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聯資本 朱立南:我反對特別實用主義地用人

2020-12-23 36氪

如何走出至暗時刻?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怎樣及時做出戰略調整?創業「老臣」跟不上企業發展怎麼辦?怎樣平衡好合伙人之間的關係?成功的領導者有哪些共同的特質?……在君聯資本企業發展研究院五期班第三次課上,君聯資本董事長朱立南先生與研究員們就至暗時刻、戰略管理、核心班子、識人用人、領導力與自我提升等話題進行了坦誠交流。君聯資本總裁陳浩及部分合伙人參與了交流,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建慶主持對話。

朱立南

01至暗時刻

Q: 您的至暗時刻是什麼?如何走出來的?

朱立南:2000年,我們籌備創建君聯資本(原聯想投資),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剛剛起步。當時,中國的創業企業基本上靠自己摸索,存活率非常低。我們感覺,如果有這樣一個角色,除了能夠給創業者帶來資金的支持,還能提供經驗和服務,是非常有意義的,就選定了這樣一個方向。但是我們也沒有投資方面的經驗,初期都是摸索著前行。至暗時刻出現在第三年左右,第一期基金的錢快投完了,但大部分企業還沒有跑出來。現在回頭看其實很正常,企業有它的發展規律,但當時壓力非常大。我們通過務虛討論了幾個問題:

第一,這個方向到底對不對?

第二,方向對的情況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第三,怎麼讓團隊相信這件事能做成?

通過研究和復盤,我們堅定了「創新是永恆的投資主題」這一方向,更新了對投資和企業成長規律的認知,做了打法的優化。其實,那時候已經是黎明前的曙光,很快我們就迎來第一個企業上市,基金的價值一下子就起來了。

當企業處於一個比較灰暗的時刻,一把手要把對方向的認識、對策略的優化、對戰略的執行力以及心中的定力充分展示出來。所謂的至暗時刻,未必是人生真正黑暗的日子,走出來以後,就會柳暗花明。

Q:在至暗時刻,CEO是自己把壓力給頂下來,儘可能表達樂觀的情緒,還是說出來讓兄弟們分擔一下?

朱立南:每個人性格不同,我覺得沒有定論。我個人是這樣做的,我會跟最核心的團隊成員分享交流,但不會「宣洩」,讓大家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怎麼著了。要理性地讓大家在比較正面的環境下認真思考復盤,既要面對現實,但也不要瘋狂。

易複診馬光磊

諾亦騰戴若犂

嘉因生物吳振華

惠城環保史惠芳

臻驅科技沈捷

領初醫藥王昊天

02戰略管理

Q: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上,如何迅速做出戰略調整?

朱立南: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快速多變的環境下,應該更加強調動態的戰略管理。

戰略定力,是指在戰略明確的情況下堅強的執行力,但是對戰略本身,要做動態的評估和有效的調整。在黑天鵝滿天飛的情況下,還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號稱自己很有定力,可能會走到歧途上去。

即使是大方向正確,客戶、市場環境、競爭環境、內部能力不斷變化,具體的策略、打法也要進行有效調整。但也不能人云亦云,還是要有效把握業務規律,強調製定戰略以後堅強的執行力。

陳浩:做了調整的決定,要看能否執行到位,如果不能,可能不如不做。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對管理三要素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理解。管理三要素中有兩個要素跟人有關,一個要素跟方向、戰略有關,三者之間互相關聯、彼此支撐。沒有一個好的班子,很難定義一個好的戰略,沒有一個好的團隊,更談不上戰略的有效執行。

陳浩

03核心班子

Q:如何平衡合伙人之間的關係與需求?尤其是在戰略目標上,如何達成共識?

朱立南:首先,核心團隊還是要在大的方面志同道合,有這樣的基礎,聯合創業就有了非常好的一個開始。

但是還不夠,還要有規則。規則分兩個層面:第一,在股東或董事會層面的議事規則和決策機制。第二,在公司管理層面,各自的定位角色、工作職責以及報告渠道。

第三,對公司大的問題的務虛。你可以用規則去制約對方,但是建立相對統一的目標、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靠溝通。

為什麼做這個企業?核心價值和方法論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標?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什麼?……這些問題最好在行使規則之前有過充分的討論和務虛。團隊成員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機會,但同時也知道最終要尊重規則,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相信團隊會運行得很好。

通常,大家一起出來創業,認為都是兄弟,不要分得那麼清楚。但這樣做只有一個結果——公司做不大。等企業發展到很大的時候再出這個問題,對公司的傷害是巨大的,可能會讓一個公司失去發展的最好機會。

04識人用人

Q:創業初期組建團隊,應該多招行業大佬,還是多靠內部培養晉升?

