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教育發展論壇2017會議:如何建立中國傳播學主體性

2021-01-18 澎湃新聞

依次為與會學者劉昶、趙月枝、張志華、卜衛、曾興、隋巖(主辦方供圖)

傳播學作為一門「年輕」的舶來學科,進入中國已逾三十年。然而這三十餘年恰恰是中國經濟社會狂飆突進和媒介環境日異月殊的年代,傳播學所面臨的挑戰,是既要在中國大地落地生根,建立中國傳播學的主體性,又要應對瞬息萬變的時代潮流,建立新的研究和教學模式。而在某種意義上,這兩項任務是一體兩面的。

11月5日,中國傳媒大學「新挑戰·新坐標」傳播學教育發展論壇2017會議在京舉行,三十餘位傳播學者和業者與會,就傳播學的主體性、方法論、教學模式等議題展開討論。在此次會議上,中國傳媒大學拉美傳播研究中心揭牌,會議還探討了中國的對外傳播模式和委內瑞拉等國媒體情況等議題。澎湃新聞整理了會議的兩場主旨演講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媒大學拉美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主辦方供圖)

趙月枝:中國傳播學是時候「看山還是山」了

趙月枝教授發表了題為「看山還是山:中國傳播學術主體性在認識」的主旨演講,她將中國新聞理論和實踐形象地總結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個階段。

「看山是山」的第一階段是從國際共運史的視野下理解新聞理論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傳播政治經濟學認為,商業性媒體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和文化領導權的基礎設施。毛澤東則在《論人民民主專政》裡強調:「剝奪反動派的發言權,只讓人民有發言權。」

到了1980年代,美國新聞傳播學舶來中國,學界對於中國新聞理論和實踐的認識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階段。1956年美國「傳播學之父」施拉姆等人曾合著出版了《報刊的四種理論》,頌揚了與自由主義新聞理論一脈相承的社會責任新聞理論,對當時蘇聯的共產主義新聞理論進行批評性的敘述。這一學說傳入中國後,影響了中國學界對於新聞理論和實踐的理解,一套關於歐美媒體專業主義、社會責任、客觀理性的敘事被逐漸建立起來。但實際上,此書作為「冷戰新聞學」帶有的意識形態局限已經在西方新聞理論中被清算,而這一後續事實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普及。同樣的,西方傳播學界內部的反思和對中國的新聞傳播實踐的讚許性認識也在傳播學主流敘事下被遮蓋。這多少顯示出中國傳播學在面臨西方學術領導權時的不自信和主體性缺陷。

趙月枝認為,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和歷史拐點上,中國傳播學是時候進入「看山還是山」的階段了,她總結了建立主體性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十個要點,其中包括一系列傳統中國和社會主義中國的傳播經驗:其一,技術的社會性,尋找一條社會主義的技術政治路線,應對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技術和社會的關係問題;其二,傳播或輿論的重要性,文化領導權和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挖掘中國作為文明國家的宣傳教化內涵;其三,媒體的非私人資本所有和控制原則,傳播的社會效益第一原則;其四,將黨的先鋒隊作用和群眾路線作為基本政治傳播模式;其五,以正面報導為主,重視倡導性新聞;其六,全黨辦報與全民辦報;其七,傳輸傳播模式與儀式傳播模式的結合,構建意義共同體;其八,將作為信息的新聞和作為娛樂的新聞結合在一起,回到中國傳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傳播智慧;其九,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術研究在認識世界中改造世界,改造自己;其十,從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思想高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而在上述關切之下,趙月枝的學術主線是致力於構建跨文化傳播政治經濟學,其基本框架是將傳播政治經濟學與後殖民文化研究有機結合,強調歷史的開放性、現實的多重性,尤其是不同政治經濟和文化形式在不平等世界體系中碰撞而產生新文化形式的可能性。

而在實踐層面上,趙月枝創辦了河陽鄉村研究院,鄉村被作為重新審視、解讀與想像世界體系和全球性議題的切入點而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可能,研究者也以自己的學術實踐影響了村莊和村民的主體重構過程。而反過來,年輕學者在此過程中不僅得到了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歷練,也鍛造了自己的學術自省精神和批判性的世界性主體意識。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卜衛:為誰做研究?誰有權做研究?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研究員卜衛長期致力於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也就是研究在發展過程中,那些最少資源和權力的人群如何利用傳播改善自身狀況或者推動社會變革,比如電商扶貧或推動反家暴立法等案例。而在關注流動勞工、農村貧困人口、婦女、青少年、兒童、殘障人士、愛滋病感染者等脆弱群體的過程中,「研究政治」的問題就自然浮出水面。

