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是經久不衰地推動你面向目標勇往直前、直至你成為生活主宰的原動力。對什麼都無動於衷、冷眼旁觀的弱勢者就在於生活中的一切都引不起他的熱情,他缺乏人生應有的熱情的素質。
熱情是什麼呢?當你心中有一個你深信不疑的目標時,當你努力工作尋求實現自己理想時,你便精神百倍,朝氣蓬勃地投入生活,這時你便有了熱情。你會感到幸福,對自己充滿了自信。當然,熱情不等於你應該成天臉上綻放微笑,或者把世界看成完美無缺,要是這樣,人家會以為你是神經病或是一個盲目的樂觀主義者。熱情只不過是一種思考和接近目標的原動力,它使你保持這樣的信念:生活本美好,成功總有路。當你充滿熱情的生活態度時,就不會只看到事情壞的一面,你注重的是事情好的一面,你會在每件事、每個人身上發現一切閃光的東西。
熱情意味著你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並掌握了做的方法,而不是為了逃脫職責尋找藉口,你會覺得在生活中做件小事也是很幸福的,每天晚上,你總會從一天的平凡小事中發現樂趣,並且總是興致勃勃地計劃著明天的事。你會發現你學到的東西越多,你想學的東西也越多。面對大自然勃勃生機,你會從心靈深處發出一種強烈而熾熱的感受,並為此而歡欣雀躍,恨不得把周圍的世界變成大國;對於人際間的交往,你不會對別人妄加評論,你會願意幫助別人,從中感到愉快和充實。
熱情還有強烈的感染力。你也許有由於小賣部店員的熱情推薦而買到許多原來不想買的東西的經歷吧,或許,你見過熱情洋溢的演講使觀眾如痴如醉的情景吧。假如你充滿熱情,你周圍的人也會受到感染,這就是說,你要使別人起勁,首先必須自己保持熱情。
更重要的是,當你充滿熱情時,你會發覺很容易擺脫"我不行"、"沒意思"、"一切都無所謂"等消極的觀念。當困惑、憂愁、焦躁、悲悒佔據你的心靈時,你的熱情會幫助你驅逐它們。充滿熱情的人知道事情並非永遠是一帆風順的,問題只在於你的熱情激勵了你自己,你的努力增一分,離成功就近一步。記得詩人雪萊說過:"熱情會使你年輕的,因為對生活充滿強烈希望的人,必定對人生擁有著偉大的熱情。青春和熱情是並駕齊驅的。"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熱情這一成功者必備的素質呢?
首先,你可以強迫自己研究自身的一些問題。比如,你可以考慮一下你幾乎不感任何興趣的事:聽聽音樂,踏青,約朋友聚會,或踢踢球,然後問問自己:"到底對這些事物或活動,我了解了多少?"你大概會說:"剛剛認識了一點。"那麼,這件事恰好向你表明了如何激發熱情的契機,那就是為了提高熱情,對過去不感興趣的事,也應當充分去了解它,慢慢地,你就會體味到其中的樂趣和意義所在。
其次,要改變對誰都不在乎的習慣,培養起對他人的熱情。你可以找出你能為別人所做的一切,比如對他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等。這樣,你就定能在你和他之間找出共同點,並由此發生興趣;產生熱情,感到對方也是很有魅力的。以後,你便不再會認為誰都不在話下,不屑一顧了。當你對某人的熱情衰減時,試用這一方法,興趣之泉就會自然湧現。
如果你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並且確定經營個人企業是適合你的發展的,那麼不要猶豫,堅定信心,行動起來。不要幻想有可能變成現實的事情,付諸行動是走上成功的關鍵。
從主觀方面,你必須在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之後,考查自己是否具備企業老闆的素質,假如你已擁有這些素質,那麼不要徘徊,馬上行動起來吧!即使你不具備這些素質,也沒有必要灰心喪氣,這種個人素質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主動權始終掌握在你的手中,只要你努力不懈。
每年美國都有大約60萬人開始創業,他們中間雖然不少人雄心勃勃。有的人雖有良好背景、精密的計劃,但卻屢遭失敗;有的人並無值得誇耀的資本,卻事業有成。總之,商海中,成功與失敗總是不斷伴隨著你,關鍵看你是否有充分的思想、物質準備。
當你義無反顧地投身於商海-新事業中去,旁人看來,似乎頗具浪漫色彩。有的人正是為了追求商場中盈與虧、失敗與成功的刺激,並在刺激下不斷取得勝利。
科內爾大學的天文學家、作家卡爾·塞根每次一聽到心靈的"敲門聲"便記錄下來。他不論走到哪裡,都隨身帶著一臺盒式錄音機,"有時敲擊聲彬彬有禮,也有時敲擊聲急促而持久。"塞根說,"總的說來,我發現自己被捲入激情,處於一種興奮狀態,我會坐在飛機上,聽整整一章的『敲門聲『。"
準備一個地方專門收集存放與每個不同的科目有關的思想記錄。思想庫可以是文件夾,空鞋盒,或是寫字檯抽屜。當你有了好的念頭,便把它寫下來放好。然後當你準備就緒,開始認真考慮的時候,你就有許多過去的設想作為基礎。
對一個精神良好的人來說把心中的憂鬱在幾分鐘內驅出心境,是完全可能的。但我們中的許多人在憂傷時卻往往不肯開放心門,讓愉快、樂觀的陽光射進來,而妄圖緊閉心扉靠自己內在的力量驅逐黑暗。其實只要擁有熱忱的願望,我們心中的憂鬱就會減輕很多。
遠離自閉
心理學家指出,自閉而不合群的性格不僅有礙於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建立,不適合現代社會生活的需要,而且還會使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形成退縮感和孤獨感,從而也有礙於人的身心健康。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與他人來往。
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自我封閉的心理現象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同時,在不同的歷史年代都可能存在這一現象。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
他們只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志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迴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只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迴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自閉的人往往有些孤獨,在生活中也會犯一些"小錯誤"。
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
有些人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乾脆拒絕與人來往。有些人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制,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亂對號入座,心裡緊張起來。
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面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乾脆躲在家中不出來。也有些人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願意承擔起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
他們或者迴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無論何人,你都無法獨自面對人生。
我們生下來就面對一個花花綠綠的世界。我們可以不說金錢,可以不議權力,可以不說各種各樣的物慾和誘惑。我們不說金錢,我們最多淪為窮人;我們不說權力,我們最無奈是個平民;我們不說物慾和誘惑,我們最終將會心靜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