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吟秋(1897年—1981年) 字鏡寰,江蘇蘇州人。生前為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理事,蘇州市書法印章研究會會長,江蘇省圖書館學會名譽理 事,蘇州市圖書館學會顧問。曾任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館長,南京高等師範、蘇州美專、東吳大學、華東大學、河南大學教授。作品多次參加國 內外重大展覽,1937年草篆中堂入選在南京舉辦的全國美術作品展。1949年後,作品多次入選在日本舉辦的書法作品展。1963年在南京、杭州、 瀋陽、常州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蘇州滄浪亭、徐州鳳凰山、蘇州虎丘山和北寺塔等處有其題寫的碑文、亭記及匾額。著有《滄浪亭新志》《吳 中藏書先哲考略》《文選書錄述要》《版本學答問》《蘇州景物詩選》《完書圖記》《秋廬雜詠》《秋廬吟稿》《隸書研究》《書法研究》等。 蔣吟秋在古稀之年為江蘇省徐州市鳳凰山撰寫「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碑文與題記」,首創簡化字入隸書寫,受到陳毅元帥的好評,並將蔣吟秋的 書法、周瘦鵑的盆景藝術與蘇州園林合稱為「蘇州三寶」。
書法的獨特性與重要性
書法為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不僅與國畫有著極為密 切的關係,又是表達思想不可缺少的手法。它既是文藝欣賞 的主要因素,又是日常應用的必要技能,因此提倡書法對提 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豐富文化生活的內容都有好處。在黨的 領導下,書法這門藝術已經引起重視。學習書法的人越來越 多,學好書法逐漸成為廣大人們的自覺要求。如何進一步貫 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蔚成一種優越的社會風尚,確 是當前極為迫切的一項工作。
只要指導得法,學習認真,學好書法並非一件難事。首 先對書法要有明確的認識和端正的態度。打破神秘觀念,樹立必勝信心;對人虛心請教,對己勤學苦練;進步得快,可 以預定。所以學書要具備五心,就是信心、決心、耐心、虛 心、恆心。
學習書法的三個關
有人談到語文教學,主張學好語文必須過好三關,即字 關、句子關和篇章關。我以為學習書法也要過好三關。 第一是筆致關。筆致即用筆,分析筆畫不論點畫、豎 撇、勾趯、捺折,要掌握起止提頓的方法,屈伸轉折的規 律,才能中鋒、偏鋒、回鋒、藏鋒皆有所辨,圓筆、方筆、 逆筆、順筆無不中節,這是基本功。
釋文:繭紙乍臨新獲帖,膽瓶寒浸欲開花。
點為眉目,務求清晰。橫直為骨格,必須端正。撇捺為 手足,定要健全。挑趯為動作,力期敏捷。轉折為關節,全 在靈活。隸真多用折,篆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 轉欲不滯,滯則不通。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是為回鋒。無 往不收,無垂不縮,是為蓄筆。
釋文:城南名勝數滄浪,臨水開軒夏日長。最是動人心暢適,翠玲瓏外舞風篁。
