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大同之十二丨拓跋燾的「太平真君」時代

2021-02-18 新榮藝苑

文/辛創奇


英雄霸唱,千古烽雲。

壯懷天闕,神州歸我。

滾滾龍爭虎鬥,世態雲變俱往。

笑談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腥浪淘盡英雄,不負今朝。

爭,天地有數。去,人世無常。

——定場詩丨太武帝·拓跋燾

上回書說道,在「太延」年間的拓跋燾經過了一系列操作,打服了柔然,收拾掉了北涼。

打爺爺拓跋珪算起,經過老拓跋家三代人的努力,終於完成了統一北方的拼圖。

440年,來自中嶽嵩山的修真者寇謙之在崔浩的推薦下,對拓跋燾說,太上老君再次降臨了,並且授予阿燾「太平真君」的稱號。於是,拓跋燾接受了「太上老君」的敕封,把年號由太延改為了太平真君。

網絡/侵刪

何謂太平真君?

真君,是道家的一個神位。後來衍化成中國民間信仰對神中位尊者的敬稱,意思就是主宰一切的神。

太平真君,就是掌管天下太平的神。

這個神就是——拓跋燾!

在改年號的同時,拓跋燾又親至道壇受籙,成為道士皇帝,自稱「太平真君」,並封寇謙之為國師。自此,北魏歷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籙,成為一種規制,依此作為鮮卑拓跋部統治漢族的一種依據。(例如咱們後來要講到的文成帝拓跋浚於興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壇,登受圖籙」。獻文帝拓跋弘於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壇,親受符籙」 。)

用寇謙之的話說,「他作為新天師道(北天師道)的領袖,以天師的身份屈尊兼為國師,來紅塵走著一遭輔助太平真君。」

網絡/侵刪

而為了回饋這份「照顧」。在拓跋家的「關照」下,天師弟子們在大同渾源縣的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峭壁上於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完成了寇謙之仙逝前留下的遺訓: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目的。

這座寺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懸空寺。

「太上老君」在人間的代理人寇謙之加上大魏朝的「神算子」崔浩組成了當時大魏的「王炸組合」,他們兩人默契的配合完成了拓跋燾一次又一次的宏圖大業,贏得了阿燾的絕對信任。

網絡/侵刪

一家歡喜幾家愁。隨著道教在大魏的興起,作為另一種意識形態的佛教自然就受到了打壓。

在寇謙之來平城之前,大魏的朝廷民間多信佛教。在朝堂上,以太子拓跋晃為首,一大批的鮮卑貴族都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同時,在大魏的百姓中,佛教也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寇謙之的到來,加上好朋友崔浩的推動,讓一心求漢化、求統一的拓跋燾覺得,佛教作為「胡神」,有礙於自己與漢族接軌,統一全國的大業。

於是,在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燾一紙詔書「罷沙門(佛教術語,佛教派別的統稱)年五十以下」,強迫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中人一律還俗服兵役。

清風影客/攝

事情到此,本來還未至極端。

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徹底點燃了拓跋燾「滅佛」的怒火。

拓跋燾發現許多僧尼不守清規,幹出了傷風敗俗的事,這讓他特別的「不爽」,於是下令僧俗之間不能來往。

在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燾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沙門,並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而就在命令下達的第二年,盧水的胡人蓋吳在杏城(陝西黃陵)起義,有眾十餘萬人。太武帝親自率兵前去鎮壓,到達長安時,在一所寺院發現兵器,懷疑沙門與蓋吳通謀,大為震怒,下令誅殺全寺僧眾。崔浩趁機勸魏太武帝滅佛,於是太武帝進一步推行苛虐的廢佛政策: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這股「滅佛」的狂風,不久後就刮遍了整個大魏境內。各州縣開始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一時,北魏佛教受到摧毀性打擊而衰敗。

