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最是梅花落

2021-02-08 羅平聲音

點擊上方 關注"羅平聲音"每天都精彩

痴情最是梅花落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5日 13版)

 

   「梅花落」,漢時橫吹曲名,本為笛曲,初為軍樂,或因寒梅無懼艱困,有傲霜骨,兵勇之榜樣也。後來「梅花落」成為樂府詩,詠梅者喜用。梅香洋溢於中國詩史、畫史,君見梅枝搖曳乎?

花在梅子與鹽梅間

  至遲到西周,就有了關於梅的詩。《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詩經》中第一首梅花詩的出現,卻是有少女以梅子自況,期待求愛者趁梅子已熟,及時而來,梅子新鮮美味,可得而品之矣!且求愛之心急切:樹上梅子只有七成了,只有三成了,對我示好的小夥子,還不抓緊表白?你難道不知道時光倏忽嗎?待到成熟的落梅滿筐,你要趕緊說出來,我就是你愛的人。西周時社會的開放程度,女子對愛情追求的大膽智慧著實驚人,而這一切都是在勞動生產的場合,梅樹下展開的。《詩經·秦風·終南》有句:「終南何有?有條有梅。」條,山楸或柚樹之謂也。這首詩裡的梅還與杞樹、海棠相伴:「終南何有,有紀有堂。」王引之《經義述聞》稱:「紀讀為杞,堂讀為棠……假借字耳。」詩以終南山上條、梅、杞、棠的色彩相雜相融,如繡如畫於君子禮服上,而「佩玉將將,壽考不忘」。

  《詩經》中的梅花詩,已具有了象徵意義,這是西周時的無名詩人抽象思維的結果,有精神之華美。僅此一點,就令人驚訝到心生波瀾了:我們的先人、那些男男女女的勞動者,是如此優雅,富有詩性,境界獨具,使我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富有詩性的民族。梅樹所結梅子在古籍記載中用途的變化,是歷史在物質與精神文化方面演進之一端。《尚書·說命下》有句「若作和羹,爾唯鹽梅」。這是殷高宗武丁的話,在周代之前,梅並非觀賞物,關心梅樹者,非花也,乃果也。用梅子做調味品,有鹹酸味,佳餚也。其時鹽早有生產,仍以鹽梅為佐料乃青梅之味,不可替代,好美食的吃貨古已有之。西周時用不用鹽梅,《詩經》無記。春秋末年,鹽梅又冒將出來,《左傳·昭公二十年》記:「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時在東周。殷商用鹽梅;梅樹之在西周,成為色彩,梅子為愛情之果;時至東周,復以鹽梅烹魚肉。這個歷史過程的意味在於:物質與精神的互為化育,是反覆交替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全過程。精神與物質,兩兩皆美。愛默生說「精神乃物質之象徵」,其言大善,西哲之高論也;我讀梅樹、梅子、鹽梅而有感:「物質乃精神之搖籃。」其言有自,東方文化之智慧也。

  敘述至此,似乎說明古人對梅樹的認識,並不是直線而行的,殷商以梅子製作鹽梅以調味,偏重於物質;西周時同為梅子卻已成愛情的象徵,偏重於精神;與此相類,在《終南》一詩中「有條有梅」,梅是作為背景出現的,言念君子也。其「錦衣狐裘」紋、繡是否有梅花的影子,卻未曾言明。《小雅·四月》有花影朦朧了:「山有嘉卉,侯慄侯梅。」總而言之,時至春秋之末,梅樹還不是完全的觀賞植物,是果樹,梅子曾作為常用調味品,鹹酸盡得。青梅還可以泡茶,還可以煮酒。村野小童則在梅樹下戲鬧,摘梅子,皺著眉頭生吃,大呼酸得過癮……我們無法深入的細節是,不論製作鹽梅,還是以梅子呼喚愛情時,人們有沒有欣賞過梅花?答案似乎應是:梅香芳蹤時人亦愛之,但那是重物質求生存,且是罕有調味品的歲月,花在梅實與鹽梅間,文人墨客對梅花的賞識,未至而將至矣!梅花風情,梅花境界,雪枝傲霜,疏影橫斜,冷豔芬芳,獨自開放,獨自凋謝,曠野冷香,將要瀰漫在中華大地了。

