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於追求表象,在任何形式下,都不會有好結果
「是我帶著面具,
不是面具帶著我。」
( 電影 《鐵面人》)
李安,說他是世界影壇中最高成就的華人導演,應該沒有人反對吧:
- 2屆奧斯卡最佳導演 (2013年85屆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06年78屆的《斷背山》)外加一個提名(2001年73屆的《臥虎藏龍》)
- 1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和2個最佳影片提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臥虎藏龍》)
- 2個臺灣金馬獎最佳導演(2007年的《色戒》、1993年的《喜宴》)
- 2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色戒》、《斷背山》)
- 1個柏林電影金熊獎(1996年《理智與情感》)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世界頂尖導演,雖然他大部分的作品在商業上成就其實相當一般。除了《臥虎藏龍》、《色戒》之外,他賣座最好的產品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當年在全球賣了6.09億美金。 但是不要忘記,在漫威宇宙之前,他拍的《綠巨人》是被公認為失敗的作品;而這2年,他沉迷技術流之後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也只拿了3000萬美金票房(其中中國內地其實賣了1.65億人民幣票房,幾乎佔了95%的票房貢獻),據說該片虧損在3000萬美金左右..
而今年,他再次沉迷於「4K+3D+120幀」拍攝技術所帶來的《雙子殺手》,總投資達到1.3億美金之多。但在北美,再次遭到影評人和票房的雙殺,在中國也遭到了相當大的冷遇,據估計最終虧損將達到7500萬美金左右。
其實「人非聖賢」,誰能保障大佬的每一步都一定是正確的呢? 有時候失敗才是生活的常態,正因為常常失敗,所以勝利才更加珍貴,更加有價值。
所以R君自己從來不迷信權威,但是也從來不會因為一些失敗去判斷一個人或事的前景未來。相反,最令人尊重的是那些肯承認失敗,而復原能力超強的人。他們可能一直都看起來默默無聞,但是也許就會一鳴驚人,做出經天緯地的事情。 而最令人鄙視的,是那些沒有真材實料,卻只知道賣弄過去混來的所謂名頭和「經驗」,甚至依靠著別人無謂的奉承和虛榮過活的人。
所以,這次李安的《雙子殺手》無論在技術上取得了多少的突破,作為電影本身,依然是一部失敗的作品,而且可能是李安自己從業以來,最為差勁的作品。
因為這是第一次,李安的電影既沒有故事,也沒有人物,甚至幾乎沒有內涵,就連拍攝手法都顯得陳腐而老套。如果不是強行宣傳技術流,這部電影恐怕連一點點可取之處都不會留下.
事實上,以電腦技術來復原人物的好萊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你在《驚奇隊長》裡看到的年輕版Nick Fury;在《美國隊長3》裡面看到的年輕版鋼鐵俠; 在《速度與激情7》中甚至可以看到已經死去的保羅沃克的鏡頭.而今年的《戰鬥天使阿麗塔》更是CG人物的巔峰作品。
所以如果不是非要使用超高清技術,就電影和故事本身而言,根本就不需要使用那麼大的技術成本的代價來製作這樣一部作品。 這就好像一個人做了一個名畫的贗品,還非要自己花大價錢做了一個超高清放大鏡,然後對大家說「快來看啊,我這贗品簡直跟真的一摸一樣.」
這邏輯到底在哪裡?
當然,這個世界總有無腦的粉絲,只要偶像做任何事情,就願意唱讚歌;也總有一些資本,即便最終是一個爛生意,也會以種種高尚的名頭和所謂未來趨勢來粉飾失敗。
但是其實R君並不會覺得李安本身有什麼問題,他只是堅持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僅僅是一個實驗而已。只不過,實驗失敗了。本身這不是問題,而那些拿著失敗的結果還在那裡歡呼雀躍,似乎成功的人,才是可悲的一群人..
故事永遠才是電影的靈魂
技術再好,對一部電影本身來說有意義嗎?
