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柳州是離不開山的,山居是由一幅幅唯美畫面構成的。你上班時看到的那個山頭,你下班時匆匆一瞥,已融入了你的日常。我們的小確幸:在這個得天獨厚的城市裡,有那麼多可愛的山頭圍繞著我們。我們依山,不僅是居更是依戀。
桂中盆地表裡山河
先得細細梳理一下我們的山。俯瞰廣西全境,雲貴高原東南邊緣的桂中盆地山巒美似油畫。東北至西南走向的駕橋嶺和大瑤山,西北至東南走向的都陽山和大明山,東西兩翼兩列山脈在鎮龍山會合,在八桂大地扣成一個完整的弧形,環形山脈內緣構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柳州城好比明珠嵌在盆地最顯眼的位置之上。
由南嶺分出的八十裡大南山山脈,從湖南南部穿過桂林地區,經資源至永福一段稱天平山山脈,其餘脈一路向西南延伸直至鹿寨北,至柳州市區時此刻山的音符變了,山脈變成了丘陵,靈秀替代了雄偉——地開始平了。
沿柳州市區,山巒也自成一個向南而開的環形。天門山自東北而來,山勢緩緩「集合」成三門江森林公園連綿的諸峰,她是柳州的「綠肺」。向西一支為東西走向的梳妝嶺,從洛埠經長塘至馬廠,恰是柳州的北環山。這支綿延的山麓至新圩後過柳江轉成南北走向,是文筆山諸峰,一路延伸抵拉堡,恰是柳州的西環山。而向東一支以古亭山為起點南北走向一路起伏,穿陽和至立衝,以旗山為終點,恰是柳州的東環山。
曲水有情的柳江自西北來,在這個環形平地裡足足轉了六個彎,逐水而居的先民選此建城。試想在沒有高樓的時代,柳州城的極目遠眺周遭是山,如今你只有雨後初晴登上頂樓,才能體會老市長柳宗元「嶺樹重遮千裡目」的真諦。
依山街道用山之名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柳州「城在山水間,山水在城中」的如畫景致與城市風貌。柳州的山景是有層次的,如上文所述外環一層山,市區裡星羅棋布,所謂遠山如黛、山巒疊翠是常態。柳州的道路在山中輕快地穿梭,一山一路,人們對山的親近寫在了路名上。
聽街名即山名,很快知道街道所在方位,好記好認。細數來,柳州以山為名的路竟有20多條,如城中區的東臺路、映山街,柳南區的文筆路、鵝山路、飛鵝路。打開地圖看街名,一下就能聯想到此路附近立著的青山。
一句「北雀軒昂駕鶴高」帶出三條街名,一為雀兒山,以此有雀兒山路和北雀路;二為駕鶴山,以此有駕鶴路。有意思的是,傳說如今的映山街原有一水塘,可映照出馬鞍山倒影,能把山映出來的街當然叫映山街。柳南區與魚峰區多有市區山峰阻隔,世紀初新修的道路需隧道才可聯通,道路在兩山之間叫誰都不合適,所以把銀山和桐油山之間的東西向主幹道稱銀桐路。
魚峰區更是以山之名得區名,立魚峰下便是修建於1928年的魚峰路,柳州街道名借山命名的情況,以魚峰區為最多。抗戰勝利初,為拓河南片區修東西向大道,從魚峰路東眺,箭盤山形似屏風豎在東面,始有屏山大道之名,而山下的路取名箭盤路則順理成章。該城區裡的蝴蝶山路、天山路、羊角山路、九頭山路、龍泉路等,皆因近山得名。
城的地標情之所系
柳州人對山的情感是深厚的,柳州古八景除「羅池夜月」外都和山有關。城裡的山既是地標,也是鄉愁的符號。
傳說民國年間外埠的柳州會館,掌柜如何辨別柳州老鄉有經典一問:馬鞍山上的燈籠是什麼顏色?答案是黑色,當年掛黑燈籠是預示日本飛機就要來了。在市區面積還局限在柳江兩岸的年代,馬鞍山自然是地標,那時的人不容易迷路,看看馬鞍山就能給自己定位。馬鞍山也是柳州最早的網紅打卡地,360度全景俯瞰城市腰線,這一無法取代的視角,很早就讓這齣眾的城市全景為人知曉。
馬鞍山承載著一代代柳州人的情感,是可以互通的。就像桐油山之於柳州一中、鵝山之於離別、魚峰山之於劉三姐……不同的山各有故事各有情感。清代柳籍名士王拯早年在龍壁山苦讀,官至通政使,他對家鄉龍壁回瀾格外眷戀,更是自號龍壁山人,還有《龍壁山詩文集》傳世,在京為官思鄉,想起龍壁山下的柳江,不禁感嘆:縱爾荷衣未損,幾時天際歸舟。
有時,或許一張柳州山景圖就能讓遊子一解鄉愁。在柳州,習慣於開窗見山、開門見山、遠眺有山。山從內心給柳州人的是一種慰藉,當一幅山景反覆出現在你的記憶中時,你已經離不開它了。
一邊喧囂一邊清淨
要問什麼運動在柳州是最有傳承的,當然是——爬山,這種方式是難得的清淨。一入清涼境,爬到山頂喊一聲,好像整個城市都有回音,大汗淋漓後極目遠眺的快感,存在很多柳州人的美好記憶裡。在綠油油的樹影間,又可見山下市區燈火點點,這種愜意非親身不能體驗。與山為鄰很容易找到一處鬧中取靜的場所,比如山洞。柳州市區很多山洞被開發出來供市民休憩,在炎炎夏日,山洞的天然「空調」的舒適性無可比擬。
也有人說,柳州公園的地址是「天定」的,有山就有公園:魚馬公園、雀兒山公園、蟠龍山公園、箭盤山公園、鵝山公園、小桃源公園……柳州將它們定位為開放式的公共綠地,這些綠地在城市一隅延伸。綠色的山巒在市區分點鋪開,自成一體,好比一個個小綠肺,輻射周邊社區。順口一句「東有東臺西有鵝,南有馬鞍北有雀」,都是綠色公園,茶餘飯後好去處。
圍繞著山展開的人居,穿透這個城市的日常。你住哪裡?你說「某某山腳下」比路名來得熟悉。而在新時代,城市諸峰留給開發商無盡揮灑的空間,山居的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依山的樓盤沿山造景、靠山而建,體現綠色人居的要義。在空氣溼度、負氧離子含量、容積率和綠化率上做足文章,更把山描述成一道綠色生態屏障,有離塵不離城的愜意。無論是依山、靠山、望山,還是近山,都成為了良好人居環境的加分項。
在這個城市,或許每個人都有與山的故事,老故事慢慢淡出,而新故事正在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