「研究政治」的概念是在2015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倫敦政經學院聯合主辦的「全球數位化時代的兒童權利研究」專家研討會上提出的。在這個網際網路和大發展的時代,巴西有40%的家庭沒有網際網路,南非只有23%的兒童與雙親共同生活,印度大部分婦女沒有接近技術的途徑,婦女和兒童智能通過「人聯網」(human internets)獲取信息,而在中國仍有47%的非網民。於是,為什麼要做研究?為誰做研究?誰有權設計研究?誰能參與研究?研究結果如何利用?這一系列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研究的政治指的是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資助方、專業領域發展、政治集團及其意識形態和行業競爭等方面的影響。研究結果可能有利於大企業、政治集團、專業發展或研究者本人發展,這裡面滲透著各種權力關係,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研究設計、研究進程和研究結果。

而從更加隱性的角度看,每個研究者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因其信仰、生活經驗和所受教育等因素逐漸形成價值觀。當研究者進入研究時,儘管抱有「價值中立」的理想,但不可避免地對研究所涉及的諸多問題做出價值判斷。而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可以說研究是具有政治性的。

由此,卜衛認為,研究者有幾個要問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誰資助了研究?資助本身也是一種社會議程設置,在可能的條件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的研究者會自覺地尋找社會發展的真問題進行研究,而審慎對待這種議程設置。

第二個問題是學術資源來自哪裡?每個特定的研究領域大都有相對穩定的研究範式,包括一系列中心問題、概念術語、命題、理論假設、研究方法甚至研究盲點,這些要素就成為研究者的參考準則。研究者不僅需要準確地區分這些領域和範式,而且需要反省這些學術資源。

第三個問題是研究問題來自哪裡?是誰的研究?研究要誰解決問題?卜衛以性別研究為例提出一些實例,比如目前中國流行的高性別比問題,到底是為了解決男性婚配問題還是解決女性出生權利問題?目前中國更加緊迫的到底是「剩女」問題,還是農村「剩男」問題?是去研究女性如何消費珠寶,還是研究女性生產珠寶時受到的損害?對研究問題進行反思,意味著研究者要對研究問題的提出視角和立場採取一種質疑的立場。

第四個問題發生在收集數據過程,研究者找誰去收集數據?研究者應在觀察或調查時關注和陳述哪些事實或數據?第五個問題是研究者採用何種理論框架或假設或理論視角來解釋事實或數據?第六個問題是如何使用和推廣研究結果?

而深入思考「研究政治」的基礎上,卜衛提及了跳脫或打破凝固現成知識的「作為方法」。為了說明「作為方法」這個比較彆扭的術語,卜衛舉了一系列例子: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陳光興的《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邁哈姆特·曼達尼(Mahmood Mamdani)的「非洲作為方法」的第三世界思想路線、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Mezaadra博士的「邊境作為方法」。以「邊境作為方法」為例,Mezaadra博士在分析世界各地案例的基礎上,反省了流動政治和移民主體性的困境。在當今世界,資本可以進行無國界的流動,但移民勞工的流動則被限制,而且這種限制愈演愈烈。結果,移民生活在不確定的危險環境中,僅僅作為移民勞動力、難民或沒有合法身份的人,而無法成為公民。對他們而言,邊境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加強了。 「作為方法」不僅是一種方法,而且是對以往研究批判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的研究思路,一種視角。而在這種具有自反性的審視下,形成這種新的「方法」,也就形成一種新的學術主體性。

而在這樣的理論關切下,卜衛倡導一種民族志的教學方法。批判民族志本是一種研究方法,集中於權力、社會公正、壓迫等社會議題,幫扶社會中的邊緣群體,通過他們的研究對抗不平等。在此過程中,研究者也把自己放在被審視的文本中,反思自己的角色。而卜衛則積極將民族志的方法用於教學,長期身體力行地將年輕的研究者帶到村莊,帶到田野,曾進行諸如貴州苗族流動人口聚居區、皮村、河北農村就地勞動力轉移鄉鎮,小毛驢農場、遵義和重慶返鄉工人組織、深圳綠色薔薇、九野樂隊等社會組織或現象研究。卜衛認為,在此過程中,學生既完成了主體的自我塑造,也為社會作出了貢獻,在認識世界的同時改造世界。

