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確有情到意深之感!

2020-12-28 傳時老王

在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中國獨特的茶文化,而在這茶的清香飄逸之中,品茗賦詩,以詩詞抒發情感,成為茶道中的高雅韻味了,是中國人傳統的修心養性和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

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詩茶不分,或茶詩相依,確有情到意深之感,而我國最早的詠茶詩,是西晉詩人張載寫的,詩日「芒茶冠六情,滋味播九區,人生苟安樂,茲土聊可娛。」把品茶與人生的歡樂相連。其後蘇軾的「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以茶會友,品茗吟詩,鄭清之「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體現出一種文化生活,是藝術和美的享受。茶聖陸羽的《茶經》亦有以茶訪友詩「青雲名士時相訪,茶煮西峰瀑布冰。」,宋朝詩人杜子野曾在一日寒夜與友對坐品茗時,歡敘舊情,躍然字裡行間,其詩云「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詩中的竹爐即煮茗用的紅泥火爐。以茶待客,乃古代人情交際的盛禮節。它為友人帶來一種清幽雋永的意境。

蘇軾的《寄周安孺茶》介紹了茶的歷史。「名從姬旦始,漸播《桐君錄》。詠賦誰最先,厥傳推杜育。唐人未知好,論著始於陸。」在《桐君藥錄》中有茶作為藥用的記載。茶葉最早是作為藥用。用「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全七碗茶」的詩句。白居易在廬山香爐峰閒居時,在雲海林間採藥種茶,有詩云「藥圃茶園為產業,野糜林鶴是交遊。」把茶與藥並稱。「湯嫩水清花不散,舌甘神爽味更長」(梅堯臣),「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張孟陽),茶以它自身的多種價值受到詩人詞家青睞。蘇東坡「自臨釣石取深情」《汲江煎茶》。親到釣石上汲取深處清澈的流動江水煎茶。清代詩人吳我鷗認為,雪水最宜煎茶「絕勝江心水,飛花注滿匝。纖芽排夜試,古雍喜隔年留。寒憶水階掃,香參玉乳浮」。口吸雪化清茗,細順慢品,是讓人難以忘懷的。

茶葉多產於名山秀水。韋應物詩云「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白居易也有詩云「琴裡知聞唯祿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翠崗起伏,雲霧繚繞的武夷山盛產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範仲淹曾有詩讚道「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石栽」。廬山雲霧茶,茶肥毫顯,色翠湯清,「色香幽細比蘭花」,的確名不虛傳。白居易在廬山草堂時,親種茶樹並詩云「平生原所好,見此心依然。如獲終老地,忽乎不知還。架巖結茅宇,砍壑開茶園。」愛茶之心志,溢於言表。

黃山毛峰,西湖龍井茶聞名遐邇。石時傳說井與海相通,井必有龍,故稱龍井。龍井茶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產於杭州西湖西南的獅峰,龍井、五雲山和虎跑山,因此有「獅、龍、雲、虎」等品種之別。其中以獅峰龍井品質最優。明代童漢臣《龍井試茶》詩云「水汲龍腦液,茶烹雀舌春,因之消酩配,兼以玩嶙峋。」元代虞集詩更以「黃金芽」譽之。虞詩還說「同來兩三子,三咽不忍嗽。」風趣地說明了用龍井水沏成龍井茶後的茶味之醇。碧螺春茶是由帶頂芽的小葉製成,宋代王千秋有「花飛錦繡香,茗展旗槍嫩」詩句。

唐代詩人盧全的《七碗茶》膾炙人口,盛傳不衰。其詩云「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先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汁,平生不平事,盡從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但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宛如一首絕妙的茶廣告。蘇東坡的詠茶詩,十分風趣,仿若熱茶溫馨清潤,齒頰留久,令人回味。他還將茶比作美人,詩云「仙山靈草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陵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君似佳人」。

唐宋時飲茶十分講究情趣。茶色以白為貴,「碾細香塵起,烹新玉乳凝」寫的就是茶膏碾細入盞,清水攪動泛起乳白色的情景。劉禹錫吟道「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在徘徊。」古人飲茶時還常比試誰制的茶白沫重疊,積聚水面,狀如積雪,耐久者為勝。即所謂「鬥茶」。鄭板橋有句雲「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範仲淹還寫過一道《鬥茶歌》「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頤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醒酸,鬥茶香兮薄蘭芷。」描寫頗為生動,令人興味盎然。

茶詩相得益彰正是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詩茶不分,確有情到意深之感,如今我國的茶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最佳飲料之一,而這種茶詩也叫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中的名詩名人。

