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樂之城》是由梁翹柏擔任幻樂發起人、聯合出品人,王菲擔任幻樂體驗官,何炅擔任主持人,每期有4位由幻樂發起人召集的唱演人與幻樂導演組成拍檔,共同對歌曲進行創意設計和劇情式呈現。
可以肯定的是,《幻樂之城》不僅具備了很多現象級綜藝的要點,還以自己特立獨行的概念創新吸引觀眾,但是,他仍然改變不了過於複雜,觀眾準入門檻過高這樣的硬傷。
《幻樂之城》是需要團隊跨空間來合作的高難度作品,他不僅要求演員再有攝像機的情況下,又唱又演,一氣呵成的去完成8分鐘的音樂劇,還需要整合現場各個部門配合完美;同時還需要觀眾坐在劇場裡,伴著一旁的樂隊演奏觀看舞臺屏幕上面後臺導演通過導播臺切換所帶來的現場剪輯效果,相當於一堆人在看電影的大剪輯器。這讓我想起了曾經電影技術剛剛出現時候的電影院。
《幻樂之城》的亮點就在於沒有後期的剪輯,不NG和隨時可能出現失誤的風險,每一次的8分鐘都需要無數遍難度奇大的排練。那麼這種形式對於現場觀眾和行業內的人來說,應該是非常刺激的,但是對於電視機前的觀眾來說,就不是一樣的感覺了。即使節目組在電視屏幕的右方一直掛著「實時演唱畫面無後期剪輯」,但是這句話也並不能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真實的get到,它和其他的綜藝節目到底有什麼質的區別。
簡單舉個例子,同樣是一條過的舞臺表演形式,像《演員的誕生》就很簡單,觀眾只要知道他們拼的是表演就可以了,「實時」的概念是最重要的。《聲臨其境》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你聽配音的感覺就可以了,看的只是「演繹」的強弱。相比之下,想要看懂《幻樂之城》,觀眾需要理解的前提「概念」是在太多了。(扶額)
比如說,誰在創作劇本?分鏡頭是什麼?導播臺是幹什麼的?包括節目播出之後網友在網上產生假唱的質疑,還有的網友會強調說,明明剪輯了為什麼還要強調沒有後期剪輯,這樣一系列的質疑……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畢竟,對於一部分觀眾而言,他們是不想理解現場後期和節目製作後期他們之間的辯證關係的。這樣一來,電視機前的觀眾就很難成為節目的參與者,當然更沒有辦法產生像現場觀眾的那麼強烈的代入感和緊張感了。那麼,一個沒有太多可複製的意義和可能性的東西,不過是圓了製作人的一個夢。
事實上,《幻樂之城》錄製現場的觀眾能夠通過屏幕直接目睹直播畫面,但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到的只是成片。因此,部分觀眾抱怨「看了兩大集音樂MTV」,對於「實時」的概念產生越來越多的牴觸:「你們所說的實時,只是對現場觀眾而言,對我們電視機前的觀眾有什麼意義?甚至比不上現場直播!」
梁翹柏:對於MV的概念,國外很多都回歸一種比較人性化,或者是非科技化的表達方法。現在我們的科技特效太容易了,一個軟體就可以做很多特效的東西。所以,反特效、非特效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而且是最花心思的。《幻樂之城》也遵循非後期創作、非後期表演的原則。比如說,你看到一個背景突然沒了,其實是有很多人在推那些布景,不是只用PS把它擦掉這麼簡單。節目裡有人的付出,有價值的地方就在這裡。
節目對製作難度的強調,也成為槽點之一。有觀眾直言難度大並不代表價值高:「你把N多藝術形式糅合在一起,再人為設定時間、空間等條件,那可不就很難了?但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他們時間緊、任務重,作品質量就值得商榷。」
梁翹柏:屏幕觀眾不能感受現場,我覺得不需要太擔心。通過屏幕觀看,也是現代人觀看的一個習慣。我希望大家看的是表演本身,動不動人?故事是怎麼樣?這是一個新的節目,提升空間是無限的,因為創意是無限的。
有評論指出,觀眾尊重創作者的不易,卻沒辦法對作品本身表達更多的讚許:「到節目後期,這種分裂感或者會越來越強。這是《幻樂之城》必須要面對的。」
梁翹柏: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給你一個空間。給你一個畫框、一張畫布,你就要在這個空間表達你所有的東西,沒有哪種形式是完全自由的。「一氣呵成」是一個遊戲規則,會有很多局限。無論是導演還是唱演人,就要想各種方法去克服,這就是《幻樂之城》的特點之一。「一氣呵成」是一個命題,這個命題非常重要。
《幻樂之城》打造的是純享受的綜藝,只是四組嘉賓表演,但既沒有評委也沒有打分環節,不靠賽制製造懸念感,唯一的體驗官王菲對每一個節目還都是誇獎,這一定程度上就讓觀眾失去追下去的熱情。另外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幻樂之城》的風格略顯平淡,主持人和嘉賓無人有梗,彼此的互動也充滿尷尬,而且廣告植入生硬,比如黃渤存在的意義就是宣傳他的新電影。
雖然節目有種種硬傷,但不得不承認《幻樂之城》確實是國內唱演類綜藝的開創者,也給了觀眾非常高級的視聽享受,希望後續節目組能夠加大直播過程中的側拍內容、更深入研讀每個劇本,以真正實現觀眾的沉浸式觀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