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白色的橡膠薄膜, 兩個男孩打量著這片草原。眼前的一切都霧蒙蒙的,正如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手裡拿著的是什麼。阿爸說,這是「氣球」。可轉眼,他就用滾熱的菸蒂將它們燙破。「嗡嘛呢叭咪吽」,爺爺喃喃地念著。
阿爸騎著摩託車,後座上飄著他終於從縣城買來的兩個又紅又大的氣球。男孩們高興極了,拿起氣球就朝遠處的山坡跑去。藍天下,鮮豔的紅色映著茫茫的綠草地。嘭的一聲,氣球碎了。沒過多久,另一隻也隨風而逝。
風裡,人們揚起頭,看著天,看著一場熱鬧又冷清的紅白事。
影片的標題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上半部分用紅色赫然寫著「氣球」兩個大字,下半部分則用白色的,孩子氣的蠟筆字體,寫著英文的氣球「Balloon」。
在影片中,紅色的氣球是真正的氣球。而白色的「氣球」實際上是保險套。天真的孩子們並不知道,只是覺得好玩,又在阿爸達傑的誤導下,把它當做了氣球。
在孩子們手上,氣球很輕。
在大人們心裡, 氣球太重。
白色的「氣球」是大人們羞於提起的。男孩們把保險套當成氣球用嘴吹起時努力的樣子和女孩們把節育環撿來當作戒指戴在手上愛美的樣子都令他們無地自容。
對於他們而言,最原始、本能的身體欲望,就應該被掖在厚重的褥子和枕頭下面。
當保險套的包裝袋被除了夫妻兩個以外的人找到並撕開時,一起被撕碎的還有他們在人前辛苦維持的臉面。為此,他們惱羞成怒,不惜在洗羊的溝渠裡扭打成一團,鬧得不可開交。
與此同時,「犯了錯」的孩子卻坐在一邊吹著口哨看著熱鬧。因為對他們而言,長條的氣球也好,圓形的氣球也罷,都只是自己當下最珍愛的寶物,象徵著和朋友之間的不可動搖的契約。
紅色的氣球則是喜事,代表著吉祥如意。就像扎什加的種羊被借來的那天,爺爺說要用嶄新的紅布給它包上,才算吉利。
卓嘎第一次出現時也穿著紅色上衣,那時她的生活還很幸福。直到爺爺去世,她換上素衣。矛盾和困境也由此開始被放大,標誌著她一段生活的死去。
在電影的海報上,紅色的氣球疊加在阿媽卓嘎的腹部,象徵著隆起的孕肚,預示著新生命的降臨。而阿爸達傑終於從鎮上給兩個小兒子買了紅氣球回來,似乎也表明了他在試著迎接新的生活。
在經歷完爺爺的去世和卓嘎的墮胎後,所有人都不得不向前邁一步,重新思索生命和信仰的意義。
可,這令大人們悲傷、不舍、懊悔的執念,一旦落到孩子手上,卻又會那樣輕而易舉地破滅,風兒一吹便逝去。
幼小的生命面對生死,反而更拿得起放得下,或許死亡本就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沉重,奇蹟和重生皆在一瞬間。
阿姐卓嘎憤怒地將《氣球》扔進火堆裡。阿尼沒多想,竟直接將手伸進燃著的爐火中,將書救起,燙得一手泡。
在外人看來,這真是傻透了。
一個尼姑竟有這般痴心,阿尼顯然凡塵未了。
她第一次出現在鏡頭裡,只是手部的特寫。隨後,我們跟著她,進入了藏文中學。在這期間,我們看到的只有阿尼的背影,她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人物,往事和過去都被她冷默又動情的背影擋住。
直到她遠遠瞥見一個男人,齊耳短髮,戴眼鏡,斯斯文文的。她像觸了電般迅速別過臉來,我們才得以看見她那被帽子遮住了大部分的臉龐。
只有這個男人能揭開他的過去,正如所有她的故事都寫在男人的那本書——《氣球》裡一樣。
細節,我們不得而知。
阿尼想必對男人轉來這所中學教書的消息早有耳聞。此行來到藏文中學、來到阿姐家中,也多半是有意圖的與過去告別。
火裡的《氣球》承載著她的青春。
這本《氣球》,更是她和他的轉世。
香曲卓瑪,這是她的名字,也是男人記憶中她的樣子。
不過記憶不堪一擊。
風裡,被火燒過的《氣球》,碎了一地。
導演萬瑪才旦在接受採訪時曾說,他有意在這部作品中製造對立感。
視覺上的對立和割裂感,也放大了每個人的困境。
