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是個很好的IP,從它們誕生以來就被無數其他文藝形式所借用和發揮。在沒有電影和電視的時代,書畫、戲曲、評書也成了它們最好的廣告宣傳。當然有了電影和電視,不拍攝出來那就是暴殄天物。
由於每一個名著都是長篇巨製,在電影時代即便拍了很多部,都很難完全拍攝完畢,有了電視劇表現手法就更寬鬆了。但是電視劇在我國顯然沒有比較嚴苛的分級制度,所以一般來說,四大名著有部分書考慮到觀眾群體,你不得不得做很多改動和刪減。
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的地方臺和個人,拍名著顯然是非常困難的,當年能夠拍全套的還是央視這樣的大平臺才有資格和實力。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央視集齊了四大名著,可算是一件非常值得影視歷史記載的事情。
其實在這個之前,七八十年代港臺娛樂業要相對發達的多,也拍攝了四大名著,但是有兩個問題至今沒有解決,七十年代不管是香港和臺灣的製作,都偏戲曲和臉譜化,並且由於地方的限制,如不管是表現三國宏大的戰爭場面,還有西遊這樣一路西行的各地風貌,又或者是紅樓那種美輪美奐的園林布局,都受到地域的至於顯得小兒科。
而進入九十年代雖然特效技術增加了,但是港臺,特別是香港編劇那種天馬行空,對這種名著把握歷史和大局觀上面,總是有點捉襟見肘,不曉得是不是他們考慮太多商業元素,好看不否認,但是總覺得差點東西。
唯有央視第一次的四大名著拍攝,今天看來,雖然也有一些不足,但是無疑在各個方面同時期都是最好的,即便放在今天,依然可圈可點。
對於七零後和八零後的我們來說,再加上每年寒暑假的不斷重播,想不印象深刻都不行。
這裡面唯一讓沽酒客疑惑的是四大名著,只有拍攝《西遊記》命運多舛,雖然也成就了經典,它卻是當年唯一沒有完全拍完的名著,雖然十多年後楊潔導演終於補拍了剩餘的十多集,基本還是原來的演員和配音,但是依然有畫蛇添足之感,主要是各種技術的進步和大家觀影水平的提升,楊導演雖然讓我很敬佩,卻因為要跟老版契合,不敢大膽革新,讓續集或者補拍的有點時代脫離感。
而且《西遊記》劇組,顯然又沒有其他三部劇組那種感覺,師徒應該最團結的,偏偏諸多負面新聞。再加上近來年老有人拿六小齡童來打趣,也成了一種現象級的東西。
說實話,楊潔導演的《西遊記》我覺得不能算吳承恩的,她屬於楊潔自己心中的西遊,並沒有忠實於原著,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今天對比其他三部,楊潔的《西遊記》是遺憾最多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作它終將成為所有《西遊記》版本中最老少鹹宜的,因為時代的因素,以及楊潔導演個人的拍攝習慣和技術的限制,楊潔導演顯然沒有想徹底還原這個奇異的魔幻世界,倒是後來張紀中做到了,雖然老觀眾很多不認可。覺得他就是技術比以前的好。
時間追溯回1981年,央視召開臺務會議,央視副臺長兼任文藝部主任的洪民生,宣布了局黨委拍攝古典名著的任務。1982年,楊潔就著手《西遊記》的拍攝工作,她用了三個月時間走遍國內名山大川佛剎寺院,同時讓編劇編寫劇本,尋找合適的演員,並於當年7月1日赴揚州開拍試播集《除妖烏雞國》。
相比《西遊記》劇組組建的速度,《紅樓夢》卻卡殼了。王扶林並不熟悉《紅樓夢》,細讀過後再發現裡面的內容博大精深,並不好拍攝。王扶林請央視給他一年時間熟悉《紅樓夢》,並於1983年籌備建組,1984年9月份才正式開拍。但是後來紅樓顯然要順利得多。
《西遊記》劇組曾在1986年拍攝了十五集電視劇,劇組沒錢了,央視決定不再拍攝,這把楊潔等劇組的人急壞了。楊潔決定自己湊錢拍攝,阮若琳把劇組的意見反映給領導,得到了支持。之後,劇組與鐵道部第十一工程局合作,阮若琳代表劇組與投資方籤字。
在拍攝期間,《西遊記》劇組還面臨各種不大不小的問題,比如《西遊記》的音樂差點被一些人給否定掉。尤其是《敢問路在何方》、《西遊記序曲》,一個被人說唱得太柔美,一個說太洋了。只有阮若琳站出來支持楊潔,這才倖免作曲許鏡清被換。
1982年春節開機,歷經6年才拍完的電視劇《西遊記》,三十年來獲獎非常多,至今仍被不少觀眾奉為經典,各個電視臺反覆爭相播出,以至於無論是50後、60後,還是70後、80後的觀眾,都對其情節,乃至不少細節,倒背如流。但是,《西遊記》幕後的拍攝之苦,卻始終鮮為人知。
