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曾是九零後追捧多年的網絡甜文,也是因為原著小說流量高才被改編成為網劇,清新的校園生活讓不少走出校園的人都渴望能重返校園,重拾一段青蔥回憶。近日,《匆匆那年》作者王曉頔(筆名九夜茴)卻與網劇《匆匆那年:好久不見》 出品方、攝製方和播出平臺因著作權及不正當競爭產生糾紛,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已審結該案。
番外改編侵權:《匆匆那年:好久不見》未得原作者授權
王曉頔(筆名:九夜茴)創作了小說《匆匆那年》,2008年出版圖書以來,廣受讀者歡迎。王曉頔在2013年6月創作完成《匆匆那年》小說續作——該小說「番外」。
2012年4月5日,金狐公司與王曉頔訂立《〈匆匆那年〉電視劇改編權轉讓協議》,約定王曉頔向金狐公司轉讓《匆匆那年》小說的網絡劇改編權。後金狐公司製作完成《匆匆那年》網絡劇,每集片頭註明「九夜茴同名原著改編」。
由於《匆匆那年》網絡劇的熱播,金狐公司又繼續組織拍攝了16集網絡劇《匆匆那年:好久不見》,該劇於2015年12月開始在搜狐網站的搜狐視頻欄目下供用戶點播。每集片頭註明「本故事根據九夜茴同名小說《匆匆那年》改編」,金狐公司為出品單位,夢幻星公司為攝製單位。該劇註明全部著作權歸金狐公司所有。
經比較,《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中使用了《匆匆那年》小說中方茴等五個主角名稱,《匆匆那年》小說「番外」中的部分情節。
王曉頔主張搜狐公司、金狐公司、夢幻星公司攝製《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並進行網絡傳播的行為侵害了《匆匆那年》小說的保護作品完整權、改編權,侵害了《匆匆那年》「番外」的署名權、改編權、攝製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同時仿冒了《匆匆那年》小說的特有名稱,每集片頭的標註構成虛假宣傳,故請求判令搜狐公司、金狐公司、夢幻星公司停止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賠禮道歉、賠償經濟損失300萬元等。
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賠償100萬元並賠禮道歉
北京知產法院終審維持一審判決,判令《匆匆那年:好久不見》停止使用侵害著作權及構成不正當競爭的內容,出品方金狐公司賠償王曉頔100萬元及合理費用4940元並賠禮道歉,攝製方夢幻星公司就其中5萬元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播出平臺搜狐公司就其中20萬元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關於方茴、陳尋、喬燃、趙燁和林嘉茉五個人物名稱是否具有獨創性、是否屬於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
法院認為,在判斷方茴等五個人物名稱是否構成作品時,應在不考慮《匆匆那年》小說的具體故事情節的情況下進行,方茴等五個人物名稱顯然無法相對完整地表達作者的獨創性思想,無法實現作品的基本功能,不構成作品。《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中對於上述人物名稱的使用不屬於對作品的使用,不可能侵犯王曉頔對《匆匆那年》小說享有的著作權。
標註改編來源,是否侵權?
法院認為,標註行為不意味著確實存在著作權法意義上使用作品行為。根據王曉頔的主張,除部分人物名稱相同外,其他可能相同的部分僅為《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中的個別「閃回」片段,沒有證據顯示上述「閃回」片段存在被歪曲、篡改的情況,故金狐公司未侵犯王曉頔就《匆匆那年》小說享有的保護作品完整權。
《匆匆那年:好久不見》與《匆匆那年》小說分別講述了兩個時期的不同故事,二者在故事背景、主線脈絡、主要情節等方面均不相同。金狐公司未經王曉頔許可,在《匆匆那年:好久不見》的每集片頭標註「根據九夜茴同名小說《匆匆那年》改編」足以使相關公眾誤認為該劇經王曉頔許可且整體上改編自王曉頔創作的《匆匆那年》小說,上述標註已構成虛假宣傳。至於小說「番外」是否具有獨立名稱,與上述認定無關。
《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中的內容主要源自於《匆匆那年》小說,而非小說「番外」本身不具有獨創性?
通過比對《匆匆那年:好久不見》劇中涉案內容從人物設置、情節設計、故事場景等方面存在某些細微差別,未對該劇涉案內容的表達產生實質性影響,與小說「番外」中的對應內容構成實質性近似,而與《匆匆那年》小說不同。
此外,涉案內容的情節相對獨立且足夠具體,金狐公司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相關內容為此類小說的常見套路或通用情節。至於上述內容在小說「番外」或《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中所佔比例的大小並不影響侵權行為成立與否的認定。在小說「番外」並非《轉讓協議》所約定內容,也不屬於金狐公司行使改編權的必要延伸,且金狐公司亦無證據證明其就小說「番外」已獲得王曉頔許可的情況下,其有關上述使用行為未侵犯王曉頔著作權的主張不能成立。
搜狐公司與金狐公司為關聯公司,是否參與創作了《匆匆那年:好久不見》,是否應與金狐公司應承擔相同責任?
法院經事實查明後認定,在案證據不足以證明搜狐公司實際參與創作了《匆匆那年:好久不見》。但是,搜狐公司在明知相關各方就《匆匆那年:好久不見》內容存在爭議的情況下,仍通過搜狐網站傳播該劇,使用戶在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該劇的同時,亦獲得了《匆匆那年》小說「番外」中的涉案內容,與金狐公司共同實施了侵犯王曉頔就小說「番外」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應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匆匆那年:好久不見》是對《匆匆那年》小說的合法擴編改編,金狐公司使用「匆匆那年」是對擴編改編內容來源的合法指引?
《匆匆那年》也是金狐公司享有著作權的知名網劇的特有名稱,金狐公司有權在第二部延續性網劇中繼續使用嗎?
法院經事實查明後認定,《轉讓協議》中明確約定金狐公司享有「以小說為故事中心延伸擴編或改編(包括刪截)成電視劇作品的劇本改編權」等權利,可見金狐公司在製作電視劇時可以適當延伸擴編但必須以小說為故事中心。
雖然金狐公司於2014年製作的網絡劇《匆匆那年》也獲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該劇的知名度是以《匆匆那年》小說的影響力為基礎,不影響「匆匆那年」本身作為他人知名商品特有名稱獲得保護,也不能成為金狐公司再製作與《匆匆那年》小說無關的影視劇時使用該名稱的正當理由,其行為構成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名稱的不正當競爭行為。
(作者:張月 工作單位: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王貝貝律師團隊)
原創丨本文系王貝貝律師團隊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