其實大家常看到的奧斯卡頒獎禮,主要是針對影片本身。 實際上奧斯卡的全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除了大家看到的頒獎禮,奧斯卡通常在這之前會單獨頒發很多的「電影科學獎項」,表彰那些對電影藝術表現和電影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比如《駭客帝國》中能讓演員在空中360度旋轉中還能保持動作場面的設備和技術。
所以,李安心心念念所推崇的這「120幀」技術以及這次《雙子殺手》用上的真人捕捉及CG實現,即便《雙子殺手》在商業上失敗了,但是對電影行業和電影技術行業所帶來的影響和未來,也許還是有很大的意義。就此而言,我們不能苛責這一份技術狂熱的愛好。
但是,一部電影的靈魂,當然不可能是技術本身。這就好像一個人的外在衣著和內在素養的關係一樣。
整部《雙子殺手》,最大的問題,就是諸多主線邏輯的設定充滿了矛盾和混亂。
光是「複製人」的故事,是好萊塢早就玩遍的題材。而老殺手內心良知覺醒,反而被組織認為是負擔的,繼而要除掉的設定,也一樣毫無新意。但是,缺少新意也就算了。最糟糕的問題,就是大Boss派複製人去殺本體的邏輯安排。
除非殺死本體可以給複製人本身帶來很大的利益,否則這種做法本來就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做法。任何人碰上一個長成完全一樣的對手,能不去想弄個水落石出,直接下個狠手才怪..在追求極致效果,最大限度避免麻煩的國際特工和殺手集團裡,用這樣的安排簡直就是弱智般的行為。
而明明大Boss克雷(Clay)自己親口說,不想要自己的精英殺手帶有良知和感情,一邊還自己像老爸一樣把Junior(年輕的Henry)充滿感情的培養長大本身就是一個自我矛盾、極度奇怪的安排。
以今天的技術,要做掉一個人根本不需要那麼費力的安排。如果是黑社會,像對付John Wick這樣的人物,派出一堆人還可以理解,但是今天面對的是國家情報局,在船上都能竊聽到所有洩密的對話,一瞬間用無人機發一顆小型定點飛彈,絕對是最為快捷方便,而且一了百了的最佳選項。這就跟有了火槍,誰還堅持用中世紀的長矛弓箭去對戰一樣可笑。畢竟這不是在大庭廣眾下做掉一個正常人,沒有任何理由去冒事情解決不了的風險。
而至於Henry其實手臂上一直都被植入著一塊位置跟蹤晶片,所以始終行蹤被對付掌握,則更讓觀眾們難以理解為什麼他還能一直活著.(他們的私人噴氣飛機來回北美歐洲的途中,分分鐘都可以被一顆飛彈幹掉,而且絲毫不會留下任何痕跡。)
可憐了威爾.史密斯這麼好的明星,即便是像《飆風戰警(Wild Wild West)》這樣票房不利的作品,至少他還能保持自己的特點和風採。在這部《雙子殺手》裡,既不夠足夠的思想深度,又不夠展示他的身手,實在是太浪費了這樣的明星.說真的,如果純粹是以實驗作品來看,李安大可以不用請這樣一位大明星,至少在片酬上可以幫製作方也省下一大筆錢來.
無論這部電影的劇本究竟是不是來自舊時代的,以李安這樣有經驗而又擅長拍攝文藝電影的導演來說,整個電影故事中的邏輯硬傷是顯而易見的,很難想像他不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即使拿當初惡評如潮的《綠巨人》來看,也不過是節奏過於文藝,不像是個商業動作片(更不要講像今天的「超英」作品),但是依然不至於落到今天這麼羸弱的故事。 即便是票房大敗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電影還真的是尚可一看,所反映的內容也是具有現實意義,尤其是片中普通人對這些差點捐軀的愛國士兵的態度和認識的差異,遠比這部定位及其尷尬,既不像一部正經的動作片,也不像一部倫理片的《雙子殺手》要好的多..
所以我們也很困惑,李安這一次是真的犯迷糊了麼?
一場失敗的實驗
如果說這部電影中還有什麼內容值得思考一下的,那恐怕就是關於成長的話題了。尤其是片尾亨利對年輕20歲的自己那一段絮絮叨叨的對白,總算是還有了一點「李安」的感覺..
首先當然是亨利自己的退隱。在電影中,他反覆被對手和同伴強調是一個最精英的殺手;也同樣,他反覆自己強調,自己的退隱是因為自己的這些殺戮,終究讓他的良心不安。那些被他殺死的人似乎一直纏繞他的靈魂,以至於他都不敢「照鏡子」,不想看到自己變成什麼樣子.
好吧,51歲也許是年過半百的年齡,但看我們史皇保持的這種身形狀態,怎麼都不像一個「想不開」的人。(至少一個心理問題嚴重,惶惶不可終日,連鏡子都不敢照的人,怎麼可能還保持這麼好的競技狀態。)當然,也許這還真不是絕對。
姑且我們認同史皇是因為良心發現,不想再從事殺戮工作了。他反覆強調,自己這一生走來,也許是練就了一身的本事,但是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甚至從來沒有過另外一半,所以他極度試圖說服年輕版的自己不要再重走自己的很多路。
而另外一方面,大反派克雷又偏執的期望能夠製造出一個複製人,帶著本體的所有優點,卻沒有他的缺點。 所以小Henry的成長,在他的安排下,在每個關鍵的時間點,都會照著史皇當初成長軌跡來。
但是人類真的是可以被完全操控的生物麼? 無論是克雷也好,史皇自己也好,都忘記了人類本身是自主意識驅使的生物。即便是同樣的環境,同樣的經歷,不同的主體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思考,做出不同的想法和選擇。 要完全掌控一個人,其實是多少年來多少帝王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尤其是當製造者和作品之間始終有利益差異和衝突的時候,這種所謂的操縱和管理,從根本上不但不是一個牢固的鎖鏈,反而更像是一根隨時被點燃的導火索..
所以小Henry最終倒向自己的本體,甚至差點動手要殺了養育自己的克雷,因為他覺得克雷在利用他,欺騙他,甚至犧牲他。無論克雷怎樣描述自己對他的「父愛」,都擋不住他痛恨自己是一個「複製品」的怨念的報復心。
所以,你要對一個人好,要麼就真的不要帶任何私心,但凡牽扯了一點點利益關係(個人喜愛也是一種利益關聯),只要沒有處理好,產生衝突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親密,其實不過是表象..
因此克雷是個註定失敗的人,因為他太理想化,覺得通過技術就可以掌握一切。humm..說到這裡,突然覺得這部《雙子殺手》本身就是一個過於追求技術,覺得技術可以帶來一切的作品。 不知道李安是不是意識到,自己正在走著自己作品中失敗者的道路...
也許最好的成長,依然是讓任何事情自然的去觸碰現實。沒有在前進的道路上被荊棘刺傷過,便永遠不會珍惜曾經的陽關大道。
《雙子殺手》:一場失敗的實驗,電影內,電影外同樣.
R君,2019年10月29日,於上海
兵無常勢,水無定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