黑澤明屬於幹。」這話沒錯,黑澤明在電影界與眾多大神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讓我們來聽聽別人眼中的這位傳奇大神。宮崎駿說:「沒有《七武士》,就沒有《幽靈公主》。」
  • 焦雄屏帶你走近黑澤明和楊德昌
    如果你還不了解他是誰,不妨看看他的作品成就,世界影壇很少有導演像他,在世界三大電影節獲得滿貫地位:《羅生門》在1951年在威尼斯獲得金獅獎《戰國英豪》1959年在柏林奪下最佳導演大獎《影武者》1980年更榮獲坎城金棕櫚桂冠受他啟發,奧斯卡才開啟了「最佳外語片」獎項,他後來也榮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 【午後溫影】《蜘蛛巢城》映後交流實錄:當日式的黑澤明遇上英式的莎士比亞…
    該影片改編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放映結束後,劉海波副院長主持了這場主題為《當大師遇到大師》的映後活動。如同魯迅推廣了白話文,毛澤東奠定的漢語辯駁力一樣,莎士比亞奠定了英語寫作的範本。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生前籍籍無名,他16世紀寫戲劇,18世紀開始漸漸有影響,直至19世紀才開始享有很高的聲譽。黑澤明而被尊稱為「電影天皇」黑澤明,雖然也曾經因作品不如意而兩度試圖自殺,但歷史確證了他的巨大成就。
  • 解析大師黑澤明電影中隱藏的秘密!
    黑澤明電影中的幻境走的是高端的詭異風格,不是那種常見的的驚恐,而是讓觀眾不知道是該害怕、該驚訝、還是該興奮,將人類情緒中隱藏的屬性全部激發出來。他善於在不動聲色中製造震撼,電影《夢》中狐狸迎親的場景,僅靠一群人平穩的動作和配樂,以及少量的煙霧,就可以在明亮的環境下製造出詭異、驚嚇、刺激的效果。
  • 黑澤明和他的七個貴人
    史匹柏盛讚他為「電影界的莎士比亞」(而黑澤明也拍攝了《亂》向《李爾王》致敬,拍攝了《蜘蛛巢城》向《麥克白》致敬);馬丁·斯科塞斯(《無間行者》、《華爾街之狼》導演)扔下手頭正在拍攝的電影和劇組,不遠萬裡飛赴日本,就為在其電影《夢》中扮演梵谷的兩個鏡頭;弗朗西斯·科波拉(教父系列導演)說:「如果能和一位大師一起拍電影
  • 莎士比亞的骨,黑澤明的魂,長達三小時的大悶片《亂》為什麼是影史佳片
    坊間有一種說法,莎士比亞一個人把愛情都寫完了,後來者不過是效仿。愛上世仇,在愛情和仇恨之間掙扎,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可否把你比作一個夏日」,或者「玫瑰即使換了一個名字,也依然芬芳」,是最美的情話;《仲夏夜之夢》,把三角、四角關係做到極致,你愛我我愛他他愛她,原就是丘比特的一場鬧劇。
  • 新春劇賞:黑澤明電影的視覺表達
    他一生導演了 30 多部電影,獲得了 30 多個著名的獎項。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曾說:「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被《亞洲周刊》譽為「20世紀對亞洲進步貢獻最大的一位文化藝術人士」。黑澤明之所以被稱為「大師中的大師」,就是因為他的電影影響了一代電影人的創作,甚至對整個電影史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杜琪峯香港導演杜琪峯,是黑澤明的信徒之一。
  • 《蜘蛛巢城》,黑澤明的莎士比亞式復仇戲劇,人性慾望的告白書
    悲劇總會比喜劇具有更強的感染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悲劇呈現方面,莎士比亞至今為止無出其右,他的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創作於1601-1607年間資本主義萌芽之時,英國著名的圈地運動此起彼伏。難能可貴的是,莎翁劇作中從不涉及對政治和君王的批判,而只聚焦於人性的善惡與時代的局限。
  • ​擺渡西東連接古今的大師——黑澤明
    有這樣一個人,《教父》的導演科波拉,想做他的助理。張藝謀稱自己與他相比不過是個小人物,史蒂芬·史匹柏更是認為他就是電影界的莎士比亞!他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亞洲電影人,他的電影影響一代又一代,在眾多電影愛好者心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地位.他一生導演的電影近30部,這其中《亂》、《七武士》、《羅生門》等影片更是成為不朽的傳奇。
  • 黑澤明的電影過時了?有人說:他領先60多年
    今天我們繼續聊聊黑澤明,有人說放到現在,黑澤明早就過時了。確實現在的人應該都不會去看動不動就三個小時的黑白電影,就在往前數幾年,電影院也不敢放那樣的片子,畢竟一桶爆米花吃一個小時也就夠了,誰會一場電影吃兩桶呢?但是黑澤明真的過時了嗎?
  • 讓我們穿過「羅生門」,重新認識黑澤明
    因是奧斯卡歷史上首位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亞洲導演,黑澤明的地位再次被確認,他既是西方的,又是亞洲的。如今,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逐漸分化,在藝術電影精英化的現狀之下,黑澤明成為少有能破除次元壁的「電影大師」。在此等榮耀之下,研究者研究他,文藝影人讚美他,更有甚者消費他:以看過《羅生門》作為自己高級文藝生活的一種標誌。而黑澤明本人和他的電影哲學,在文藝的標誌之外,還有更多內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