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觀眾投訴,被看成電視主持人的另類,主持人原來可以是這樣的

2020-09-05 風過耳浪淘沙


另類的張越


多數電視觀眾可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在看談話類節目時,每當嘉賓的精彩發言正說到關鍵處,主持人一個不合時宜的插話,一下子打斷了話題,中斷了談話的氣氛和節奏,令人十分掃興。


主持人的助興不足、敗興有餘,往往不在於專業技巧,而在於其閱歷和經驗,特別是文化底蘊的不足,缺乏駕馭話題的能力和深度,既無能力將話題引向精彩和深入,也無法有效把握談話節奏。


同樣的原因,也可能造成另一種現象,就是主持人成了打醬油的哼哈聽眾,只會簡單的應付話題,唯唯諾諾,哼哼哈哈,同樣讓節目寡淡如水,缺乏精彩的起伏和深度。


但我能保證的是,看央視主持人張越的節目,你絕不會有上述感覺。

央視主持人張越

從1995年起,張越即擔任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又於2011年擔任&34;《夜線》欄目主持人。兩檔節目均為大型情感類話題訪談節目


在央視眾多俊男靚女的主持人中,作家出身的張越經常被認為是一個另類。


她的另類不僅在於其胖乎乎、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的外表。更主要的是其主持能力和主持風格的另類。


說起話來非常給力,抨擊別人觀點特別刺激,看了特別過癮,可能是許多觀眾最先得到的第一印象。


之後觀眾會發現,無論何種話題,無論訪談嘉賓是何等高級專家或邊緣百姓,張越總能高質量的跟蹤和把握談話節奏,敏銳的抓住話題的亮點和深度,讓觀眾在參與節目中體會到話題帶來的酣暢、享受和收穫。


在張越主持的節目中,那種膚淺的插話,掃興的打岔,沒有存在感的唯唯諾諾,是看不到的。


溫馨通暢的交流,銳利幽默的應對,知識的厚重感,彰顯出一個優質主持人從容的駕馭能力和不菲的文化內涵。

對於訪談類電視節目,張越究竟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和定位?或許從她的談話手記中,能讓我們感知一二:


&34;


&34;


&34;


張越以上類似的言論,經常被觀眾們整理成&34;或&34;,加以收藏。


張越的&34;,可見一斑。


陰差陽錯的主持人之路


張越成為主持人完全是一種陰差陽錯的機緣巧合。


從小肥胖、自卑感深重、喜愛文學的她,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或者律師,甚至哪怕是當一名吃貨大廚。


高考階段,她的前三志願全都是知名大學中文系或法學專業,卻不料師範類院校具有提前調檔的優先權,一桿子抽中了張越的第10志願——首都師範大學,這讓美滋滋做著作家夢的張越大失所望。


張越不得不被動的就讀師範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中專學校擔任語文老師。然而文學夢終歸還是令張越魂牽夢繞,大量的閱讀,勤奮的寫作投稿,讓她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人。


她的作品開始見諸報端,並被央視選中寫作小品,還參與了著名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編劇,並有機會接觸到央視的編導們。

一天,張越在與央視《半邊天》的編導們閒聊當中,得知《半邊天》新開的周末版《夢想成真》欄目,報名的嘉賓女孩,不是夢想當歌星就是夢想當模特。幾期下來缺乏新意,乏善可陳。


喜愛烹調的張越無意間的一句&34;,居然讓編導們眼睛一亮!於是,一個北京胖妞想當廚子,南下蘇州學習淮揚菜的&34;節目,當即被敲定,並風風火火的運作起來。


節目中,張越的鏡頭感實在是太好了,她的明快銳利,她的靈動活潑和鬆弛大方,居然讓節目大為生色,收視率暴增。


這種&34;的嘉賓,讓編導們實在驚喜,於是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張越又接二連三的接到節目組打來的邀請電話:&34;

在連續當了四次嘉賓以後,張越接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正式聘任,居然自己做起了《半邊天》節目的主持人,而這一做就是十多年!


