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從「暖羊羊」到「熊貓特使」 哪些動物見證中國外交的情與義?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今年2月,蒙古國總統巴特圖勒嘎訪華時遞交了蒙方向中方贈送3萬隻羊的證書。近日,蒙古國已正式啟動流程,計劃於9月向中方交付羊肉。消息一出,奉行「民以食為天」的「老饕」們坐不住了,在「蒙古國為什麼捐贈3萬隻羊」等熱搜詞的留言區裡暢想著烤羊腿、涮羊肉、羊雜湯、羊腩煲……
中國駐蒙古國大使柴文睿17日晚在一檔節目上介紹了贈羊進展。他說,蒙古朋友認為綿羊性溫,寓意著真誠和熱情,是送禮首選。蒙古國總統宣布向中國贈送綿羊之後,蒙古各界反響熱烈,紛紛無償捐獻,這體現了蒙古國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深情厚誼。蒙方將把這些羊肉獻給在抗疫鬥爭中表現英勇的湖北人民、武漢人民。
顯然,3萬隻羊有著超越物質價值的真情象徵。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說,蒙古國是畜牧大國,在鄰國有難之時,他們用這種最真摯和最淳樸的方式表達支持,可謂是危難之際見真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劉卿說,中蒙是搬不走的鄰居,疫情期間鄰居來訪並帶來實在支持,體現出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運的友誼。
不少網民將這份來自友鄰的禮物稱為「暖羊羊」,認為這正是今年以來中國抗疫外交有情有義、有聲有色的力證。無獨有偶,「國寶」大熊貓也在這一特殊時期見證了中國外交的情與義。
8月14日,荷蘭歐維漢茲動物園為旅居荷蘭的大熊貓「武雯」「星雅」生下的幼崽舉行百日慶典暨命名儀式。熊貓寶寶被命名為「梵星」,「梵」字取自荷蘭畫家梵谷,形容草木茂盛,寓意生機活力;「星」字取自熊貓爸爸「星雅」,代表希望,也使人聯想到梵谷名作《星月夜》。荷方表示,大熊貓在荷蘭旅居,表明中國高度重視荷中友誼及兩國關係;出生在特殊時刻的「梵星」為疫情中的荷中人民帶來希望,也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答問時說,熊貓寶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誕生,既為疫情中的兩國人民帶來希望和喜悅,也見證了兩國攜手抗疫的友好情誼。他還祝願「梵星」繼續茁壯成長,期待它和爸爸媽媽一樣,成為增進兩國民心相通的「小可愛」,推動中荷友好不斷發展的「小大使」。
事實上,中國的「熊貓外交」可追溯至唐朝,黑白相間、憨態可掬的「熊貓特使」早已成為友誼、和平、和睦的象徵。新中國成立後,從以「國禮」形式贈送給蘇聯政府和人民的「平平」「磧磧」,到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後中方贈送給美方的「玲玲」「興興」,「熊貓外交」廣受好評。鑑於大熊貓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其數量急劇減少,近年來已由贈送、租借轉變為合作研究。截至2017年10月,中國與全球12個國家的14個動物園建立了大熊貓長期合作研究關係,共有40隻中國籍大熊貓生活在海外。
除最具代表性的大熊貓,東北虎、朱䴉等也曾在中國外交場合肩負特殊使命。相應的,來自越南的亞洲象、來自緬甸的馬來熊、來自德國的狒狒、來自土庫曼斯坦的汗血寶馬、來自辛巴威的獅子等作為「友好使者」來到中國。
中國外交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原主任周尊南表示,互送動物是國家與國家之間保持友誼的一種方式,「通常會選擇在他國見不著的、稀罕的、珍貴的動物,以表示誠意」。而在中國外交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陳雪飛看來,以動物為媒介的禮物外交由於直接面向大眾,因此發揮了更大的公共外交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