有人說師徒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但是拍攝《西遊》卻比八十一難還要難。
在上世紀80代初,接手《西遊記》這樣一部神話劇,確實需要些膽量,因為要用到大量特技。可那時電視劇在我國尚屬新鮮事物,特技應用更是一片空白。
楊潔導演自己回憶曾說道:「我對自己有信心。我認為我理解《西遊記》,我知道要把它拍成什麼樣。」可那時剛剛百廢待興,楊潔他們既沒聽說過三維動畫,也沒見過「威亞」,甚至連可參考的富含特技的外國影片都看不到。所以當她接受這個任務時感到最難的就是特技,當時心裡一點兒底都沒有。
儘管劇組的攝像、化妝、道具、照明、煙霧、武打等幾乎一切工種齊心合力,現在回想起來,那時採用的特技手段實在「土得掉渣」。
比如最簡單的:「妖道」和孫悟空對打,要在地上打、半空中打,需要用到特技,卻無法實現。劇組只好到野外選擇了一塊大的空場,從江蘇體育工作大隊借了幾位跳水運動員,和一張十米大的蹦床。兩位運動員穿上孫悟空和妖道的衣服,在蹦床上表演騰空而起、兵器接觸的動作,攝像師仰拍,背後襯著藍天……
楊潔不信沒有特效特技支持就拍不好《西遊記》。儘管當時多數觀眾更重視劇情,不怎麼在意拍攝背景地像不像、美不美,但楊潔堅持在「遊」字上大做文章。她想通過這個「遊」字,把祖國的名山大川、佛剎道觀等景點,在《西遊記》的電視劇裡推介出去,同時以景託情,加強它的審美價值。以此彌補特技短板,避短揚長。
前期採景,他們在兩個多月裡跑了六七十個景點。當時國內旅遊業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九華山、張家界等名勝景地尚未開發,山路奇險無比,上山後又常無處餐宿,吃盡苦頭。實地拍攝時,整個劇組成百上千號人的生活起居更是艱苦,饅頭鹹菜成了家常便飯。大家卻樂在其中。偶爾每人多幾毛錢補助或加餐兩瓶啤酒,全劇組都會歡天喜地。
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日子當中,大家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團結,時代面臨的變革,依然動搖著人心,我個人倒不覺得有什麼對錯,人都希望過更好的生活,比如唐僧換了三個人,前兩個都是吃不了苦以及並沒有抱著要把西遊記當作一份事業,而是選擇當時給自己更好的條件。
而且當時六小齡童的自理能力並不好,他父親還要隨劇組伺候他生活,反正各種想像不到的事情都出來,我們看到成片裡的人物,跟現實自然差距很大,但是這部戲我相信他們各自都有成長。
《西遊記》拍攝周期長達6年,且邊拍邊播(楊潔執導的電視劇《西遊記》曾自1983年開始每年春節播放當年拍攝完成的幾集,1986年春節連播十一集,1988年春節才正式將全部25集連播),知名度慢慢提高,閒言碎語卻開始傳進楊潔的耳朵裡:「誰拍電視劇會這麼慢?繡花也繡出來了!」「國家不該拿這麼多的錢讓她去遊山玩水!」「怎麼還跑到泰國、印度去拍了?國內沒玩兒夠,又跑國外玩兒去了?」
這個情況,在今天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不過八十年代初期思想沒有得到活化,很多東西就是讓人無法想像的出現了,但是楊潔沒有放棄,依然想方設法去籌集資金,拍了剩下了幾集,雖然沒有完全拍攝完,到底26集基本完成了西遊的故事,遺憾自然有,就算後來彌補也覺得心有不甘。
再加上光環必定落到主角孫悟空的身上,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這些年我們看到的爭議和評論很多,其實都不是當事人,很難說清楚。但是有幸作為當年的第一批觀眾,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也應該感謝楊潔導演和她的團隊,不管如何磕磕碰碰,這部戲的經典依然不容抹殺。
我想,楊潔導演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她對藝術追求完全忽視了社會的一些生存之道,她不屑用情商去跟俗世打交道,也造成了她一些不平和遺憾,楊潔離開了,但是她的《西遊記》會永遠流傳下去,這是屬於她也是屬於我們的《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