一枝梅,一枝春

  戰國初,《說苑》第十二卷記:「越使諸發執一枝梅遺梁王,梁王之臣曰韓子,顧謂左右曰:惡有以一枝梅以遺列國之君者乎?請為二三子慚之。」可見古越國對梅花情有獨鍾,使臣諸發以一枝梅作為禮物贈梁王。可惜梁王之臣韓子不以為然,好在梁王聞之,見諸發逐韓子,使這一古代中國外交史上極風雅的梅花外交得以流傳史冊。這一已經鮮有人知的故事,還告訴我們,地處江南河海的古代越國,梅樹眾多且以梅花為貴,吳越之地非蠻荒之地,一枝梅可證也。

  時至漢代,梅樹已綽約於深宮內苑,《西京雜記》稱:「上林苑有朱梅、同心梅、紫葉梅、燕支梅、麗枝梅、紫花梅、猴梅。」品種之多,梅名之雅,可謂極一時之盛。更有意思的是,漢時梅花已進入詠唱之列,漢代橫吹曲《梅花落》,乃笛中曲,且是軍樂,借梅花品格以鼓舞士卒乎?可惜沒有成為文人風氣,漢代沒有留下多少梅花題詠。但《梅花落》可證,北地有梅且花式眾多。南北朝這個分裂的朝代,卻出現了魏晉風度、竹林七賢,人們愛竹同時亦喜梅。梅花開時,南北朝的婦人或簪上插梅,或發間置梅,或手執梅枝,梅花各色,梅香行走,梅妝是也。詩人在面對梅花時忽然生出靈感:此春消息也。是有陸凱在江南託驛使,快馬加鞭,送一枝梅給長安好友範曄,並得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來,「一枝春」成為古往今來梅花與友情的象徵,陸凱的詩亦千古流傳。「聊贈一枝春」,其意味可思可想可品可鑑,至今無窮無盡。

  鮑照是又一個梅花知己,與陸凱不同,他的《梅花落》,開讚美梅樹「霜質」風氣之先: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諮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梁人何遜的《揚州法曹梅花盛開》,又名《詠早梅》:

  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

  銜霜當路發,映雪擬寒開。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

  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

  何遜和江淹齊名,是梁朝的代表性詩人、作家。兔園,梁孝王所築之園,又名梁園。詠梅詩到何遜時的一個裡程碑式轉變是:情景交融,境界別具。以「銜霜」「映雪」寫梅花之冰清玉潔;又以「枝橫」「花繞」,寫梅花之風骨姿態;後轉而及人,從長門幽怨到詩人觸景生情;再以梅花自況,發落英之慨而作結。一掃齊梁宮體詩的雕飾浮華,杜甫有句:「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此詩略晚於陸凱、鮑照,但倘從著意刻畫梅枝梅花之美、與賞花人之心境重疊交叉而論,其境界卻高出一籌,故「向被視為文人詠梅之祖」。

  庾信,北周詩人、文學家,他既集六朝之大成,又影響了唐朝詩事。杜甫有句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又:「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其傳誦千古的為《梅花》: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裡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從少小詠誦至今,庾信的這一首五言詩,總是不能忘懷,它有樂府餘韻,它似乎也是唐代詠梅詩中,得風氣之先者。故歷來論詩家溯唐詩之源,南北朝為不可無視者也。

唐時詠梅人

  唐代梅樹更加普遍,江南自不用說,各色梅花之重鎮也,梅山、梅塢、梅嶺、梅村遍布。即便在北方,梅花也不少,長安內宮多梅,長安郊外曲江梅亦名重一時。中國有唐詩之盛,詠梅詩其一也,比南北朝時更加豐富多彩。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寫《梅花落》: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檯。

