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2020-12-24 騰訊網

55年授銜,他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何享上將待遇

在新中國開國將軍中,同時具有黃埔軍校和留蘇經歷的並不多,許光達大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還是1955年我軍首次授銜時最年輕的大將,年僅47歲。

許光達,湖南省長沙縣人,1925年入黨並進入黃埔軍校學習,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革命隊伍中可謂岀生入死,福大命大。

1932年在擔任紅三軍第九師二十五團團長時,他居然上了夏曦領導的「肅反委員會」的黑名單,大戰己經打響,保衛人員卻來抓捕他,若不是在血戰中身負重傷,他必然就會在「火線肅反」中被殺掉。

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他身負重傷連開四次刀,子彈卻仍取不出來,生命岌岌可危,賀老總派人把他送到上海地下黨控制的醫院裡治療,險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在手術臺上,後又被暗中送到蘇聯治療,終於歷盡劫波把那顆距離心臟僅十公分的子彈取了出來,保住了性命。

在蘇聯傷愈後。他於1937年回國,在以後的革命戰爭中他屢建奇功。解放後,根據軍隊國防建設現代化的需要,許光達被中央軍委任命為新組建的裝甲兵部隊的司令。

55年授銜時,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堪稱是十大將中最大一匹黑馬,為什麼這麼說呢?

至少有兩位都比他更有資格評大將。

其中一位是蕭克將軍。他是從井岡山走出來的,在井岡山時期,曾歷任連長、營長、縱隊參謀長、師長,參加過第一、二、三次反圍剿,後來還擔任了紅八軍軍長;長徵初期,擔任了紅六軍軍團長;解放戰爭時期,是八路軍120師副師長;

而許光達因為受傷去蘇聯接受治療,即使留在國內,最多也就是八路軍的旅長,肯定沒辦法和蕭克比。

另外,他的革命資歷也沒法和王震將軍比較。

土地革命時期,王震曾擔任紅八軍的政委、代理軍長;長徵初期,擔任紅六軍團軍政委;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120師軍政委員會委員、359旅副旅長、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第一兵團司令兼政委;

而許光達在紅軍時期,擔任的最高職務是師長,解放戰爭時期,雖然他與王震同為第一野戰軍兵團司令,但顯然王震才是第一主力,後來進軍新疆的也是王震兵團。

所以,論革命資歷和貢獻,許光達沒法和這兩個人比,若評大將,他們比許光達更有資格。

而在授銜這件事上,許光達大將也彰顯了一個老革命家的高尚情操,當他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將軍銜時,不僅沒有半點喜悅,反而滿臉愁容,深感不安,反覆思考之後,他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舉動:申請降銜。

於是,許光達向賀老總提出降銜申請,賀老總對他說:「你有大革命的經歷,有內戰的經歷,有抗日戰爭的經歷,有解放戰爭的經歷,還有蘇聯紅軍的經歷,我覺得應該授你大將軍銜。」

在幾次面請降銜無果後,許光達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向中央寫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降銜申請書》:「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勳卓著者以大將。」

主席得知許光達的主動讓銜後,拿起他的《降銜申請書》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對於許光達的降銜請求,軍委始終沒有同意。最終仍然授他大將軍銜。於是,許光達再次要求降一級自己的行政級別,這樣一來,10位開國大將中,有9位拿的是四級薪金,只有許光達一人拿的是五級薪金。

