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做題家:一個211高校學生的命運陷阱|百家故事

2020-11-17 真實故事計劃

趙韋的班主任說,高中就是坐牢,牢底坐穿了,人也自由了。很多年後,趙韋才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掙脫過束縛。他逃離家鄉,甚至出了國,但終究繞不開貧窮的家庭,出身始終是他的困境。成為「小鎮做題家」,一開始是他的出路,現在是一種嘲諷。

趙韋成為「小鎮做題家」,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高三。

初三那年,母親問趙韋願不願意上大學:「不上大學就永遠和我們一樣,你願意嗎?」大學是什麼,趙韋沒有概念,但母親的意思他懂,上大學意味著更好的生活,和現在不一樣的生活。

高考只能原籍考,於是,趙韋跟著母親,回到四川縣城的老家。

從東南沿海的工業城市出發,他們一路跋涉。從火車站出來,趙韋覺得那裡嚴肅而神聖,一批批民工乘著火車走出大山,其中包括他的父母。街道繁忙又骯髒。路邊的地攤上,一團團幹的山貨躺在卷著邊兒的塑膠袋裡,蚊蠅環繞。板凳上的匠人埋頭補鞋,工人們閒下來時,或坐或躺地圍在木車旁邊聊天。回到小城,是為了日後離它更遠。

為了讓趙韋入讀縣重點中學,母親動用了關係網中最頂級的人脈——一位在當地法院工作的親戚。她通過親戚,把重點中學的校領導請到了飯桌上,帶來的幾條香菸送了出去。酒杯在一盤尖椒雞上相撞,領導們漲紅了臉,交談甚歡。

在母親的努力下,村裡其他小孩沒法上學的時候,趙韋已經坐在重點中學的課室裡。他被安排進成績最差的班級,母子二人把這所中學變為生活中心,在附近租了房子。照顧趙韋學習之餘,母親找了份宰殺兔子的兼職,每月1400元。

那時,趙韋還不能領會母親的用心良苦,只覺得學校裡的氛圍嚴重壓抑他。

同學們早早領會,高考是以分數論英雄,有時少一分,就是重點線與普通高校的區別。因此學校裡,每個人都在爭分奪秒學習,仿佛少讀一分鐘便誤終生。早晨跑操,全班從課室步行到操場,大部分同學連途中短暫的分鐘都利用上,捧著單詞本和古詩文,一邊背一邊走。趙韋在食堂排隊打飯,隊伍裡,也有人舉著課本背誦課文。課間5分鐘,同學們也不休息,大部分人埋頭做作業。

周遭同學時時刻刻盯著學習,讓趙韋透不過氣。下課時,他喜歡獨自爬上頂樓,看著遠方放空,有時放學也不馬上回家,跑到水庫邊上吹風。回家之後,他一頭扎進遊戲世界,直到凌晨一兩點。

轉眼升上了高二。學校模仿衡水中學,給學生制定具體到分鐘的作息表。趙韋和同學們都不被允許回家午睡。時間一到,學生們在學校要求下準時趴在課桌上午休。一時間教室黑壓壓一片,醒來每個人手腳發麻。這讓趙韋感覺徹底失去了自由:「像坐牢一樣。」

那時趙韋還有脾氣。他寫了一份給家長的意見書,花大部分篇幅分析學生趴著午睡的危害,然後呼籲家長:「同意孩子回家午睡,請在下方籤名。」然後,他跑到列印店,影印了一百多份,發到每個年級的學生手裡。結果,他成功招來了學校領導的訓誡。

經此一役,趙韋下一次年級統考跌出了年級前100名。這意味著考不上重本高校。班主任找他談話,直言「考慮放棄他」。

高二快結束時,父親回了家,一隻手光禿禿的,沒了指頭,公司不願意當工傷處理,他只能先回家另謀出路,邊打官司。

趙韋第一次領教到母親說的「和我們一樣」,背後是怎樣一種殘酷生活。民工們交出自己的時間和勞力,以為換到了走出大山的權力,可稍有不慎失去勞動力,還是會被淘汰回老家。

父親回來後,和母親一起在趙韋高中門口支起了烙餅小攤。每天早上,父母五點鐘起床,做好飯菜,再帶趙韋去學校。時間久了,老師們都認得這一家。父親的三輪車上,食材灶鍋和趙韋坐在一起,一個是眼下的生計,一個是未來的希望。