  匈奴幾萬裡,春至不知來。

  此為春日閨情詩也,梅花初發,暗香浮動,徵人遠在天山,妻盼夫歸,卻似梅嶺、天山相對相隔。唐時邊塞詩是唐詩的一道風景線,而梅嶺花、天山雪,有相隔之遠,也有纏綿之長,離愁別緒,孤苦惆悵,春歸人不歸也,盧照鄰以天山、徵人、徵婦為背景寫梅花,獨出一枝。孟浩然有《早梅》詩:

  園中有早梅,年例犯寒開。

  少婦曾攀枝,將歸插鏡臺。

  猶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孟浩然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均長於寫景而恬淡清幽秀麗故也。詩中「犯寒開」,意指早梅衝破嚴寒而飄香吐豔。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歲月均在故鄉鹿門山隱居,或在長江南北漫遊,得山水風景而成詩。其詩性、詩意融成淺近語。詩意濃鬱而如說家常,此詩家之極高境地也。

  杜甫在成都草堂作《和裴迪登蜀州東亭送客逢早梅相憶見寄》:

  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

  此時對雪遙相憶,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

  江邊一樹垂垂髮,朝夕催人自白頭。

  杜甫詩題中的早梅,是梅樹之一種,據範成大《梅譜》稱,早梅冬至前已綻放,或重陽後即有花,梅之早者也。肅宗上元元年(760年),裴迪東亭送客恰逢早梅花開,乃詩贈杜甫,杜甫和之。對雪遙相憶,傷時而感懷,沉鬱且宛轉。王阮亭論之曰:「本非專詠,卻句句是梅,句句是和詠梅,又全不著跡,斯為大家。」並稱杜甫此詩為「古今詠梅第一」。

  唐人詩中劉元載夫人、觀梅女仙的詩也應一記:「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憑仗高樓莫吹笛,大家留取倚闌幹。」

  南唐後主李煜在中國詩史上是一種相對獨立而永恆的存在。作為君王,他是失敗者,是亡國之君;作為詩人,李煜的光輝與天才,卻不曾因國破家亡、歲月流逝而稍有褪色。他極少用典,文字從不刻意雕琢,在素樸天然中直抒情懷,直指人心。他的《清平樂》寫落梅離恨:

  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宋人為梅狂

  中國詩史的一個弔詭處是,唐詩獨佔鰲頭,然詠梅詩卻以宋為盛。除了文人愛悔惜美的風氣達致鼎盛外,也與梅花的稀少,氣候變化有關。竺可楨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考古學報》1972年第一期)認為,到宋朝時,中國氣候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北方趨冷,不少動植物也隨之南下或消亡,於是大面積的梅花消失。梅花的生存區域被壓縮至江南一帶,詠梅賞梅者紛至沓來,天時地利人和皆備也。最能說明北地無梅的是梅堯臣詩《京師逢賣梅花五首》之一:「驛使前時走馬回,北人初識越人梅」;王安石《紅梅》有句:「北人初未識,渾作杏花看。」梅花生長區域縮小,社會心理中,物以稀為貴的原理再次顯現,再加上從北宋而南宋,從汴京而臨安,悲涼之氣與文人氣質亟需一個對應之物可以相洽可以抒發,梅花當仁不讓。

