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誤會,叫《梅花三弄》

2021-02-19 菊齋
一個是有才名的世家狂士,一個是善弄笛的顯貴將軍,從前彼此知名,未曾謀面。這回劈面相逢,也並沒有噓寒問暖促膝談心的打算。子猷在船上派人傳話給車中的子野,說希望聽他奏一支笛曲。子野沒說什麼,當真下了車,「為作三調」,然後就上車走了。從《神奇秘譜》開始,人們都說,琴曲《梅花三弄》,它的前身,正是子野為子猷奏弄的笛曲「三調」。南朝時候桓子野所用的笛,並不是橫吹笛,三調,也並不是後來的《梅花三弄》。這是一個LONG  LONG  AGO……的故事。「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絕代佳人李夫人的兄長。從西域帶回的不止有胡蘿蔔、胡桃、安石榴,還有胡樂《摩訶兜勒》。這兩個人的合作簡直是一拍即合、天作之合——《折柳》《梅花》這兩首響噹噹的曲子,往上追源頭,就要追到他們這裡。張騫把《摩訶兜勒》帶回中原的時候,只有一曲。協律都尉李延年以他天縱的才華,改編成《摩訶兜勒》套曲,總共二十八曲,只用於宮中演奏。《摩訶兜勒》在和帝時代傳入軍中的時候還完整,到魏晉的時候只剩下十個曲子:《黃鵠》、《隴頭》、《出關》、《入關》、《出塞》、《入塞》、《折楊柳》、《黃覃子》、《赤之揚》、《望行人》。後人根據舊譜又恢復了《關山月》、《洛陽道》、《長安道》、《梅花落》、《紫騮馬》、《驄馬》、《雨雪》、《劉生》八曲。其中的《梅花落》、《折楊柳》、《隴頭》很快地以單曲的形式流行起來。笛曲《梅花落》尤其出名,最遲到南朝,《梅花落》就已經非常非常受人喜愛了。這也難怪,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個大亂世,亡佚之事眾多。比如找不到作者的古詩十九首,理不清傳承關係的廣陵散,都發生在這個時代。由於不知其名,笛曲《梅花落》作者長期以來被安在南朝善吹笛的桓子野頭上。在宋朝以前,既找不到任何證據說桓子野善奏笛曲《梅花落》或者創作過《梅花落》;考察和桓子野有關的任何記載,也從未發現有這一樂曲的正式著錄。總之,如果一定要為《梅花落》找一個原始作者,認李延年要比認桓子野靠譜。
起初,梅花落作為《摩訶兜勒》的組成部分,在傳入中原之前,是胡笳曲,用胡笳演奏。
▲胡笳長這樣。胡笳是蒙古族邊稜氣鳴樂器,民間又稱潮爾、冒頓潮爾。李延年把《摩訶兜勒》改編成二十八曲以後,套曲裡的《梅花落》,屬於漢橫吹曲。主樂器是鼓和角。橫吹曲,主要用於軍中演奏,是指用鼓、角在馬上演奏的軍樂,是一種音樂形式,不是指用笛子橫吹。橫吹曲《梅花落》是典型的邊塞徵戍曲,主要就是說——梅花都落了、春天都到了、閨中凝愁對妝檯、哎呀我們還不能回家。從現存的橫吹曲相關詩賦看來,梅花落的邊塞曲的特點顯而易見。都是一個邊關思鄉的調調對不對。本來嘛,它就是一支武樂。這是漢馬上軍樂的壁畫。有人舉著鼓,有人舉著角,吹奏橫吹曲。只是看不清馬腿在哪裡。
兩漢時代的橫吹曲《梅花落》,並非橫吹笛曲的意思。不過橫吹笛曲《梅花落》後來也有了。魏晉以來,最遲在南朝,梅花落脫離套曲,作為單曲廣泛流行。篴、笛、管、簫、促管、直笛、豎笛古時都稱為笛(篴)。橫笛,當時被誤認為從西域或羌地傳入,於是被稱為羌笛。但其實橫笛在漢代以前就存在於中原,從春秋戰國到南北朝,叫做篪。由於它發音高亢,聲如裂帛,飄逸,清亮,不符合自春秋以來對音樂中正的要求,流傳並不廣泛。但在邊遠的並未被儒家文化束縛的少數民族地區,橫笛卻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篪又傳回到中原後,有很長一段時期,人們認為這是羌人樂器,稱其為羌笛。認為羌笛是橫著吹的大咖不少,像李白、王勃統統落馬:
