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電視觀眾可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在看談話類節目時,每當嘉賓的精彩發言正說到關鍵處,主持人一個不合時宜的插話,一下子打斷了話題,中斷了談話的氣氛和節奏,令人十分掃興。
主持人的助興不足、敗興有餘,往往不在於專業技巧,而在於其閱歷和經驗,特別是文化底蘊的不足,缺乏駕馭話題的能力和深度,既無能力將話題引向精彩和深入,也無法有效把握談話節奏。
同樣的原因,也可能造成另一種現象,就是主持人成了打醬油的哼哈聽眾,只會簡單的應付話題,唯唯諾諾,哼哼哈哈,同樣讓節目寡淡如水,缺乏精彩的起伏和深度。
但我能保證的是,看央視主持人張越的節目,你絕不會有上述感覺。
央視主持人張越
從1995年起,張越即擔任中央電視臺《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又於2011年擔任&34;《夜線》欄目主持人。兩檔節目均為大型情感類話題訪談節目
在央視眾多俊男靚女的主持人中,作家出身的張越經常被認為是一個另類。
她的另類不僅在於其胖乎乎、戴著一副近視眼鏡的外表。更主要的是其主持能力和主持風格的另類。
說起話來非常給力,抨擊別人觀點特別刺激,看了特別過癮,可能是許多觀眾最先得到的第一印象。
之後觀眾會發現,無論何種話題,無論訪談嘉賓是何等高級專家或邊緣百姓,張越總能高質量的跟蹤和把握談話節奏,敏銳的抓住話題的亮點和深度,讓觀眾在參與節目中體會到話題帶來的酣暢、享受和收穫。
在張越主持的節目中,那種膚淺的插話,掃興的打岔,沒有存在感的唯唯諾諾,是看不到的。
溫馨通暢的交流,銳利幽默的應對,知識的厚重感,彰顯出一個優質主持人從容的駕馭能力和不菲的文化內涵。
對於訪談類電視節目,張越究竟有著怎樣獨到的見解和定位?或許從她的談話手記中,能讓我們感知一二:
&34;
&34;
&34;
張越以上類似的言論,經常被觀眾們整理成&34;或&34;,加以收藏。
張越的&34;,可見一斑。
張越成為主持人完全是一種陰差陽錯的機緣巧合。
從小肥胖、自卑感深重、喜愛文學的她,最大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或者律師,甚至哪怕是當一名吃貨大廚。
高考階段,她的前三志願全都是知名大學中文系或法學專業,卻不料師範類院校具有提前調檔的優先權,一桿子抽中了張越的第10志願——首都師範大學,這讓美滋滋做著作家夢的張越大失所望。
張越不得不被動的就讀師範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中專學校擔任語文老師。然而文學夢終歸還是令張越魂牽夢繞,大量的閱讀,勤奮的寫作投稿,讓她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人。
她的作品開始見諸報端,並被央視選中寫作小品,還參與了著名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編劇,並有機會接觸到央視的編導們。
一天,張越在與央視《半邊天》的編導們閒聊當中,得知《半邊天》新開的周末版《夢想成真》欄目,報名的嘉賓女孩,不是夢想當歌星就是夢想當模特。幾期下來缺乏新意,乏善可陳。
喜愛烹調的張越無意間的一句&34;,居然讓編導們眼睛一亮!於是,一個北京胖妞想當廚子,南下蘇州學習淮揚菜的&34;節目,當即被敲定,並風風火火的運作起來。
節目中,張越的鏡頭感實在是太好了,她的明快銳利,她的靈動活潑和鬆弛大方,居然讓節目大為生色,收視率暴增。
這種&34;的嘉賓,讓編導們實在驚喜,於是在第一期節目播出後,張越又接二連三的接到節目組打來的邀請電話:&34;
在連續當了四次嘉賓以後,張越接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正式聘任,居然自己做起了《半邊天》節目的主持人,而這一做就是十多年!
