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至暗時刻?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怎樣及時做出戰略調整?創業「老臣」跟不上企業發展怎麼辦?怎樣平衡好合伙人之間的關係?成功的領導者有哪些共同的特質?……在君聯資本企業發展研究院五期班第三次課上,君聯資本董事長朱立南先生與研究員們就至暗時刻、戰略管理、核心班子、識人用人、領導力與自我提升等話題進行了坦誠交流。君聯資本總裁陳浩及部分合伙人參與了交流,企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王建慶主持對話。
朱立南
01至暗時刻
Q: 您的至暗時刻是什麼?如何走出來的?
朱立南:2000年,我們籌備創建君聯資本(原聯想投資),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剛剛起步。當時,中國的創業企業基本上靠自己摸索,存活率非常低。我們感覺,如果有這樣一個角色,除了能夠給創業者帶來資金的支持,還能提供經驗和服務,是非常有意義的,就選定了這樣一個方向。但是我們也沒有投資方面的經驗,初期都是摸索著前行。至暗時刻出現在第三年左右,第一期基金的錢快投完了,但大部分企業還沒有跑出來。現在回頭看其實很正常,企業有它的發展規律,但當時壓力非常大。我們通過務虛討論了幾個問題:
第一,這個方向到底對不對?
第二,方向對的情況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第三,怎麼讓團隊相信這件事能做成?
通過研究和復盤,我們堅定了「創新是永恆的投資主題」這一方向,更新了對投資和企業成長規律的認知,做了打法的優化。其實,那時候已經是黎明前的曙光,很快我們就迎來第一個企業上市,基金的價值一下子就起來了。
當企業處於一個比較灰暗的時刻,一把手要把對方向的認識、對策略的優化、對戰略的執行力以及心中的定力充分展示出來。所謂的至暗時刻,未必是人生真正黑暗的日子,走出來以後,就會柳暗花明。
Q:在至暗時刻,CEO是自己把壓力給頂下來,儘可能表達樂觀的情緒,還是說出來讓兄弟們分擔一下?
朱立南:每個人性格不同,我覺得沒有定論。我個人是這樣做的,我會跟最核心的團隊成員分享交流,但不會「宣洩」,讓大家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怎麼著了。要理性地讓大家在比較正面的環境下認真思考復盤,既要面對現實,但也不要瘋狂。
易複診馬光磊
諾亦騰戴若犂
嘉因生物吳振華
惠城環保史惠芳
臻驅科技沈捷
領初醫藥王昊天
02戰略管理
Q: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上,如何迅速做出戰略調整?
朱立南: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快速多變的環境下,應該更加強調動態的戰略管理。
戰略定力,是指在戰略明確的情況下堅強的執行力,但是對戰略本身,要做動態的評估和有效的調整。在黑天鵝滿天飛的情況下,還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號稱自己很有定力,可能會走到歧途上去。
即使是大方向正確,客戶、市場環境、競爭環境、內部能力不斷變化,具體的策略、打法也要進行有效調整。但也不能人云亦云,還是要有效把握業務規律,強調製定戰略以後堅強的執行力。
陳浩:做了調整的決定,要看能否執行到位,如果不能,可能不如不做。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對管理三要素之間辯證關係的深刻理解。管理三要素中有兩個要素跟人有關,一個要素跟方向、戰略有關,三者之間互相關聯、彼此支撐。沒有一個好的班子,很難定義一個好的戰略,沒有一個好的團隊,更談不上戰略的有效執行。
陳浩
03核心班子
Q:如何平衡合伙人之間的關係與需求?尤其是在戰略目標上,如何達成共識?
朱立南:首先,核心團隊還是要在大的方面志同道合,有這樣的基礎,聯合創業就有了非常好的一個開始。
但是還不夠,還要有規則。規則分兩個層面:第一,在股東或董事會層面的議事規則和決策機制。第二,在公司管理層面,各自的定位角色、工作職責以及報告渠道。
第三,對公司大的問題的務虛。你可以用規則去制約對方,但是建立相對統一的目標、達成共識,更重要的是靠溝通。
為什麼做這個企業?核心價值和方法論是什麼?想達到什麼目標?公司的戰略定位是什麼?……這些問題最好在行使規則之前有過充分的討論和務虛。團隊成員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機會,但同時也知道最終要尊重規則,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相信團隊會運行得很好。
通常,大家一起出來創業,認為都是兄弟,不要分得那麼清楚。但這樣做只有一個結果——公司做不大。等企業發展到很大的時候再出這個問題,對公司的傷害是巨大的,可能會讓一個公司失去發展的最好機會。
04識人用人
Q:創業初期組建團隊,應該多招行業大佬,還是多靠內部培養晉升?
