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1980時裝說
老話,老道理
和鄂爾多斯時裝一樣
光華內蘊
前些日子,@王普先生發來他新近整理的趙鐵山先生書寫的楹聯40副,並精心做了說明,特授權老家首發。細細欣賞之餘,想起一句老話:觀其文也,想見其人也。於是想起來之前老家曾發過關於趙鐵山先生事跡的一篇文章,乃趙鐵山先生的後人、@王普先生的夫人@趙偉力先生所著,趙鐵山先生乃其老三爺。她的老爺爺是鐵山的胞弟趙漁山。
我們將此文與《趙鐵山先生書法楹聯賞析》(今天老家二條)一併刊發(文末並連結前不久新刊發的《趙鐵山書畫冊頁賞析》),冀圖予老家師友和廣大的書畫愛好者,以趙鐵山先生一個完整的認識(也是難得的資料匯總)。並冀圖說明另一句老話:文章小道也,先做人,後做事。
謹以此向前輩表示敬仰。並感謝@王普@趙偉力賢伉儷的辛苦付出。
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先生因病於北京辭世。
山西太谷銘賢中學名譽校長孔祥熙,請同邑趙鐵山以銘賢中學之名義撰寫了一幅輓聯。
鐵山先生用隸書寫正文,用魏楷落款,整篇長聯寫得工整沉穩,雄渾有力,成為一件非常精湛的書法藝術作品。
當這幅長達124字的輓聯在孫中山先生公祭大會懸出之後,震動了京都書壇。
著名書法家康有為觀看後讚賞道:「大江以北,無出其右」。
一九二六年,趙鐵山先生的書法作品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會上被評為華北第一名。
在當時,曾有「南吳北趙」之說,「南吳」指書畫大師吳昌碩,「北趙」指的就是三晉書法名家趙鐵山。
少時勤勉,名聲漸外
趙鐵山,名昌燮,號漢持。
光緒三年(1877年)出生於太谷縣一戶封建禮教森嚴的書香世家,趙家的大宅院座落在太谷縣城東,共有三個院,東院為「種福園」,中院為「懷安堂」,西院為「拔貢院」。
趙家祖籍是交城人,明朝遷居太谷,到其父趙維舟已是第九代。
趙維舟雖經寒窗苦讀獲得稟貢生侯選訓導花翎四品銜中憲大夫的官職,卻無意在官場周旋,乃棄官從商,以其出色的才能經營棉布、絲綢、茶葉而使家道日隆,在商賈林立的晉中地區也頗有點名氣。
趙鐵山是趙維舟的第三個兒子,他從小受業於私塾,在經史書畫,古辭文學方面得名師梁一齋,史卓如傳授,又受兩位舉人出身的兄長桂山、雲山的教勉,在金石書畫方面自幼打下堅實的基礎。再加之鐵山先生天資聰穎,勤學自勵,深得梁一齋先生的賞識。
塾師梁一齋先生在因病辭館與趙維舟道別時說:「三令郎的字乃天縱,若加以學力,將來必以書法名世。」其後的發展,果不出其所料。
由於他勤奮好學,苦練不綴,他的書法在青年時代就嶄露頭角,中年後更是名聲大震。省內外慕名求書者接踵盈門,應接不暇。
當時太原的老字號商行都以能求得趙鐵山題署的匾額為榮耀,如原來的「老香村」、「中法大藥房」等都出自趙鐵山先生的手筆。
趙鐵山先生從唐碑入手,以至晉魏六朝碑帖,無不臨摹。他遵循「心中有古人,下筆無古人」的原則,博採眾長,自成一家,楷行隸篆俱精,作品名氣日盛。他說:「我用我法,自不至為古人之形貌束縛也。」意思是不可只對古人的碑帖摹仿外形, 須有自己的風格。」
由於他多年的刻意臨摹,苦練不輟,終於熔鑄今古,博觀約取,形成自己獨樹一幟的書風。他的書法字形端正規整,結構嚴謹凝鍊,筆力剛勁,骨力洞達而爽爽有神,於秀逸峭拔中常常透出一股英武超邁之氣。
淡泊功名,隱士生涯
趙鐵山先生一生痴迷於書法藝術,他目睹清政府的腐敗,看淡了功名仕途。
鐵山一歲喪母,十二歲喪父,跟隨雲山長大。
