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一生,似乎都在為謀愛和謀生而忙活。只是有些人,謀愛是為了謀生,有些人則謀生是為謀愛。
不過,民國那位曾經有著「苗王公主」之稱的上海名媛,卻用她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生告訴我們,不要指望用謀愛來謀生,因為大抵會失望的。因而,與其抱著謀愛來謀生的想法,倒不如先謀生,然後在謀生裡謀愛。
這位有著「苗王公主」之稱的上海名媛叫藍妮,原名藍業珍,閨名巽宜。她是孫中山的兒媳,也是是駱家輝(曾任華盛頓州長、美國駐中國大使等)的嶽祖母。
藍妮生於1912年的澳門,祖籍雲南建水,苗族人,其祖父藍和光是清代光緒年間的舉人,曾任廣東香山縣知事,後經商,是個在官商兩界都能呼風喚雨的人物。父親藍劍俊早年曾跟隨黃興反清,任參謀長,後去英國劍橋留學,回國後又因結識了大軍閥孫傳芳而任江蘇無錫的稅務局長。
藍妮的母親方淑貞是大家閨秀,擅長書法,精通古典文化。如此家世,藍妮可以說是出生在了福窩窩裡。再加上她有著一雙不同於漢人的「湛藍」瞳孔,因而又被人稱為「苗王公主」(意為苗族領袖的女兒)。
雖貴為「苗王公主」,但她為人和善,非常有親和力。在小夥伴們之間有矛盾時,她總是出面調和,做他們之間的粘合劑。因而又被小夥伴們親暱地叫她「爛泥」(「爛」音同「藍」)。 叫著叫著,她聽習慣了,索性把名字「藍業珍」改為「藍妮」。
較好的家世,良好的性格,很好的長相……原本她應該有美好的人生,但世事難料。
1926年,藍劍俊在親眼目睹了一同外出的朋友被歹徒槍殺後,深受刺激,瘋了。禍不單行,沒等他治好病,一個借了他錢的朋友趁他精神有問題開始賴帳,致使他病情加重。之後,在他帶著錢去香港治病時,又遭遇了僕人捲走他治病錢的事,又氣又急的他,病情越發重了。
藍劍俊無法再出去做事,藍家的生活從入不敷出到陷入困窘。
1929年,家住上海,任南京政府財務次次長的李調生看中了藍妮,找人來給他次子李定國提親。來人說,只要藍妮答應嫁給李定國,他們每月就付給藍家100大洋。
100大洋對生活陷入困境中的藍家來說,不是小數目。
藍妮左右為難,那時候她還不到18歲,還在上學。可如果不接受,他一家人又怎麼生活?她父親的病還治不治?
從外人來看,藍妮的命真是太好了,嫁給富貴人家,丈夫不僅英俊帥氣,且與她年齡相當。可對藍妮來說,這段婚姻絕對是個錯,不僅李家從上到小都瞧不起她,視她為每月100大洋買來的媳婦。她那形象不錯的丈夫也整日不顧正業,只知吃喝玩樂逛青樓。
如果她是個逆來順受的女人,或者是個自尊心不強的女人,她大可以假裝看不到,聽不到,裝聾作啞地繼續過她錦衣玉食的生活,畢竟她為李家生了三個兒女。可她偏偏不是那樣的女人,對她來說,物質生活的匱乏她可以接受,精神折磨,以及和愛人精神的不同步她無法接受。
1934年,22歲的她提出了離婚,淨身出戶。
承辦她離婚的律師問她離婚後有什麼打算,她說,她身上還有幾百元錢,等她用完後,她就跳黃浦江。
情願死也要離婚,可見這段婚姻對她而言是多麼痛苦。
恢復單身後,藍妮首先面臨的就是謀生問題,好在她依然年輕漂亮,氣質優雅,再加上她有一個交際很廣的朋友,因而,她很快就成了交際圈裡的紅人,接觸的人,大多也非富即貴。
在一個聚會上,她認識了改變她命運的,既給她謀生機會,又給了她愛的男人——孫科。
孫科是孫中山的兒子,生於1891年,比藍妮大21歲,時任南京立法院院長。
剛開始的時候,孫科被藍妮的美麗容顏、溫婉氣質和博才多學所吸引,當即聘她做他的私人秘書。這對當時正想著謀生問題的藍妮來說,求之不得,因而很快答應。
就這樣,藍妮成了孫科身邊最重要的一個人。不管是工作還是交際,他都要藍妮陪在身邊。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卻不僅沒有代溝,反而有很多共同話題。
