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夏晴 原創文章
梅花,是中國人非常喜愛的一種花,它綻放在冬季,潔白、耐寒、芬芳、不與其他花爭豔,具有傲霜高潔、情趣高雅等具有高尚人格美的品質,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格的象徵。在所有描寫梅花的詩詞中,本人最喜愛是南宋林逋的詠梅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當然了,毛主席筆下的「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燦漫時,她在叢中笑」也有另一番風味。
梅花,不僅存於詩詞中,還化身在悠揚音樂聲中傳唱,姜育恆獻唱的《梅花三弄》婉轉動聽,影響了一代人,傳唱至今不衰。然而,這首歌只是取寓於古曲,是化身,它的本尊更了不得了,這就是中國十大古琴曲的《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琴曲的樂譜最早見於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譜》。「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覆演奏三次。這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一種曲式手法,曾有「高聲弄」、「低聲弄」、「遊弄」之說,這裡的「弄」,相當於今天的「變奏」。
這段琴曲的來歷,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一段不期相遇,故事的主角是桓伊和王徽之。
桓伊是東晉名士,不僅因戰功在朝中擔任要職,而且還是當世樂者翹楚,尤工笛曲,被譽為「江左第一」。桓伊乘車途徑建康(今江蘇南京)青溪,忽然被人攔住,稱青溪中泊著的一艘小船中,一個叫王徽之的人聽說他善於吹笛,想請他吹奏一曲。王徽之的名字,桓伊素有耳聞,知道此君乃王羲之的第五子,才華橫溢,怪誕乖張,是個有趣率直之人,但官職比較低微。而那時桓伊已經身居高位,王徽之這種行為顯然很是唐突失禮。不過,桓伊並不介意,他默默下車,坐在河岸的胡床上,為船裡的王徽之吹奏三調,笛聲婉轉,韻味深長。狂士王徽之聽得痴了,待回神過來,才知道桓伊早已飄然離去。他們兩人自始至終,沒有相見,沒有說過一句話。
這段奇遇也被記錄在《世說新語》當中,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由於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那麼當時這段笛聲中所要傳達的感情和韻味是什麼呢?桓伊以梅花為喻,表現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態以及傲雪鬥霜的高尚品格,抒發「君子之真,弄清風;君子之情,弄飛雪;君子之操,弄光影」精神氣質。
那麼為何桓伊要以梅花為喻呢,這與他早年的遊學經歷有關。
在桓伊十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湖南衡陽境內遊學,寄住在雲錦庵。這裡有濃鬱的梅林,每當梅花綻放時,暗香籠罩於整個雲錦庵。良好的環境,不僅陶冶了桓伊的心智,也讓他愛上了雲錦的梅香。有天早上,桓伊推開窗戶,看見窗外的梅花迎雪怒放,好一幅「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的畫面。他靈感一閃,立即鋪展筆墨,譜成梅花一調。他還覺得不過癮,又興致勃勃地拿著竹笛,照譜吹奏一遍。那清雅、悠然的笛聲繞過殿宇,穿過梅林,直上雲霄。此後,他又以梅花動與靜形姿下譜曲,終成三曲。
多少個夜裡,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時,桓伊吹起梅笛,婉轉清幽,經久不息,人們常以為是仙樂。
後來,桓伊雖在多地為官,戎馬倥惚之餘,時常把笛子帶在身邊,興起時,還會吹響這段梅笛。這也難怪,狂士王徽之要桓伊為他吹一曲時,桓伊會順手沾來,一曲《梅花三弄》奉上,此時此刻,他或許又想到聽者是位名士,於是心又有所指,歌頌君子的真情與節操,直讓王徽之聽得如痴如醉,以直於桓伊飄然離去後,他還沒有反應過來。
《梅花三弄》最初由笛曲,被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從此這首樂曲便以古琴音樂形式保存下來,如今《梅花三弄》這還被許多音樂家改編為鋼琴獨奏曲、琵琶獨奏曲、古箏獨奏曲、編鐘與樂隊合奏、笛簫合奏曲等民樂合奏多個演奏版本。
「看人間多少故事,最銷魂梅花三弄」,曇花一現的魏晉風流如今已是夢的追憶,而《梅花三弄》穿越了千百年的時光,依然餘韻流響,宛轉悠揚。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