第二是字體關,字體即結體。觀察字形,不論上下左 右,繁簡斜正,要熟悉間架結構的準則,組織形式的規範。 務使上覆、下載、並列、重疊均能合度。累積、綜合、包 含、反背各見得勢。簡而言之:要上下合度,左右停勻,繁 簡相稱,斜正得勢,是謂規範化。
第三是章法關,章法即布局。講求格式,不論大小長 短、寬窄疏密,要懂得分行布白的要點,貫氣會神的原理。 自然直條、橫幅、短箋、長卷,形制俱適;正文款字,題名 蓋章,變化鹹宜。
左起:吳木、謝孝思、費新我、蔣吟秋、馬崇儒
三關有其連帶關係,積筆畫而成字,積字而成行,積 行而成幅,乃是有機的組成。作書者必須有整體思想,全局 觀點;前後呼應,左右掩映。既能聚精會神,得心應手,乃 可揮灑成趣,搖曳生姿,進入純熟境界,也就是所謂熟能生 巧,妙造自然了。
執筆與運筆
根據前人經驗,學習書法,首先要懂得使用工具的方 法。特別是用筆的方法,執筆、運筆都有研究。執筆要堅,運筆要活。執筆堅則筆筆有力;運筆活則 字字有神。指實,掌虛,腕懸,肘平是學 書的不二法門。執筆的高下,既要因大字 小字而有所不同,又要隨真楷行草字體的 有異而各適其宜。務使筆為我用,而勿致 我為筆用。倘能意在筆先,筆從人願,書 法一道,不難深造了。
用墨過濃則易滯,過幹則易枯。用 硯應取易於發墨而能經久不幹。用紙要能 反映濃淡而表現墨韻。開筆不宜過小,過 小不能飽墨。執筆必須正直,正直才得中 鋒。
臨與摹是初學書法的有效方法
學書初期,多採臨摹之法。臨與摹 是兩種方法,摹是以薄紙覆按範本,依樣 摹寫;臨是面對範本,仿照書寫。摹的作 用,可以節度手腕,熟悉位置;臨的作 用,可以諦視用筆,領會筆致。兩者各有 好處,可以兼相為用。臨摹並重,既可深 知結字之妙,又可領悟用筆之奧。
碑與帖的區別
臨摹必有對象,對象以碑帖為主。碑 與帖是兩種不同的對象,不但形制有別, 用處也各有不同。一般而論,碑直而大, 帖橫而小,不可混為一談。今人往往碑帖 不分,凡刻石之文統呼為碑,墨拓之紙, 則又概稱為帖。碑帖二字,雖不能盡包歷 代書法,但大概可以分納碑帖二類之中。 詩文卷頁冊牘屬於帖,摩崖碑碣造象題名 墓誌屬於碑。
碑的由來
考其起源,碑先於帖。立碑之制, 當始於周,亦有用木的。初僅用於宮苑之 測日,宗廟之麗牲,壙穴之護棺,並無文 字。及後人以之刻文字,遂有所謂碑刻。 碑的應用益廣,封墓有碑,建廟有碑,紀 功有碑,述德有碑,造橋有碑,開道有 碑,往往用以紀時、紀地、紀人、紀事。 秦漢時代,碑刻大盛。碑之上為碑 額,碑之背為碑陰,碑之側為碑側,亦 有因山刻石名為摩崖。碑刻題款有撰人題 款,有書人題款,有篆額人題款,有刻石 人題款。碑刻拓本有舊拓、精拓、原拓。 亦有摹本、贗本、石印本、影印本等。 選取之時,不可不慎。因碑文書法大都美 妙,可資後人學習,故立碑自有其主要用 意,而作為書法範本是其另一作用。
碑的拓法有朱拓墨拓之別。墨拓又有烏金拓、蟬衣拓之不同。碑的裱法有裱成直幅以便懸掛 者,亦有裱成冊頁以便臨摹者,但以蓑衣為佳。
相傳武進有延陵季子碑為孔子所書。靈巖山下有宋 韓蘄王碑,蘇州府學有宋刻天文地理圖、歷代帝王和平 江城坊圖碑,虎丘山塘有五人墓碑,元妙觀正山門有趙 松雪所書碑記,均屬直而大的巨碑。
帖的由來
帖始於卷帛所書,後世凡一縑半紙墨跡珍藏皆屬於 帖。魏晉之間,書家輩出。晉室南渡以後,帖更崇尚。 且南朝禁止立碑,碑碣絕少,惟帖是尚。在唐以前書家 皆學碑,至唐太宗購募王右軍書,求《蘭亭序》而天下 靡然成風。歐褚之所臨摹,皆謂之帖。至宋太宗刻《淳 化閣帖》而更見大盛。及乎明清,益見流行。可見帖的 由來,主要由於擅書者有了一定修養,使書法廣為流 傳,故所書內容未必為書帖的主要原因,不過藉此文字 表現書法藝術供人學習之用。