相關焦點

  • 民族志傳播學的中國學術實踐質思
    斐然的成果之後,可以看出民族志傳播學的中國實踐似乎與田野調查漸行漸遠,並失卻了對研究對象的主體性關注。如此,民族志傳播學的學理性值得思考。質思的核心問題是:中國民族志傳播學的學術邏輯是什麼?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學理性如何?結合具體實踐,我們這裡主要引出三個問題。其一,是「描述」還是「闡釋」——對中國民族志傳播學方法的學理性扣問;其二,是「人」還是「受眾」——對中國民族志傳播學研究對象的主體性扣問;其三,是「範式」還是「場境」——對中國民族志傳播學發展方向的扣問。
  • 第二屆新聞傳播學跨學科研究高峰論壇之健康傳播論壇在長沙舉辦
    在此背景下,舉辦此次高峰論壇符合現實與時代需求。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白寅首先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和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並指出論壇召開的必要性。他談到,全球疫情背景下人類的健康安全不僅依賴於公共衛生和醫療的發展,依賴於社會的文化建構、道德倫理和國家制度,也依賴於對相關信息的認識,因此,傳播學在人類健康安全領域承擔著重要責任。
  •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在全國高校學科中排名第一!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前身為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中傳是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創辦最早的廣電新聞專業教育機構,素有傳媒「航母」的美譽。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全國高校學科排名榜上,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排第一。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輪全國新聞傳播學科評價結果,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科排名第二,排名靠前的大學還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下面是具體的排名供大家參考。
  • 數字時代中國新聞傳播學本科核心課程的變化與問題
    以培養一流人才戰略為例,「培養一流人才是中國高等教育新時代內涵式發展的最核心的標準。培養一流人才,基礎和核心是一流本科。」[1] 近年國內新聞傳播學本科人才培養面臨兩類問題:一是隨著高考擴招,新聞傳播學本科專業點數量劇增,造成規範缺位;二是新媒體迅猛發展帶來新聞傳播教育的「 水土不服」 與「 改革滯後」。這兩類問題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成為阻礙當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
  • 庫利的傳播學思想
    由於強調社會有機體的建立,庫利進一步論證了能夠被稱為社會有機體的社會組織,而「初級群體」就是個體與社會連結後的群體。所謂初級群體,是指成員間有面對面交往與合作的群體。在初級群體中,與個人交往最密切的群體是家庭、兒童遊戲群體和鄰居。初級群體構成了人們最基礎的社會關係,這些關係使個體對於初級群體的生活具有認同感,初級群體也更可能培養傳統社會田園式生活中的公民美德與自治。
  • 奇葩說中的傳播學老師和他的傳播學battle大法
    其中,陳銘老師使用傳播學中的「噪聲」對這句話進行解讀,折服了不少觀眾。今天小小班就帶大家來看看陳銘老師畫的重點在哪裡。 面對這句話產生的歧義,陳銘是這樣回應滴: 「我來告訴你,這句話所引起的歧義,到底是聽者心態的問題,還是表達本身的問題,後者才是答案,這句話表達本身有問題。」
  • 全國9位新聞傳播學專家雲端「集合」 要幹什麼?
    8月25日上午,圍繞「面向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建設」,重慶大學「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水平提升計劃」第2期研討會在線上平臺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教育電視臺、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廣西大學的新聞傳播學共9位專家受邀出席,分享在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方面的經驗與卓識
  • ...惡的距離|新聞學|傳播學|理論學習|sexy and the city|導火新聞線
    網絡世界的日新月異,也推動著傳媒專業成為許多同學未來發展方向的首選。國內升學,越來越多同學甚至選擇跨專業到新傳方向,而國外留學也愈來愈多人想要申請傳媒方向的項目,但是看起來如此熱門的傳媒專業,究竟學什麼?未來的發展方向又有什麼呢?為了能夠常見面,從「···」給InVisor標個星標吧傳媒:是傳播,還是媒體?!
  • 陳力丹教授:新聞傳播學需要研究什麼?
