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所有的選秀節目甚至藝人宣傳似乎都在猛烈輸出一種有力量感的東西,試圖通過這些去刺激當代人普遍低落的情緒。但有時候,正視真實的狀態或許才是能引起大眾共鳴的最好辦法
本文首發於南方人物周刊
文 | 何豆豆 編輯 | 楊靜茹
全文約3220字,細讀約需7分鐘
廖俊濤最近一次讓聽眾產生共鳴的音樂作品是《瓶與拋光者》,他在《明日之子樂團季》中所在的樂團叫「午睡留聲機」,在9月12日晚的總決賽中獲得第二名。這個唱出了「原諒我成為不了偉大的人,原諒我成為不了討喜的人」的歌手,儘管仍然成為了很多粉絲心中的意難平,卻還是收割了太多人的偏愛。
歌詞簡短,表達的是理想中的自己最終與現實和解。
90後選手廖俊濤作為出道歌手來到這一季,明顯感覺到了「00後」們的力量。他調侃自己和他們之間的關係像「尊老愛幼」,也時常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採訪廖俊濤的時候,學員們正在進行被安排得周密又緊張的拍攝工作。採訪排在晚上10點左右,同行的記者因為天氣燥熱買了冰啤酒,大家橫七豎八躺了一地,突然廖俊濤跑進來招呼一聲「姐妹我來了」,隨即席地而坐,擊掌打招呼,十分提神醒腦。
廖俊濤來上節目之前有一些擔憂。作為《明日之子》第一季的選手及已出道歌手,他把輿論可能涉及的所有的點在腦子裡快閃了一遍,想了下都有明確的答案。即便沒來參加節目,他也想去搞樂隊。
直到現在,他還覺得自己在舞臺上沒有安全感,由於身體反應都是發抖,他分不清那到底是亢奮還是緊張。而樂隊能帶給他安全感,也能給音樂帶來新的刺激。
他沒太感覺到自己和「00後」的男孩們之間有什麼明顯的溝壑,甚至成熟度也不見得比他們高,在他眼裡,大家都是一群「熱愛音樂的傻子」。他們十幾歲就懷揣對音樂的執著,讓他想到當年的自己。同時,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認為自己的東西就是最好的,也是更年輕的音樂人身上一個明顯的特質。但他理解這種狀態,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的。
廖俊濤心態變化的節點在開始北漂之後。以前在音樂院校,環境相對封閉,「聽的也就那些東西」。到北京生活後,和越來越多的音樂製作人聊天,「發現自己有很多的不足」。這種改變磨掉了很多過去的沒來由的堅持和倔強,同時也培養了「知道越多,畏懼越多」的謙虛和包容。如今他總結出一個方法論:「我覺得搞音樂最好的學習途徑就是聽,不管是聽人說話也好,還是聽音樂也好,就得多聽才行,不見得每一條建議都一定去採納,但是可以先嘗試著接受這個觀點,看能不能使用在自己身上。」
廖俊濤直言自己很大部分的音樂審美都是受周杰倫影響,儘管這在他的作品中沒有明顯體現,但他早期的旋律創作和寫詞的靈感幾乎都來自周杰倫。他比喻,周杰倫的歌像一個審美的標準,聽多了就會有對照,就像文字工作者一樣,文風也會受自己喜愛的作家影響。
來到《明日之子樂團季》,他吸收了很多學員的音樂審美,也更新了自己的歌單。學員劉煬向他推薦了樂隊「重塑雕像的權利」,也有很多他從未聽到過的國外音樂。他喜歡這種多元化,在他看來,擁有技術之前,音樂審美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廖俊濤是個喜歡宅在家裡的人,他享受孤獨,害怕熱鬧,甚至燈很亮的地方都會覺得可怕,他管這叫「人群恐懼症」。但音樂創作需要素材,他又會逼迫自己主動去人多的地方,迪廳、遊樂園,只為採風,了解年輕人玩的、聽的東西。以前他的嗓音很純淨、乾淨,但他不追求乾淨,為了讓自己的聲音更有稜角,大二時開始做一些「對藝術獻身」的事,只為了能找到聲線中的粗糲感。
於是,青澀的大學生為了所謂聲音的質感,在陌生和起初的不適中嗆出了幾聲號稱夢想的咳嗽。久而久之,當嘗試變成習慣,甚至是支撐創作狀態的習慣,多年前的幼稚行為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採訪中,廖俊濤問過地上的啤酒能不能喝,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拿了一聽,伸手來和我乾杯,還要加上一句「姐妹走一個」,隨即卻放在地上沒喝。虛晃的假動作看似自來熟,又有分寸感,在很快拉近距離的同時,他又會在聽完問題後陷入思索——要如何表達。
