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與歌劇(下)
顧丹紅 裘曄
1896年,歌劇《波希米亞人》(La Bohème),也是普契尼極富盛名的作品之一,首演於義大利都靈。該劇改編自法國作家亨利·繆爾熱(Henry Murger)1851年發表的小說《波希米亞人的生活場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1851),描繪了19世紀中葉巴黎拉丁區幾位窮困青年藝術家的愛情與生活。一個世紀之後,美國的喬納森·拉森(Jonathan Larson)將故事移植到20世紀90年代紐約東村的字母城(Alphabetic City,East Village),改編成了搖滾音樂劇《租》(Rent,港譯《吉屋出租》),於1996年首演於紐約百老匯。
《波希米亞人》與《租》從人物性格塑造、劇情乃至精神內核來說,共同點頗多,相互所呼應。兩劇都描繪了一群以波希米亞生活力式住在一起的反傳統青年,生活貧困卻又醉心藝術,放蕩不羈熱愛自由,過著「有福同亨有難同當」和「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但是拉森的巧妙改編,讓人感覺這就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原創作品。
由於時代、地點和手法不同,《租》的方方面面都更為現代化與美國化,離我們更近,更具真實感。比如《波希米亞人》中的人物都沒有固定工作,收入不穩定,劇情的主線是貧窮與病患,情侶分合;《租》中的人物雖然也窮,但實際上經濟上是有選擇的餘地的,只不過他們為了自己的追求與理想,不願循規蹈矩,寧可放棄固定的工作。此外,他們中大多屬於邊緣人物: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癮君子、同性戀以及異裝癖。不僅是具體人物,該劇中還描繪了當時的紐約字母城地區觸目驚心的毒品交易、暴力搶幼、無家可歸者等社會群像,從深度廣度上,超越了前作,讓熟悉前作的觀眾在觀劇時有著更豐富、更有趣的體驗與思考。
從具體角色看,《波希米亞人》的故事情節主要集中在兩對情侶——繡花女咪咪(Mimi)與魯道夫(Rodolfo)、歌女穆塞塔(Musetta)與畫家馬切洛(Marcello)身上,其他角色哲學家柯林內(Colline)、音樂家肖納德(Schaunard)等人淪為陪襯,群戲的地位也遠不如主角們的詠嘆調來的重要。
歌劇《波希米亞人》
而《租》的故事主線中八個人物更全面豐滿:舞女咪咪(與《波希米亞人》中的咪咪同名,但姓氏Marquez 暗示其拉美血統)和搖滾樂手羅傑(Roger,對應魯道夫)這對情侶;行為藝術家莫琳(Maureen,對應穆塞塔)、莫琳前男友獨立電影人馬克(Mark,對應馬切洛),以及莫林現任女友律師喬安(Joanne,對應政府官員阿欽多羅Alcindoro)這對三角關係;哲學教授兼計算機天才柯林斯(Collins,對應柯林內)與天使(Angel Dumott Schunard 對應肖納德);羅傑與馬克的前舍友、咪咪前男友房東本尼(Benny,對應房東貝努瓦Benoit)。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小角色。劇中主角的獨唱與群戲的合唱舞蹈可以說是平分秋色,共同推進劇情,其中最流行的歌曲「愛的季節」(Seasons of Love)就是所有演員參與的大合唱。
如此繁瑣的主線人物和複雜的關係,如果用歌劇形式來表現,一晚上都演不完。《租》的詞曲作者拉森則巧妙地利用了美國家庭中常見的電話答錄機,解決了這個問題:大量的人物和時間背景介紹,都通過一個個電話交代清楚。而且無論是電話錄音還是馬克的敘述,都採用類似歌劇宣敘調的方式演唱,只是語速更快,不同角色敘述時的演唱方式與音樂風格也都不同,體現了美國多元文化的特色。
音樂劇《租》
兩部劇目中有一個非常相似的經典橋段,就是聖誕夜咪咪敲門借蠟燭的場景。《波希米亞人》分配給男女主角各一首詠嘆調,還有篇幅不短的詠嘆調,肢體語言不多;而在《租》裡,兩人是對唱「點亮我蠟觸」(Light My Candle)這一首歌,還安排了一段舞蹈。歌劇中的咪咪柔弱而靦腆,儘管內心渴望愛情,在魯道夫抓住她冰涼的小手時卻還是羞紅了臉;而音樂劇中的咪咪是個脫衣舞女,主動熱辣,羅傑差點招架不住。《波希米亞人》中的咪咪患了19世紀的流行病肺結核,其他角色都身體健康。最終咪咪去世,悲痛之餘的穆塞塔與馬切洛和好。在一個世紀後,肺結核已不再是絕症,拉森在改編時將肺結核變成了愛滋病《租》中八位主角有四人攜帶愛滋病病毒,而咪咪除了感染愛滋病外,還有毒癮,但劇終之時,她只是假死一回,因為之前天使這個角色己經因愛滋病去世,完成了凝聚眾人的劇情需要,沒有讓結局過於沉重。《租》中的音樂風格雖然多元化,但主要是搖滾樂,用來宣洩邊緣人物的情感再合適不過,劇中的角色還會爆粗口,與用詞高雅的歌劇區別甚大。即使如此,劇中所體現的珍惜眼前、活在當下的態度,真摯的友誼與愛情,依然打動了全世界不同地區的觀眾。音樂劇的表現手法,是一種更容易跨文化和地域的「藝術語言」。
採用同一或者相近題材的歌劇和音樂劇,在創作構思以及表現手法上的差別,主要還是因為其針對的目標觀眾的差異引起的,無分高下。無論是什麼形式,只要能表達人類真誠的情感,質樸的情懷,就能被人們廣泛接受,並流傳下來,成為永遠的經典。
轉自《上海戲劇》2014.12
(新浪微博:@上海戲劇雜誌社)
點擊 閱讀原文 回顧 音樂劇與歌劇(上)
越戰陰影下的澳大利亞,一群關在精神病院裡「瘋狂」的傢伙
一次最異想天開的莫扎特歌劇首演,辯證愛的忠誠與自由、夢想與奇蹟
我們的神經病宣言是:比正常人多一度體溫,這一度也許叫「熱情」
中文:03.19—03.20 19:30;03.22 14:30
英文:03.21 14:30;03.22 19:30
演出場館:隆福劇場(東宮影劇院)
編劇:[澳] 路易斯·諾拉
導演:[美] 約瑟夫·格雷夫斯、李實
製作人:李實
舞臺設計:黃禕
燈光設計:黃禕
演員:
路易斯:史行風、趙天舒
露西:楊茜、張冬雪
尼克:丁瑤、嵇陽、謝雅而
賈斯汀:耿文濤、王餘愉
羅伊:李實、許欣
道格:葉夢婷、張瑩雪
亨利:周兆霖
切麗:陳慧、徐晏雯
魯思:劉岑、張奕樂
朱莉:龍洋、馬上雲
扎克:原顯智
特別鳴謝: [美] 麗茲·克蘭恩
出品:北京幕間文化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