頂住壓力,戰勝自卑


戲劇性的轉變未必帶來戲劇性的驚喜。在習慣了女主持人臉蛋漂亮、身材婀娜的觀眾面前,張越的外在形象顯然是格格不入的。另類主持人張越的出現,引起了某些觀眾極大的不適。


張越上任不久,臺長就收到了一封憤怒的聲討信,信中嚴重質問:&34;


信被臺長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來了,並交代不要讓張越看到,怕傷害她的自尊。不料卻在某一天,被翻找資料的張越無意間給翻了出來。


張越並沒有被投訴擊垮,她用充實的內涵,強大的張力,高質量的節目主持,頂住了對其外表的非議,令觀眾刮目相看。


觀眾的想法由最初的&34;,變成了後來的&34;,完成了由質疑到擁躉的轉變。

從小自卑的張越,居然幹上了主持人這個&34;,她的自信來自哪裡呢?


&34;


這種&34;恰恰是張越戰勝非議,戰勝自我,摒棄自卑的源泉。


讓我們不妨通過張越對某期節目的自我剖析,進一步見識一下,這個作家出身的主持人戰勝自卑的底蘊,以及看待問題的深度。


節目中一個叫劉鳳珍的自卑女性,因為一隻眼睛不好,一輩子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中。工作、愛情和個性全都受了影響,活得特別壓抑。張越剖析道:


&34;胖&34;……


這就是張越,一個內心強大、看問題無比銳利的&34;。


主持人更需要有熱情的人文關懷,而不是玩弄職業化的熟練套路


若干年前,張越受邀到美國旁聽了一場CNN電視臺的脫口秀節目。這檔著名脫口秀,優秀的主持人已經主持了十幾年。她那高度的職業化素養,以及&34;,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節目完成後,當美國陪同人員徵詢張越意見,要不要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與該著名主持人合張影時,卻被張越拒絕了。


面對吃驚的美國陪同,張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該主持人對自己的節目只有職業化的熟練套路而沒有熱情,她對所有被採訪對象是完全漠不關心的。我敢保證她前腳跨出演播大廳,後腳就會把剛才所有的人都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主持人,我沒法欣賞。

一想到也許有一天自己也會和這個主持人一樣,變成一個缺少激情、興趣與關注,成為一個技藝嫻熟的&34;時,莫名的恐懼常常令張越陷入巨大的不安和反思之中:

&34;職業化的推心置腹&34;


這種反思也體現在後來節目的安排上,張越主持的節目,由重大話題的高談闊論,更多的轉向了對底層邊緣小人物的探訪,轉向對基層人物的人文關懷。


接觸到基層的人物越多,她深感自己以往的驕傲與自得,就顯得越發淺薄。並由此深刻體會到,生活本身要比以往的書本知識博大生動得多。


這些基層人物不僅是&34;,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心路歷程,更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引發觀眾的反響和共鳴。

幾年下來,過去的那個話語囂張、伶牙俐齒的張越不見了。今天的張越,真正的沉下心來,姿態愈發趨向淡泊寧靜,言談當中,少了咄咄逼人的強硬,多了溫柔知性的理解。


她的主持風格已經在對&34;的訪談過程中,得到脫胎換骨的蛻變和升華。


張越用自己的反思和變化告訴我們,訪談節目有其內在的靈魂,訪談是一門藝術,一種人文關懷,容不得半點平庸的匠氣和俗套。


成功的「另類」


是的,如今張越的主持風格已經得到業界和觀眾的廣泛認可和讚譽。她的另類和扎眼,反而成了一種別樣的品牌,引領著一股新的主持潮流。


正像張越的同事、央視一位資深媒體人所說的那樣:&34;

2003年,張越獲得第六屆金話筒獎,2006年和2010年,又先後兩次獲得&34;榮譽稱號。並擔任了2016年第三屆&34;大型公益宣傳活動的慈善大使。


她主持的欄目獲獎不斷,並成功推出多款大型主題節目,成了央視的品牌欄目,甚至引起過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關注。


如今的電視節目,滿屏的美女靚男主持人固然靚麗可人,但節目的質量才應該是吸引觀眾的根本。沒有個性和深度、白開水一樣的主持風格已經讓觀眾厭倦。好的主持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而張越,始終在另類主持的道路上耕耘著她的探索。


