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媽媽」陳惠華與「盲多重障礙」孩子互動
龍虎網訊 (通訊員 肖宇 王蓓蓉)
「盲多重障礙」是指,除盲以外還兼有其他生理、心理或感官上障礙等。他們,是教育中最困難的群體。如果把智障孩子稱為「小蝸牛」的話,「盲多重障礙」的孩子應該被稱為「觸角受傷的小蝸牛」。可以說,目前任何一種專為某一類障礙設計的特殊教育方案,都難以完全滿足這些孩子的教育需要。
2008年9月,在市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南京市盲人學校(以下簡稱南京盲校)在江蘇省特殊教育學校中率先開設「盲多重殘疾兒童康復班」。
陳惠華,這位擁有18年培智學校教學經驗的老班主任,成了「盲多重殘疾兒童康復班」的班主任,這個班,先後來了15名學生。
15個特殊孩子,15個特殊家庭,在陳惠華12年的努力下,她用自己摸索出的專業康復知識,助力「小蝸牛觸角修復」,讓孩子們和家長們重拾生活的希望!
剛開始時,她迷茫過,甚至想過放棄!
「孩子們,你們好呀!以後,我就是你們的班主任老師了,你們喜歡嘛?」在南京盲校教學樓一樓,一個本該充滿歡聲笑語的教室內,6名學齡前孩子,低埋著頭、瞪著眼,似乎並沒有聽到這位新老師熱情的招呼聲,毫無反應!陳惠華永遠忘不掉12年前,她第一天來到班裡的這個場景。當時,只有班上的生活老師尷尬地與她互動了一下。
「那時,挫敗感一下子湧上心頭,」雖然擁有18年培智學校班主任經驗,雖然來之前在心裡無數次地設想過首次見面的場景,但是,這個結局是陳惠華沒有想到的,「回到辦公室,我愣坐在那裡,稍稍緩了神!」
「接下來,該怎麼辦?」
其實,這是剛接手這個班的陳惠華老師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沒有教材,沒有教具。原本在培智學校所用的圖片、課件……這些課堂法寶,到了這裡,一下子沒了用武之地;每晚精心準備的教學預設,在這些孩子面前毫無效果,多年的教學經驗幾乎化為烏有;「挫敗感」越來越強。「說實話,想過放棄,因為真的非常迷茫,」陳惠華回憶道。
可是,骨子裡有不服輸的性格,陳惠華老師暗自下決心:「對,一切必須從零開始!」她把在培智學校的那些經驗全部「拋棄」!
畢竟是「老班主任」,陳惠華擁有極強的耐心和細心,她很快發現,由於長期處於黑暗中的恐懼和低下的智力,讓他們只會用最原始的喊叫、哭鬧、撕咬來表達情緒。而這群特殊孩子最需解決的問題:由於身體上存在著多重的障礙,孩子們的自理能力極差。他們吃飯需要有人照顧,上廁所要有人幫助,甚至連大小便都沒有意識。這一切,陳老師看在眼裡,疼在心裡,這些孩子多需要她的幫助啊!
「蝸牛媽媽」陳惠華與「盲多重障礙」孩子互動
「摸著石頭過河」,為每位孩子「量身定做」計劃
每天下午放學後,孩子們被家長接走了,辦公室的同事們下班了,而陳惠華老師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安心做她的研究。
由於是省內的第一個盲多重班,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參考。陳惠華就買來了各種書籍,還從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努力學習多重殘疾兒童理論,邊學邊做,為每一個特殊需要兒童制定了個別化教育計劃,制定長期目標,更關注短期計劃的落實,「以一點一滴的小進步積蓄大成長」。
觸摸實物,是盲童學習的關鍵一步,然而,對於「盲多重障礙」孩子而言,這個方法並不實用,「他們雙手防禦性極強,根本不肯摸,」陳惠華老師說,那就改變方法——從聽覺開始,慢慢來!