  把宋時梅花詩的寫作、吟詠推上高峰的有三人。其一為林逋,他的盛名不衰顯與「梅妻鶴子」相關,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方式,一生孤高,不涉名利。二十年足不及城市,隱居西湖孤山。林逋一生,寄情於清高出塵,遠離人間喧囂之梅,梅花幸矣,西湖幸矣,孤山不孤矣!其二為蘇軾。東坡愛竹愛梅,他的詠梅詩與林逋詩各具特色,氣象不同。蘇東坡在官場累遭挫折,寫梅花則重於梅花品格,梅之耐寒、多情與風骨。視梅花為知己,以磨難為樂事的曠達胸懷,在梅花詩的寫作中又開闢了新境界。其三為陸遊,詩人生活在南渡之初,一生心懷恢復國土之願,老而彌堅。借物詠懷,非梅不可。陸遊一生寫梅花詩一百多首。賦梅花以高風亮節,擬梅花為人格象徵。至此,對梅花的激賞達到空前程度,詠梅詩的境界更上層樓。梅樹梅花梅風,多少人梅花香中為梅狂!且讀林逋《山園小梅》: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林逋賞梅詠梅,成了當時文人、當時社會中清高的標誌,影響了一代士人的心理,成為宋代梅花詩相繼湧現的開路人。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

  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蘇東坡這首《紅梅》詩向來被視作寫紅梅的絕唱,東坡以擬人筆法,以瑰麗的想像,回答了紅梅何以遲開的原因,起首「怕愁貪睡」一個愁字好生了得!且貪睡,獨開遲,遲來也紅豔啊!縱然花開有早晚,花色有差別,梅花終究是梅花。「故作小紅桃杏色,尚餘孤瘦雪霜姿」,抑揚也;紅梅豔麗多姿而梅之品格不改,「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頓挫也。紅梅寒心,酒暈玉肌,其文字,其想像,其筆法,其境界,一時無兩。而「詩老不知梅格在」,「格」字一出,驚天動地,寫梅格亦寫人格。東坡此詩一經流傳,眾多詩家謂:「觀止矣!」

  東坡寫梅也離不開酒,酒暈而紅,非凡之想。在《梅花二首》中,有酒香飄然而至:

  一

  春來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間。

  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渡關山。

  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得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入獄,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乃流放也。即便在這種境遇下,東坡卻以梅花自況,把心中的情緒融進了幽谷、草棘、飛雪的詩意中。「何人把酒慰深幽,開自無聊落更愁」句,更是境界奇崛,突兀古今:沒有誰來為梅花祝酒,不需人誇,不需人憐,獨自開放,獨自落花,獨自寂寞,獨自惆悵,獨自斟酒,獨自狂嘯,此非一樂乎?兩首小詩輕柔優美而又不失厚重感,荒嶺荊棘,寒梅傲然,東風裂石,花隨雪飄,飛渡關山;花前惜別,相對無言,清溪三百,相送黃州。蘇東坡的境界情懷,今人能不慚愧?

  《冷齋夜話》記,某年冬日,王安石訪友不遇。這位朋友是一個杜門隱居的高士,人未見到,卻有梅香浮動。隱喻高士品格,託物言志,有自己的情懷。回舍後便寫成一詩,因其樸實無華而流布千年:「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詠梅詩到陸遊時,梅花梅骨與詩人傲骨及愛國情懷相凝結,詠梅詩又上層樓矣!且讀《落梅二首》:

  一

  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潔。

  過時自合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二

  醉折殘梅一兩枝,不妨桃李自逢時。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這兩首詩寫於1192年,陸遊時年68歲。詩人熱烈讚頌了梅花氣節。「恥向東君」之東君,本指東方司春神,詩中所喻為不思收復失地、奸臣當道之南宋朝廷。陸遊其時因為主戰而被朝廷閒置,詩人不屈不撓以乞憐為恥。閒置便閒置,便出遊,便尋梅,便詠梅,便推敲字句,便把自己的心思情懷也推敲進去。第二首立意則承前首,為梅花不畏嚴寒迎春頌。「醉折殘梅」之要,殘敗枝也,殘敗枝猶美善也;「不妨桃李」之妙,自逢時也,自逢時宵小輩也。

  陸遊最享盛名、流傳最久的是《卜算子·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詩人以傳統的詠物寓志筆法,刻畫梅花孤高、芬芳、不爭、「一任群芳妒」,即便零落成泥而香如故的品格。為斷橋寂寞梅花詠嘆,亦為自己不得志的命運詠嘆。