    2019年我總結了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的十個新鮮話題,其中包括(1)5G技術;(2)新聞生產領域的人-技關係;(3)鄉村媒介;(4)農民工群體的媒介使用;(5)視頻博客;(6)自媒體「洗稿」;(7)數字勞動;(8)社交媒體隱私;(9)傳播技術具身;(10)建設性新聞。
  • 「奶頭樂」理論,是真相的揭穿還是一個傳播學的謊言?
    方可成老師曾寫過一篇名為《為什麼說「奶頭樂」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理論」》的文章,追溯了「奶頭樂」理論的緣起與傳播,今日份的小紙條就藉助他的研究,從傳播學「創新與擴散」理論的角度去分析這一理論在中文世界是如何被製造並傳播的。「創新與擴散」理論由美國學者埃弗雷特·羅傑斯於20世紀60年代提出,出自《創新的擴散》這本書,理論雛形是羅傑斯對於「兩級傳播」的補充。
  • 北京論壇2020•健康傳播分論壇丨嘉賓簡介
    讀研期間,參加2019年計算傳播學會學術年會、廣外2019年全媒體與國際傳播研究生學術論壇等學術會議。本科期間發表《媒介生態下教育電視新媒體互動研究》《微博新聞傳播的正負效應分析》《新媒體時代,偶像養成節目的受眾行為和心理分析》等論文.
  • 來看看這些傳播學考點都會嗎?
    考前基礎點睛·傳播學篇今天,小田心帶來的是「傳播學」的重點基礎知識。不管是報考哪個院校,只要考新傳,「傳播學」就是逃不掉的一門課!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便形成強勢意見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
  •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就業好熱度高,全國招生逐年上升!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或研究人類一切傳播行為和傳播過程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傳播與人和社會的關係。該類專業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以及人類如何運用符號進行社會信息交流。一.新聞學和廣告學熱度高新聞傳播學類包含10個專業,其中新聞學和廣告學是專業門類下熱度最高的兩個專業。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招生計劃已經超過廣播電視學。
  • 全國2018年10月自考傳播學概論真題及答案
    經濟發展   C.出版自由   D.法規完善13.1960年,完整勾勒了「有限效果論'基本框架的學者是(  )A.施按姆   B. 李普曼   C.約瑟夫.克拉伯   D. 諾爾.紐曼14.20世紀早期,義大利人葛蘭西提出了對後來的文化帝國主義研究具有深刻影響的概念是 (   )A.「文化傳承」  B.「媒介帝國主義」  C.
  • 2017考研傳播學教程筆記:「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新聞學導論》是新聞傳播學考研的參考書目之一,它闡釋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現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論的系統性,對現代信息社會中的人內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領域中的主要理論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闡述、分析和梳理。
  • 新聞傳播學到底學什麼?一文幫你解決志願填報困惑
    然而,對於剛剛結束三年緊張學習的高中畢業生來說,「新聞傳播學」確實是一個陌生的名詞,學新聞到底要學什麼?具體有哪些專業?可以報哪些學校?目前還存在比較大的信息差。本期送上一份新傳專業填報指南,整體梳理了中國高校新聞傳播學類下設的幾大專業,供正在填報志願同時又對新聞傳播感興趣的同學參考。
  • 全國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傳播學概論》試題
    C.星尚傳媒D.第一財經10.在報刊的四種理論中,認為媒介應當既監督政府、又受民眾和政府約束的理論是A.集權主義理論B.自由主義理論C.社會貴任理論D.蘇聯共產主義理論11.根據「媒介三種體系」理論,進步中世界的媒介體系最公開、最直接地把新聞媒介當作A.政治的工具B.教育的工具
  • 這六個傳播學理論應該退休了-虎嗅網
    導讀本期推送的是著名傳播學者Elihu Katz和Yonatan Fialkoff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其中談到了六個應該退休的傳播學理論,其中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意見領袖、兩級流動、選擇性接觸為此,我們翻譯了這篇短文,同樣希望拋出一個相仿的問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該如何處理傳播學的經典遺產呢?
  • 華語媒體「黃埔軍校」:新聞與傳播學排名第5的神秘學校
    原創 remix教育編輯部 remix計劃可能很多人會對這所隱藏的寶藏學校感到陌生,但關注新聞與傳播學的人肯定知道它的名字,它就是暨南大學。01▶ 為什麼是華語媒體「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