碑刻舉要
碑與帖既然都可作為書法範本,自應有所選擇。相 傳碑以夏禹的《岣嶁碑》、周穆王的《壇山刻石》為最 古,但至今傳說不一,尚待考證。
《岣嶁碑》在湖南衡山縣雲密峰,凡存77字。相傳 夏禹治水時所書,為石刻之最古者,亦稱《禹碑》。近 人疑為明楊慎偽造。
《壇山刻石》在直隸贊皇縣壇山,上有周穆王「吉 日癸巳」4字。體類小篆,筆力遒勁。晉衛夫人謂李斯 見穆王書七日興嘆,即指此。宋皇祐四年州將劉莊鑿取 以歸,龕置廳事壁間。宋吳興施宿謂舊石,以政和五年 取入內府。今仍存者,乃皇祐五年李中祐所刻劉本也。
惟周宣王太史籀的《石鼓文》當為現存最古的石 刻,也是篆文最早的石刻。《石鼓文》在北京,鼓數 有10,字大1寸,石質極堅,為宣王大狩所作。近拓尚 存300多字。清阮元曾摹浙江寧波範氏天一閣所藏北宋 本,參以明初本刻石分藏揚州與杭州,字雖稍瘦,矩矱 未失。以書法論,結構勻整,便於學篆者取法。有人說 是宇文周時物,有人說是先秦時物,總之非太史籀所 作,亦必為其同時人所作。
秦李斯《繹山碑》系南唐徐鉉摹刻。李書原刻僅存 泰山刻石數字,為小篆最早的碑,也是秦篆最早的碑。 《泰山石刻》字大2寸,在宋可讀者148字。明末尚 存29字,清乾隆五年毀於火。今所見者僅有10字,而完 好者惟8字。因有「臣斯」字樣,後人斷為斯書,奉為 小篆楷模。
漢有「三闕」「兩頌」。「三闕」為《嵩山少室 神道石闕銘》《嵩山開母廟石闕銘》《西嶽廟神道石闕 題字》,均作小篆,亦稱漢篆。「兩頌」為《石門頌》 《西狹頌》,均為摩崖,隸體,肥厚美妙。
《嵩山少室神道石闕銘》安帝延光二年三月立。 《嵩山開母廟石闕銘》延光二年立。《西嶽廟神道石闕 題字》順帝永和二年八月立。
《石門頌》在陝西褒城,摩崖石刻,字大寸半至3 寸,桓帝建和二年十一月刻,肥瘦長短,不拘常格,變 化萬端,各臻其妙。
《西狹頌》在甘肅成縣摩崖,字大2寸,刻於建寧 四年六月,亦稱《惠安西表》,隸體肥厚。又有《禮器 碑》畫兼肥瘦,氣象萬千。《孔宙碑》純用圓筆,畫勢 甚長。可見篆體化成隸體之跡。
《禮器碑》在山東曲阜,桓帝永壽二年立。有碑陰 碑側,碑陰400字,右側350字,左側150字,字大1寸, 畫兼肥瘦,於漢碑中別樹一幟。《孔宙碑》在山東曲 阜,桓帝延熹七年七月立。有篆額10字,文340字,字大 幾2寸。純用圓筆,畫勢甚長。有多字可見篆體化成隸體 之跡。
《史晨碑》氣象和穆,便於初學。《夏承碑》隸 兼篆體,豐筋多力,有獨特風格。《史晨碑》在山東 曲阜,有碑陰,稱史晨前後碑。前碑400餘字,後碑500 字,字大1寸,皆為靈帝建寧初年所刻。《夏承碑》在河 北永平,刻於建寧三年六月,凡300字,字大寸半,原石 無存。今所傳者,為明嘉靖四年摹刻本,隸兼篆體,豐 筋多力,有獨特風格。
《張遷碑》筆短意長,凝斂古拙。《曹全碑》娟秀 妍麗,短小停勻。《張遷碑》在山東東平,刻於中平三 年二月。碑有篆額,字大3寸。碑文幾600字,碑陰亦逾 300字,字大逾寸。筆短意長、凝斂古拙。學漢碑應從 《西狹》《張遷》求其斂,《石門》《孔宙》求其縱。
《曹全碑》在陝西郃陽縣,刻於靈帝中平二年十 月,亦稱《曹景完碑》。字大不及寸,於明萬曆時修城 得之,故字甚完整、娟秀妍麗、短小停勻。以上均為漢 代隸書名碑。
尚有《西嶽華山碑》即《漢延熹華嶽碑》,有宋代 拓本。字極飛舞生動。
三國時期吳有《天發神讖碑》,以方筆作篆,瓌 麗無比。已毀於火,僅有翻刻本了。《天發神讖碑》刻 於孫吳天璽元年八月。碑分三段,俗稱《三段碑》,原 存227字,字大3寸,尤稱雄偉。原石在江寧文廟尊經閣 下,嘉慶十年毀於火。用懸針法畫肥而勁,古氣磅礴。 有影印本,可資學習。