1908年,也就是面臨崩潰的清王朝最後一次科舉取士。由於雲山多年被腿病糾纏,再加之商業不景氣給這個家庭蒙上一層陰影,於是他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胞弟鐵山身上。他一再勸說鐵山赴考,鐵山為了體諒久病的兄長,不得不赴京一試。
誰知無心插柳柳成行,禮部試畢,鐵山榜列一等第一名,試卷小楷之精妙絕倫,一時在朝野傳為佳話。
不久又要殿試,要充分體現一番「皇恩」,在此次殿試中,實際上主考的權力已經左右了人選。當時舞弊賄賂之風日盛,鐵山因不屑給主考大人呈上拜師之厚禮,待發榜時,竟無緣無故地將他的名次降為一等第二名。同行的夥伴都為他鳴不平,鐵山先生卻處之泰然,他早看透了官場的黑暗,把功名看得淡如雲煙。
鐵山取得功名的消息傳回太谷,舉家歡天喜地。遂大興土木,在「懷安堂」正院西首的宅院舊址上建了一座「拔貢院」。鐵山對當官不感興趣,並不想去就任,但因雲山力主就職,鐵山只好勉強上任了。
對一個醉心於書法藝術的書法家,覺得自己做一個吏部文選司和農工商部庶主事實在是沒多大意思,他整天沒多少事兒幹,不是到舊書攤上選購碑帖字畫,就是在辦事的地方讀書寫字。
任期不到一年,恰逢兄長桂山患病,鐵山藉故請假回鄉探親,放棄了令他屈才抑志的六品京官,回歸故裡。
從此,他深居簡出,把「拔貢院」改名為「心隱庵「,終日博覽群書,潛心金石書畫,度過大半生的隱士生涯。
棄官歸家,兩方閒章
棄官歸家後,趙鐵山刻了兩方閒章。
一方是「官與板橋差一品;名與板橋同一字」。
板橋即鄭板橋,乾隆進士,曾任官濰縣知縣,後亦退隱故裡,傾心於書畫,是當時名震遐爾的揚州八怪之一。
板橋是七品,鐵山是六品,正好「差一品」。鄭板橋名鄭燮,鐵山名昌燮,正好又是「同一字」。
鐵山先生自篆印
這裡鐵山之意不在于姓名與品位的高下,而是藉此抒發了他以板橋為榜樣,淡泊名利,傾心書畫的夙願。
一方是「半生白日此中頹」。
「此中」指他的書齋「心隱庵」表明了他將自己的後半生傾心書畫的決心。
也正是鐵山先生這種「半生白日此中頹」的近於痴迷,並且孜孜不倦的苦練和攀登,才能使他的書法達到一個令人仰慕的境界。
書香世家,傳世之作
鐵山兄弟四人,他們對書法都有相同的愛好。
桂山的書法出自張石洲;雲山專攻「二王」而卓有成就,漁山則擅長隸書。
他們四兄弟常在一起切磋技藝,共同探討,再加上父輩的嚴格訓練和塾師的指點,趙家的書房仿佛就是一個專門的書法研究院,在山西省博物館和太谷「三多堂」都有他們的作品展出。
包括我的父輩(也就是鐵山的孫輩),他們從小就受過嚴格的書法訓練,再加長輩對他們耳濡目染的薰陶,幾乎每個人都能寫出一筆好字。我父親寫的魏碑展版,在南宮展出後,曾獲得普遍好評。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鐵山的父輩就有很多藏書,桂山、雲山、漁山也都嗜書如命,家裡歷代名家碑帖書畫收藏極富。這個博覽群書的優惠條件,給鐵山提供了豐厚的藝術營養。
為了追慕先賢手跡,鐵山先生曾親訪崛圍山尋傅山墨跡;登臨泰山觀摩摩崖石刻;拜謁曲阜聖殿,參觀碑林;到西湖覽勝,親訪西泠印社,並留下對聯一副。
趙鐵山先生一生以書法著稱於世,致力於碑學和帖學的研究。由唐上溯到漢魏六朝,凡名家碑帖無不勤勉臨池。他的書路很寬,篆隸真行,四體皆精,留下大量的書畫作品。
當時山西盛行墓志銘石碑文,著名的碑文大多由鐵山先生書寫。其中有名的墓志銘有《山西雁門道道尹海瀾許公墓志銘》、《江蘇試用道次廉曹君墓志銘》、《成都夏勉吾墓志銘》、《張君子寬墓志銘》、《曹母常恭人墓志銘》。
著名的傳世牌匾有臨汾古樓的「聲寄河汾」、太谷大觀樓的「浮雲齊」隸書匾額、「山西省銀行」魏楷門楣石刻以及太谷鳳山龍泉寺水鏡臺南額「贏洲風範」等。