張越真的很&34;嗎?觀眾的反響應該是最好的回答。


相關焦點

  • 盤點TVB五花八門投訴:主持人話多,有殺魚鏡頭
    記者沈參 長沙報導  盤點 那些五花八門的投訴……  就像內地的吐槽一樣,「投訴」似乎是香港電視臺最常見的詞。作為香港電視龍頭老大的TVB,每每一部新劇上映或者節目上檔,第二天都免不了「投訴」的命運。網友戲稱:「要是沒投訴,應該是收視率為零吧?」  主持人話多?投訴!
  • 隨筆:再說電視主持人
    文/他山之石Txb58 圖/石兒近二十年前,我曾在做央級某平面媒體記者時曾發表過一篇有關於電視主持人的文章,題為《電視主持人,其實沒有您相像中的那麼拽》(刊發於2001《中國改革報.專刊》)。那時電視節目主持人,大約類似於今天影視明星或網紅這樣的角色。凡在屏幕上混了一個臉熟,都有可能享受到相當於一個明星才能得到的點讚和抨擊(也可理解為謾罵)。
  • 我看到的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是這樣工作的
    耳返是一個神奇的東東,戴上它可以隨時聽到直播導演的指令,這是一個對主持人既有支持又有幹擾的聲音通道。 「倒計時準備,10、9、8、7、6、5、4、3、2、1。」(直播導演)「觀眾朋友大家好,這裡是正在為您直播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央廣購物,今天我們…」(主持人) 直播開始了。
  • 央視最嚴厲主持人,白巖松對其稱讚,觀眾以前很討厭,如今卻大愛
    大家是否還記得,一個戴眼鏡的央視主持人,曾主持《面對面--森林大火中的消防員》的董倩嗎?因為當時的不當言論,捲入了輿論的旋渦。 這樣的主持風格給她帶來了事情的真相,同樣給她帶來了爭議,即便如此,董倩也沒有放棄,頂著壓力堅持做著自己。
  • 中國第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沈力去世,曾開創電視節目新形態
    記者從多位知名電視人處獲悉,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沈力老師因病於7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沈力,原名沈立環,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又是中國第一位電視主持人。1974年,沈力改行到社教部文化生活組當編輯,曾採訪侯寶林、李谷一,編輯節目《相聲大師到哪兒去了》、《心靈的歌聲》,曾在全國優秀電視專題節目評選中獲獎。1982年,中央電視臺將《為您服務》欄目設為固定欄目,設立固定主持人,由沈力出任。1983年1月1日,《為您服務》以嶄新的面貌同觀眾見面。沈力成為中國電視史上第一位主持人。
  • 四川省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人名單公布,涼山臺主持人楊林海上榜
    曾任《成視新聞》《新天府會客廳》《天府新觀察》等多檔節目主持人,主持風格莊重、大氣、有親和力,在業界和成都地區觀眾中有一定影響力和認可度。工作以來曾獲得2011年度中國廣播電視金話筒提名獎、2015年度四川省「創綠」主持人大賽獲十佳主持人、2013-2018連續獲得成都電視臺十優主持人,播音作品多次榮獲省、市優秀獎。3.
  • 電視購物主持人「專家化」趨勢研究
    結合理論來看,我們可以把「主持」理解為對信源編碼,把「串聯」理解為信道,把「解說」理解為針對信宿解碼。由此,可以把電視節目主持人定義為:電視節目中(信源)把信息進行加工(編碼)通過屏幕(信道)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碼)傳遞給觀眾(信宿)的人。
  • 高天鶴主持人資格考試作弊被查,湖南衛視主持人隊伍又陷新危機?
    關於網友對高天鶴去年作弊的行為為何現在才被查出的疑問,從湖南省廣播電視局官網公開的諮詢投訴信件可知,六月初投訴人李某在湖南衛視貼吧看到一用戶發文稱其親眼目睹高天鶴在考場作弊全過程,故向湖南廣電遞送了《關於舉報湖南衛視主持人、
  • 淺談電視購物主持人的問題與前景
    傳統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要做的是把觀眾吸引到電視前面來看節目,而電視購物節目的主持人不但要吸引觀眾來看,還要通過對產品性能、性價比以及使用方法的全面綜合介紹來吸引電視觀眾購買,因此,對於商品的熟悉程度直接決定了主持人的表現,甚至有時需要更為專業化的常識和技能作補充。所以在定位上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集合了主持人、營業員和購物專家的多重身份。
  • 淺析電視購物主持人的發展前景
    但無論他們是誰, 一般都直接受聘於購物公司,只有極少數的是頻道聘用。而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購物節目都是以贏利為目的,帶有明顯的商業化服務性質。因此,購物公司對主持人的要求非常直接,就是要他們通過各方面的努力,提升商品在觀眾心目中的認可度,更好的把產品介紹給大眾,然後讓大眾產生購買的欲望和行為,這是他們的最終目的。2.集合多重身份。傳
  • 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節目製作流程解析和優化
