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半張臉都被墨鏡遮住的金髮女郎,沿著日落大道,在棕櫚樹和廣告牌之間遊走——這種景象令人難忘。紐約塔唱片公司在這條街附近,羅伯特·蘭多從小就在他們樓上長大,他經常目睹這種景象。某天,他突然意識到,這些碩大的、點綴在美國最富傳奇色彩街道上的廣告牌,最終都會消失。於是,他開始將行進中的披頭四、燃燒著的斯普林斯汀以及歌手雪兒的專輯宣傳廣告牌拍攝下來——在搖滾樂鼎盛的60到80年代,它們籠罩著洛杉磯。蘭多的作品將會以書本《日落大道的搖滾廣告牌》(Rock 』n』 Roll Billboards ofthe Sunset Strip)以及紀錄片《時代的印記》的形式呈現。這些作品並非快照集錦,而更像一種從美國身份中直接流淌而出的意識流。以下是攝影師分享的幾幅他的得意之作。
《庫克來了》(Cocker is& Coming),喬·庫克,1969
「這就是那種能吸引眼球的圖像藝術,人物的頭部是伸出來的。大概是1967年,從大門樂隊開始,這種風格的廣告牌風行一時。埃裡克特拉唱片公司的創始人扎克·霍爾茲曼被認為是第一個在日落大道上放置搖滾樂團廣告牌的人。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了80年代初MTV的問世,以前投到廣告牌裡的資金現在都被拿去做MV了。這真是70年代獨有的藝術形式。」
《託米》(Tommy),誰人樂隊,1972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幅。它的靈感來源於誰人樂隊的搖滾歌劇《託米》,這是一部關於又聾又盲的彈子球天才的作品。考慮到這是一種商業媒體,但這些廣告牌並不那麼商業化。在很多例子中,甚至都沒有提示你所售物為何的文字。或許只有少數人能理解,這兩個眼球,代表的是長了眼睛的鍍鉻彈子球。」
《艾比路》(Abbey Road),披頭四,1969
「這張專輯的封面,是英格蘭的約翰·科什設計的,它被送到Capitol唱片公司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正式和披頭四籤約。但他們感覺這個設計就像呼啦圈——是一種即將過時的狂熱,所以他們把工作委派給羅蘭·楊,他是那裡最年輕的設計師。他去了放廣告牌的地點,馬上就意識到那個地方最有趣的東西就是天空。他就讓每個披頭四成員的頭部從畫框頂部伸出來,直指藍天。那時候,大量謠言都在說保羅·麥卡特尼已經死了。人們把唱片倒放,尋找線索,甚至把歸因到了《艾比路》的這張圖片上。他們覺得,保羅在這張照片裡面是光著腳的,那這就是一列送葬隊伍了。在那場狂亂的頂峰,一些小孩爬到廣告牌的頂端,把保羅的頭剪了下來。廠家給羅蘭·楊打電話說,『嘿,有人把保羅的頭剪掉了。要不要我們換一塊?』他就開車過去看了看,然後說,『就這樣吧。這樣子反而還能吸引更多注意呢。』」
《祖瑪》(Zuma),尼爾·楊,1975
「《祖瑪》是那個時代我最喜歡的專輯之一。沒有多少人看過這些廣告牌,也很難說明它和賣唱片究竟有什麼關係,但是許多唱片公司的經理和工作人員都把他們的辦公室設在那條街上,這對明星而言就意義重大了。如果尼爾·楊要來見他的經理,他就可以看到日落大道上的廣告牌,這有些自負意味。他們自言自語或者和周圍人說話時,談生意就會比談論其他東西多得多。」
《戀愛進行時》(Love You Live),滾石樂隊,1977
「這幅作品是安迪·沃霍爾根據他為滾石樂隊做的專輯封面設計的。沃霍爾毫無疑問地在商業世界裡遊刃有餘,但也有其他美術家為專輯封面做設計的案例。比如羅伯特·勞森伯格設計的封面上就有大頭照(1983年專輯《Speaking in Tongues》)。那個時期,很多美術家都在縫合帆布上作畫,然後把它套到廣告牌上,艾德·魯沙就是其中之一。他畫了一幅名為《好萊塢背面》(The Back of Hollywood,1977)的畫,從反面展示了好萊塢的標牌。我覺得後來他可能把那幅畫剪了,做成了沙漠帳篷。」
《用一整夜來證明》,布魯斯·斯普林斯汀,1978
「那是1978年,布魯斯·斯普林斯汀在這裡舉辦系列演唱會。他開車到日落大道上看自己的廣告牌,但他表示討厭。在第二天的演唱會上,他對人群說些『你們去日落大道上看看我的廣告牌吧。我的鼻子都被畫大了。』之類的話。他們去了,爬上了裝那塊廣告牌的被塗鴉了的建築。布魯斯站在克拉倫斯·克萊蒙斯(東大街樂隊的薩克斯手)的肩膀上,試圖給自己畫上鬍子。但他夠不到那麼高,於是就改成了塗出『用一整夜來證明』。」
《帶我回家》(Take Me Home),雪兒,1979
「到了70年代末,不單單是那些經典搖滾歌手,音樂界的每個人,都想要一個廣告牌。當搖滾廣告牌開始出現時,它們就取代了花花公子一代的辛納屈和小薩米·戴維斯。但事態很快又回到了娛樂主題,人們穿上有趣的服裝,只是為了引起觀眾的注意。事情發展到最後,多少有些變味。比如雪兒穿著的那件瘋狂的蝴蝶裝,上面可能有亮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很吸睛。但一開始我還以為那是蝙蝠翅膀。」
《牆》(The Wall),平克·弗洛伊德,1979
「當這個廣告牌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沒人知道它是什麼。上面畫的全是磚塊。它就好像在那放置一段時間之後,一點一點地,磚塊開始脫落,顯露出下面的設計。它是一種『互動廣告牌』,靈感來源於唱片套。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摺疊專輯』——當你打開由傑拉爾德·斯卡夫設計的專輯時,你會看到根據唱片中的人物繪製的卡通形象:母親、老師,以及一個叫『平克』的小孩。」
翻譯:馬元西
※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乙未光畫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