在朋友扎什加的家中,白衣的扎什加與紅衣的達傑分坐在桌子兩端。柱子將畫面分成兩半。紅白兩種顏色在畫面中形成鮮明的對立。
相較於扎什加來說,達傑是失敗的,他處於經濟上的困境。
不僅如此,所有人都誇講扎什加家的種羊厲害。這不僅是對種羊生殖能力的誇讚,更是對扎什加男性尊嚴的認可。
而這,正是達傑的軟肋。
所以當妻子羞澀地說種羊像達傑時,達傑立刻展露出燦爛的笑容,並跑進羊圈抓母羊,展現自己的男子氣概。
而後來,使達傑忍無可忍,終於出手扇了妻子一巴掌的,也不是妻子要打胎這件事本身,而是妻子對他是否能支付得起超生罰金的懷疑。
這樣的質疑從一直服從的妻子口中說出,徹底傷透了達傑的自尊心。
卓嘎抱著給母羊的飼料從房裡出來,走向丈夫達傑。
明明是兩個人的對話,卓嘎卻被白色的祭神所用的小塔遮住,畫面裡只剩下丈夫一人和一旁的種羊。這預示著卓嘎最後在信仰與現實間的困境,也直接顯示出她作為一個女性,在這個父權統治的家庭裡的地位。
而當兩人同時出現在畫面裡時,導演也特地讓白塔將二者隔開。
後來,衛生所的索扎大夫來了,卓嘎朝他們走去,達傑和醫生說著話,卓嘎再一次沒在白塔之後。
即便最後她走過丈夫,和索扎醫生兩人處在畫面中時,他們也被豎著的杆子明顯分割開。
這是傳統保守和科學進步之間的對立。
在藏文中學的那場戲中,阿尼與過去的情人被繩索隔開,他們一個是俗世中人,一個卻皈依了佛門。近在咫尺,但早已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這是深情與命運的困境。
在衛生所裡,羞澀的卓嘎不想讓索扎醫生看她「女人的病」,直到周措醫生回來後,她才慢慢放鬆下來。
兩個女人在畫面的左邊,周措支持著卓嘎,理解她作為一個傳統而保守的女性的擔憂和困境。
索扎醫生則在畫面右半邊,代表著知識的力量,卻也有種無法褪去的男權的強勢、生硬與壓迫感。
所以到下一個畫面,周措醫生猜測卓嘎來意的時候,導演索性將索扎移出了畫面,給這兩位女性一個難得的私密空間。
可卓嘎與周措醫生之間又有不同。
周措醫生是獨立開放的新時代女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卓嘎即便也是位成熟的女性,卻仍有淳樸、膽怯、順從和小姑娘般的嬌羞。她們的價值觀也是對立的。
而豎在中間的這根柱子就是教育。
影片高潮部分,阻礙卓嘎打胎的主要因素,是丈夫達傑、大兒子江洋、妹妹卓瑪都堅信著上師說的爺爺會投胎轉世到卓嘎腹中的孩子身上。
(雖然上師的原話中並沒有提到一定是卓嘎這一胎,但確實說到爺爺會轉世回本家,且先前有奶奶轉世到江洋身上的例子,卓嘎這胎來得又實在巧,大家便更加堅信。不過我想,爺爺大概是真的轉世到了母羊的孩子身上吧,只是還沒來得及考證,母羊就被賣給了屠夫,還是以低價。倘若這隻母羊真的懷孕了,那是真的諷刺啊!)
而這種對立,在影片前半段也有暗示。
爺爺還在世時,有一天,一家人坐在電視前吃著羊肉。電視裡在報導第一例試管嬰兒成功的新聞,爺爺只覺得經書中寫到的世界末日真的來了。顯然爺爺是古板的、保守的,他牴觸新事物的出現。
爺爺每日誦經,把「嗡嘛呢叭咪吽」掛在嘴邊,對待信仰他是堅定而虔誠的。
此時和爺爺坐在飯桌一邊的,是阿尼,阿爸達傑和大兒子江洋。桌子對面則是卓嘎和兩個小兒子。
卓嘎是家中洗衣做飯、倒茶、生育的女性,兩個小兒子應該是沒有合理避孕而意外懷上的,從家裡連給他們喝茶的碗都沒有便可以看出。
他們兩組人在桌子的兩邊也形成對立,展現出這個家的組成結構,以及卓嘎帶著兩個小兒子的困境。
《氣球》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藏地風光、少數民族宗教信仰的奇觀。
它以純粹、現實又似夢一般的口吻,講述了一個新舊交替的年代的故事,把普世的困境擺在我們眼前。
結尾的氣球,蘊含著無數的可能性。
現在仰頭,興許那隻氣球還在。
撰文/圈兒
編輯/圈兒
設計、排版/圈兒
圖片/《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