清人畫梅:賞心只有兩三枝

  清代詠梅詩已沒有宋時繁華,但畫壇承明代輝煌而發展,頗有百花齊放的氣象。其中有畫者以水墨畫梅,很少設色,著重寫意,並有題畫詩。詩書畫結合於一紙,梅香溢之,書意流之,詩情蕩之。其代表人物,即「揚州八怪」之一李方膺,號晴江,為終生落魄而成就卓著者。他曾做過縣令,因不善逢迎而罷官。後畫梅、蘭、竹、菊、松石、遊魚,尤以梅花為長,往來於南京、揚州,賣畫為生。平生知己一為梅花,一為袁枚,亦與鄭板橋、李鱓友善。在畫梅作品中,李晴江常鈐三方印:平生知己,梅花手段,冷香。其畫室名「梅花樓」。

  李晴江筆下的水墨梅花,是從生活中獲得源泉,或曰靈感。看似信筆揮就的題畫詩,可為註腳,乾隆十三年冬作《墨梅圖》,題云:

  雪晴三日未全消,獨自尋梅過板橋。

  造化亦能功筆墨,絕崖斑白點疏條。

  乾隆十四年寫《墨梅圖》冊頁,題云:

  鐵幹盤根碧玉枝,天機浩蕩是吾師。

  李晴江初為滁州縣令時,「入城未見客,問:『歐公手植梅何在?』曰:『在醉翁亭』。遽往,鋪氍毹,再拜花下」(袁枚:《李晴江墓志銘》)。米芾拜石,晴江拜梅,一時傳為佳話。鄭板橋於乾隆二十三年題李晴江《梅花圖》卷,有精闢之論,信息量極豐。鄭板橋認為,蘭竹雖人皆可畫,卻「不得好」,似易而難也。而畫梅者少,「舉世所不為」,為什麼?畫梅難工也。有「俗工俗僧」塗鴉,不能看。李晴江畫梅「獨為於舉世不為之時」,此晴江畫梅之一大背景,而他對千樹萬樹的梅花,怎麼落筆呢?鄭板橋說他目視夜思,衣食兩忘,而得梅花真諦。更奇妙的是,一身傲骨的梅花在晴江筆下「俯首就範,入其刻畫剪裁而不能出」。晴江愛梅,梅亦愛晴江,晴江為梅樹扶搖一枝,梅樹在晴江心頭怒放。但李晴江並不是不知道畫梅之難,他自題畫梅詩云:

  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

  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

  這首詩常為賞梅者所用,其實是畫梅經典,其「賞心只有兩三枝」語,影響了古今畫壇,智者得舍取之妙,終身受用。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云:「賞心只有兩三枝,輒寫兩三枝可也。蓋自然形象,為實有之形象,非畫中之形象,故必須舍其所可舍,取其所可取。」

  有清一代,畫梅的名家還有弘仁、石濤、惲壽平、高鳳翰、王翬、禹之鼎、沈銓、姜泓、楊晉、汪士慎、金農、李鱓、羅聘、蕭晨、陳枚、虛谷、趙之謙等,他們在中國畫史上與梅花共吐豔,而各有特色,各自搖曳。筆者所以羅列諸多大家之名,意在指出清代畫事之盛,寫梅其一也。詠梅詩中也有賞心之作。如清初詩人吳嘉紀《九月紅梅》:

  步入山翁徑,老梅當戶幽。

  微芳隨菊放,殘葉為花留。

  不作一林雪,偏爭幾日秋。

  人間霜露遍,春在此齋頭。

  詠九月紅梅的詩極為罕見,而且造句不易。

  袁枚的《看梅》《折梅》,似有宋時流風:

  一般玉露總無私,山北山南分早遲。

  恰使人心憐舊雨,最開多是隔年枝。

  (《看梅四首》其一)