趙韋感覺扛上了整個家庭未來的重擔,第一次決心要考上重點大學,覺得那才是擺脫山城的牢靠門票。

受訪者供圖 | 趙韋的家鄉

年級排名表就貼在牆上,根據分數高低從左到右排列。趙韋的名字總出現在右欄,他盯著左側名次靠前的名單,發現裡面總有他瞧不上的同學。以往,趙韋覺得他們不如他聰明,只懂得沒日沒夜地刷題,到頭來才發現,在高考的規則裡,分能補拙,掌握了做題的技巧,也能事半功倍。

從那之後,趙韋變了一個人。他不再玩遊戲,專心攻克學業。數學是他的短板,150分的卷子,他只能拿一半分數。課上,他常常跟不上老師講課的節奏。卷子最後一道大題,老師一邊講,身邊的同學一邊點頭附和,只有他不明所以。磨刀不誤砍柴工,別人刷題鞏固知識點的時候,他耐著性子梳理、消化解題步驟,為的是以後遇到相似的題目舉一反三。

一路發奮的過程中,趙韋也變成了自己討厭的那類學生。課間埋頭做作業的人群裡多了趙韋;早晨跑操、食堂打飯排隊的間隙,他也帶上小本子,邊走邊看;父母每天中午把飯送到教室門口,他用半個小時吃完,然後接著刷題。

練習題逐漸佔據趙韋的生活,每周休息的時間逐漸縮減為半天,到後來乾脆被趙韋完全取消。春節假期,趙韋都要趕在早上7點到校自習。留校的人越來越多,班主任怕學生身體耗出問題,提醒他們晚上11點前就要離開,可趙韋每天都會留到凌晨。學校老師布置的輔導書堆成了小山,寫完後,他又買了幾本練習冊。

以往,趙韋以為班上的幾個學霸都是學海裡的苦行僧。後來才發現,每到周末,他們抱團泡網吧、玩遊戲,自己反倒成了被題海淹沒的人。人與人的智力對比,在高中賽場上顯得格外殘酷。

就這麼埋頭苦讀了半年,趙韋終於把自己訓練成做題專家,成績也從百名開外,躍到了全年級二三十名。

有時太苦太累,他就把班主任安慰他們的話拿出來安慰自己:高中就是坐三年牢,堅持住,牢底坐穿了,人也就自由了。可「坐牢」太痛苦,他至今為此做噩夢。有一次趙韋夢見數學考了133分子,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通知弄錯了,寫著他名字的卷子發到他手中,只有67分。

2015年的夏天,高考成績公布,趙韋過了一本線。志願填報書裡的專業詞彙,他不甚明白。上網搜索填報技巧後,他從所有能夠得著的211高校裡,選擇了一所離家最遠的學校。網上說,這所學校最好的專業是農業種植,他稀裡糊塗選了,覺得那代表著前程。

趙韋告別了小鎮,臨走前,趙韋告訴自己,別再回頭,要去兌現老師所說的自由人生。他渴望逃離家鄉,這裡的人市儈功利,為了蠅頭小利,不惜違背道德的大有人在。娛樂只有茶館、棋牌室,低俗又乏味。也許去了大城市,就不再是這樣了。

受訪者供圖 | 趙韋的家鄉

大學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操場草坪上有抱著吉他彈唱的人,跆拳道學院穿著潔白寬鬆的訓練服打拳,排球隨著人的身影跳動。同學們聊夢想、談藝術,沒有人被困在生計裡。

開學不久,趙韋就讓家裡寄來他用了兩年的電腦。此前,他一直以為電腦是影響學習的玩物。以往,他被父母教育,上網代表「不務正業」。初中時,有一次父親誤會他上網變壞,趙韋一氣之下,揣了兩塊錢直奔網吧,回家時,又一錘子將電視機砸壞,父子倆從此留下了隔閡。直到上了大學,他才知道,對城裡的同學來說,電腦、網絡也是打開視野的重要工具。

在大學,趙韋還談了戀愛。和女友一起去參加學院晚會的時候,趙韋看到別人盛裝出席,才覺察到自己的邋遢。他開始關注容貌、穿著,學習穿搭技巧。從家裡帶來的衣物不再穿了,置辦了許多新衣物。很快,父母給的生活費花完了,趙韋就利用課餘到街頭派傳單、在五星級酒店裡當雜工賺錢。