朱立南:不管是外部招聘還是內部培養選拔,在創業初期,志同道合第一重要,比任何的技能互補都更重要。與其去評估技能的互補性,不如評估價值觀的契合度,看看他與公司共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我比較反對實用主義地去用人,雖然覺得這人不咋樣,但是現在需要他,就先招進來用。這樣雖然能解決一些眼下的問題,但會破壞團隊的發展基礎,甚至是文化,最後得不償失。這種時候我寧願自己再去想別的辦法。

外部引進跟內部培養要結合起來做,二者並行不悖。外部引進的人才未必都是為了現在的錢,真正在乎一城一池得失的人也不太會願意加入一個創業企業,至少對人、對事看好,對未來發展有信心、有興趣,才能夠加入進來。所以,在選人時重視這方面的判斷,可能幫助你選到志同道合的人。

在創業過程中,「人」似乎總會比「事」晚一步,大家一般是先把事做起來,再慢慢考慮用人怎麼辦。但我認為,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話,越早開始考慮人的問題越好。人的問題怎麼重視都不為過,你會發現最後所有的生意都是人的生意。

舉個例子,雷軍在找人方面真的是不遺餘力。2001年,雷總在我們的第一屆CEO CLUB年會上做分享,他說自己為了一個候選人,連續一個月天天去人家家裡,可以說是「死纏爛打」,凡是他想要的人才會想盡一切辦法獲得。現在小米的人才管理越來越體系化,兩三個月前他和我吃飯,說公司內部成立了組織部,他不管多忙,每周都會跟組織部一起開會,討論內部的前100位人才如何培養,外部到底有哪些人才需要引進。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CEO能在人才方面做到這樣,非常厲害。

在內部培養方面,CEO捨得花時間很重要,不要只停留在嘴巴上。你要花時間跟核心骨幹、中層幹部、有潛力的管理人才或者專業人才交流溝通,讓大家有足夠的參與度,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幫助和影響力,這樣會激發和提升大家的鬥志和學習能力。

Q:在選人用人時,價值觀如何判斷?

朱立南:坦率地說,外部引進其實是難以判斷的,面試、背景調查這些都是輔助判斷的方法,是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只有走著看。人的判斷難以用一個公式去描述,招聘後最初的半年,CEO要真正下點功夫去跟他一起工作,去了解、去交流,獲得真正的結論。

企業內部的人才,你是看他一路成長起來的,所以成功率會更高一些。但有的時候內部培養就是來不及,所以為了讓以後有更好的人才梯隊,對人早點重視起來沒壞處。

Q:人可以被改變嗎?往往在換人和改變人上陷入兩難,如何更好地抉擇?

朱立南:我覺得人是不太容易改變的。少數人能夠改變,也不是外因的作用,而是內因決定的。自身學習能力極強的人能夠通過自省,總結反思,摸索規律,最終改變自己。

所以要判斷一個人能否被改變,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喋喋不休地去影響他,而是認真判斷他是否具備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否有意願而且有能力在內因作用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做不到,及早考慮調整。

Q:創業的「老臣」走到一定階段跟不上企業發展了,如何處理?

朱立南: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需要up or out,不提升就要離開,有些崗位是up or stay,他可以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做下去。如果這個人已經達不到up or out類型崗位的要求,把他調整到up or stay的崗位上比較好一些,這是第一種調整方式。

第二種調整方式,就是真正的離開。在處理方式上,要充分考慮到他的歷史貢獻,給一個比較好的「降落傘」。體現公司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要講清楚,企業發展過程中任何人跟不上都應該調整,CEO也不例外。

第三種方式,主動幫他去創造一個更適合的崗位,這個崗位可能在公司體外,為他的個人發展做一些指導和鋪墊。對他個人來說,能找到一種更快、更合適的成長路徑,對公司來說,數年以後他可能會「反哺」,為公司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

05領導力與自我提升

Q:您認為領導者最應該具備的人格魅力或特質是什麼?

朱立南:我認為個人特質跟企業發展的成敗關係不是那麼大。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到過各種特質的人都成功過,甚至當年還做過相關的研究,研究半天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成功的CEO身體要好,不然扛不下去,可能就這個是通用的。

Q:作為CEO,如何不斷學習成長,突破自我?