在命令下達前,作為大魏佛教信徒的代表,阿燾的兒子——太子拓跋晃極力勸解他老爹。

怎奈,拓跋燾鐵了心的要「死磕」佛教。

拓跋晃無奈,只好把命令先扣了下來,並放出風去,讓遠近寺院的和尚事先得到消息,各自想辦法脫身,許多和尚都逃走躲藏起來,倖免於難,為佛教後來的存續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

網絡/侵刪

作為當時的「國師」寇謙之看到佛門的慘狀,已經超出了自己的預想。他力勸好友崔浩讓拓跋燾停止這種過激行為。但是,此時的崔浩已經「殺紅了眼」,根本就停不下來了。

寇謙之長嘆一聲,「你現在催促著皇帝殺光佛門的人,必定會遭到報應,全家將會被滅門。」

從此,寇謙之和崔浩刻意保持了距離。兩人友誼的小船就這樣說翻就翻了。

四年後,也就是太平真君的十一年(450年),由於編撰大魏的歷史書,拓跋燾下詔誅殺崔浩。在送往城南行刑時,「衛士數十人在他的頭上撒尿,道路兩邊的歡呼聲不斷。從古到今,沒有那個大官被殺時,像他這麼慘的。」他的同族無論遠近,姻親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這是後話。

網絡/侵刪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的第一樁「太武滅佛」,佛門稱之為「太武法難」。

在這次「滅佛」事件中,就其原因,表面上是由於寇謙之引發的道佛之爭和崔浩等人的推波助瀾而發生的。但是深層原因,還是拓跋燾為實現統一大業做出的一次「清除」行動。

作為「五胡亂華」的一員,雖然老拓跋家一直都說自己也是「黃帝」的後人。但是當時漢人還是將鮮卑族視為「胡」或「戎」,我們不一樣。

就像不同圈子的人極力想要融入到另一個圈子裡。除了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外,還要證明自己和原來圈子裡的人真的不一樣。

怎麼證明?

有一點,在說起原來圈子時,往往他罵的最狠。惟有如此,才能告訴現在圈子裡的人,我和他們不是一夥的。

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擁有極其「自負」和「自卑」的雙重人格。

拓跋燾就是!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胡人」。在推崇漢人的儒學和道教來標榜自己的同時,他稱佛教為「胡神」、「胡經」,以明自己非「胡」。在他的滅佛詔令中說由於「鬼道熾盛」,致使「政教不行,禮義大壞」;「王法廢而不行」,而他自己「欲除偽定真,復羲農之治。」。

這羲農之治,就是漢人所追尋的「伏羲、神農的盛世」。

所以,作為漢家正統的衛道士,他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說最狠的話,下最狠的手。以此來告訴全天下的漢人,我和你們是一樣的。

網絡/侵刪

為了這份「一樣」,阿燾還在首都平城設立太學,讓所有王公卿仕的子弟都來上學,工商子弟傳承家業。同時,為了保證教學質量,他還規定不得私立學校。

可以腦補下,那會的平城太學作為大魏的最高學府,「牛掰」程度絕對堪比現在的清華、北大!

在對外戰爭中,完成了統一北方後的拓跋燾,將目光鎖定在了老對手柔然的身上。這次,沒有了其他人的幹擾。阿燾終於可以和柔然認真的對壘了。這一次直接打的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從此之後,柔然一蹶不振。這是既阿燾的「愛豆」漢武帝重創匈奴之後,中原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從阿燾即位的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的25年間,拓跋燾13次率軍進攻柔然,擊潰高句麗等柔然附屬部落,擴地千餘裡,他老爹所設的六鎮最終在他手裡完成,成為抵禦柔然入侵的長城。

網絡/侵刪

在南邊,志大才疏的宋文帝劉義隆面對阿燾的挑釁,在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開啟了他的第二次元嘉北伐。此時被譽為劉宋的「萬裡長城」後世託名撰寫《三十六計》的作者檀道濟已經被劉義隆自己咔嚓了,換上了喜歡「吹牛」的王玄謨作為主將,帶兵北伐拓跋燾。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宋軍大敗,被阿燾打了個落花流水。

於是,就有了後來南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的那一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說的就是這件事,而佛狸就是阿燾的小名兒。

