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視頻APP上一個名為「二蛋大王!」的主播,錄製了一個「讓小朋友好好吃飯」的視頻火了。
很多家長把視頻下載下來給自己孩子看,效果特別明顯,嚇得小朋友們真的好好吃飯了!我也給我兒子看了,還真的是有用!部分家長甚至說自己都被嚇哭了。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這視頻的威力,短短20多秒,你有沒有感到害怕
正因為效果好,很多人留言讓主播錄製「好好刷牙」「好好睡覺」「少看電視」等內容的視頻,主播也一併照做了,其中「好好刷牙」的視頻點讚率更是破百萬。
雖然這些視頻看似對「不聽話」的小朋友有震懾的效果,但是主播也擔心過於宣揚「恐嚇」會傷害寶寶的幼小心靈,所以他近期又錄製了一些安撫寶貝的視頻,並在評論區告知家長,如果孩子已經養成好的習慣,不能長期用此方法,也要適當獎勵。
的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很多讓家長頭疼的行為,這時有些家長就喜歡用恐嚇的方法來讓孩子「服軟」,醫生、警察是最常用的兩個角色。
上文視頻裡的主播本身就是一名醫生,因為長相比較嚴肅,容易讓小朋友害怕,家長們就是利用這種心理來讓孩子聽話。
我們還時常能聽到:「你要是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說實話,我以前也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因為那時候我也不懂,反覆恐嚇孩子,長遠來看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小時候,當我不聽話或者是哭鬧時,老人總是會說:「你現在不聽話,等到了我晚上,妖怪就會把你抓走」。
然後,小朋友就會嚇得偃旗息鼓,不敢再哭鬧了。
這是老一輩人哄孩子最常見的方式,偶爾用一次無傷大雅,次數多了,會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
說真的,大人們的隨口一句恐嚇,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都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不安的種子。
當他每天都覺得身邊是不安全的,還會導致害怕去跟別人交流、玩耍,進而人際關係就非常緊張,孩子的整個社交都成問題。
用暴力來掩飾自己的脆弱
還有的經常被嚇唬的孩子,會用暴力排斥與人接觸。
比如:有的孩子只喜歡一個人玩兒,當別的孩子靠近時,她就會用推、打、踢的方式,讓對方走開。
其實這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他們因為被恐嚇的多了,內心不安全,害怕與別人接觸,就會出現這種看似強大,內心卻很脆弱的行為。
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
很多父母都忽視了,拿警察嚇唬孩子,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被警察"抓走",遇到危險要麼不敢尋求幫助,要麼躲著。
孩子怕醫生亦是如此,父母的嚇唬,強化了孩子的錯誤認知。
孩子寧願親近陌生人,卻不相信警察,這些都與父母平常的行為脫不開關係。
在醫院,這種現象就更普遍了。每座城市的兒童醫院和疫苗接種站,都是一個個「大型嚎叫現場」。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一位兒科護士就坦言:現在的小孩,看見穿白大褂的就害怕。
長此以往,這些職業在孩子們心中就會被妖魔化,潛意識裡就會很討厭他們,很多孩子本該向他們求助,最後卻選擇了放棄。
所以呀,家長朋友們可別用警察、醫生、護士嚇唬孩子了,這些都是為了幫助我們而存在的職業,要教會孩子,有困難,找警察叔叔,醫生護士都是白衣天使!
有心理專家指出:經常性的恐嚇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而一旦恐嚇內化,就會導致孩子形成膽小、焦慮、敏感、壓抑等性格,對成年造成影響。
孩子可能因恐嚇而暫時順從,但是這招用多了,就會變成「狼來了」,起不到任何效果,不僅會扭曲孩子的價值,混淆孩子的認知,影響親子關係,還會使家長的教育越來越無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辨是非,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帶來的相應後果,然後改正,而不是讓孩子在驚恐畏懼中乖乖聽話。
顯而易見,在教育孩子時,「嚇唬」是一個「下下之策」。
那麼當孩子不聽話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辦法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只是立竿見影的辦法沒有,大部分都要花點耐心和時間。
哪怕在你眼裡這只是無理取鬧,了解他的核心訴求,並想辦法去解決。
如果在公眾場合怎麼都安撫不了孩子,影響了其他人,儘快把他帶離,帶到安靜的角落,讓他把情緒宣洩出來。
孩子惹禍犯錯,頑劣哭鬧,的確讓爸媽心煩意亂,但是在失去耐心前,我們得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讓簡單粗暴的「恐嚇式」「狠話」拋向孩子。自己先冷靜下來,才能以平和的態度,跟孩子作良性的溝通。
比如要做完作業才能出去玩,要洗了手才能吃東西等等,心平氣和去正面引導他成長——而不是毫無教育效果地靠「嚇唬」來讓孩子「懂事」。
教育不是恐嚇,它應該是堅定中蘊含著愛的。
孩子是我們願意拿生命去愛的人,切莫因為你的無知而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