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妍茶舞-贛南茶舞創「三絕」
主編:中醫傳承人楊志華
編輯:國際攝影師李戀
作者:曲藝郎中康榮會
外臺慶曆有仙官,龍鳳才聞制小團。
爭得似金模雨璧,春風第一薦宸餐。
茶舞·歷史
贛南,是江西省南部區域的地理簡稱,主要由地級贛州市下轄的3區14縣1縣級市組成。贛南形成行政區的歷史悠久,三國·吳嘉禾五年(236)設置相當於市一級的行政機構——廬陵南部都尉。
到唐朝,受戰爭和其他災難的影響,居住在平原地區的人們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就搬遷到贛南地區。贛南地區的地勢相對較高,主要以山地為主,在山地周圍長有毒草,因此生活在這裡的客家居民在夏天易出現中暑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口舌乾燥,並伴有潰爛的現象,嚴重者頭疼發燒,甚至失去生命。由於茶葉具有清爽解暑、明目提神的功效,可以為客家居民解決中暑的症狀。在神農時期,就有對茶葉功效的記載,茶葉可以解毒提神。贛南地區的氣候相對溫暖,雨水相對較多,同時具有較多的熱量,土壤也相對肥沃,因此有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產出的茶葉也飽滿清香。贛南地區的客家人居住在山區旁邊,主要以種茶為主,開闢了大面積的茶樹,生產了大量的茶葉,並且茶葉的質量也相對較好。因此,生活在贛南地區的居民在生活與採茶勞動中,創作了採茶舞,以緩解採茶的勞累情緒,並鼓動了居民的勞作之情。
到明萬曆年間,《插秧採茶歌》已進入了紳吏的"大雅之堂"。據石城崖嶺《熊氏大修譜》記載:"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滿,酒半酣則率小奚唱《插秧採茶歌》,自擊竹附和,聲嗚嗚然,撼戶牖。時有聯唱《十二月採茶歌》。此後,始源於同為客家人大本營-閩粵贛主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粵東的採茶燈傳人贛南,其與九龍茶區民間燈彩結合,演變成有簡單情節與人物歌舞動作結合的採茶小戲《姐妹摘茶》。
後經改編並加入紙扇等道具,創造了《賣茶》、《板凳龍》等劇目。劇中人物演變為二旦一醜,即"三角班"。繼而發展到有十三場、四十多折、十餘人演出的《九龍山摘茶》等茶燈戲劇,採茶燈演變成了贛南採茶戲。這種由民間歌舞發展而成的戲種,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以及歡快的載歌載舞的演出形式,因此獲得迅速發展。
明朝末年,贛南地區出現了水旱的災難,為了抵制這些災難,在民間興起了宗教祭祀活動,主要以祭拜天地和祭拜祖宗為主。在祭祀的時候,根據祭祀的目的、祭祀的場地、祭祀的對象等,贊人要選擇合適的讚詞,隨後採茶女表演採茶舞,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天下太平」的內容來進行表演,其目的是祈禱雨水豐沛、茶葉豐收、居民健康平安。
清朝時,安遠九龍山茶成為清朝貢品。贛南每年陽春三月,九州八府的茶商,雲集於九龍,採購春茶。靚麗採茶女邊唱採茶歌,歌聲此起彼伏,一唱採茶歌,歌聲此起伏,一唱眾和。茶業發展,採茶歌也不斷流傳與發展。民國時期南昌採茶劇團發展壯大至贛南地區,把最初只有擺扇、採茶和獻藍等基本內容,但在後來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幽默詼諧的「矮子步」、新穎別致的「單袖筒」、千變萬化的「扇子花」為主要表演風格特徵的贛南採茶舞,在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上更加豐富。從流派上看,主要有萍鄉採茶戲和萬載花燈戲,主要流行於永新、寧崗、蓮花、萍鄉、萬載等地區,是贛南採茶戲在經過長期的發展後形成。在江西東北區域的採茶戲流派主要有贛東採茶戲和景德鎮採茶戲。在贛北地區主要有南昌採茶戲、武寧採茶戲和九江採茶戲;在贛中地區主要有撫州、吉安、寧都、高安等多種採茶戲。
贛南地區的採茶舞主要是客家居民在生活與勞作中創作出來的,不僅反映了客家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體現了娛樂的主要特點。古代的贛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人們的生活質量也不高,而採茶舞就成為了人們娛樂的主要方式。每年茶農採完茶葉之後,一般都是在山上進行茶葉交易,買茶的人們相對較多,而茶農以跳採茶舞的形式來表示喜悅之情,他們盡情的演出,並以茶水來招待客人。每到我國傳統的節日,例如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茶農都以跳採茶舞來慶祝節日,體現人們自娛自樂的精神。因此,跳採茶舞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有利於加強人們的交流能力。