網絡/侵刪

451年,拓跋燾將年號由太平真君改為正平。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作者簡介:辛創奇,中學就讀於新榮中學,所撰文章常常在校報《春苗》上發表,激發了寫作熱情。之後筆耕不輟,尤愛駢體文。曾任中新小梁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技術員、中國煤炭網之中新小梁溝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駐站記者、中國網大同站編輯、中國評論網大同站記者編輯、大同百商聯合會秘書長等職。現為大同市作家協會會員,大同青年文學社(耘社)社員。

相關焦點

  • 大魏・大同之十一丨拓跋燾的「太延」時代
    435年,拓跋燾把「延和」的年號改為了「太延」。何謂「太延」?太,同假於「泰」,有「安寧、順利」的意思。有著「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稱呼的清朝名士魏源《默觚》裡說:「不亂離,不知太平之難。」就是這個意思。延,長行的意思。
  • 南北朝北方名將:拓跋燾飲馬長江,亂世大流氓威震華夏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分裂時期,相比較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雖然也是戰亂頻繁,但開始趨於穩定。南北朝開啟於420年劉裕取代東晉建立劉宋,終結於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前後一百六十九年的時間,北方主要經歷了北魏統一,東西兩魏分裂以及衍化而成的北齊與北周五朝,在不斷的與周邊敵人戰鬥中,催生了幾代名將。
  • 《錦繡未央》說哪裡 北魏平城拓跋情——1600年前大同的故事
    近日熱播大劇《錦繡未央》,講述了北魏皇室鬥爭的故事,故事發生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1600年前這裡是北魏的都城
  • 歷史上真的有李未央這個人嗎,與拓跋濬有愛情嗎
    太平真君元年(440年),拓跋濬出生,小小年紀便聰慧機靈,其祖父拓跋燾甚是喜愛,更是說此兒雖小,欲以天子自處。但拓跋濬的皇帝之路沒那麼好走,拓跋濬的父親拓跋晃本是太子,為人精明,聰明好學,但拓跋晃的下屬與中常侍宗愛有矛盾,宗愛還向拓跋燾告狀,於是這些人受到處分,牽連了不少人。不久後,拓跋晃因憂慮過度而死,享年二十四歲。
  • 電視劇《錦繡未央》熱播 說的是1600年前大同的事
    這部劇作的歷史背景與大同淵源頗深。當時正是五胡紛紛進入內地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鮮卑人拓跋珪開國建立北魏,經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等數代皇帝相繼治理,逐步完成了鮮卑族的漢化,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北方的割據混亂局面。直至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結束了大同96年作為都城的歷史。該劇講述的正是在此期間發生的故事。
  • 天蒼蒼,野茫茫:北魏拓跋燾是如何與周邊敵對鬥智鬥勇的?
    正趕上,劉宋的河北各大軍隊正在七女津會師,到彥之擔心拓跋燾的大軍繼續南渡,就派遣王蟠龍去破壞北魏的官船,結果作戰計劃被北魏的徵南大將軍杜超等人發現,王蟠龍被俘,寧死不降,最後被斬殺,犧牲在了北魏的屠刀之下。之後,安頡先下手為強,攻破了虎牢關,虎牢關的司州刺史尹衝寧死不降,跳下城樓自殺身亡。
  • 《錦繡未央》大揭秘:拓跋浚開鑿雲岡石窟!李未央原型大同北魏馮太后
    《錦繡未央》的故事發生地在北魏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劇中的皇帝爺爺、拓跋浚、拓跋餘、李未央等等主要人物都在雲岡石窟有原型,或者在城牆帶狀公園有雕塑,李未央原型馮太后更是死後長眠大同方山永固陵。想了解北魏情緣和拓跋精神,怎麼能不走進平城大同?NOW,就讓樂寶帶大家走進大同,揭秘《錦繡未央》。
  • 熱播劇《錦繡未央》劇裡戲外話平城,原來是1600年前的大同故事!