朱立南:對於創業者來說,想要有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是比較困難的,但即使是碎片化的學習,學也比不學要好。學習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廣義的學習不僅要獲取知識,還要在實踐中總結、復盤、反思,改變自我。CEO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持續學習的動力,最應該警惕思維模式的剛性化,如果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強,是沒辦法成長進步的。

陳浩:企業一把手的自我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組織的打造包括理念的重視、氛圍的構建,對人的考核要求等方方面面,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關焦點

  • 君聯資本陳浩:事為先,人為重
    這支隊伍以朱立南、陳浩和王能光為核心,將聯想控股的3500萬美元作為第一期基金,希望「用資金與管理幫助和促進中國創業企業的成長」。2012年,聯想投資更名君聯資本。2015年5月起,陳浩開始擔任君聯資本總裁。「在君聯資本的最初四五年,包括我自己怎麼從實業轉到投資人,怎麼識人,在柳總身上學到很多。」最早,柳傳志是公司董事長,陳浩常跟隨他一起與創業者交流。
  • 君聯資本李家慶:要逐步適應節奏放緩的新常態丨對話影響力
    我經歷的18年來,風險投資行業快速成長為今天的一個數萬億人民幣的產業,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但是整個行業也會階段性地出現一些問題,無論是技術創新階段性速度放緩、IPO退出出現階段性窗口關閉,還是資金供應出現波動等等,我認為都是正常的,行業原有的高歌猛進的運作模式不會一直延續。波動是整個行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 君聯資本李家慶: 中國私募股權進入正規賽 專業GP迎來黃金期
    時隔半年,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首次對外回應對青桔單車的投資。  這樣的回答與數年前的一次採訪形成回應。當時記者問及為何缺位共享單車雙C位的摩拜和ofo的投資,李家慶表示對以補貼擴張的方式存疑,商業模式能否成立仍有待觀察。  「君聯資本是一個對自己是誰、能做什麼、在市場裡的定位很清楚的一家公司。」
  • 君聯資本王俊峰:未來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
    這點我很堅信。」近日,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俊峰接受澎湃新聞的採訪,就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和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趨勢及投資邏輯分享了看法。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  王俊峰「未來的十年是中國創新藥的黃金十年。這點我很堅信。」
  • 君聯資本李家慶:後疫情時期或屬於「殺白馬」時代,投資行業洗牌在...
    帶著這些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了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談疫情對被投項目影響:單一項目投資金額提高面對疫情,君聯資本早在第一時間就採取了行動,1月24日除夕當天就向武漢亞心醫院和武漢亞心總醫院捐款100萬元,用於防護物資的購買。
  • 【人物】君聯資本李家慶:如何投出「獨角獸第一股」藥明康德
    截止2018年5月,君聯資本管理規模超350億,共投資項目近450個,半數以上的項目進入了下一輪融資,63家公司在不同的資本市場上市,退出項目平均複合年化收益率近40%,目前仍有多個項目在IPO退出通道中。這個業績在創投企業中名列前茅,2010年以來,君聯資本一直名列中國創業投資私募機構前十強。
  • 君聯資本李家慶:從「君聯打法」看消費升級、AI、物流供應鏈的創新...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李家慶,與現場投資者零距離分享《股權投資助力新經濟》,暢談未來股權投資領域的創新趨勢和投資脈絡。李家慶君聯資本  董事總經理李家慶先生擁有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經濟管理雙學士,清華大學管理工程碩士,法國巴黎工程師學院MBA。李家慶先生於1998年加入聯想,2001年加入君聯資本的前身,十多年股權投資經驗,對TMT、醫療健康和消費領域有深刻理解。
  • 薇婭丈夫公司獲君聯資本注資,MCN成「風口上的豬」
    據「投資界」報導稱,蘇州君駿德是君聯資本於 2017 年新募集的一支人民幣基金,謙尋控股這筆投資早在 2019 年就已完成,但從未公開。而謙尋控股的成立時間是 2019 年 10 月,成立不到一年便迎來知名創投機構入局,這家公司到底什麼來頭?
  • 邦投條:布魯可完成3.3億A輪融資,源碼資本、君聯資本領投
    邦投條融資速遞12月4日,據IT桔子消息,布魯可近日完成3.3億人民幣A輪融資,本輪融資規模3.3億人民幣,由源碼資本、君聯資本領投,高榕資本及部分原股東跟投。