戲劇性的轉變未必帶來戲劇性的驚喜。在習慣了女主持人臉蛋漂亮、身材婀娜的觀眾面前,張越的外在形象顯然是格格不入的。另類主持人張越的出現,引起了某些觀眾極大的不適。
張越上任不久,臺長就收到了一封憤怒的聲討信,信中嚴重質問:&34;
信被臺長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來了,並交代不要讓張越看到,怕傷害她的自尊。不料卻在某一天,被翻找資料的張越無意間給翻了出來。
張越並沒有被投訴擊垮,她用充實的內涵,強大的張力,高質量的節目主持,頂住了對其外表的非議,令觀眾刮目相看。
觀眾的想法由最初的&34;,變成了後來的&34;,完成了由質疑到擁躉的轉變。
從小自卑的張越,居然幹上了主持人這個&34;,她的自信來自哪裡呢?
&34;
這種&34;恰恰是張越戰勝非議,戰勝自我,摒棄自卑的源泉。
讓我們不妨通過張越對某期節目的自我剖析,進一步見識一下,這個作家出身的主持人戰勝自卑的底蘊,以及看待問題的深度。
節目中一個叫劉鳳珍的自卑女性,因為一隻眼睛不好,一輩子生活在自卑的陰影中。工作、愛情和個性全都受了影響,活得特別壓抑。張越剖析道:
&34;胖&34;……
這就是張越,一個內心強大、看問題無比銳利的&34;。
若干年前,張越受邀到美國旁聽了一場CNN電視臺的脫口秀節目。這檔著名脫口秀,優秀的主持人已經主持了十幾年。她那高度的職業化素養,以及&34;,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節目完成後,當美國陪同人員徵詢張越意見,要不要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與該著名主持人合張影時,卻被張越拒絕了。
面對吃驚的美國陪同,張越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該主持人對自己的節目只有職業化的熟練套路而沒有熱情,她對所有被採訪對象是完全漠不關心的。我敢保證她前腳跨出演播大廳,後腳就會把剛才所有的人都忘得一乾二淨。這樣的主持人,我沒法欣賞。
一想到也許有一天自己也會和這個主持人一樣,變成一個缺少激情、興趣與關注,成為一個技藝嫻熟的&34;時,莫名的恐懼常常令張越陷入巨大的不安和反思之中:
&34;職業化的推心置腹&34;
這種反思也體現在後來節目的安排上,張越主持的節目,由重大話題的高談闊論,更多的轉向了對底層邊緣小人物的探訪,轉向對基層人物的人文關懷。
接觸到基層的人物越多,她深感自己以往的驕傲與自得,就顯得越發淺薄。並由此深刻體會到,生活本身要比以往的書本知識博大生動得多。
這些基層人物不僅是&34;,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他們的喜怒哀樂和心路歷程,更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引發觀眾的反響和共鳴。
幾年下來,過去的那個話語囂張、伶牙俐齒的張越不見了。今天的張越,真正的沉下心來,姿態愈發趨向淡泊寧靜,言談當中,少了咄咄逼人的強硬,多了溫柔知性的理解。
她的主持風格已經在對&34;的訪談過程中,得到脫胎換骨的蛻變和升華。
張越用自己的反思和變化告訴我們,訪談節目有其內在的靈魂,訪談是一門藝術,一種人文關懷,容不得半點平庸的匠氣和俗套。
是的,如今張越的主持風格已經得到業界和觀眾的廣泛認可和讚譽。她的另類和扎眼,反而成了一種別樣的品牌,引領著一股新的主持潮流。
正像張越的同事、央視一位資深媒體人所說的那樣:&34;
2003年,張越獲得第六屆金話筒獎,2006年和2010年,又先後兩次獲得&34;榮譽稱號。並擔任了2016年第三屆&34;大型公益宣傳活動的慈善大使。
她主持的欄目獲獎不斷,並成功推出多款大型主題節目,成了央視的品牌欄目,甚至引起過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關注。
如今的電視節目,滿屏的美女靚男主持人固然靚麗可人,但節目的質量才應該是吸引觀眾的根本。沒有個性和深度、白開水一樣的主持風格已經讓觀眾厭倦。好的主持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而張越,始終在另類主持的道路上耕耘著她的探索。
張越真的很&34;嗎?觀眾的反響應該是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