大二那年,趙韋添置了一臺單反。買單反的錢來自母親,那是母親送給他的生日禮物,5000多塊錢,相當於她一個月擺攤的收入。趙韋從未擁有過這類高級數碼配置。正是南京四月,他外出踏青,拍下暖陽下怒放的花花草草。那之後,去到哪裡,他都會帶著相機,拍下了學校的雨夜、南京的雪。

小鎮做題家逃離了小鎮,繼續一路狂奔。大三夏天,他通過學校的面試,拿下了美國名校訪學全額獎學金的名額。踏上了地球另一面,西方社會在他面前展開。他站在紐約時代廣場的高樓下,發現人渺小如沙塵,巨幅廣告的光線交錯,霸佔著城市的領空權。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把消防車放到標誌性建築「圓頂」之上,用人的身高丈量橋的長度。他才發覺,家鄉其實很小很小。

有時候,趙韋懷疑大學是一個斷斷續續的夢。特別是假期,趙韋坐上長途大巴,告別了城市,回到家鄉。推開門,出租屋裡的黴味撲面而來。他拉著行李箱,避過擺放在地上的食材和麵粉。單間裡只有兩張床,用一張帘子隔開。每一次,他都要緩一陣子,才能適應家裡的環境。

暑假在家,趙韋每天都跟父母出攤。他帶上書離開出租屋,找了家肯德基,鑽進玻璃門後的清涼裡,點杯飲料坐上半天。讀書間隙,一抬頭,父母就在不遠處吆喝。陽光直射,他們就在油煙裡炸著春卷。旁邊的攤販看不下去:「你們在這裡曬太陽,兒子就在旁邊吹空調?」趙韋感到愧疚。他懷疑考上大學後擁有的一切都是假的,託舉起他的,實際上是父母的供養。

趙韋對農業種植這個專業一無所知,只知道那是學校最好的專業。大學四年,他靠著大大小小的考試證明自己,成為了本專業保研的有力競爭者。但臨畢業,他開始害怕本專業讀研,覺得自己很可能會在不喜歡的領域裡耗費兩年時間,最後還是得面臨對口專業工作難找的窘境。

他有了新興趣——大四偶然選修的計算機網絡課。儘管課程難度很大,為了學會編程,他茶飯不思,沉迷於創造的快感。

2019年,臨近畢業時,趙韋最終決定放棄就業和保研,多學一年計算機,跨專業考研。他搬出學校,一個人租房靠父母的資助,修讀計算機編程。他好像又變成在肯德基學習的自己。

身邊的同學卻接連收到了企業的offer,成績比他更差的人也考上了研。這讓他焦慮倍增,他放棄了應屆招聘、放棄本專業保研後孤注一擲,去考計算機的研究生。他沒有後路可退,失敗了就是墜落。課程表裡,有趙韋最牴觸的數學,高中時代的陰影又回來了,一本書看到最後,面前的內容又忘光了。他愈發緊張,通宵學習,清早枕在書上睡著,再到傍晚醒來。

極端焦慮下,趙韋的精神狀況正逐漸失控。他的自制力越來越差,到最後日夜顛倒,吃不下飯,體重在幾天內驟降8斤。有一次壓力襲來,他不受控制地大哭,對著空氣哭喊:對不起,對不起......

本科畢業儀式時,趙韋的父母出現在學校。他們沒通知兒子,就趕來參加他的畢業典禮。兩個中年人在晚會大廳裡,不知所措,手機沒電了,二人在女廁門口尋到一個插座,蹲在地上給手機充電。趙韋發現了,忙將他們拉走,到了人少的街道才停下,對他們一通埋怨。

他本想丟下父母回到晚會現場,走到一半,又不忍心,折去超市買了啤酒和麵包。一家三口在操場旁的斜梯上坐著,燈光灰暗,照不清彼此的臉。趙韋一邊喝啤酒,一邊哭,過了好久,他跟父母說:「我抑鬱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