  • 君聯資本王超:投資金融科技的邏輯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王超從網際網路金融的成長周期、投資關注點以及監管環境等角度解析了金融科技的投資邏輯。 君聯資本執行董事 王超01王超:網際網路金融出海我覺得更大的程度上應該是技術和模式相結合,借鑑中國市場的相關經驗,比如跟東南亞本地的市場結合併落地,在未來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另外,東南亞的經濟在過去幾年持續發展,現在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點,BAT在相關的領域也做了一些布局。
  • 君聯資本李家慶:估值體系發生劇變 投資人需要重新找到新維度
    君聯資本董事總經、首席投資官李家慶出席並演講。李家慶直言,受疫情影響,2020年對君聯資本的挑戰非常大。他說自己有點「暈」,一是今年的估值體系發生了劇變,投資人需要重新找到新的維度,定好坐標系。此外,風險也同時存在,「你不知道這種體系的變遷是可持續的,還是階段性的」。
  • ...聯想控股喜摘「資本市場特別貢獻獎」丨資本市場30年
    基於多年來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建樹及貢獻,聯想控股近日喜獲《投資時報》社聯合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頒發的「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特別貢獻獎」。戰略投資板塊穩健成長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的6個月時間裡,聯想控股實現收入1848.66億元,同比上升3%。
  • 和鉑醫藥募資17億港元:開盤就破發 高瓴君聯加持也沒用
    和鉑醫藥引入9名基石投資者,包括貝萊德基金(BlackRock基金)、HBM Healthcare、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Hudson Bay Capital 、八方資本(Octagon Investments)、安瀾資本(Anlan Fund)、君聯資本(Legend Capital)、奧博資本基金(OrbiMed)、知著資本(3W)。
  • 助力經濟發展深耕投資賽道 聯想控股喜摘「資本市場特別貢獻獎」
    基於多年來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建樹及貢獻,聯想控股近日喜獲《投資時報》社聯合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頒發的「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特別貢獻獎」。君聯資本共管理23支基金,基金總規模超過500億元。報告期內,募集基金總額7.87億元;累計完成22項新項目投資,涵蓋TMT及創新消費、醫療健康、企業服務、智能製造等行業內的創新及成長期企業。報告期內,君聯資本全部或部分退出項目共25個,為聯想控股貢獻資金回款超過13億元。截至目前,君聯資本共有74家投資企業成功上市(不含新三板企業個數)。
  • 紅杉、君聯、北極光、軟銀中國如何看待疫情過後的醫療健康投資?
    本文通過對紅杉中國、君聯資本、北極光創投、軟銀中國等VC機構和多名投資人的採訪,力圖去探尋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醫療健康產業的投資邏輯和方向。大健康的投資邏輯十多年前,現為華蓋資本創始人的許小林,還在建銀國際產業基金總經理的任上。在梳理產業基金的投資方向時,他關注到了一條曲線。
  • 3年收穫30個IPO,君聯資本李家慶:目前單筆投資金額提高了
    UCloud優刻得是君聯資本2020年的首個被投企業上市,也是君聯在農曆己亥年的收官之作。整個2019年,君聯資本完成了12家被投企業上市。彼時,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首席投資官李家慶戴著中國紅圍巾,喜氣洋洋地出席上市儀式和酒會,慶祝新年開門紅。幾天後,他怎麼也不會想到,整個春節會變得如此緊張、忙碌。
  • 不可知論與實用主義
    問題的關鍵是不僅僅是我,任何人也無法肯定地(或者否定地)回答打到我頭上的松子是否是真的。經驗世界只是一個我們感官所感知到的表象,其背後所謂真相(如果存在的話)也不會主動(注意這是一個擬人的說法)告訴我們其自身之所是。只是我們認為其是,所以它們是。
  • 你所不知道的君聯資本:投資十餘家晶片公司,4家已實現上市
    好買說6月11日,君聯資本所投企業寧德時代在A股成功上市,成為創業板第二大市值的公司。至此,在汽車服務、下一代出行、電動汽車、智能駕駛等不同層面,君聯資本在汽車領域已投資了30餘家公司,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領域內的設備(先導)、材料(璞泰來)和電池(寧德時代)三個環節都打造出了上市龍頭企業。
  • 愉悅資本很不「愉悅」
    如今,卻是一地雞毛,只能等著有沒有接盤俠,前來接盤。從上市到現在,蛋殼的市值從巔峰的26.5億美元,跌到如今的6.88億美元,跌去了接近20億美元的市值。背後的股東,也跟著陷入到了尷尬的境地。2003年,劉二海於北大就讀EMBA,在一次聯想投資(君聯資本前身)舉辦的投資講座上結識了聯想投資合伙人王能光,隨後加入聯想投資,完成職業轉型。此後,劉二海在君聯資本工作了近12年,主管TMT及創新消費領域的投資,直到2015年,劉二海辭職創立愉悅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