贛南「採茶」舞蹈是在本地區廣泛流傳的表演形式,它歌舞並重、戲舞並茂,也出現了較為完備的歌舞劇的樣式。贛南「採茶」源於民間,內容幾乎全是表現勞動人民的勞作與愛情生活的,而究其動態,可以看到大量模仿動物形態的動作,這與贛南「低是丘陵高是山」的自然生態分不開。由於「採茶」的表演幾乎離不開「舞蹈」,在表演中得到高度發展的舞蹈又往往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採茶舞蹈」獨立的審美價值體現為其獨特的動態特徵,這就是俗稱「三絕」的矮子步,扇子花和單袖筒。
1、 矮子步。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搖蹉步、驚步、滑步、鏟步。矮子步又分矮樁、中樁、高樁。這是天下戲曲中絕無僅有的。主要舞步:半屈膝或屈膝蹲身,抬頭,直腰,右手持扇在頭上、胸前或腰間舞扇子花,左臂舞水袖,前後,左右、上下自由擺動,以跳躍節奏行進,快慢自如,進退隨意,也可原地踏步。要求上身挺直,變化只在手腕、腿腳上,一般表現行走、上山、下坡等活動。前輩藝人傳下的「矮子步」藝訣極其形象:「老虎頭,鯉魚腰,雙手蛾眉月,下身輕飄飄,腰腹穩緊住,膝頭定三樁。」總之,要求做到頭要有神,腰有丰韻,手要柔和,腳步輕盈,方能有特色有美感。
2、 單袖筒。一般戲劇中的水袖都是成雙成對,斯斯文文,唯獨贛南採茶舞中,只有一個左袖筒。舞袖為何成「單」,直觀上來看是舞者的另一手(右手)要舞扇,但不舞扇的左手為何要舞袖而不是空手或舞其他道具呢?根本上仍與鄉民的日常生活有關。贛南氣候溼熱,人們生產、生活中離不開扇子扇風,汗巾擦汗,在生活器具向舞蹈道具的轉化過程中,扇風的扇子翻舞如花,而擦汗的汗巾則從手持之物變成了延長之袖。從抓袖、搭袖、背袖、繞扇袖、腋下袖等舞袖的名稱來看,仍可見「汗巾」使用時的動態。關於耍舞單袖筒的要領,其藝訣是;「擺動象狗尾,站勢吊馬腿,遊走象蛇過,龍頭又鳳尾。」耍袖筒的動作極為豐富,有甩、揚、拂、拋、擺、繞、抖、捧、搖、拖、撩、圈、抓、遮、飄、卷等,而且每種動作都有它鮮明的含意。用以抒情、表意、虛實相濟,在表演風格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 扇子花。藝人們說:「採茶沒扇子,等於吃飯沒筷子,」可見扇子在採茶歌舞中的重要作用。扇花有「單扇花」,「雙扇花」(雙扇花限於旦行耍舞)。藝訣是:「五指花頭朝天,四指花頭朝前,三指花打四邊,二指花搖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
相比較而言,扇子花在漢族民間舞中比較普遍。一般認為,中國的傳統舞蹈中,達官貴人賞玩的以袖、劍之舞為多見,體現為剛柔互補、文武相濟,而村夫野老娛興的以扇、絹之舞為多見,素有「南扇北絹」、「男扇女絹」之說。「採茶」舞蹈的扇子花,其摹形擬態與許多民俗舞蹈或民間小戲中的用法相類似,有避風,遮日、撲蝶、聞花之說,但卻在扇花指法上別具一格,分為二指、三指直至五指的不同甩法。
舞中「三絕」的創造是贛南客家人長期生存於山林中的嚴峻生態環境中的產物。「三絕」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心和重視。曾記得20世紀50年代贛南採茶戲《補皮鞋》、《釣拐》、《哨妹子》、《老少配》進行了改編。在北京受到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60年代小戲《怎麼談不攏》搬上了銀幕,70年來大型優秀傳統劇目《茶童哥》被上影廠拍成彩色戲曲片,改名為《茶童戲主》,80年代大型贛南採茶戲《山歌情》幾乎融合了各種贛南客家藝術表演形式。由此一舉榮獲「五個一工程」獎、文華大獎、曹禺劇作獎、梅花獎等多種獎項。90年代來,打造大型音樂舞蹈《長長的紅背帶》,在省第二屆藝術節中囊括了所有的最高獎項。
茶舞·傳承
目前贛南採茶舞的現存藝術形式主要包括節慶娛樂表演和劇場表演。在社會變遷的影響下,贛南採茶舞的傳統功能逐漸弱化,因此,贛南採茶舞發展至今,其娛樂化特徵更加明顯,更多是在當地節慶時作為娛樂表演項目進行傳承與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組織下,不同規模的採茶舞劇場開始逐漸建成,為採茶舞的發展開拓了新的藝術表演形式。但是贛南採茶舞的開展情況還是不容樂觀,參與年輕人較少,影響力較小。尤其是在現代多元文化藝術形式的衝擊下,人們參與採茶舞的熱情逐漸消退。採茶舞藝人逐漸減少,政府的保護力度不夠,缺乏相關的理論專著,都使得贛南採茶舞的發展和普及程度受到限制。
好在近年來,贛南大、中小學校立足本地實際情況抓本土文化,建立特色校園。在中小學音樂課程建設中,設立了地方特色課。把客家音樂和客家舞蹈引進校園。教師們也積級投入到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讓更多的學生接受這獨具地方特色的舞蹈,希望贛南採茶舞蹈再次走向成熟,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