相關焦點

  • 詩中茶韻丨——清正,清幽,清雅,清心
    歷代文人從茶的品飲中感悟到茶之清,由茶湯的清濁升華到為人的清廉,延伸到人的品質清白,由物的清儉深化為人格的象徵,由此出現了以茶代酒的清正廉明之風。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認為茶可致清導和,蘇東坡讚美茶的品格為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韋應物《喜園中茶》有「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凡塵。此物性靈味,本自出山原。」讀之,有一股清心寡欲,品格清高為君子之風。
  • 「一詩一會」小林一茶:馬馬虎虎也,俺的春天
    與中國的古詩相似,俳句詩人在詩中或客觀寫景,或借景抒情,不同的是,俳句更側重通過動靜的交互體現詩人在剎那間的頓悟之感,這使得俳句看似簡潔輕巧,卻意趣盎然,極具含蓄之美。法國作家羅蘭·巴特稱俳句為「最精練的小說」。在西方,日本俳句對現代詩歌發展的意義同樣不容小覷。
  • 謝寧詩讚評茶師劉豔麗及楊飛鵬詩讚老黃牛
    漢俳詩讚評茶師(予咊)劉豔麗關於制茶文/謝寧制茶概念新「復咊七度」兼顧行上乘求更精關於品茶文/謝寧生熟味不同識得感覺在口中品鑑也輕鬆.關於茶人文/謝寧茶香源茶人茶者茶心功夫深禪茶自上乘註:予咊,原名劉豔麗,國家級一級評茶師,高級茶藝師,素樸裡茶館創始人,咊唪號與正寨古樹品牌持有人;普洱茶王茶業河南省代理商
  • 這些茶聯,極美
    竹雨松風琴韻,茶煙梧月書聲。這是清代名士溥山所題茶聯。溥山既是一位畫家,也是一位詩人。溥山所提茶聯詩裡有畫,字裡行間,一幅山川煮茗的場景映入眼帘:瀟瀟竹雨,陣陣松風,如此曼妙的景色裡讀書賞月,確是無邊風光之雅事。茶聯,是茶文化的一種文學藝術兼書法形式的載體,它不僅有古樸典雅之美,且有妙不可言之趣。古往今來,在茶亭、茶室、茶樓、茶館裡常可見以茶事為內容的茶聯。一副茶聯庭院陳,人文氣場陡然生。
  •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那些愛喝茶的文人寫了哪些詩?
    陸羽,因寫就《茶經》而聞名於世。 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茶聖也寫過詩。《全唐詩》卷三百八,共收錄陸羽兩首詩。一首為《會稽東小山》,另一首是《歌》。楊多傑將《歌》收錄在新書中。關於這首《歌》的來源,《全唐詩》中這樣記載 :「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諷此歌。
  • 茶覺文化《借茶修為》開課啦!邀您體驗茶藝之美
    茶藝,是茶的藝術,美的藝術。茶藝之美,美在有形無形中。有形則在於感官之美:茶之形 ,色之 顏,香之溢,味之怡;人之麗,儀有度,行有規,動若舞;景之優,情之真,音之悅。無形 則在心靈之美:心靈的純化,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華,意境的進入,精神的滿足。茶藝如詩、如歌、如畫、如舞,是詩歌畫舞四者完美的結合,動感與靜感的完美結合,聽覺、知覺、味覺等多種感覺與心靈相通的完美結合。亦是中國傳統茶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茶藝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瑰寶,中國文化的具體體現。
  • 享茶之雅趣 賞茶之美好——以張潮《松蘿茶賦》為例
    在中國茶葉製作技術由「蒸」到「炒」的變革過程中,脫穎而出的徽州松蘿茶獲得「炒青始祖」稱號並被冠以「松蘿法」之名。此後又傳至安徽各地和贛、鄂、閩諸省茶區,它不僅刺激了茶葉生產,也使茶的品飲形式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因此,臻於完善,眾妙畢備,造詣之深,操作精細的瀹茶法,「遂開千古茗飲之宗」且「盡茶之真味矣」。
  • 「六清、三飲、七碗、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
    「芳冠六清」、茶之「三飲」、「七碗茶歌」、「禪茶一味」,知茶道,識茶趣,四首詩,秒懂茶!一.「芳冠六清」西晉文學家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描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二.茶之「三飲」唐代中期,飲茶之風興起,關於茶的詩歌大量出現。其中,茶僧皎然不得不提,他所寫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即茶之「三飲」。原詩節選如下: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 李白和蘇東坡都愛茶,流傳下來的詩句,不約而同讚美茶的自然之美
    懂得欣賞和享受這種美的人, 自然不僅要品茶,還會寫下非常美妙的詩句。蘇軾《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仙山靈草溼雲行, 洗遍香肌粉末勻。明月來投玉川子, 清風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腸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 一洗槍旗二百年,宋朝茶痴的十首奇趣採茶詩