朱立南:不管是外部招聘還是內部培養選拔,在創業初期,志同道合第一重要,比任何的技能互補都更重要。與其去評估技能的互補性,不如評估價值觀的契合度,看看他與公司共同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我比較反對實用主義地去用人,雖然覺得這人不咋樣,但是現在需要他,就先招進來用。這樣雖然能解決一些眼下的問題,但會破壞團隊的發展基礎,甚至是文化,最後得不償失。這種時候我寧願自己再去想別的辦法。
外部引進跟內部培養要結合起來做,二者並行不悖。外部引進的人才未必都是為了現在的錢,真正在乎一城一池得失的人也不太會願意加入一個創業企業,至少對人、對事看好,對未來發展有信心、有興趣,才能夠加入進來。所以,在選人時重視這方面的判斷,可能幫助你選到志同道合的人。
在創業過程中,「人」似乎總會比「事」晚一步,大家一般是先把事做起來,再慢慢考慮用人怎麼辦。但我認為,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話,越早開始考慮人的問題越好。人的問題怎麼重視都不為過,你會發現最後所有的生意都是人的生意。
舉個例子,雷軍在找人方面真的是不遺餘力。2001年,雷總在我們的第一屆CEO CLUB年會上做分享,他說自己為了一個候選人,連續一個月天天去人家家裡,可以說是「死纏爛打」,凡是他想要的人才會想盡一切辦法獲得。現在小米的人才管理越來越體系化,兩三個月前他和我吃飯,說公司內部成立了組織部,他不管多忙,每周都會跟組織部一起開會,討論內部的前100位人才如何培養,外部到底有哪些人才需要引進。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CEO能在人才方面做到這樣,非常厲害。
在內部培養方面,CEO捨得花時間很重要,不要只停留在嘴巴上。你要花時間跟核心骨幹、中層幹部、有潛力的管理人才或者專業人才交流溝通,讓大家有足夠的參與度,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幫助和影響力,這樣會激發和提升大家的鬥志和學習能力。
Q:在選人用人時,價值觀如何判斷?
朱立南:坦率地說,外部引進其實是難以判斷的,面試、背景調查這些都是輔助判斷的方法,是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只有走著看。人的判斷難以用一個公式去描述,招聘後最初的半年,CEO要真正下點功夫去跟他一起工作,去了解、去交流,獲得真正的結論。
企業內部的人才,你是看他一路成長起來的,所以成功率會更高一些。但有的時候內部培養就是來不及,所以為了讓以後有更好的人才梯隊,對人早點重視起來沒壞處。
Q:人可以被改變嗎?往往在換人和改變人上陷入兩難,如何更好地抉擇?
朱立南:我覺得人是不太容易改變的。少數人能夠改變,也不是外因的作用,而是內因決定的。自身學習能力極強的人能夠通過自省,總結反思,摸索規律,最終改變自己。
所以要判斷一個人能否被改變,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喋喋不休地去影響他,而是認真判斷他是否具備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否有意願而且有能力在內因作用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如果做不到,及早考慮調整。
Q:創業的「老臣」走到一定階段跟不上企業發展了,如何處理?
朱立南: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不是所有的崗位都需要up or out,不提升就要離開,有些崗位是up or stay,他可以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做下去。如果這個人已經達不到up or out類型崗位的要求,把他調整到up or stay的崗位上比較好一些,這是第一種調整方式。
第二種調整方式,就是真正的離開。在處理方式上,要充分考慮到他的歷史貢獻,給一個比較好的「降落傘」。體現公司人文關懷的同時,也要講清楚,企業發展過程中任何人跟不上都應該調整,CEO也不例外。
第三種方式,主動幫他去創造一個更適合的崗位,這個崗位可能在公司體外,為他的個人發展做一些指導和鋪墊。對他個人來說,能找到一種更快、更合適的成長路徑,對公司來說,數年以後他可能會「反哺」,為公司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
05領導力與自我提升
Q:您認為領導者最應該具備的人格魅力或特質是什麼?
朱立南:我認為個人特質跟企業發展的成敗關係不是那麼大。為什麼這麼說?我們看到過各種特質的人都成功過,甚至當年還做過相關的研究,研究半天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成功的CEO身體要好,不然扛不下去,可能就這個是通用的。
Q:作為CEO,如何不斷學習成長,突破自我?
朱立南:對於創業者來說,想要有時間進行系統的學習是比較困難的,但即使是碎片化的學習,學也比不學要好。學習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廣義的學習不僅要獲取知識,還要在實踐中總結、復盤、反思,改變自我。CEO正確的自我認知是持續學習的動力,最應該警惕思維模式的剛性化,如果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強,是沒辦法成長進步的。
陳浩:企業一把手的自我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把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組織的打造包括理念的重視、氛圍的構建,對人的考核要求等方方面面,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