無措之下,夫妻倆把原因歸結為「書讀得太多」,覺得如果當初不逼孩子不上大學,兒子就不會得病。

2019年年底,趁著春節,父母把趙韋勸回了家。趙韋又一次踏上那輛綠皮火車。車廂哐當哐當晃了十個小時,車門打開的聲響,好像疲倦洩了氣。

他跟父母約好,回家之後,必須留給他獨處的空間。回到家,父母盡力完成了他的要求,用一張帘子遮住了兒子的床。這層膜薄得可憐,父母掀開帘子就能入侵他的物理邊界。父母不知抑鬱症的緣由,怕他抑鬱,總跟趙韋叨叨:要開心啊。趙韋覺得自己像河裡的一條魚,被硬撈起來放在海裡。

趙韋想找計算機一類的工作,但給大批網際網路企業投去簡歷,沒有得到過回復——畢竟,他連個與之相關的學歷都沒有。家裡已經拿不出錢讓他繼續學習編程,趙韋只能在家埋頭苦學。最誇張的時候,他連續通宵一個多星期,累得不行了就眯一會,醒來後繼續學。除了喝水,他沒吃一點東西,也不洗澡。

父母見他偏執,愈發覺得恐懼。最終他們求助親友,將兒子交付給最有出息的親戚。對方是工程項目經理,身家幾百萬。趙韋被介紹去了工地。他說服自己,一邊幹活一邊學習,還能攢些錢上課。

在工地,趙韋的學歷成了廢紙。他和中專畢業的男孩們一起幹活,早八點到晚十點,挖土、掃地、擦玻璃、刨廢墟。休息時,幾十個人圍在一起吸著煙說黃色笑話。煙霧瀰漫,只有趙韋適應不了。他盯著自己沾滿黃土的白色手套,不明白自己為何走到了這一步。

工作閒暇,趙韋保持著大學裡刷豆瓣的習慣。一次,他偶然點進了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成員都畢業於985、211高校的學生,他們曾是應試教育下規則下的強者,走上社會後卻被打回原形。

小組裡有天出現了一個熱帖,發帖人自稱「小鎮做題家」:「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帶有戲謔意味的自嘲戳中了所有人。

見著這個詞後,趙韋決定在組內發個帖子,寫下自己的遭遇。他寫自己是「廢物」,「實實在在的」那種。他步步驚心,從211畢業,最後回歸工地。他的經歷引發共鳴,逃離山村夢碎,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趙韋和其他小鎮做題家們,有人評論他「字字泣血」。

可在父母眼裡,趙韋的痛苦,無非是因為缺乏耐力和體力,無法在工地生存。他們始終勸趙韋,能忍則忍,有能耐的親戚同樣出身工地。

為了離開工地,趙韋持續降低著對工作的期望值。他不再只盯著網際網路大公司,規模小的公司也可以,再到後來,也不執著於當一名程式設計師了。最終,一家小公司要請他面試一個文員崗位,工資不多,中午點多一份菜,晚上就要少吃一點。

趙韋接受了,那是唯一能把他從泥潭裡打撈出來的機會。被放到海裡的魚,總算浮上來喘了口氣。父母反而慌了——租房吃飯,到頭來剩不下什麼錢,拿什麼生活。

他們在微信裡教訓兒子,逼他回工地謀生計。一陣噁心感湧上來,趙韋把父母拉黑了,電話也拒接。父母託親戚聯繫他無果,只能報警。趙韋接到了派出所打來的電話,才勉強答應聯繫父母。

談起父母,趙韋又想起一家人出門擺攤的除夕。父親上了主辦方的當,租下了人流稀少的攤位。為了挽回損失,不得不硬著頭皮去其他地方擺攤,跟人因搶位打了起來。搶攤位的小販能有多可恨呢?隔壁賣玩具的大媽,已經有兩天沒好好睡過覺了。撕扯中,趙韋感覺父親總算找到了洩憤的地方,怒氣來自欺騙他們的主辦方,也來自於殘疾的手,和打了兩年的索賠官司。