《禪國山碑》純為小篆,體勢奇偉。《禪國山碑》 在江蘇宜興。刻於天璽元年,摩崖石刻,字大逾2寸,已 多漫漶。
晉代楷書有滇南的《爨寶子碑》,樸茂厚重,極為 高古,雖為楷書而有隸意。《爨寶子碑》在雲南曲靖, 字大逾寸,刻於晉安帝太亨時,乾隆時出土,與《爨龍 顏碑》並稱「二爨」。 南北朝北碑中《龍門二十品》最為著名。字多方 筆,堅強如鐵。結體變化,皆有可取。《龍門二十品》 石刻在河南洛陽,為元魏孝文帝太和至孝明帝神龜30餘 年間所刻。
圓筆有《鄭文公碑》《刁惠公碑》。
《鄭文公碑》為鄭道昭書,在山東掖縣,永平四年 刻。摩崖,可得1300餘字,字大2寸,圓渾有致。
《刁惠公碑》即《刁遵墓誌》,字大半寸。出土 於河北南皮,孝明帝熙平二年刻。有秀美之筆,具妍麗 之態。
方筆有《張猛龍碑》《賈使君碑》。
《張猛龍碑》在山東曲阜,孝明帝正光三年正月 立。有額、有陰,可臨之字在千字以上。筆致平正,結 構綿密,為北碑中精品。
《賈使君碑》即《賈思伯碑》,在山東滋陽,神 龜二年六月刻。碑文字大寸許,可臨者尚逾400字,與 《張猛龍碑》相似。
大字有《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與《般若經》,都 是北齊時物,大氣磅礴,疏朗有致。
《經石峪金剛經》在山東泰山,為武平年所刻。 字大1尺2寸至1尺4寸不等,大書深刻,神採煥發,至今 可拓者尚有千餘字。
南碑有宋的《爨龍顏碑》、蕭梁的《瘞鶴銘》。 《爨龍顏》在雲南陸涼,凡900字,字大1寸。碑陰可辨 者300字,宋文帝大明二年九月立。正書兼用隸法,饒 有樸散之趣。字多完整,書亦高古。
《瘞鶴銘》在江蘇丹徒,無年月。字大5寸,華陽 真逸書。東坡、山谷謂王右軍書,歐陽永叔謂為顧況 書,亦有疑為陶弘景書者(陶弘景,南北朝齊人,晚隱 於句容,晚號華陽真逸)。銘在焦山,為摩崖之作,久 墮水中。宋淳熙間出水,又復墮江,水涸時可拓。今稱 水前本,最可貴。清康熙時移置焦山寺,石碎為六,合 置一亭,傳拓既多,字亦日損。宋代已有翻刻,今則更 多。字豐腴而勢雄肆,體超秀而氣蒼古。
唐代有歐陽詢的《化度寺邕禪師銘》《九成宮醴 泉銘》,益見秀挺,愈趨工穩。虞世南的《孔子廟堂 碑》、禇遂良的《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薛稷的 《信行禪師碑》、李邕的《雲麾碑》、顏魯公的《麻姑 仙壇記》《家廟碑》趨從時俗,力倡肥厚。柳公權的 《玄秘塔碑》專尚清勁,骨存肉削。
此外還有元代趙松雪的《道教碑》,妍麗多姿。
法帖舉要
至於帖有單刻、叢刻2種,叢刻當以宋太宗《淳化 閣》為諸帖之祖,為王著所摹刻。雖今世所傳,俱系翻 刻,然鐘王遺墨猶存古意,賴此以見晉人風格。(鍾 繇,三國時魏人,字元常,草書如飛鴻戲海,舞鶴遊 天。)
續閣帖之緒,據閣帖而增損的有潘師旦的《絳 帖》,雖稍羸瘠而清勁可喜。寶月禪師的《潭帖》雖以 肉勝而氣體有餘。蔡京的《大觀帖》、劉燾的《太清樓 帖》、米芾的《寶晉齋帖》、宋綬的《賜書堂帖》、韓 侂胄的《群玉堂帖》等,亦為宋代所刻的叢帖。
此外明代有文徵明的《停雲館帖》、董其昌的 《戲鴻堂帖》、華東沙的《真賞齋帖》、陳繼儒的《晚 香堂帖》,所刻為蘇東坡書;《來儀堂帖》,所刻為 米海嶽書。清代康熙時有《懋勤堂帖》、乾隆時有《三 希堂帖》、成親王的《詒晉齋帖》、梁焦林的《秋碧堂帖》、馮銓的《快雪堂帖》等, 流傳亦廣。