桓子野在江上為王子猷吹的笛,是豎吹笛,是現在被稱為簫的樂器。(認為南北朝時期的笛就是簫的說法,見諸各種介紹中國古代樂器的著作。這基本沒有什麼疑義。)▲然而畫出來的桓伊吹笛基本上都畫成這樣橫吹的樣子,已經無法可說了比如江總《梅花落》歌辭:橫笛短簫悽復咽,誰知柏梁聲不絕。這樣,《梅花落》的吹奏樂器,從胡笳,到鼓角,到橫笛。橫笛曲《梅花落》尤其出名,笛子與梅花幾乎是可以互相稱代的。提到笛,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梅花落》,說起梅花落,也立馬想到聲音清脆的笛。後來,翻奏和創新《梅花落》的樂器越來越多,除了笳,鼓,笛,還用上了琵琶,笙,管,琴,角。用什麼樂器會有區別嗎?就象現在用古箏和古琴、簫或是笛子吹奏的《梅花三弄》,聽起來不都是同一個傲霜凌寒的意思。曾經失蹤後來重現的《梅花落》後來有了各種別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玉妃引》、《梅花引》……實際上,最後形成的是一個梅花曲家族。而不僅僅是一支單曲的曾用名和別名。唐代以前,《梅花落》、《落梅》、《落梅花》,主要都是笛曲。主要表達的意思都是「我等回家等到花兒都謝了」或者「別人等我回家等得花兒都謝了」。唐代可能出現過琴曲梅花,但是記載十分少。應該只是樂器翻奏。笛曲究竟何時被何人移植為琴曲?有琴譜稱是唐代的顏師古所為,此說孤立尚無佐證。但駱賓王「鸚鵡杯中浮竹葉,鳳凰琴裡落梅花」之句,倒是證明《落梅花》一曲在初唐之時便已譜入琴曲。宋代,角曲《梅花》的流行勢頭趕超笛曲《梅花落》,成為梅花曲家族的老大。當時角曲有《大梅花》、《小梅花》。
王十朋說:梅花引,笛中所吹之曲也,今多於角聲吹之。當時邊關軍寨以及內地州府重鎮的戌樓夜警,都以角聲昏曉報時。其中殘夜五更所奏一般是《小梅花》。多愁善感、睡不著的宋人在這方面的詩詞文賦很多很多。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 宋詞裡寫清角吹寒,就是五更時梅花一曲。角曲小梅花可能有明顯的三段結構,因此更傾向於被稱為三弄。笛曲《梅花落》邊聲和軍樂的特點,在角曲《梅花》中更多地保存下來。而這時候的笛曲《梅花落》,據範成大詩裡說是:笛曲《梅花落》也好,角曲《梅花》也好,都有三弄的提法。誰家橫笛成三弄,吹倒幽香和夢送。覺來知不是梅花,落寞歲寒誰與共。冰清霜潔,昨夜梅花發,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不過在琴曲《梅花三弄》出現之前,「梅花三弄」並非正式樂曲的名稱。宋初,在林逋孤山詠梅的影響下,文人賞梅的嗜好逐漸釀成。到宋末元初,文人普遍邊緣化,幽隱野逸的情結瀰漫士林,琴與梅以其古雅幽逸的格調,成了士大夫文人最為心儀的兩個精神寄託。在這樣的生活氛圍裡,唐時偶一出現的琴曲《梅花》得到越來越多的知音追捧,不僅成為古典琴曲的重要代表,同時迅速取代笛、角《梅花》,成了梅花題材音樂的流行曲目,並且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楊掄《伯牙心法》)的獨特意趣與藝術造詣,被視為整個梅花題材藝術作品的最高經典。屋瞰梅間倚竹林,一爐香篆一張琴。有時月上黃昏後,三弄寒梅夜正深。琴曲《梅花三弄》,開始有《琴傳》之類譜書加以著錄:
