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舉行。經初步測量,嫦娥五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約1731克。國家天文臺將按照任務既定要求和目標,精心操作、安全解封、科學處理、妥善存儲,做好樣品分發管理,組織開展系統性的研究工作,力爭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月亮,對於中國人來說,有特殊的意義。自古以來,月亮對於中國人都具有非常獨特的含義,常常寄託了中國人的思鄉之情,於是詩仙李白也不由得感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亮在中國人的心中,是那麼美,那麼地朦朧,仿佛看得見吳剛的背影,看得清月宮的富麗堂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月亮在詩人的心中,既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卻又那麼遠,舉頭可望,觸手不及,一派「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的悵然。嫦娥應該是我們派駐月球的常駐代表,她的故事就代表了離別與相思,嫦娥五號的這趟旅行,終於收到了一份她那莞爾一笑的最美回音。
叩開月宮門,採得月壤歸。12月2日22時,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據有關專家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之後就進入了「挖土」的工作模式。此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自動採樣任務採用表鑽結合、多點採樣的方式,採取深鑽、淺鑽、「鏟土」「挖土」「夾土」等各種方式,為我們取得寶貴的1731克月壤。這來自38萬千米之外的禮物,將供我們的科學家展開科學分析和研究,這將有利於進一步了解我們的老鄰居——月球的狀態、溫度、物質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人類對月壤、月殼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認識。嫦娥五號的這趟旅行,其圓夢意義和科研意義,都是不可小覷的。
半克之月巖,論文十四篇。曾經有緣聽了一次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的科普報告,倍感中國科學家的偉大。1978年,美國曾贈予中國1克重的月球巖石標本,被澆鑄在一塊有機玻璃內。在得到這份珍貴的月巖標本後,中國國務院辦公廳聽取了中國科學院的建議,決定把月巖研究的重任交給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歐陽自遠。「中科院把它轉交給我們研究。我們組織了全國的相關專家來看,先進行非破壞性研究,然後是破壞性研究。我們研究了巖石的化學成分、同位素、礦物質、位於月球上向陽面還是背陽面。研究總共耗損了半克。」歐陽自遠向院士說道。「僅研究這0.5克石頭,我們一共發表了14篇相關文章。」「剩下這0.5克月巖,現存北京天文館。」嫦娥五號的這趟旅行,為我們的科學家帶回了1731克月壤,使得他們在「破壞性研究」時,至少耗材要寬裕得多,「破壞」起來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心理壓力了。
如今,這份來自月球的「土特產」,終於到手。現在回頭一看,從1克的贈品到1731克的樣品,那簡直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中國人祖祖輩輩嚮往的月球,已經不再離我們那麼遙遠了。物以稀為貴,倘若「嫦娥」在地月之間「串門」多了,每次都帶一些月壤回來,說不定在未來的某一天,就在咱們中國的淘寶網上,還能購得一份月壤呢。
正所謂:探月工程凝五代,採樣成功熱淚奔,中國科技創偉觀,國力強大足感奮!
作者:何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