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灣的最南邊屏東縣的恆春小鎮旅遊,許多遊客會選擇去墾丁公園,這個公園的面積超大,幾乎涵蓋了恆春半島上所有的自然景觀。其中一處「風吹沙」的景點,經常被當地人津津樂道,並向遊客推薦去看看。等到了景點,你會發現,墾丁的風和沙,竟然像一對孿生兄弟。
風吹沙,名字很普通。它地處新建的環恆春半島東面海岸的公路邊,這條公路連接著另外兩處景點佳樂水和鵝鑾鼻,當地人也稱這條公路為「佳鵝公路」,地圖標註為「臺26線公路」。風吹沙景點就處在「佳鵝公路」的中段,離鵝鑾鼻景點約有7公裡的路程。
佳鵝公路的東面是茫茫的太平洋,西邊便是高低起伏的龍磐高山草甸。公路的路面跟海灘的落差約有近百米,最低的地方也在二三十米,所以駕車從公路上駛過,看東面蔚藍色的太平洋,絕無視覺障礙。而風吹沙景點,則處在公路上一段拐彎處,也沒特別的標誌,只是路邊臨海建有一塊小小的泥土平臺,也算觀景臺,能停上七八輛汽車。
從這個平臺上,可以眺望整個恆春半圓弧形的海灣。遠處的海水扑打海灘時,留下一條清晰的白帶,那時海浪濺起的泡沫。觀景平臺跟海灘的垂直高度約有八十來米,非常之陡峭。遊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懸崖上一條條乾枯的泥溝,從停車平臺的下方向海灘延伸過去。也有膽子大的人,會沿著懸崖一步一步走向底下的海灘。
懸崖的大部分地段,都種植了麻黃草。這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特別耐旱,據說只要一次充足的補水,它就可以在零降雨的情況下生存六個月。麻黃草的根系可以深入到泥土下的六、七米,根系能固住泥土不被流失。當地人也說,種植麻黃草,就是為了固沙,要不這裡的風沙成災。
恆春半島的地質和氣候十分特別,它三面環海,一面背靠著臺灣的南仁山,它也是臺灣島中央山脈的一部分。每年十月到翌年三四月份,從中央山脈吹過來的寒風,挾著山勢而下,來到恆春半島時,就變成著名的「落山風」,能攪得恆春砂塵蔽天。所以從前恆春的居民,冬季出門時,女的必須帶上頭巾,而男的一定戴帽子。
而風吹沙卻是個列外,這兒地處太平洋的岸邊,落山風吹不到這邊,倒是冬季時從太平洋的洋面上吹過來的東北季風,可謂風力巨大。它能把海底或海灘上的沙子,朝著龍磐草甸的坡頂搬運。據說以前沒有修建佳鵝公路時,一個晚上下來,從海裡搬上岸的沙子,可以覆蓋住岸邊的土路。第二天出門,你會找不到行走的路。
要說這東北季風的威力到底有多大,你只要站在風吹沙觀景平臺上看看,從平臺到海灘這麼陡峭的山崖,而且落差又大,大風居然可以把海灘上的沙子,搬運到八十多米高的岸上來,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那神秘的力量。
我到風吹沙景點時,正值東北季風盛行的時候,站在觀景平臺上,竟然被大風吹的站立不穩。曾有當地人告誡說:去風吹沙,女孩子不能穿裙子,一到那邊肯定走光;男孩子不能站在岸邊大聲吼叫,一張嘴就會被灌一嘴的沙子。當然這麼大的風,穿裙子肯定受不了,太冷;張嘴的話,也沒有吃到多少沙子。
如果只是風把沙子吹上岸,那並不算奇特。在恆春每年五月到九月的雨季時,降雨時,龍磐草甸上的積水,會沿著懸崖朝海灘流淌。雨水攜帶著冬季吹上岸的沙子,順著陡坡重新流淌到海灘上。壯觀的時候,流淌的沙子竟然像一條泥河,掛在懸崖上。難怪現在觀景平臺的下方,還有很多條乾枯的泥溝。
就這樣,墾丁的風跟沙子結成了孿生兄弟,雨季時沙子奔騰流向大海;旱季時大風再把海灘上的沙子搬上來。一年兩季,墾丁的沙子跟大風你來我往,好不熱鬧。這樣一種獨特的地貌,竟然存在於墾丁的東海岸,最後竟然成為一處觀光的景點。
然而現在風跟沙相互流動的場景很少能見到了,一是因為新建的佳鵝公路,道路的硬化一定程度上阻擋了沙子的流動;二是為了固沙,種植了大量麻黃草。所以現在到風吹沙景點,遊客更多的是感受一下冬季太平洋上吹來的季風,或者站在觀景平臺上眺望一下恆春海灣的美景。
在跟大自然作鬥爭方面,人類總是會有辦法的。風吹沙作為墾丁公園的一個景點,被保留了下來,雖說已經無緣再見沙子「搬家」的奇觀,但留下一段神話也算是個安慰。如果你也想去看看這個景點,可以在墾丁大街上租一輛機車,然後沿臺26線朝東海岸開,過了龍磐公園就能到達風吹沙。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