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創奇
英雄霸唱,千古烽雲。
壯懷天闕,神州歸我。
滾滾龍爭虎鬥,世態雲變俱往。
笑談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腥浪淘盡英雄,不負今朝。
爭,天地有數。去,人世無常。
——定場詩丨太武帝·拓跋燾
上回書說道,在「太延」年間的拓跋燾經過了一系列操作,打服了柔然,收拾掉了北涼。
打爺爺拓跋珪算起,經過老拓跋家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拼圖。
440年,來自中嶽嵩山的修真者寇謙之在崔浩的推薦下,對拓跋燾說,太上老君再次降臨了,並且授予阿燾「太平真君」的稱號。於是,拓跋燾接受了「太上老君」的敕封,把年號由太延改為了太平真君。
網絡/侵刪
何謂太平真君?
真君,是道家的一個神位。後來衍化成中國民間信仰對神中位尊者的敬稱,意思就是主宰一切的神。
太平真君,就是掌管天下太平的神。
這個神就是——拓跋燾!
在改年號的同時,拓跋燾又親至道壇受籙,成為道士皇帝,自稱「太平真君」,並封寇謙之為國師。自此,北魏歷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籙,成為一種規制,依此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的一種依據。(例如咱們後來要講到的文成帝拓跋浚於興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壇,登受圖籙」。獻文帝拓跋弘於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壇,親受符籙」 。)
用寇謙之的話說,「他作為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領袖,以天師的身份屈尊兼為國師,來紅塵走著一遭輔助太平真君。」
網絡/侵刪
而為了回饋這份「照顧」。在拓跋家的「關照」下,天師弟子們在大同渾源縣的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上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完成了寇謙之仙逝前留下的遺訓: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目的。
這座寺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懸空寺。
「太上老君」在人間的代理人寇謙之加上大魏朝的「神算子」崔浩組成了當時大魏的「王炸組合」,他們兩人默契的配合完成了拓跋燾一次又一次的宏圖大業,贏得了阿燾的絕對信任。
網絡/侵刪
一家歡喜幾家愁。隨著道教在大魏的興起,作為另一種意識形態的佛教自然就受到了打壓。
在寇謙之來平城之前,大魏的朝廷民間多信佛教。在朝堂上,以太子拓跋晃為首,一大批的鮮卑貴族都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同時,在大魏的百姓中,佛教也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寇謙之的到來,加上好朋友崔浩的推動,讓一心求漢化、求統一的拓跋燾覺得,佛教作為「胡神」,有礙於自己與漢族接軌,統一全國的大業。
於是,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燾一紙詔書「罷沙門(佛教術語,佛教派別的統稱)年五十以下」,強迫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中人一律還俗服兵役。
清風影客/攝
事情到此,本來還未至極端。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徹底點燃了拓跋燾「滅佛」的怒火。
拓跋燾發現許多僧尼不守清規,幹出了傷風敗俗的事,這讓他特別的「不爽」,於是下令僧俗之間不能來往。
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燾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而就在命令下達的第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這股「滅佛」的狂風,不久後就刮遍了整個大魏境內。各州縣開始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
在命令下達前,作為大魏佛教信徒的代表,阿燾的兒子——太子拓跋晃極力勸解他老爹。
怎奈,拓跋燾鐵了心的要「死磕」佛教。
拓跋晃無奈,只好把命令先扣了下來,並放出風去,讓遠近寺院的和尚事先得到消息,各自想辦法脫身,許多和尚都逃走躲藏起來,倖免於難,為佛教後來的存續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網絡/侵刪
作為當時的「國師」寇謙之看到佛門的慘狀,已經超出了自己的預想。他力勸好友崔浩讓拓跋燾停止這種過激行為。但是,此時的崔浩已經「殺紅了眼」,根本就停不下來了。
寇謙之長嘆一聲,「你現在催促著皇帝殺光佛門的人,必定會遭到報應,全家將會被滅門。」
從此,寇謙之和崔浩刻意保持了距離。兩人友誼的小船就這樣說翻就翻了。
四年後,也就是太平真君的十一年(450年),由於編撰大魏的歷史書,拓跋燾下詔誅殺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時,「衛士數十人在他的頭上撒尿,道路兩邊的歡呼聲不斷。從古到今,沒有那個大官被殺時,像他這麼慘的。」他的同族無論遠近,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這是後話。
網絡/侵刪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第一樁「太武滅佛」,佛門稱之為「太武法難」。
在這次「滅佛」事件中,就其原因,表面上是由於寇謙之引發的道佛之爭和崔浩等人的推波助瀾而發生的。但是深層原因,還是拓跋燾為實現統一大業做出的一次「清除」行動。
作為「五胡亂華」的一員,雖然老拓跋家一直都說自己也是「黃帝」的後人。但是當時漢人還是將鮮卑族視為「胡」或「戎」,我們不一樣。
就像不同圈子的人極力想要融入到另一個圈子裡。除了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外,還要證明自己和原來圈子裡的人真的不一樣。
怎麼證明?
有一點,在說起原來圈子時,往往他罵的最狠。惟有如此,才能告訴現在圈子裡的人,我和他們不是一夥的。
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擁有極其「自負」和「自卑」的雙重人格。
拓跋燾就是!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胡人」。在推崇漢人的儒學和道教來標榜自己的同時,他稱佛教為「胡神」、「胡經」,以明自己非「胡」。在他的滅佛詔令中說由於「鬼道熾盛」,致使「政教不行,禮義大壞」;「王法廢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治。」。
這羲農之治,就是漢人所追尋的「伏羲、神農的盛世」。
所以,作為漢家正統的衛道士,他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說最狠的話,下最狠的手。以此來告訴全天下的漢人,我和你們是一樣的。
網絡/侵刪
為了這份「一樣」,阿燾還在首都平城設立太學,讓所有王公卿仕的子弟都來上學,工商子弟傳承家業。同時,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他還規定不得私立學校。
可以腦補下,那會的平城太學作為大魏的最高學府,「牛掰」程度絕對堪比現在的清華、北大!
在對外戰爭中,完成了統一北方後的拓跋燾,將目光鎖定在了老對手柔然的身上。這次,沒有了其他人的幹擾。阿燾終於可以和柔然認真的對壘了。這一次直接打的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從此之後,柔然一蹶不振。這是既阿燾的「愛豆」漢武帝重創匈奴之後,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從阿燾即位的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的25年間,拓跋燾13次率軍進攻柔然,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餘裡,他老爹所設的六鎮最終在他手裡完成,成為抵禦柔然入侵的長城。
網絡/侵刪
在南邊,志大才疏的宋文帝劉義隆面對阿燾的挑釁,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開啟了他的第二次元嘉北伐。此時被譽為劉宋的「萬裡長城」後世託名撰寫《三十六計》的作者檀道濟已經被劉義隆自己咔嚓了,換上了喜歡「吹牛」的王玄謨作為主將,帶兵北伐拓跋燾。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宋軍大敗,被阿燾打了個落花流水。
於是,就有了後來南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的那一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說的就是這件事,而佛狸就是阿燾的小名兒。
網絡/侵刪
451年,拓跋燾將年號由太平真君改為正平。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簡介:辛創奇,中學就讀於新榮中學,所撰文章常常在校報《春苗》上發表,激發了寫作熱情。之後筆耕不輟,尤愛駢體文。曾任中新小梁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技術員、中國煤炭網之中新小梁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駐站記者、中國網大同站編輯、中國評論網大同站記者編輯、大同百商聯合會秘書長等職。現為大同市作家協會會員,大同青年文學社(耘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