    關鍵詞: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工作流程;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2-0000-03 緒 論 電視購物亦稱家庭購物,是通過節目主持人節目中對商品進行多角度介紹展示,促成觀眾線上購買行為的電視節目類型。
  • 美國知名脫口秀《艾倫秀》主持人遭員工聯合投訴,曾被曝是雙面人
    艾倫·德詹尼絲美國知名主持人艾倫·德詹尼絲(Ellen DeGeneres),其脫口秀節目《艾倫秀》聞名全球,她作風風趣機靈,加上長期為弱勢及LGBTQ族群發聲,因此幽默溫暖的形象深入人心,沒想到近日遭節目工作人員群起投訴,指她毫無通知就找外包廠商錄影,騙他們,連跟她合作過的網紅、保鏢也爆料她是「雙面人」,目前形象都是裝出來的,消息一出引發外界譁然。
  • 電視購物主持人不為人知的心酸
    很多時候跟新認識的朋友介紹說我是電視購物主持人,對方的反應都是:「啊,就是那個『不要998,只要298』嘛!」  不能怪大家用有色眼光看這個職業,就連我們自己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  我大學學的是播音主持,一畢業就進了北京人民廣播播新聞,後來又去了電視臺主持旅遊節目,說出來特「體面」,感覺自己是有光環的。後來因為沒法解決編制,辭職去了國企。
  •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去世!痛別…
    1974年,41歲的沈力轉入中央電視臺社教部文化生活組當編輯,採訪侯寶林、李谷一,編輯節目《相聲大師到哪兒去了》《心靈的歌聲》曾在全國優秀電視專題節目評選中獲獎。    在沒有任何主持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沈力選擇了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真誠樸實的風格,「我要生活化,但是生活化絕對不能等於囉裡囉嗦。
  • 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營銷傳播理念的建構
    關鍵詞:電視購物;主持人;營銷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9-0060-02 電視購物節目主持人是主持人隊伍中的新成員,在電視購物節目中負責串聯節目、推介商品,在商品和觀眾(消費者)需求間搭建橋梁,促成即時消費。
  • 中國第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去世
    25歲時,她成為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50歲時擔任首個電視專題欄目《為您服務》的主持人,成為中國電視主持的先行者;60歲時返聘主持《夕陽紅》,被觀眾譽為「良師益友」。1957年,剛從部隊轉業的沈力被招錄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從未接觸過廣播的沈力來說,初到電臺談不上是去工作,而是一個普通學員。她虛心好學、勤勉自勵,很快掌握了播音的整個流程和業務知識,為她的播音之路打下了基礎。
  •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去世
    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第一位電視節目主持人沈力因病於7月28日在北京離世享年87歲沈力,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25歲時,她成為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50歲時擔任首個電視專題欄目《為您服務》的主持人,成為中國電視主持的先行者;60歲時返聘主持《夕陽紅》,被觀眾譽為「良師益友」。她是「電視播音主持的『第一滴水』」沈力進入播音行業的第一站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 廣東電視珠江臺節目主持人馬粵慧,近年珠江臺最紅的女主持人之一
    在八九十年代的廣東電視臺,主持人如果想紅的話首先得主持綜藝節目。像陳維聰、任永全、陳旭然、王怡斐到後來的伍燕和毛琳等曾經在廣東大紅大紫的主持人都是清一色以主持人綜藝節目起家的。但如今,珠江臺能吸引觀眾的就僅剩下由《630新聞》改名而成的《珠江新聞眼》和《今日關注》了。
  • 電視購物主持人揭秘「咆哮經濟」
    電視購物最吸引人之處,就是主持人聲嘶力竭地叫賣。這些主持人如何讓電視購物變成一項「咆哮經濟」?曾在電視購物節目擔任主持人的林躍(化名)透露了其工作的內幕——電視購物重要的不是產品的質量、功效,而是如何想方設法把東西賣出去。  「這些商品究竟質量怎麼樣,我也不知道。」
  • 英國主持人模仿中文後被投訴
    英國主持人皮爾斯·摩根(Piers Morgan)21日在電視節目中胡亂模仿中文發音,不僅嚇壞了坐在一旁的女主持人,還惹怒網友,遭到觀眾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