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中工網訊(中工網記者 張秋晨)十六善神圖、《清龍藏》木質經板、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部分出水金銀器……這裡擺放著各種國家級珍貴文物,精美絕倫但各個傷痕累累,記者不免產生了好奇,它們為什麼會來到這裡,又將面臨怎樣的命運。
近日,中工網記者跟隨「瓣瓣同心·攜手共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
這位「95」後的文物修復師魏子茗,正在對北京房山雲居寺文物管理處國家一級文物《清龍藏》木質經板進行保護性修復。對於修復文物的流程,他嫻熟的說:「修復文物要本著最小幹預和可還原的原則,我們使用的材料都是可還原的,如果以後有更好的修復材料,我們將會對之前使用的原料進行去除,這樣起到對文物二次修復的效果。」
魏子茗正在對木質經板進行清理 中工網記者張秋晨 攝
談及修復過程中的難點,魏子茗表示,首先是在對字體積木進行清理時,要一點一點小心清理,確保字體不能損壞;其次在給積木加固時,也要把握好尺度,保證木塊不會從經板脫落。
修復師正在對古畫壓平 中工網記者張秋晨 攝
書畫修復室一位年輕的修復師正在用一塊鵝卵石在畫紙上一遍一遍地壓平。據稱這是為了讓紙張變得柔軟、均勻和光亮。這些工序必須手工,不能用機器替代。
在大師們一絲不苟的精心修復下,破損文物一點一點被還原成本來的模樣。據書畫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僅僅是修復一幅古字畫就需要經過除塵、去汙、清洗、揭命紙、修補、全色、配裝飾、上牆晾曬、壓紙、裝裱等多個步驟。
織繡工作室修復師在修復一件流失到日本的文物 中工網記者張秋晨 攝
修復中心陶瓷修復師正在修復一件瓷器 中工網記者張秋晨 攝
北京樂石文物修復中心就「藏」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內,是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的明星企業。為什麼要把文物修復中心設在保稅區內?該中心的負責人孫小磊介紹說,因為這裡便於國內外修復技藝的交流互鑑;其次是海外市場廣闊,國外有大量流散文物,需求迫切;另保稅區享受「免證、免稅、保稅」政策等優勢,可以更好地開拓海外市場,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得到保護與傳承。
近年來,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並逐漸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目前該中心有來自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單位的50餘位國內頂級文物修復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團隊,能提供書畫、金屬器、金銀器、鐵器、陶瓷器、木漆器、石器、石刻、磚瓦、玉石器、絲織品等各類文物藏品、藝術品的保護和修復業務。
責任編輯:陳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