  為惜繁枝手自分,剪刀搖動萬重雲。

  折來細想無人贈,還供書窗我伴君。

  (《折梅二首》其一)

  《梅花落》一路寫來,時光已到清朝潰亡,民國年間了。這是一個混亂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在文壇、畫壇上大匠輩出的時代。畫家中有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家畫梅寫梅,無論寒梅紅梅,開拓出一番氣象。

  梅香洋溢於中國詩史、畫史,而我只能略寫少許。遺珠之憾,時在心頭纏結。

毛澤東的詠梅詞

毛澤東自書詞《卜算子·詠梅》

  新中國流傳最廣、最久、最偉大的一首詠梅詩,是毛澤東讀陸遊詞,反其意所作的《卜算子·詠梅》。2020年6月29日,《北京日報》刊盧潔、王穎文章,有關於毛主席寫作此詩過程的不少細節,讀來生動而親切:1961年11月6日晨6點多,秘書田家英收到毛澤東的一張便條:「請找宋人林逋(和靖)的詩文集給我為盼。如能在本日下午找到,則更好。」田家英很快將林逋詩文集找到,並及時呈送主席。不料8點多,又收到毛主席的一張便條:「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八句給我。能於今日下午交來則最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田家英急忙查找時,毛主席的第三張便條又到了:「又記起來,是否是清人高士奇的,前四句是: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到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下四句忘了,請問一下文史館老先生便知。」後查明這是明代詩人高啟《梅花九首》之第一首,全詩為:

  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

  田家英找到高啟詩後,毛澤東當天就用草書寫下全詩,又書:「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一天之內,毛主席寫三張便條找一首詠梅詩,「這種情況倒是非常少見」。那一段時間,毛主席對梅花、詠梅詩詞格外有興趣,「找來一首又一首,反覆吟誦,似心有所感」。寒冬臘月,梅花不懼嚴寒,冰雪懸崖,山花爛漫的景象,是何等美妙、動人、壯觀。不日,毛主席《卜算子·詠梅》問世: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961年12月27日,毛澤東把這首詞作為文件,批給在北京參加中共中央工作會議的人們看。並附陸遊原作,加註:「作者北伐主張失敗,皇帝不信任他,賣國分子打擊他,自己陷於孤立,感到蒼涼寂寞,因作此詞。」面對國內三年自然災害,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反華勢力圍堵封鎖,蘇聯單方面撤回全部在華專家的嚴峻形勢,毛主席以飛雪紅梅的堅貞、美麗、操守、傲骨與微笑,從容應對,並鼓勵中國人民發憤圖強,勇往直前。接下來便是中共黨史上著名的「七千人大會」,毛主席的《詠梅》詞一紙風行,老少吟唱,梅花精神接續千古而又日新於中華大地。一種精神,一種冉冉上升的精神,如冰雪紅梅笑意盈然開放在中國大地。眼看著,喧囂猖狂的反華大合唱,在一個詩性民族的低吟淺唱前,只能落荒而去——「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作者:徐剛,系作家、詩人,曾獲魯迅文學獎等)

羅平聲音

一群人、一起想、一件事、一條心、一起拼、一起扛、一直做、一定贏!

雲南羅平山美水美人美……羅平聲音發現美、傳播美,「羅平聲音」為美麗傳播,美麗羅平因「羅平聲音」傳播更美!關注「羅平聲音」,每天收穫美!