    這部劇作的歷史背景與大同有著深遠的關聯。當時正是五胡紛紛進入內地的民族大融合時期,鮮卑人從拓跋珪開國北魏,經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拓跋燾、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等數代皇帝的相繼治理,逐步完成了鮮卑族的漢化,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北方的割據混亂局面。直至太和十八年(493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結束了大同96年作為都城的歷史。
  • 熱播大劇《錦繡未央》的劇情就發生在咱山西大同 殊不知北魏古都竟然有這麼多好玩的去處
    大同歷史悠久,戰國時叫雲中郡,屬於趙國。漢代,始設平城縣。三國魏晉之際,鮮卑拓跋氏興起。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大同長達96年定都歷史由此開端。北魏所處時代,正是五胡紛紛進入內地的民族大融合時期。
  • 【生活在大同】和大同有關的電視劇不止有《錦繡未央》
    本故事講述了北魏罪臣之女馮淑儀,由婢女成長為太后的傳奇一生。 南北朝時期,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濬死後,獻文帝尊馮氏為皇太后。明長城線上的重要城鎮,明大同鎮治所,自古為兵家必爭之處,素有「北方鎖鑰」之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在戰國初已發展為軍事重鎮,明洪武五年(1372),大將軍徐達奉命率軍民增建大同城,使之更為堅固完善。
  • 來,扒一扒《錦繡未央》背後的大同故事
    最近,一部古裝電視連續劇《錦繡未央》在各大衛視熱播。不少追劇的觀眾注意到,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北魏第一都城——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心兒不得不以李未央之名,一個人背負起兩個女孩的命運與苦難。回到太傅府,化名李未央的心兒不僅要與仇敵叱雲氏一族鬥智鬥勇,還意外捲入與北魏皇子的情仇糾葛。她歷盡艱險磨難,終為父系一族正名,同時也收穫了美好愛情。
  • 大軍師崔浩的悲劇人生
    公元450年7月5日(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這本來是一個平凡的日子。北魏都城,平城,現在的山西大同。早上起來,家家戶戶剛開門,街上傳來一個驚心動魄的消息:司徒崔浩要處死了。 佛狸,讀碧梨。暈死。佛狸啥意思?
  • 司馬缸說丨尋找花木蘭
    而文中的「可汗大點兵」的可汗,指的就是與柔然戰鬥最多的北魏皇帝太武帝拓跋燾。歷史學家考證,即使拓跋燾被稱為戰神,但在吳提面前也遭受了一生中兩次不堪回首的慘敗。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開始,吳提可汗遣使告知西域諸國,「魏已經削弱,惟有我柔然強大。如果再有魏國使節,不要再供奉。」
  • 大同古城與瑤光星
    山西自古就是京城護畿,境內正巧也有七座古城,它們是大同古城、朔州古城、忻州古城、晉陽古城、榆次老城、平遙古城和皇城相府。它們與北鬥七星的含義,恰好彼此印證。北鬥七星一、瑤光星瑤光(搖光)星是北鬥第一(七)星,又稱作破軍星,是軍隊中的敢死隊、先鋒隊,衝鋒陷陣,以爭鋒破壞為目的,但自身之危險性亦大,損兵折將,在所不免,且孤軍深入,有接濟不及之慮。
  • 拓跋氏北魏的那些事---從追劇說起
    船長打小就追劇,雖然現在年齡大了,但優良傳統還是保留了下來,追劇不僅可以補腦、補心,還可以延緩衰老,實是居家旅行必備之良藥。
  • 北魏「世嫡皇孫」拓跋浚:一生冷酷到底,一世溫暖到家
    公元452年3月,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被宦官宗愛所殺,駕崩。之後,北魏經歷了幾個月的宗愛篡權。公元452年10月,拓跋燾年僅12歲的的嫡長孫拓跋浚(jùn,又名:拓跋濬)在尚書長孫渴侯、尚書陸麗等人的支持下被迎立繼位。北魏「世嫡皇孫」拓跋浚公元440年,拓跋浚在東宮出生,當時他的父親、原北魏太子拓跋晃剛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