石印刊行的作品有《心隱庵四體書》、《錯鐵雙勾楷書》、《說文建首敘》、《炯齋書急就章》、《續千字文》、《太谷縣誌輯略》等。
愛國文人,民族氣節
趙鐵山對他的學生謙遜和藹,不厭其煩地教授並親自圈點批閱。
至今他的學生們還珍藏著不少當年鐵山先生在他們的習作上寫的卷首批語,讀來感人至深!他為我省培養了不少人才,如段學文、侯念祖、趙品三、郭伯英、劉勇徳等。
趙鐵山先生一生最值得稱道的是他不屈的民族氣節。
鐵山先生生前就非常仰慕傅山先生的人品和氣節,他在與友人遊崛潿山訪青主先生遺蹟後所寫《傅青主遺墨跋》中,熱情洋溢地讚許傅山先生的氣節,可與蘇東坡相輝映。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採取不抵抗政策,指使東北軍80萬部隊撤回關內,東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國破家亡,百姓遭殃。
此時,憂國憂民的鐵山先生在他的日記裡用四言詩的形式抒發了內心的吶喊:「中國今日,唯你與我,今日中國,亦為你我,我即是你,你即是我,以我保你,以你保我。你我不分,中國一人。中國有人,中國共存。」
鐵山先生把包括自己在內的民眾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一起,他呼籲中國人民只有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才能抵禦侵略者。
鐵山先生是一個憂國憂民的中國文人,也是一個有國格血性的中國文人,也正是這種愛國主義的思想基礎,成就了他一生的高風亮節。
憤然而拒,詐死避擾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寇向我華北地區大舉進攻,同年11月,太谷即將淪陷。天上日本人的飛機狂轟濫炸,地上逃難的百姓四處逃散,店鋪關門,兵荒馬亂,一場災難降臨了。
這時,太谷商會的戴全斌(後為偽維持會長)找到了鐵山先生,說:「日本人佔領太谷,大勢已去,勸先生還是跟商會的同仁一起迎接日本人吧。」鐵山先生聽了嚴辭拒絕。
待戴全斌走後,當即將全家人疏散四方,他自己也與友人武堯卿一道避難於太谷城外15裡的東山底村。不久轉避侯成村武仁甫家暫居。
太谷陷落後,日本人組織維持會,欲請德高望重的趙鐵山先生出任維持會長,企圖利用先生的聲望,強化統治。先生憤然而拒。
不久,趙家在太谷東城的棉布莊「靜豐得」被日軍炮彈擊中,牆倒屋塌,鋪面前院毀於一場大火,財物被洗劫一空,並傳出鐵山先生在炮火中炸死的消息。
為了避免日本人的糾纏,鐵山先生將錯就錯,以訛傳訛,指使身邊的人對外聲言鐵山先生已在大火中殉難,加之在侯城密避,市人和多數家人都不知實情,對鐵山的死訊皆信以為真。
趙鐵山先生殉難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西安,社會各界為了喚起民眾抗日救亡,組織了「趙鐵山、張鶴峰、陳芷莊三先生殉國紀念會」,蔣介石、馮玉祥都送了花圈致哀。追悼會還出了會刊「趙鐵山先生小傳」。
爾後,又被轉載於抗日進步刊物《革命人物》第七集上。這篇小傳系劉永德先生所寫,文章慷慨陳詞,讚揚了鐵山先生精湛的書法和崇高的氣節。
西安開追悼會的消息又傳回了太谷,鐵山笑著對家人說:「昔明帝以為洪承疇殉國,曾隆重致祭,不料洪投降了清朝。今日我之活祭,要比洪承疇強多了,我沒投降日本人嘛!」
重回舊地,隱居終老
鐵山先生在侯城避難,安然無恙,待情況稍見安穩,於一個傍晚微服改裝,悄悄遷回「靜豐得」後院隱居。
「靜豐得」前院的東街鋪面,在炮火中倒塌,殘門斷窗用磚頭堵死,在外人看來已經是一堆無人居住的殘垣廢墟。
