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14日發布報告顯示,2013年9月至2019年底,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6年多來,負面清單幾度縮減,從190條減到37條,「瘦身」程度超過80%,見證了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步伐。報告指出,從2013年9月到2019年底,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從上海1家擴容到18家,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2020年又新增3個,最終形成21個自貿試驗區。
建設自貿試驗區是新時代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6年多來,自貿試驗區在改革開放的「深水區」積極探索創新,勇於攻堅克難,在諸多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發揮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示範引領作用。如今,自貿試驗區這一改革的「苗圃」已經枝繁葉茂,一批批制度創新的「良種」從這裡源源不斷地向全國播撒,推動著全國改革開放不斷邁向新高度。
制度創新是自貿試驗區的核心任務。不是地方的自留地,而是國家的試驗田;不做政策優惠的窪地,而做制度創新的高地。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主攻方向,堅持大膽試、大膽闖、大膽改,在外資管理、貿易監管、政府治理等領域,一系列制度創新熱潮奔湧而出,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發布全國首張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建立首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創立首個自由貿易帳戶,率先實現「證照分離」……6年多來,一批批制度創新從這裡走向全國,全國層面複製推廣制度創新成果達223項,形成多層次、寬領域、複合型綜合改革態勢和創新格局,既扮演了全面深化改革「試驗田」的角色,也發揮了制度創新「苗圃地」的作用,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示範和樣板,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
開放已成為自貿試驗區的最鮮明特色之一。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如今的自貿試驗區不僅在空間上實現「遍地開花」,形成覆蓋全國東西南北中,沿海成片、內陸連線的全方位布局,還實現了京津冀全覆蓋,疊加中部崛起、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向著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開放邁進。可以說,在我國改革開放版圖中,自貿試驗區建設不只是「擴圍」,還是「再升級」,既有速度,更有廣度、深度。以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為例,2013年曾經長達190條的清單,幾經「瘦身」,2020年變成30條,減少了80%。越來越短的清單,折射出中國不斷擴大開放的步伐。比如,在投資領域制度創新方面,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進一步縮短。6年來,清單中限制類措施和禁止類措施分別縮減88.8%和47.4%。服務業限制措施數量從95項下降到28項。
因開放而生,因開放而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站上新起點,我國自貿試驗區正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更深層次的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注入更多的動力和活力。放眼未來,圍繞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的目標,把推動自貿試驗區高水平開放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密結合起來,不斷釋放自貿試驗區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自貿試驗區建設將為推動形成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寫就新篇章。
作者: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