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梅花月 茶煎穀雨春

2021-01-18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金路遙

  在江西,穀雨常常與茶有關。古有詩云:「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

  穀雨期間,氣候溫暖適中,雨量充沛,茶樹經過冬季的休養生息,無論色澤、口味還是香氣,都達到了最好的狀態。江西的茶農們,紛紛在穀雨這一天上山採茶。茶農們認為只有穀雨這一天採摘的茶葉才算得上真正的雨前茶,而且必須要在上午採摘。他們認為這一天採的茶不僅清香醇正,亦有清火、闢邪、明目的功效。他們採摘的穀雨茶往往都留起來給自己喝或招待給客人古代茶農們在製成春茶後,還常常相互比評,俗稱「鬥茶會」。

  明代時期,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採茶女們就會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來消除疲憊、鼓舞熱情。慢慢地,這種原本流傳於茶區的山歌,與當代的民間燈彩相結合,配上茶籃、紙扇等道具,創作出了載歌載舞的採茶燈,後來加入一些人物與故事情節,衍生出一種民間小戲。在贛南、贛東等地流傳,受人喜愛。 

  穀雨這天,贛西地區的老人們亦會採摘茶葉,俗稱「開手」。摘茶葉能使手上留下清香,清香的「清」剛好與年輕的「輕」諧音,有「越活越年輕」的寓意。

  而一些家裡並未種茶的贛地農家,也按照流傳下來的習俗在穀雨這天「佐茶」。有的用開水衝蜂蜜或糖製成「糖茶」,有的向開水中打入雞蛋製成「秤砣茶」。

  在贛東北的貴溪地區,穀雨這天,流行了一種「吃茶」的風俗。這一天,貴溪當地人會喊客上門「吃茶」,泡上一壺熱茶,端上一些吃食。貴溪人「吃茶」很講究佐菜的大小、數目。大盤是四盤,也有六盤、八盤的,多是當地土產,不用葷菜,但要有一盤主食,如包子、餃子等;小盤大多是花生、南瓜籽等糕點。而在這一天,就算是不相識的生客,好客的貴溪人也會招呼他們進門,喝一杯熱茶,吃一些糕點。

  (責任編輯:包寧)