「你是外向的人嗎?」
「我覺得外向是反映內在或者刻意掩飾某些內在的東西。」
廖俊濤早就不可能再像「00後」一樣把父母作為經濟來源的支柱了。從學校到北京,他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體系。來《明日之子樂團季》前的一段時間,他正處於低谷,專輯發了兩張,演出也沒停,儘管是穩步上升的狀態,仍覺得好累,甚至在給自己找別的出路。
周震南和毛不易都是《明日之子》第一季的選手,比賽期間,周震南去後臺給廖俊濤遞水加油,很多網友感嘆他們這些年的感情;錄製節目期間,廖俊濤也出去見過毛不易一次,儘管如今各自忙到無法頻繁交流,但聯繫始終沒有斷。同一個賽道出來,有人坐在評委席,有人仍是選手,明擺著的現實也沒抹殺掉當年並肩作戰的友誼。
廖俊濤覺得自我懷疑是音樂人常有的心理狀態,很多時候會想,在這個行業到底能不能做出點成績。讓他一直沒放棄並走到現在的是他的歌迷,他會去看評論和留言,從文字裡感受聽眾傳遞給他的力量,這是他給自己打雞血的方式。
他認為努力不是一個多好的品質,努力可能發生在所有人身上,堅持才是考驗一個人是否熱愛一件事的試金石。如今和一群「00後」共同生活了幾個月,他再次感受到他們身上的無畏和精氣神。
儘管廖俊濤看起來興奮又開朗,他還是告訴我自己是一個底色悲觀的人。青春和熱血他都有,但絕對不是陽光積極正能量。如今所有的選秀節目甚至藝人宣傳似乎都在猛烈輸出一種的力量感的東西,試圖通過這些去刺激當代人普遍低落的情緒。但有時候,正視真實的狀態或許才是能引起大眾共鳴的最好辦法。
廖俊濤大方講述了自己在北京生活的細枝末節,他一直合租,因為擔心一個人住萬一出事兒了都沒人知道;賺到錢第一件事就是買設備,都不便宜,但買了再說;喜歡看新聞聯播,會思考今天為什麼播這些內容,琢磨的過程讓他覺得有意思;每天喝一瓶酒,達到微醺的狀態特別適合搞創作,但不能混著喝,那樣容易醉……
大一暑假,他去做了一個多月駐唱,賺了一萬塊錢。那是他第一次靠音樂賺到錢。首先給爸媽買了點東西——很多是吃的,剩下的帶到學校去瘋狂買酒喝。回憶當時,喝大了像是一種儀式,敬那個勇敢玩音樂的自己。
如今籤了公司,收入改善很多,除了北京不得不交的房租,他工資的很大一部分都給了父母。我問他把錢給父母是讓他們幫自己存著還是想孝敬他們,他說:「孝敬他們,而且他們也需要,我覺得我爸爸也該退休了。」
《明日之子樂團季》的高關注度是廖俊濤沒預想到的。很多個男孩生活在一起,會發生各種有趣的、激烈的碰撞。他沒有把比自己小的學員當弟弟「哄」,這個字對他來說太肉麻,他更願意理解為開導。再直白一點,他認為一個成年人沒有義務去對另一個成年人說教。
時間久了,廖俊濤找到一個他覺得行之有效的辦法,冷戰。很多時候,意見堆積在一起,短期內無解,他選擇冷戰。過了那個時間點,大家都像沒事人一樣重新回到事情的開端。他形容這是一種默契,也是一種解決矛盾的途徑,如果審美一致,目標明確,大家都默認這套體系:該罵就罵,該閉嘴就閉嘴。
在節目中經常能看到「意料之外」的橋段:有人搞不清賽制以為自己被淘汰而跑出錄製地,攝像還要辛苦去追回來;有人心裡不痛快就毅然決然選擇拆隊;也有人會在微博上質問樂評人為什麼說自己鼓打得不好。
作為比很多學員大幾歲、音樂經歷也更豐富的歌手,廖俊濤有著更清醒的認知。說起建議,他希望每個人先問問自己:你是真的愛音樂,還是想靠音樂謀生?「雖然這兩點並不矛盾,但我覺得有主次。」
清醒不光來自對音樂的態度,回憶從業經歷,廖俊濤覺得沒什麼對他來說打擊很大的事情,但只從經濟條件來講的話,他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收入沒有形成正比。「是我不夠努力嗎?」他攤開雙手,笑著說出這像是玩笑卻又是真實困惑的疑問句。
如今的廖俊濤仍然沒能完全排解這份自我認知上的迷茫。他覺得作品是自己的親生孩子,就算別人都說不好,爸媽不會說不好。「雖然說藝術作品在我們這個時代是可以和貨幣掛鈎的,它能夠被直觀地價值化,但其實我覺得每個人用心創作出來的作品都是無價的。」
中國人物類媒體的領導者
提供有格調、有智力的人物讀本
記錄我們的命運 · 為歷史留存一份底稿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訂閱和購買最新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