比如,孩子們無法理解數字,她就去找與數字相關的兒歌,在歌聲中一遍一遍帶孩子感受每一個數字。
陳惠華老師發揮自己的專長,將功能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相整合,實施生活教育課程,把課堂擴展到社區、超市、公園,還把生活中的各種動物、食物的實物或模型帶進課堂,讓孩子們摸、聞、聽,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惠華老師在自己的崗位上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參與國家教育部委託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盲校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康復》的教材(教師用書)於2019年9月正式出版;參與學康復教研組編寫的《視障兒童早期教育家庭手冊》一書出版,承擔了六分之一內容編寫;多篇論文發表於省市級刊物;南京市個人課題《盲多重殘疾兒童康復校本課程的研究》於2011年順利結題;參與的省級教研課題《視障兒童早期融合教育研究》獲2015年江蘇省教科研成果二等獎;參與省級立項課題《盲校醫教結合的實踐研究》於2014年結題。
在陳惠華眼裡,他們都是「寶藏學生」
說起這個特別的班,陳老師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 「向日葵班」,寓意孩子們能沐浴陽光,健康成長。其實,在陳老師看來,這裡的每個孩子都是「寶藏學生」,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只是等待被發現而已。
小龍(化名),一個從小就被父母拋棄,在爺爺奶奶養育下長大的孩子,任性、暴躁、焦慮。同樣身為母親,陳惠華老師知道,從小就沒有媽的孩子,是多麼地渴望得到一份溫暖的母愛!於是,她每天見到小龍,都會關心他是不是吃過早飯,如果沒吃,陳老師就立刻去買來早餐讓他吃飽。天氣涼了,孩子腳上穿的是不知從哪裡弄來的肥肥大大的鞋子,走路一步一拖讓人看了提心弔膽,陳老師一下班,就去商場給他挑了一雙暖和又合腳的運動鞋。漸漸地,陳老師走進了孩子的心裡,小龍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溫和了,慢慢地開始接受學習寫字了。
天天(化名),由於基因突變造成的全盲兼輕度智障,觸覺敏感,動手能力極弱,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從小在家裡吃飯靠喂,生活上所有的事物都靠大人來照顧。進多重班的第一年,由於天天媽媽正好生二寶,只能靠奶奶照顧他,奶奶對孩子的教育不如父母全面,與老師的配合度也打了很大的折扣。最後,天天同學上課時完全是無法無天,講廢話、對抗、玩口水,行為問題反而更大了。陳老師在多次與天天家長溝通後,最終等到二寶斷奶了,由媽媽開始接手照顧小天天。在媽媽的努力配合下,小天天的進步很明顯,不良的行為漸漸淡化了,上課基本能完成學習任務,在學小部「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活動中,他還表演了非洲鼓,得到了大家的稱讚,學期末,他還獲得了學校「特長生」的榮譽。
芸芸(化名)其實是個「音樂天才」。採訪中,陳老師拿手機找出芸芸唱的《清白之年》。陳老師說,芸芸在別的方面記憶力特別差,唯獨在歌詞方面,聽著歌就能記著詞,尤其是樸樹的歌,芸芸特別喜歡。學校內的很多活動中,都有芸芸唱歌的節目,而這首樸樹的《清白之年》,讓芸芸在學校收穫了很多歌迷。在這過程中,芸芸的笑聲越來越多,自信也慢慢建立起來。
「蝸牛媽媽」陳惠華
12年,15個孩子,15個家庭,在這裡重拾歡笑!
有位從事特教的資深專家說過:「看一個多重殘疾兒童班級管理的好壞,只要看這個班裡有沒有笑聲。」
陳老師一直牢牢地將這句話記在心裡,用真心呵護著每一個孩子,讓那些因為害怕和牴觸而發出的陣陣尖叫和哭喊聲,漸漸轉化成開懷的笑聲!
「甘做『蝸牛』前進的『明燈』」是陳惠華老師從事特殊教育事業的初心。
在這個信念的引導下,15位重殘盲童漸漸地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感受到生命的尊嚴;15個重殘盲童家庭點燃希望,重新找回歡笑,這一切讓陳老師的內心湧起陣陣喜悅和滿滿的職業幸福感,為了這些孩子,這些家庭,她說願意繼續勤勤懇懇地當好這個「蝸牛媽媽」!(圖片由南京盲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