相關焦點

  • 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確有情到意深之感!
    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詩茶不分,或茶詩相依,確有情到意深之感,而我國最早的詠茶詩,是西晉詩人張載寫的,詩日「芒茶冠六情,滋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把品茶與人生的歡樂相連。其後蘇軾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以茶會友,品茗吟詩,鄭清之「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體現出一種文化生活,是藝術和美的享受。
  • 暗香浮動月黃昏—你所不知道的「梅花香」!
    只有梅花,爛漫地婆娑著繽紛的斑斕,把黃的、紅的、白的色彩,點染在落雪的一隅一角,讓朵朵雪花,馥鬱著硃砂梅的清香。墨色的虯枝,在年輪上書寫著成長的日記,傾訴著對陽光和大地的感恩。芬芳於大寒枝頭的梅花,洇漫著多少人情中的美好。文人雅士的梅花香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林逋 《山園小梅·其一》《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把梅花寫得超凡脫俗、俏麗可人。
  •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為梅花,這首詠梅詩別具一格寫得很唯美
    中國的詩歌到了唐朝達到了頂峰,然而到了宋朝之後,則是開始在走下坡,由於唐朝的詩人把各種類型,各種題材的詩都寫完了,使得後世很多的詩人,他們難以尋找到新的表達方式,所以也就使得後世的很多詩人,他們雖然同樣的也是寫過很多的詩作,可是卻遠遠無法達到唐詩的高度。
  • 東坡吃肉還須茶
    蘇東坡創作的散文《葉嘉傳》,以擬人手法,形象地稱頌了茶的歷史、功效、品質和製作等各方面的特色。蘇軾在《葉嘉傳》中塑造了一個胸懷大志,威武不屈,敢於直諫,忠心報國的葉嘉形象。葉嘉,「少植節操」,「容貌如鐵,資質剛勁」,「研味經史,志圖挺立」,「風味恬淡,清白可愛」,「有濟世之才」,「竭力許國,不為身計」,可謂德才兼備。
  • 「一詩一會」小林一茶:馬馬虎虎也,俺的春天
    7八月十五的月明明白白照著我的破爛房子8梅花的香氣——春天是件夜晚的事9蟬啊,你也想念你媽媽嗎?10這是我的年糕這也是我的年糕······一整列都是呢(譯註:此詩以孩童口吻,寫期待擁有母親所做全部年糕的孩童的渴切心情。)11真不可思議啊!
  •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那些愛喝茶的文人寫了哪些詩?
    中國是茶的國度,也是詩的國家。歷代文人創作的大量茶詩,不僅記載了中國歷代茶葉從生產到品飲的情景,其所呈現的文化品格,也是中華文化品格的側寫。在茶文化依舊盛行的今天,讀茶詩還有用嗎?怎樣更好地理解茶詩?近日,茶文化學者楊多傑的新書《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出版,與讀者共讀茶詩,說古道今,領略氤氳茶香。
  • 茶與梅都是高潔之物,詩人在梅下飲茶境雅心悠
    並最後指出:「夫茶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然善烹潔器,全其功也。」②張認為水質的好壞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實地考察,用產茶地的水烹茶,茶沒有不好的,如果水不是產茶地的水,只要茶器乾淨,也會烹出好茶,這是在陸羽基礎上對茶水認識的一種質疑和進步。隨後,歐陽修的《大明水記》又對陸羽《茶經》和張又新《煎茶水記》中品評烹茶用水的言論觀點進行評論。
  • 小寒時節梅花綻放,品柳宗元的《早梅》,感悟他高潔而孤傲的品格
    當第一支梅花綻放的時候,也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節氣已經來臨。今日是小寒,此時屋外天寒地凍,北風呼嘯,其寒冷程度不亞於大寒節氣。在這漫長而又孤寂的寒冬臘月,我們應該如何度過呢?南宋詩人杜耒曾經寫過一首詩名為《寒夜》,或許這首詩會給我們一種抵禦寒冬的答案。
  • 折一枝梅花,送給詩與遠方|百花微刊2020年1月號
    新年寄語折一支梅花,告別秋冬夏,捧一縷清香,送給詩與遠方。荷花情未了,東籬黃未消,只道雪花來得早,東風又催春曉。千萬年太久,我只要四季芳香;天地太大,我只要百花園。欲別有茶知冷暖,將衰無語論窮通。關情只是今宵月,相伴原非昨日風。(摯殊推薦)秋中興思林志高猿嘯風歌繞塞關,雁來遠在有無間。
  • 林逋最經典的兩句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梅花的品質讓詩人們都不禁讚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是盧梅坡告訴人們要有自知之明;「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這是崔道融在讚美梅花素雅高潔,不畏嚴寒。宋代一位詩人也非常喜愛梅花,一首詩更表現了他的痴迷程度。
  • 痴情最是梅花落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5日 13版)詠梅詩到何遜時的一個裡程碑式轉變是:情景交融,境界別具。以「銜霜」「映雪」寫梅花之冰清玉潔;又以「枝橫」「花繞」,寫梅花之風骨姿態;後轉而及人,從長門幽怨到詩人觸景生情;再以梅花自況,發落英之慨而作結。一掃齊梁宮體詩的雕飾浮華,杜甫有句:「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詩略晚於陸凱、鮑照,但倘從著意刻畫梅枝梅花之美、與賞花人之心境重疊交叉而論,其境界卻高出一籌,故「向被視為文人詠梅之祖」。
  • 用盧仝的七碗茶詩,穿越文字的發源[甲骨文](續集下)
    盧仝手持羽扇 壺中松風之聲隱約可聞 悠閒自得【七碗茶詩的由來】盧仝(tóng),唐代詩人,號玉川子。又邀韓愈,賈島等人在桃花泉煮飲時,著名的「七碗茶詩」就此產生。《七碗茶》是唐代詩人盧仝的七言古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重點的一部分。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廣為傳頌。
  • 梅花: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賞析: 全詞清雋婉麗,自然流暢,前後呼應,章法謹嚴,充分體現了作者蔑視權貴、傲視王侯、瀟灑狂放的性格特徵。
  • 杭州梅家塢,兼顧詩情畫意與田園淳樸的產茶地
    說起來茶道文化風雅之事,但是江南茶葉響徹雲霄的兩個最為嘹亮的品牌還都似乎多少得益於熱衷於附庸風雅的乾隆所賜,我們的「碧螺春」姑且不談,讚美龍井茶的詩詞也數不勝數,乾隆的《坐龍井上烹茶偶成》:「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
  • 梅花:兩宋詩詞
    公來領略,梅花能勸,花長好、願公更健。便揉春為酒,翦雪作新詩,拚一日、繞花千轉。【鷓鴣天.丁巳元日    宋  姜夔 】柏綠椒紅事事新,隔籬燈影賀年人。三茅鍾動西窗曉,詩鬢無端又一春。慵對客,緩開門,梅花閒伴老來身。嬌兒學作人間字,鬱壘神荼寫未真。
  • 水墨梅花 | 陳濟謀
    尤喜寫梅,筆下梅花清秀瘦簡,清逸明麗。作品追求筆情墨趣,充滿書卷氣息。曾任中國文聯七、八、九屆委員,福建省政協九、十屆委員,福建省文聯黨組書記,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福建省畫院院長,閩東書畫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聯藝委會副主任,福建美協顧問,福建省畫院名譽院長,福建花鳥畫學會名譽主席。出版有《濟謀畫梅》、《陳濟謀花鳥畫作品選》等。
  • 很有趣的一首友情詩,只有短短的28個字,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為此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友情詩,這些作品寫得真誠,看似信手拈來,但是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友誼,讀來也是令人拍案叫絕。筆者今天要與大家分享一首比較冷門的作品,那就是宋朝詩人杜耒的《寒夜》,這首詩儘管比較冷門,但也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情感細膩,寫得極為深情,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卻寫出了朋友之間最真誠的交往。
  • 詩詞丨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賈誼因受權臣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曾寫《吊屈原賦》以自傷。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因在長江、漢水濱,故稱江城。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韻倒置,亦含有笛聲因風散落之意。世事難料,我竟一下就成為貶官,遠謫長沙;西望長安,雲霧迷茫,何處才是我的家鄉?黃鶴樓中傳來陣陣《梅花落》笛聲,如怨如訴,仿佛五月江城落滿梅花,令人倍感悽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