    歷史上愛茶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數,今天不說茶聖陸羽,詩僧皎然,也不說嗜茶的大詩人白居易和蘇軾,我們要介紹一位宋朝愛茶的痴人熊藩。熊藩的生平細節已不可考,資料顯示「他大約生活於宋南渡前後,福建建陽崇泰裡人。據說熊藩出身於書香之家,博學多才,善寫文章,工詩賦,分章析句,極有條理。因厭惡世俗,不應科舉。崇信王安石學說。
  • 中國人的十大修煉:琴-棋-書-畫-劍-詩-醫-茶-酒-花
    【詩】刮肚搜腸枉自悲,珠璣每與我相違。為求詩句出新意,先得鑿穿故紙堆。零落王孫《七絕·論詩》詩者,靈感與意境之化身也。於物質抑或現象中誕生之感悟。古往今來,人們常通過詩歌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無論是喜悅,憂傷或是憤懣,都能在詩中淋漓盡至的體現出來。
  • 盧仝與《七碗茶歌》
    「來今雨軒」是指所識新舊朋友歡聚一堂之意,它是近代一些社會名流聚會之所。茶樓有一楹聯:「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三篇陸羽經」是指陸羽的《茶經》,「七度盧仝碗」係指盧仝的《七碗茶歌》。《中國茶葉大辭典》載: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笵陽(今河北涿州)人。……愛茶,有《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影響甚大。
  • 詩寫梅花月 茶煎穀雨春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金路遙  在江西,穀雨常常與茶有關。古有詩云:「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茶農們認為只有穀雨這一天採摘的茶葉才算得上真正的雨前茶,而且必須要在上午採摘。他們認為這一天採的茶不僅清香醇正,亦有清火、闢邪、明目的功效。他們採摘的穀雨茶往往都留起來給自己喝或招待給客人古代茶農們在製成春茶後,還常常相互比評,俗稱「鬥茶會」。  明代時期,贛南、贛東、贛北茶區每逢穀雨季節,採茶女們就會一邊採茶一邊唱山歌,來消除疲憊、鼓舞熱情。
  • "茶興復詩心",《正山堂詩詞》新書發布在京圓滿舉辦
    10月18日,"茶興復詩心"——《正山堂詩詞》首發座談會在正山堂北京辦事處舉辦。眾多文化名家齊聚一堂,共品杯茗,見證《正山堂詩詞》新書的出版問世。自古以來,文人以茶雅志、以茶立德,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茶詩、茶詞、茶曲、茶賦等。
  • 上下茶事:在這首空間「現代詩」裡,當個時髦喝茶人
    不同於我們對茶的刻板印象,「上下茶事」推出的全新茶飲產品——由「雞尾茶(Cocktea)」概念誕生出的「五行茶」,輔以分子料理中理解-分解-組合的結構手法,搭配不同原料組合,創造出兼具視覺和味蕾享受的新式茶飲。
  • 茶亭序:以詩詞之神美,花月之形美,打造獨一無二的中國茶品牌
    茶亭序創始團隊歷時兩年將詩酒茶和嶺南建築設計相結合,場景設計中以流斛曲水、茂林修竹、山湖映月等主題表達空靈自然的想像之所;將傳統書法解構為中國獨特的字體之美;將意境山水畫以插畫和獨具中國特色的高飽和度色彩進行再創作。
  • 茶是春事,春在茶中
    ,在於茶。春來綠意生,天地皆滋長,春茶吸飽大地的芬芳,蓄足了山水的靈氣,人未飲,已是陶醉。 對於大多數農作物來說,農忙都是在夏秋兩季,而茶卻是從春天開始豐收。春茶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春的禮物。泡一杯清冽香甜的春茶,連眼睛都是香的。
  • 「當年萬裡覓封侯」,而今「晴窗細乳戲分茶」!
    世人皆知,唐朝的詩,宋朝的詞,都是一個時代的文學特色。然而,個性的陸遊卻偏偏反其道而行,在盛行細膩詞風的宋朝,硬是拼出了傳世詩名。更讓人咋舌的是,陸遊留下的《劍南詩稿》中,收錄的詩竟多達九千三百四十四首,比唐代「詩魔」白居易還多了數千首,足見其詩才和詩情。在小約眼裡,陸遊是個生錯了時代的詩人。
  • 寫給茶的讚美詩
    六安茶,俗稱六安瓜片,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別山一帶。這兩種,都是綠茶。 寶玉為了一壺三四次之後才出色的「楓露茶」,把一個忠心耿耿的大丫頭茜雪都趕走了,那茶定是顏色如楓葉般殷紅,味道如秋露般清冽吧。顏色這麼美,且早上泡了晚上回來喝的,應該是紅茶吧。
  •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茶談
    古人對待茶的情感十分濃鬱,由茶而發展出了茶道、茶藝、茶品等有關茶的文化這樣便透露出來古人對茶的深厚感情。飲茶在古代是一種修行養生之道,更是一種高雅的時髦風尚,其實也是一種品位與層次的體現!文人墨客在品茗作詩的同時,又在進行著友誼的交流以至感情升華。茶文化的氛圍與詩文的創作之完美結合,從而使得茶詩形成了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