單刻法帖以王羲之《蘭亭 序》為最著,真跡已不復見。歐 褚諸人均有臨本,至今所傳不下 數百種。以歐臨定武本,禇臨神 龍本為最。
歐臨定武本在石晉時原藏 定州,定州設義武軍。宋時避太 宗諱故改為定武。褚臨神龍本刻 於唐中宗時,神龍為中宗年號。
右軍書法的典型當從懷仁 《集右軍聖教序》求之。
羲之又有《快雪》《奉 橘》二帖,獻之有《中秋》一 帖,雖未敢斷為真跡,亦晉賢之 傑作。此外真書有王右軍《樂毅 論》《黃庭經》《曹娥碑》,王 子敬《洛神賦十三行》,褚遂良 《枯樹賦》等。行書除《蘭亭》 外有懷仁《集聖教序》、顏平 原《爭座位帖》等。草書有右軍 《十七帖》、懷素《自序帖》、 孫過庭《書譜》等。真草並書的 有智永真草《千字文》,俱為學 書者所喜愛。
帖學與碑學
正因碑與帖各有所長,學 書者亦各有所好。遂有帖學碑學 之分,且有南派北派之論。因 書法從秦篆漢隸以後,變為真 書行草,轉移都在漢末魏晉之 間。在此時期,真書行書遂分南 北二派。南派包括東晉、宋、 齊、梁、陳的書家,如鍾繇、衛 瓘、王羲之、王獻之、孫虔以至 智永、虞世南等。北派包括趙、 燕、魏、齊、周、隋的書家,亦 從鍾繇、衛瓘開始,有索靖、崔 悅以至歐陽詢、禇遂良等。
衛瓘,字伯玉,晉時人, 擅草書。
索靖,字幼安,晉時人, 學張伯英草書。
崔悅,字道儒,後趙人, 書學衛瓘、索靖。
南派與北派
南派乃江左風流,疏放妍 妙,長於啟牘,以晉唐人所書為法,是為帖學。北派為中原古法,拘謹樸拙,長於碑榜,多從兩漢北魏隸分真書為法, 是為碑學。
短箋長卷,意態揮灑,則帖擅其長、界格方嚴、法書深刻,則碑據其勝。明乎此北 碑南帖之區別,不難分辨。
尊碑抑帖之論
因書法導源周秦籀篆,至於兩漢隸分盛行,碑刻繁多。東漢山川墓廟無不刻石勒 銘,最有矩法。至於西晉北朝,中原漢碑林立,學者慕習成風,故北朝書家每長於碑 榜。今榜書雖不復見,而瓦當碑額,可以類推。晉室南渡以後,凡一縑半紙、珍藏墨 跡,皆歸之帖。宋代閣帖皆不是碑。且南朝敕禁立碑,碑碣遂少,惟帖是尚。字全變為 真行草書,無復隸古遺意。唐以前碑皆書丹於石,就丹刻之,又多屬寸以上字。故去真 跡未遠,可以取法。帖皆雙鉤上石,原刻即等翻刻,況多屬行草小字,而又數經棗木傳 刻,魯魚亥豕筆法當不足問。此為尊碑抑帖之主要原因。
清代書法之演變
清代書法,凡有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尚子昂。嘉道之間,爭學 率更。鹹同之際群崇北碑。
清初尊尚帖學,至鹹同之際,碑學始興。鄧石如、包世臣力倡碑學,一時稱盛。總 之,碑帖二者各有可取。學書者應就性之所好,慎加選擇。或作臨摹之用,或為觀賞之 資。多臨多看,俱有助於書法的進步與提高。
書法的理法意
前人論書,不斷發展。晉人尚理,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理即原理,法乃方法,意 是意態。據理以生法,循法以出意,三者關係至為密切。理求其通,法求其熟,意求其 新。理通則從心所欲,法熟則字合常格,意新則筆有生氣。
繼承與創新
臨摹既久,參以己意,才能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臨摹亦不專限一家,可博採眾 長,熔冶一爐。另闢蹊徑,別具風格,遂不致墨守陳法,永為前人所掩。所以書法藝術 既要繼承傳統,又要有所創新。也就是既要有民族風格,又要有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