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映的電影《金剛川》
大家都看了嗎?
抗美援朝那段
輝煌又悲壯的歷史重現眼前。
今年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在九亭,
一名88歲曾參加抗美援朝老戰士
他的故事和電影一樣傳奇!
張惠仁,1932年生。
現居住在松江區九亭鎮文浦苑。
1952年8月
在松江縣初等教育師資訓練班
參加革命工作;
1953年
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一員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8年
從朝鮮歸國後,
他不忘初心,繼續深造學習,
投入到社會主義事業當中來。
已經88歲高齡,依然精神奕奕的
抗美援朝老戰士,講述他的故事......
吃野菜 扛凍傷
1953年1月,張惠仁跟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初入朝鮮,年輕的張惠仁聽到戰爭的炮響,激動緊張又擔憂。他看到朝鮮境內,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經常挨餓、挨凍,經常吃雪和野菜。」張惠仁回憶起當年的艱苦條件還歷歷在目。儘管環境這麼惡劣,王裕勝和戰友們都沒有去打擾朝鮮人民。因為戰事緊急,戰士們都是一邊行軍、一邊吃飯。因為天氣嚴寒,每個人都把棉衣、棉褲綁實,即使是中途休息的時候,手和腿也不能停下來,不少戰友的腳趾頭被凍傷,化膿了都不知道。
以弱勝強 誓修鐵路
張惠仁進入朝鮮後,被分到當時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第一師司令部警衛連,擔任一級文書。憶起當年作戰的情景,老人百感交集。
1953年6月,張惠仁所在的部隊來到朝鮮某地準備按照命令,向預定位置發起攻擊,但當時我軍所使用的122毫米口徑的榴彈炮體型巨大,需要配合鐵路進行運送。張惠仁所在的警衛連接到命令後,負責搶修鐵路。
戰時條件差,張惠仁和戰友們大多只能依靠鐵鍬、木頭等工具搶修。「部隊的木板車承重60噸,全都靠人力載著枕木等前進,最危險的是大家時常需要頂著敵機的轟炸搶修。」張惠仁回憶道。
「敵人的武器裝備好,轟炸機不時地在我們頭頂的上空盤旋,對我們的鐵路肆無忌憚地狂轟亂炸,很多戰友就犧牲在我們身邊。」說到這裡,張惠仁老人眼眶溼潤了,手也禁不住顫抖起來。他哽咽著繼續說:「但是,我們真的沒有一個怕死的!」
「在與敵人周旋較量的過程中,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每當敵機來襲時,我們迅速進入防空洞,敵人的飛機飛走後,我們便用事先準備好的石塊、木頭等物料,迅速地搶修被炸毀的地方。」在張惠仁和戰友們的努力下,最終以弱勝強,出色地完成了鐵路修復的任務。
三代從軍 保家衛國
在抗美援朝期間,張惠仁因為表現突出,曾榮獲三等功和朝鮮人民共和國獎章。1958年,他跟隨最後一批志願軍部隊回到祖國。
「現在國家強大了,我們也過上了太平的日子,不用再擔心戰爭了,這種美好的日子,在當初想也不敢想啊!」談及現在的生活,張惠仁感慨萬千地說道。
據張惠仁介紹,1958年,他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繼續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先後參與《九亭組織史》《九亭志》編撰工作。張惠仁有5個孩子,如今膝下早已兒孫滿堂。兒子、孫子也受到他精神的感召,先後從軍入伍,一家三代皆為軍人,保家衛國。雖然年事已高,但他身體依然硬朗,平時也會閒暇散步,自己逛菜場買一點喜歡吃的東西。
「父親經歷了一段崢嶸的歲月,他們是以百折不撓的毅力扛過來的。現在是和平年代,雖沒有硝煙和戰火,但是堅韌不屈的抗美援朝精神彌足珍貴,是我們的傳家寶。」他的兒子說道。
老兵想對後輩們說
當被問及拿到抗美援朝紀念章有何感受?張惠仁平靜地說:「我是倖存者,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們,我要幸福得多。感謝黨和政府把我們國家建設得這麼強大,我才能夠安享晚年。」
「是戰友們的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今天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年輕人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始終為國家建設竭盡全力。」
資料來源: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