受訪者供圖 | 除夕夜晚

想到這裡,他心疼父母,為他們勞心勞力培養他,到頭來兒子變成這副模樣而感到可憐。

可他又有什麼資格俯視父母。父母一輩的農民工,即使城市淘汰,也可以沒有心理障礙地回到小鎮的懷抱。不像他,無法在大城市落腳,也回不到農村。

*趙韋為化名

- END -

撰文 | 陳曉妍

編輯 | 溫麗虹

相關焦點

  • 我就是你們說的「小鎮做題家」,請不要說我高分低能!
    這些人被稱為——「小鎮做題家」。靠優異的成績考入985、211,卻發現自己一無所事,心態也很快崩了。小鎮做題家,這個略帶自嘲的稱呼,足以概括他們的曾經嗎?或者我們把問題引向更深入:現有教育模式出了什麼問題,小鎮做題家的出路又在哪裡?這裡轉載兩篇來自「小鎮做題家」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 小鎮做題家:如何自立
    小鎮做題家:如何自立 2020-09-09 12:47 作者:楊璐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20年第37期
  • 小鎮做題家什麼意思?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小鎮做題家什麼意思?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時間:2020-12-22 19:32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小鎮做題家什麼意思?一臉懵逼的你進來漲漲姿勢 小鎮做題家什麼意思?
  • 「做題家」是什麼意思,出自哪裡的梗
    近日,中國青年報發布了一則微博,表達中國青年報媒體對社會部分群體把怨氣往親因短視頻大火的丁真身上,並在微博中引用的「做題家」這個稱謂。那麼所謂的「做題家」是什麼意思?,它出自哪裡?「做題家」這個詞最開始是起源於豆瓣一個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的帖子,正如小組簡介所說,這個組的主要功能就是給985、211的「失敗學子」來重建一個「985廢物高校」,「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貧」,以達到「自救」的目的。
  • 誰是小鎮做題家;右翼想像中的antifa
    文章開出的藥方是,面對現實、抱團取暖並試著做一個普通人。 不平等的童年與人生 針對一些「小鎮做題家」將自身失敗歸結於不擅言談、不會來事、社恐、敏感等性格原因,《界面文化》日前發布的「『小鎮做題家』背後的世界:出身小鎮的985大學生為何自嘲廢物?」
  • 小鎮外的「做題家」:一個八萬人豆瓣小組裡的心靈回聲
    第一次看到「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的時候,餘沛感覺被戳中了。 這個帶有自嘲意味的概念誕生於豆瓣「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意指「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
  • 「雜談」小鎮做題家,一個985小廢廢的思考
    豆瓣小組是一個神奇的寶藏而今天果汁刷到一個帖子,感覺又被擊中,「小鎮做題家」。看著這些描述,收到致命一擊「小鎮做題家」的典型經歷果汁回顧自己的人生,就是標準的小鎮做題家。由於成績在小鎮屬於中上水平,於是可以去一線城市讀書長見識。但是也註定了沒幾個高中同學,因為小鎮裡能考到一線的人太少。第一次受挫就是在選擇社團的時候,由於高中就專注做題,沒有社團活動,於是大學開始的社團報名讓我不知道怎麼辦,隨大眾報了學生會、辯論隊,但是在面試的時候被刷了。現在想來覺得沒什麼,但是當時真的很難過。
  • 「做題家」正在打造一個禁慾的社會
    最早,「小鎮做題家」只是一個自嘲的符號,但是幾個月後,這個符號讓這個群體從「自為的階層」變成了「自覺的階層」。他們以「小鎮做題家」自居,返向輸出價值觀成為了輿論場的一股新的勢力,他們企圖用自己的價值觀改造社會,甚至打造出一個禁慾型的社會。 有那麼誇張嗎?
  • 北交大大三學生跳樓自殺,遺書讓人熱淚盈眶,小鎮做題家的迷茫
    今天中午我是在群裡知道這個消息的,我怎麼也不敢想像他會做出這種選擇,我強忍著淚水衝到嘉園的樓梯間,給家人打了個電話,一邊打一邊哭,全然不顧洪水般衝來的消息,我怎麼也想不通這種事會輪到這麼好的人身上,看了他的遺書,一種龐大的無力感襲擊了我,小鎮做題家的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以及發現這種落差後的喟嘆與絕望,我無力面對這種帶著鮮血的感情,我和朋友去各個醫院打聽他的消息,希望能有一絲絲可能會被搶救回來,可是學校周圍醫院都沒他的消息