形影不離的兩個人,日久生情。他們相愛了。
或許是覺得這樣還不足以表達藍妮在他心裡、家庭裡的地位。他又寫了份聲明:「我只有元配夫人陳氏和二夫人藍氏二位太太,此外,決無第三人。特此立證,交由藍巽宜二太太收執。」
然而,孫科雖然頂住了民國「一夫一妻」的壓力,執意娶藍妮做二夫人,甚至還說出了自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話,可最終還是在面對官職的升遷時,做了不利於藍妮的選擇。
那是1948年,蔣介石被國民大會選舉為國民政府第一任總統後,競選副總統時發生的事。那時候,藍妮已經有了她和孫科的女兒孫穗芳。而且一直以來,兩個人都很恩愛。為了能讓丈夫競選成功,藍妮四處奔波,為孫科拉票。
孫科的競爭對手是李宗仁。原本兩個人在各方面都不相上下,可藍妮的四處周旋,讓孫科漸漸處於上風。
就在他們都以為勝券在握時,投票那天,李宗仁的競選團隊在《救國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稱在上海扣押的一批德國進口原料是藍妮的,還說這批進口原料不僅屬於走私物品,而且還是「敵偽財產」。除此而外,文章中還提到了藍妮在上海的「玫瑰別墅」,不僅稱她的「玫瑰別墅」來歷不明,而且還把她和一個租客的糾紛說成是以「勢」欺人。這也就是民國時曾鬧得沸沸揚揚的「藍妮事件」。
或許是被對方的突然反擊搞懵了,也或許是太想從這場競爭中獲勝了,對於這個競爭對手摸黑自己的手段,他顯得手足無措,並沒有對「進口原料」和「玫瑰別墅」的事進行辯解,反而不停和藍妮撇清關係。
最終,孫科競選失敗。
競選失敗後,孫科很不高興,畢竟他曾勝券在握,因而,他把這股怨氣發在了藍妮身上,覺得是她影響了他的政治前途。而藍妮呢,對於孫科面對競爭對手對她的污衊,不僅沒替她辯解,反而和她撇清的事感到很失望。
就這樣,兩個人因為這件事,感情上有了罅隙。
藍妮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特別是感情上,當她覺得自己和孫科的感情已經不再像原來那麼純粹,已經摻雜了很多東西時,她離開了,就像當初離開李定國一樣。
藍妮帶著女兒從重慶回到上海,原本,她可以有富裕的生活。因為1940年時,她在一位地產大王的幫助下,在法租借拿下了一塊地皮,修建了七幢極具法蘭西風格的別墅,後又買下了同一弄堂的兩棟洋房,進而使整個弄堂都變成了她的,所以她又被人稱為商界女王。
因為走得匆忙,她連房產都沒來得及賣。結果到了香港後,因為一次投資失利,她變得一貧如洗。
身心疲憊的她,想到了死。可最終,看著不到15歲的女兒,她活了下來。
之後,她再次開始為謀生而四處奔波……直到女兒長大。
1962年,50歲藍妮隨著女兒移居美國。
那時候,孫科移居美國已經10年了。在得知她也去了美國後,曾託人給她帶話,希望能與她重歸於好。可藍妮拒絕了。或許是覺得事過境遷,回不到過去了,也或許是之前受的傷太深,讓她不願再去面對她,也或許只是因為心裡的那點驕傲和倔強。總之,從1949年她離開上海去香港,他們便沒有再見過。
1973年,82歲的孫科在臺北去世。藍妮只讓他們的女兒孫穗芳赴臺為父奔喪,她自己始終沒有去。
1986年,在孫中山誕辰120周年時,受中國政府的邀請,藍妮回到了上海。那時候,她已經74歲了,之後便一直定居在上海,住在她的玫瑰別墅裡(政府還給她了一幢)。
在她所住的玫瑰別墅的牆上,有兩張照片,一張是女兒孫穗芳的,另一張則是她和孫科1935年結婚時的一張結婚照。這張結婚照,她掛在了房間的正中間,最醒目的地方。
由此可見,孫科依然是她最愛的一個人。
謀生、謀愛,失望;謀生、謀愛、再失望;謀生……最終,藍妮把「愛」藏在了心裡,不再謀也便不再傷,更不會失望……
1996年,84歲的藍妮在玫瑰別墅長眠,結束了她戲劇般的,跌宕起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