是曲也,昔桓伊與王子猷聞其名而未識,一日遇諸途,傾蓋下車共論,子猷曰:聞君善於笛?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後來朱權編《神奇秘譜》,在琴曲《梅花三弄》條下的解題,正是轉載自琴傳。自從嚴天池振臂一呼,文人琴的地位自明朝開始扶搖直上,三四百年間風頭無倆。《梅花三弄》是文人最愛彈弄的經典曲目之一。明朱權編《神奇秘譜》,在琴曲《梅花三弄》條下這樣解題:《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臞仙(朱權號)按:琴傳曰,是曲也,……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據程傑考證,遍檢《四庫全書》《書庫存目叢書》等,只有南宋鄭樵《通志》裡記載過「琴傳七卷」,撰者不明。大致是《崇文總目》成書之後到鄭樵《通志》完成即慶曆元年(1041)至紹興三十一年(1161)間的著作。琴傳首次記錄了琴曲《梅花三弄》的由來,把三調認成為《梅花三弄》,又很可能是受了其它書籍的影響。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桓)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王徽之赴召京師,泊舟青溪側。徽之素不與伊相識,伊於岸上過,船中客稱伊小字曰:『此桓野王也。』徽之便令人謂伊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是時已顯貴,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到了隋末,虞世南所編的《北堂新鈔》中,已經變成了「作三弄畢」。其實,桓子野那天吹奏的三調,可能是三個曲子,也可能是其它曲子的什麼三調,比如樂府「清商三調」。好,我們再假設,那一天,以善簫著名的桓子野,拿著他那把豎吹的簫,橫過來為王子猷吹奏了當時著名的橫笛曲《梅花落》。溪山夜月、一弄叫月聲入太霞、二弄穿雲聲入雲中、青鳥啼魂、三弄橫江隔江長嘆聲、玉簫聲、鐵笛聲、風蕩梅花、欲罷不能。這種幽夜自憐的情緒,並不是樂府笛曲《梅花落》所散發的思歸之情,而是角曲《小梅花》流行之後宋人詩詞中常常寫到的悲涼和感慨:鄭俠:蕭索秋城五鼓前,月臨殘夢正團圓。彤樓一曲《梅花落》,玉枕誰家繡帶連。結合《琴傳》一書的考證,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琴曲《梅花三弄》的創作時間大概在上起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至南宋初年的一個世紀中。它決不是笛曲《梅花落》的簡單移譯,而是後來琴家獨立自主的音樂原創。笛曲《梅花落》和角曲《梅花》都有一部分被保留在了琴曲《梅花三弄》中。至於如今的笛、簫所演奏的《梅花三弄》,是當代笛子演奏家俞遜發從古琴譜整理而成,也就是翻奏。