  • 做題家如何改變悲慘的命運?傑哥給你完整的答案
    做題家是應試教育制度下為了謀求高分產生的變異體,高考制度本身是好的,它是以公平考核的方式選拔人才,是貧寒子弟難得的上升通道,出題的本意是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但有些人為了謀取跟能力不相稱的分數,大興應試技巧,這就導致了異化。
  • 北交大學生自殺:做題家的悲劇
    比如這封遺書,他充分顯露了該學生的思想,在遺書中,接連出現了蘇聯、戈巴契夫、資本家、白匪軍等詞眼,這名學生是一個蘇粉,傳統全左派,對於列寧主義有著不切實際的幻想。他很能代表做題家這一群體的精神世界,那就是普遍左傾、保守,脫離社會現實,對於自身面臨的困境缺乏了解。
  • 985/211高校之間也有區別,這幾點差距要注意,報考前要了解清楚
    本身985學校本科生開始就被學校培養考研的意識,211大學主是學生的自主意識,是否決定考研。考研時學生們自然也是想要考個好學校的研究生,同樣報考985學校的研究生,本校的學生錄取機會會更大。211雖然都是名校但是相比之下還是困難一些。
  • 放著985、211高校不去,而去警官學校的學生,現在怎麼樣了
    文/小聆媽媽 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就是985,211高校了,能考上985,211的學生絕對都是各省的學霸,高考的學生也都以985,211為目標努力學習,都希望能考入名校。
  • 考上985、211高校的學生很了不起?答案很現實,戳痛很多家長的心
    其中211工程高校112所,985工程高校39所。因此能夠考入這些重點大學的考生,也都是各個地區學習上的佼佼者。 考上985、211高校的學生很了不起嗎?答案很現實,戳痛很多家長的心。
  • 考上985、211高校的學生很了不起嗎?事實告訴你:真的很了不起
    因此,可以被這些重點大學錄取的考生也是各個地區的優秀學生.有些人羨慕地看著可以被這些大學錄取的學生,但有些人則認為這沒什麼,甚至冷笑著:考上985、211有什麼了不起?被985和211高校錄取的學生很了不起嗎?
  • 「大江大河」四十年,那是一個「做題家」改變中國的時代
    那麼,這篇貫穿40年的雄文的主要書寫者,我們的男主宋運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對不起,宋運輝的起點,恰恰就是前段時間被許多人發明出來嘲諷別人,最近又被很多人拿出來瘋狂自嘲的那個名詞「小鎮做題家」。四十多年前的一聲驚雷,引發全國青年們重新拾起青春的激情與希望,正是一個明確的信號: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走過高考的獨木橋,天高任鳥飛。
  • 做題家做錯了什麼?
    >我眼前已經浮現出了一個自己沒啥本事還很玻璃心的怨婦形象真是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馬上就有幾百萬做題家要考研了做題家究竟做錯什麼了怎麼現在勤勤懇懇當個做題家都要被陰陽怪氣???學生們一個個都不能叫做題家了簡直就是做題機器可就是這種殘酷的做題家培訓法讓大山裡1800多名女孩擺脫了原本如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
  • 丁真,做題家,學歷焦慮
    然後,中國青年報發聲了,標題同樣很氣人,《「做題家」們的怨氣,為何要往丁真身上撒?》。這篇文章的大意是,社會成敗規則與校園不一樣,大家都是埋頭做題出來的,希望能儘快明白這一點。丁真是幸運的,也是無辜的,遷怒於丁真,於自己的現狀無益,沒必要。不如一起關注更加現實的問題,研究如何讓努力與回報更具有相關性。中青報的標題氣人,但文章內容其實還挺中肯。
  • 5所百強名校,雖不是211和985,但實力不遜色於211高校
    大家都知道如果咱們能抱上國家的大腿的話,如果你是學生你可能會擁有一個好前途,如果你是打工人你會擁有一個更好的就業環境和工資會有上漲的幅度。那麼我們學生該如何抱好國家的大腿呢?就是看好國家對於教育有什麼新通知,比如專項計劃,高校擴招計劃之類的。大學也是如此,跟上國家發的政策,比如開發西部地區,對口支援邊遠地區的高校等。今天袁老師就帶大家研究5所號稱百強名校的大學。
  • 做題家們,說實話吧,你們就是嫉妒丁真
    現代雖然廢除了封建科舉,但在大多數人眼裡,考試仍能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命運。高考更是少有的公平「競技場」,從中脫穎而出的人至少會有一個看起來很光明的未來。 於是,在傳統認知和社會現實的影響下,「做題家」應運而生了。他們善於應對各種考試——做題對他們來說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