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中的小庭生並不起眼,第二部中的老庭生,成了北境長城、朝廷柱石。
蕭庭生本是梁國皇家血脈,因為赤焰一案,蕭庭生生於掖幽庭(官奴),是紀王採用了掉包的手法把庭生「隱」了下來,可以說紀王是庭生的第一位救命恩人。
靖王和梅長蘇是庭生的第二三位恩人。幼年庭生在掖幽庭中做苦役,靖王蕭景琰大概看出了這個孩子的身世,一直幫著庭生,再後來,梅長蘇也見到了庭生,並設計將庭生帶出了掖幽庭,小庭生被蕭景琰收為義子,在靖王府長大成人。
第二部中的蕭庭生,是長林軍的主帥,是長林王。長林二字,是梅長蘇的長,赤焰林府的林。一火一木,不得不說,這就預示著第二部中長林王府的繁盛、衰敗、直到凋零。
梁國皇帝開會,蕭庭生是坐著開的,可見其權位之高,僅次於皇帝了。蕭庭生不是貪戀權位的人,因此坐著開會也沒啥說頭。蕭庭生的目光不是朝堂之上的皇位,蕭庭生的目光在梅嶺、在梁國北境、在家國天下。
蕭庭生對蕭景琰心存感激,和第二部中的老皇帝也是兄弟情深,我也認為蕭庭生不會反,但是荀皇后、荀白水不這麼認為,這就很操蛋了。蕭庭生甚至無奈地說出廢了幼年皇帝,「也不是不可能」。
不過,荀白水說的:兵權不得高於王權,也沒錯。話又說回來,沒了長林軍,梁國的皇椅還能穩得住嗎?
皇帝和長林王都覺得很矛盾,很糾結。
君君臣臣的道理有時候很操蛋,家天下的壞處就是:sb皇帝你也要捧著、護著,能有幾個皇帝能做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反正對任何皇帝都不抱有幻想,是個人就會任性就會犯錯誤,皇帝的權力過大且缺少制衡,所以皇帝可以做大好事、也可以做大壞事。
這不,在第二部的37集裡,蕭庭生就幾乎被氣死的。
琅琊閣藺晨也評價過蕭庭生:志不在此,非不能也。
反派蕭元啟曾仰天短嘆:大伯父,你放棄了本有的機會,難道就從來沒有過不甘心嗎?
長林王蕭庭生是大將軍、大英雄。梁國的北境因著長林王、長林軍的守衛而顯得堅不可摧。長林王的威名,傳遍各國,長林在則北境穩。
長林王還是一個好兄弟,不僅僅是對皇帝,也是對當年的掖幽庭兄弟,也是對北境的守土將士。
長林王也是一個好父親,大兒子蕭平章是赫赫威名的長林世子,二公子蕭平旌恰似當年的少年將軍林家小殊。長林王在臨終前對平旌說:不必執念。
可電視劇中的蕭庭生,過得也並不痛快,長林的名望越來越大,長林軍也是梁國的最強軍隊,就算長林王不想反,其他人難保會有其他想法。所以,蕭庭生、蕭平章對皇帝對太子對皇后對太后,始終保有一份敬畏。
長林王臨終前做的最後一件大事竟是保護兒子在朝堂之上免受攻訐,不得不說,這真是太為難長林王了,老了老了,竟差點連自己的兒子也保不住。
長林王和平旌的最後一次談話,透著溫情,也透著人間薄涼。
衣冠葬王陵、遺骨歸梅嶺。
一代長林就這麼去了,同梅長蘇一樣,去了梅嶺,這算是執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