而更早之前,桓子野江上吹笛,那到底是《清商三調》、或是《梅花落》、或是其它什麼曲子?其實已沒有什麼人知道。

插個小廣告:菊齋古琴網絡課,後臺鍵入關鍵詞「古琴」。

作者:任淡如

本文為菊齋原創文章。歡迎個人擴散、轉發,公號轉載請聯繫我們開白授權。

歡迎個人轉發、擴散。

商務合作請聯繫juzhai99

公號轉載請在後臺鍵入「轉載」

投稿請在後臺鍵入「投稿」查看要求

牛年大吉

相關焦點

  • 梅花三弄
    全曲共有10個段落,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準、中準、下準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覺別具風情。「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審音者在聽之,其恍然身遊水部之東閣,處士之孤山也哉」。
  • 琴曲《梅花三弄》的三弄是什麼意思
    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梅花三弄》,這個「三弄」音樂結構都有傳承了下來。三弄梅花 月 下庭 。子酞日 , 聞君善於 笛 , 桓伊出 笛作《梅花三弄 》之調 , 後人以琴為三弄焉 。第六段,第三次梅花主題,三弄梅花頌,表現梅花鏗鏘有力、錚錚傲骨。第七段,高潮部分,讚美梅花,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第八段,過渡第九段,重複第七段低八段第十段,後奏段。
  • 梅花三弄 | 梅毒的前世今生
    詩中描述一個養豬人,名字叫Syphilus,冒犯了太陽神阿波羅,阿波羅懲罰他,讓他得了性病,這個詞Syphilis,包含了骯髒的豬圈和愛的含義。 但法國人不幹了!這個病在歐洲蔓延開來,英國人叫它「波爾多病或西班牙病」,俄羅斯人叫它「波蘭病」,波蘭人叫它「日耳曼病」,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叫它「基督徒病」,當這個病到了亞洲後,日本人說是「中國病」,印度人說是「葡萄牙病」。傳說是哥倫布將梅毒帶到了歐洲,而且身體力行親自感染不幸成為歐洲第一個梅毒患者。
  • 古琴演奏《梅花三弄》 | 兩個版本的《梅花三弄》,你更喜歡哪個呢?
    咱們先來欣賞一下陸大爺的詞:(加了一點字幕的老版《梅花三弄》)老梅花簡介這首《梅花三弄》是據《蕉庵琴譜》所載,張子謙演奏版,又稱老梅花,樂曲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借物抒懷,來歌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因為主題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彈奏三次(上準、中準、下準三個部位演奏),故稱「三弄」。
  • 看人間多少故事,最銷魂是「梅花三弄」
    梅花,不僅存於詩詞中,還化身在悠揚音樂聲中傳唱,姜育恆獻唱的《梅花三弄》婉轉動聽,影響了一代人,傳唱至今不衰。然而,這首歌只是取寓於古曲,是化身,它的本尊更了不得了,這就是中國十大古琴曲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
  • 古琴曲《梅花三弄》一種孤高現於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
    梅花陸遊(宋)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 琴簫合奏《梅花三弄》禪意花開,靜忘塵世
    梅花陸遊(宋)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 姜育恆的經典歌曲《梅花三弄》,為什麼會加入一段獨白?
    姜育恆的眾多經典曲目中,有幾首歌獨具特色的部分是加入了「獨白」。比如《梅花三弄》中的「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歌曲與朗誦同屬文學形式,而「獨白」則要更向朗誦靠近一些。姜育恆的這首《梅花三弄》中,加入的這一段獨白有何深意呢?
  • 一曲古琴《梅花三弄》清風飛雪映紅梅,冰肌玉骨凌寒香
    梅花陸遊(宋)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 一曲古琴《梅花三弄》禪意花開,靜守美好光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三弄》的歷史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調》之事。《晉書·列傳五十一》和《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裡都曾記載了這段典故:王徽之應召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過,王徽之與之並不相識。這時船上一位客人道,「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託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 梅花三弄主題曲原唱是誰 原籍山東榮成韓國籍華裔職業歌手