相關焦點

  • 唐詩中的「梅花落」到底是什麼意思?
    《梅花落》就屬於「橫吹曲辭」,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傳為西漢李延年所作,又叫《落梅》、《落梅花》等。「橫吹」不僅是橫吹曲的簡稱,也是樂器的稱謂,其形類於笛子。《樂府解題》說:漢「橫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晉以後唯傳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傳甚廣,宋元明清幾代也一直流傳。後來流行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根據《梅花落》改編。
  •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說起「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句子,估計許多人第一反應也是不解,如何能在五月落梅花?——說這個之前,先容我說一段舊事。約莫十幾年前,我恰好在黃鶴樓畔的一所大學就讀大一。宿舍與黃鶴樓之間,隔著蛇山的一片蔥蘢。站在宿舍的陽臺,便能與這棟名樓日日相對。
  • 詩詞丨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韻倒置,亦含有笛聲因風散落之意。世事難料,我竟一下就成為貶官,遠謫長沙;西望長安,雲霧迷茫,何處才是我的家鄉?黃鶴樓中傳來陣陣《梅花落》笛聲,如怨如訴,仿佛五月江城落滿梅花,令人倍感悽涼。詹福瑞、劉崇德、葛景春等認為,此詩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牽連,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長流夜郎,路經江夏(今武漢武昌)時遊黃鶴樓所作。
  • 原創作者:何中俊|梅花落|圍|大三巴牌坊
    梅花落何中俊第一片梧桐葉落下來行人紛紛,沒有人抬頭我是其中的一個第一片雪花落下來我依然沒有抬頭,也沒有低頭只有秋楓,在雪地裡喊它的冷、它的痛,沒人懂那天,翻過新年的門檻小區的大爺在自己的房間裡睡過去。小小的他沒看見那些天,小區裡的三角梅落了腥紅的一地何中俊修城修區修院修圍子修隔壁修邊欄修隔離帶修防盜網修防火堵城裡的院子院子的書房書房的板牆上書自由大三巴牌坊
  • 吾愛詩詞: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如果你了解高適,就會知道他是一個例外。高適出生於盛唐時期,以寫邊塞詩著名,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並稱「邊塞四詩人」。為什麼說他是個例外,從仕途上來說,高適的升遷是非常順利且快速的。在當時那個時期,有多少著名的文人才子想要謀求一個出路,但即使是詩仙李白,也是一生求而不得,還幾次下獄。大唐盛世,這樣的例子可不少。
  • 梅花11個品種群在哪看?最懂梅花的人告訴你梅花寶典
    蠟梅和梅花其實沒關係在蕭瑟冷冽的冬天,梅花裝點了寒冬,幽幽的芬芳使人陶醉。不過,如果你覺得蠟梅是最早綻放的梅花,那就錯了。其實,梅花和蠟梅是兩種並沒有關係的花,「就好比茶梅也不是梅」,胡中說。蠟梅是樟目、蠟梅科、蠟梅屬的植物。
  • 【花信風】梅花:中國人最喜歡的花
    從小寒到穀雨,歷時四個月、八個節氣、二十四候,每候一種花,從梅花開始,到楝花結束,這就是二十四花信風。現在正值花信風之首,梅花。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梅、蘭、竹、菊並稱「四君子」,松、竹、梅並稱「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 中國人寫花的詩詞,千千萬萬。
  •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
  • 梅花三弄主題曲原唱是誰 原籍山東榮成韓國籍華裔職業歌手
    《梅花三弄》是電視劇《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題曲,由姜育恆演唱,瓊瑤作詞,陳志遠譜曲。在記憶的長河中,姜育恆是存在於青春年代的一個孤獨、惆鬱、落寞的影子,儘管看起來不合時宜,卻又深深撞擊了每一個現代人的脆弱心靈,而且永不令人厭倦。
  • 章子怡、趙麗穎、劉詩詩的梅花妝都不是最正宗的,陳喬恩的才是