「靜豐德」後院有一個小門與后街暗巷相通,可以出入,就連當地人也不知道這個出口,日本人就更不易發覺了。
鐵山先生化裝回城後就住在「靜豐德」後院裡,他於居室門上自擬一副對聯,「不死且消閒歲月,藏峰猶避舊名聲」,過起了與日寇不共戴天的隱士生涯,整整八年一直隱姓埋名,誓死不見日本人。
他每日洗硯磨墨,筆耕不輟,執著地在書法藝術的大海裡遨遊,追求著新的突破,攀登著新的高峰,其書法漸入完美的境界。
可惜趙鐵山先生最終沒能看到抗日戰爭的勝利,由於不勝國破家亡之痛,積憤成疾,罹患食道癌,於黎明前的黑暗中(1945年五月二十九日)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九歲。
研習傳承,緬懷先輩
趙家早在鐵山的父輩趙維舟時代,雖然棄官從商,但從不廢棄讀書。
趙維舟一生勤儉節約,唯有買書藏書毫不吝惜。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四個兒子桂山、雲山、鐵山、漁山亦嗜書如命。
趙家的私人藏書室共五間,名曰「絅齋藏書室」,西屋三間按四庫目錄分類,標籤注釋,井井有條。正屋兩間大多收藏著碑帖字畫。
趙家的藏書,曾在民國元年捐贈一批給太谷文昌宮小學的圖書館。
解放後,為了更好的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趙家將絅齋的藏書和碑帖字畫共三萬六千四百餘冊全部捐獻給山西省圖書博物館。
趙鐵山先生的書法,無論楷書、行書、隸書、篆書,四體皆精。他的書法嚴謹凝重,骨力遒健,自成一家。不僅名揚九州,也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關注。
日本學者日本龍祥書道會會長近森孝恕曾三次來到山西,與趙鐵山先生的親友、學生及我省書法界同行會晤,深入探討趙鐵山先生的書法藝術。
三十年來一直精心研究趙鐵山書法的近森孝恕先生評價說:「趙鐵山先生的書法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他不僅是貴國華北的名筆,也是飲譽三晉,名揚海外的中國第一流名筆。」日本龍祥書道會已先後出版了趙鐵山碑銘輯共三集。
海外的學者尚能如此精心的研究趙鐵山書法藝術,作為趙家的晚輩不禁有點汗顏。
退休後,我和我的先生王普,清華大學退休教授,一直致力於趙鐵山先生書法藝術的研究和學習,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發揚光大。
作為趙家的晚輩,一方面要研習和傳承鐵山先生的書法藝術,另一方面更要緬懷和弘揚鐵山先生的民族氣節,教育我們的後代愛我中華文明,揚我國格氣節,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靈。
附:山西銘賢學校挽孫中山先生長聯:
【別忘了移步看今天老家二條·趙鐵山書法楹聯賞析】
推薦閱讀:
趙鐵山書畫冊頁賞析
王普,工學博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退休教授。
趙偉力,副編審,退休前曾任文學雜誌編輯,財經雜誌主編。
交由老家山西V平臺原創首發的作品,可以接受「打賞」了~
郵箱:laojiashanxi@qq.com
微信:18834824375
領取稿費、文章轉載、商務合作等請直接添加微信號:
18834824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