    《梅花三弄》是電視劇《梅花三弄之梅花烙》的主題曲,由姜育恆演唱,瓊瑤作詞,陳志遠譜曲。在記憶的長河中,姜育恆是存在於青春年代的一個孤獨、惆鬱、落寞的影子,儘管看起來不合時宜,卻又深深撞擊了每一個現代人的脆弱心靈,而且永不令人厭倦。
  • 《梅花三弄》演員二十年重聚相見甚歡
    金銘、馬景濤、嶽躍利和羅鋼相聚 金銘出演《梅花烙》童年白吟霜 馬景濤陳德容主演《梅花烙》   1993年,瓊瑤的《梅花三弄》小說三部曲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長今日(11月13日)下午,金銘秀出《梅花三弄》演員們重聚的照片,馬景濤、金銘、嶽躍利、羅鋼共同舉杯,慶祝老友相見。  金銘在《梅花烙》中飾演童年時期白吟霜,羅鋼則在《水雲間》中飾演汪子旋(陳紅飾演)的哥哥汪子默。拍攝《梅花烙》時只有13歲的金銘如今長成大姑娘,她更微博感謝幾位前輩陪自己成長的日子。
  • 宋代一首動人的梅花詩,結尾用《梅花三弄》的典故,意蘊悠悠
    梅花高潔清香,在寒冷的冬天,料峭的春寒時節傲然綻放,有多少人喜愛它 ,愛它的美麗芳香,愛它的堅強的品性,愛他的不屈品格。梅花朵朵開放,帶給大自然不只是驚豔的美,更是一片詩意。詩人從細節上寫梅花,燦爛的陽光下,梅與雪緊挨在一起,相互映襯,雪是白得如玉,梅花則是晶瑩發亮,梅與雪在詩人的筆下真是美不勝收,恍然是仙境中的梅花。「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忽然有一朵梅花先開了,這使得想在春天爭豔的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後面了。
  • 朱坤明:國內之最,20米長的烏木木琴、梅花三弄雕塑,西安世博園
    去西安世博園的次數很多,烏木木琴、梅花三弄雕塑這一段路走的很少,一般都是繞著園區走一大圈,鍛鍊身體,爬爬那裡的小山舉目遠眺。20多米長的烏木木琴,我看上面的簡介,還是覺得很震撼。梅花三弄雕塑也是挺好看的。
  • 梅花三弄,包青天,倚天屠龍記誰是你心中的經典
    《梅花三弄》《倚天屠龍記》《包青天》這些影視劇承載了多少人的記憶。 梅花三弄 民國時期的瀲灩西湖。
  • 陳德容當年有多美?瓊瑤苦等她3年,《梅花三弄》一炮而紅
    「瓊瑤女郎」陳德容29日宣布已和地產富商老公王贊策離婚,8年豪門婚姻畫下句點,其實憑著瓊瑤系列作品走紅的她,大眼空靈、楚楚可憐的模樣,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當年才14歲的她,就被瓊瑤相中,寧願等她3年長大,也要籤下她,不難想像她當時有多美
  • 抱牌位嫁「鬼丈夫」,比起《梅花烙》,它才是《梅花三弄》的精髓
    梅花一弄 斷人腸梅花二弄 費思量梅花三弄 風波起每當說起瓊瑤劇,除了廣為人知的《還珠格格》、《一簾幽夢》之外,1993年播出的《梅花三弄》可以說也是無數人的童年回憶。這其中,不少人經常記起的是《梅花三弄之梅花烙》以及《梅花三弄之水雲間》,但今天想說的是這個系列中的滄海遺珠。
  • 黃曉明的「初戀」情結,是藏在內心深處的「梅花三弄」
    黃曉明的「初戀」情結,是藏在教主內心深處的「梅花三弄」。初戀一番斷人腸,初戀二番費思量。初戀三番風波起,娛圈江湖水茫茫。縱然在情場闖蕩多年,黃曉明依然戒不掉「初戀」。黃曉明面對魯豫採訪時、紅著眼睛動情地說,「我這輩子除了幸福,什麼都有。」「初戀」是黃曉明心上不能釋懷的寄託,是黃教主嘴邊離不開的「梗」,到不了的「烏託邦」和無法觸摸的夢。初戀一番斷人腸。黃曉明真正的初戀,是一個悲傷的故事。還在北電讀書的曉明,愛上大一歲的姐姐李珏。
  • 《梅花三弄》至今未被翻拍,不是不敢拍,是演員太完美無法複製!
    說到《梅花三弄》這個系列的電視劇,是小時候最喜歡的電視劇了。曾經幼小的心靈也被這電視劇給傷害了,雖說那時候還是個小孩子,但是每次看這個電視劇都會淚流滿面,內心會隱隱作痛。這麼經典的作品,按正常情況來說,瓊瑤應該會選擇再拍一次,畢竟那時候的傳播力度真的不如現在!
  • 經典電視劇《梅花三弄》中已經去世的三位演員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 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我相信很多跟我年紀差不多的朋友應該都熟悉這幾句詞,而這「三弄」實際上是由三個電視劇構成的分別是《梅花烙》、《鬼丈夫》和《水雲間》。>姜育恆這三部片子統統上映於1993年,距今已經過去了27年,這三部片子裡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