    文/宅醬零零0o章子怡的《十面埋伏》、趙麗穎《花千骨》、劉詩詩的《軒轅劍》中,都有梅花妝的造型,真是美呆了,但他們都是不是最正宗的。你知道為啥嗎?誰才是正宗的梅花妝所有者?《太平御覽》:「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一種是相傳南朝宋武帝劉裕有位非常漂亮的女兒壽陽公主,有天在梅樹下休息一不小心睡著了,醒來發現額頭上有一朵梅花。
  • 塞上聽吹笛,詩人生思鄉之情: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戰爭是人類世界最醜惡的現象,沒有之一;因為由它所牽引出來的各種醜陋現象,可以把人類自身所具有的全部惡意都展露得淋漓盡致。然而,善良的人可以鄙視戰爭,卻不能反對那些為了解放自己所作出的反抗戰鬥。若因為憎惡戰爭而無知反對一切正義的戰鬥,那麼只能說明其人就是一個愚蠢的「牌坊表」,徒然惹人厭棄。
  • 有一種誤會,叫《梅花三弄》
    橫吹曲《梅花落》是典型的邊塞徵戍曲,主要就是說——梅花都落了、春天都到了、閨中凝愁對妝檯、哎呀我們還不能回家。從現存的橫吹曲相關詩賦看來,梅花落的邊塞曲的特點顯而易見。都是一個邊關思鄉的調調對不對。本來嘛,它就是一支武樂。這是漢馬上軍樂的壁畫。有人舉著鼓,有人舉著角,吹奏橫吹曲。只是看不清馬腿在哪裡。兩漢時代的橫吹曲《梅花落》,並非橫吹笛曲的意思。不過橫吹笛曲《梅花落》後來也有了。
  • 朗誦 | 梅花愛雪,香魂成詩
    梅花愛雪雪不知,開在雪中做情痴,芳心碎落三千瓣,片片香魂皆成詩。 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冰清玉潔,超逸拔塵。
  • 彭玉麟《梅花百韻》其一
    而我們今天所要選讀的他的一首梅花詩,是他《梅花百韻》也就是一百多首梅花詩中的一首。詩云:「平生最薄封侯願,願與梅花過一生。唯有玉人心似鐵,始終不負歲寒盟。」我們在「最美情詩」裡講彭玉麟的梅花詩,當然特別看重的是他情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他那一段感天動地的愛情往事。可是對於彭玉麟這個人,歷來公認他是晚清「第一」極品男人。
  • 水墨梅花 | 陳濟謀
    家風冷淡長相慰,畫有梅花作四鄰。清瘦最宜冷眼觀,尋香不到已枝殘。誰家矯矯元章筆,又茁新花共傲寒。丁亥歲抄林岫詩書1945年生,福建福鼎人,祖籍長樂。1970年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幼承家學,酷愛詩文書畫。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師從林鍇、周滄米諸先生,致力於中國花鳥畫的創作、研究。
  • 梅花:兩宋詩詞
    【贈嶺上梅    宋  蘇軾】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宋  蘇軾】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花盡酒闌春到也,離離。
  • 梅花5角硬幣身價大漲梅花5角硬幣哪一年的最值錢?
    現在很多古玩收藏家都喜歡收藏硬幣,但是哪些硬幣最值錢你知道嗎?梅花5角硬幣是我們常用的五角錢硬幣。梅花5角硬幣正面為梅花的圖案,體現出梅花在我國象徵價值,不過現已更換為荷花五角硬幣。近日,梅花5角硬幣身價大漲,價值是其面值的140倍。
  • 國漫十大最沒存在感的女主,梅花十三上榜,最後一位完全猜不到
    現在國產動漫已經越來越優秀了,而國漫中的女主,也自然是各種各樣的,不過有些特點還是很一致的,那就是有些女主,都沒有說什麼存在感,比如以下幾位,梅花十三上榜,而最後一位,動漫都完結了一季了,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女主。一起來看一下吧!一、梅花十三
  • 莫失莫忘: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鏡中》 走馬燈一樣的年月,江湖轉徙間,如同大雪封山擁門,隱匿你亦真亦幻的眉間滄海。 握月擔風的陳年,陳列在潘多拉的魔盒裡,端坐枯禪,惦記著重見天日的一朝。
  • 描寫梅花的古詩詞(十二首)
    梅花 / 梅 作者: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寒夜 作者:杜耒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星點點,月團團。倒流河漢入杯盤。翰林風月三千首,寄與吳姬忍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