多年以後,國學大師季羨林這樣評價許光達:「光被四表,譽達三江。」

相關焦點

  • 空軍司令劉亞樓為何只是上將,林彪真的替他說過話麼?
    1930年,劉亞樓出任紅一軍團紅二師政治部主任,是林彪的得力幫手。在長徵中,身為紅一軍團主力的紅二師打了不少惡仗,如強渡烏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本來陳光是紅二師的代表人物,不過他在1953年自焚而死,所以劉亞樓便成為代表人物。其次,有利於中蘇軍隊對等交流。我軍1955年授銜以蘇聯軍銜制度為模板。按蘇聯制度,元帥軍銜包含大元帥、元帥和兵種元帥三級。
  • 閻紅彥:沒有參加長徵,授銜時已無軍職,為何主席執意授他上將?
    新中國成立之後,要說讓解放軍將領最高興的事情,那莫過於是在1955年授銜的時候了。其實授銜的方案,國家早就決定了,只是因為韓戰的原因,被推遲到了1955年。這次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大授銜。按照主席的說法,已經不再軍隊系統中工作的將領,不授軍銜,這大大減輕了參與授銜工作的人員的負擔。但是其中閻紅彥將軍例外,在授銜的時候,他已經沒有軍職,但是主席還是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這是為何?閻紅彥的軍旅生涯1909年,在山西的安定誕生了一個男嬰,這個孩子就是閻紅彥。
  • 有人說,黃克誠天生後腦勺長「反骨」,授銜時他為何排名陳賡之前
    十大將軍授銜有何標準和安排 1955年授銜時,十位大將的評比主要考慮並非是戰功、資歷和職位,影響大將評選的因素很多。有不少的開國上將論戰功、資歷、職位也許還超過十位大將中的一些人。
  • 55年授銜後,元帥、將軍對應工資級別,這位大將為何會低一級?
    在1955年之前,我軍無論是第一次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還是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解放戰爭中的人民解放軍,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志願軍,都是實行的「官兵一致」,在軍裝上沒有什麼區別,就是部隊司令員來了,如果你不認識,也沒有見過,你也不會知道他就是當官的。
  • 55年授銜時,出身東北軍的將官有25人,其中有2位享百歲高齡
    55年授銜時,出身東北軍的將官有25人,其中有2位享百歲高齡東北軍,是一支具有愛國傳統的部隊,有著光榮的抗日歷史,從中走出的一些將領更是成為共和國的驕子。據統計,在55年我軍第一次大授銜時,東北軍出身的將領就有25人,其中上將1人、中將1人,少將23人,這其中還誕生了2位百歲將軍。
  • 一野、三野的政治部主任都是上將,為何四野的政治部主任卻是大將
    1955年,組織上對全軍將士進行了授銜。在這次授銜中,共產生了十位元帥、十位大將、55位上將。後來,王建安、李聚奎又先後被補授上將軍銜,開國上將的人數最終定格在57人。
  • 1955年,主管授銜工作的四位負責人,分別是什麼軍銜?
    很多人可能好奇,當時主管授銜工作的負責人是什麼軍銜呢?當時,主管授銜工作的負責人有四個。羅榮桓,1902年出生,祖籍湖南。在所有元帥中,毛主席對他應該算是最器重的。1944年,羅榮桓病重,毛主席親自發的電報,詢問他的情況。後來羅榮桓去了朝鮮住院,毛主席也是親自給朝鮮主席打了招呼。再後來,羅榮桓去蘇聯,毛主席又給史達林發報。
  • 1955年首次授銜,有四位將軍不滿,他們是誰?最終為何接受?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這是在授銜的時候,主席的感慨。1955年的授銜,是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授銜。這次授銜典禮上,有上千位解放軍的將領被授予開國將軍軍銜,這是讓人高興的事情。他們或是讓上級幫助自己說情,又或是吵鬧,但最終,他們還是接受了自己的軍銜,這是為何?這四位將軍就是許世友、王近山、王必成,還有就是鍾偉將軍。許世友將軍我們都知道,許世友將軍是上將。
  • 三野27軍的一匹黑馬,軍長中將師長少將,他是副連級卻封上將!
    27軍的前身是華野的第九縱隊,這支縱隊是許世友一手帶出來的,在淮海戰役中,參加了圍殲黃伯韜兵團和杜聿明集團軍的戰鬥。1949年,我軍進行了改編,第九縱隊改編為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27軍。建國後授銜的時候,軍長被授予了中將軍銜,旗下師長也被授予了少將軍銜,讓人想不到的是,下面的連副卻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 我軍唯一的軍法上將,授銜時主動申報中將,臨終遺言讓人敬佩
    我軍唯一的軍法上將,授銜時主動申報中將,臨終遺言讓人敬佩文/號外歷史之澤宏 圖/網絡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
  • 皖南事變中突圍的將領,多虧青幫出手才逃生,最終授銜為開國上將
    資料顯示,9000多浴血奮戰七晝夜,結果大約僅2000人在激烈的戰鬥中得以突圍,其餘大部犧牲和被俘。在倖存者中,有一人最終成為了開國上將,他就是傅秋濤。傅秋濤是「皖南事變」中突圍出來為數不多的新四軍高級將領,他為何能突圍,這裡面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傅秋濤參加革命很早,早年投身湖南農民運動,1933年參加紅軍。
  • 開國上將去世後,沒有一個生前好友來參加他的葬禮,這是為何?
    1955年,為了表彰對革命作出貢獻的軍人,我國舉行了第一次授銜儀式。第一次授銜儀式誕生了元帥、大將、上將等諸多軍銜。其中誕生了55位上將,1956年與1958年又各自增補了一位上將。這些上將都是對革命有突出貢獻的人,按理說,他們去世後的葬禮應該極其隆重,最起碼生前的親朋好友要到場。
  • 1996年4人晉升上將,他們都是誰?任什麼職務?授銜時誰最年輕
    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有4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4位將領都有誰呢?他們當時都任什麼職務呢?授予上將軍銜的時候誰又最年輕呢?下面小編一一為各位道來。1996年授予上將軍銜將領:周子玉;授銜時職務:總政治部副主任;授銜時年齡:61歲周子玉,1935年11月出生,他是山東省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周子玉1951年7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空軍第五航空學校助理員、團幹事、連政治指導員、大隊政委、團政委等職務。
  • 55年授銜儀式前,段蘇權將軍扯掉少將肩章:這玩意兒我不戴了
    掉隊三年1955年9月,解放軍第一次全軍授銜儀式即將開始,這次授銜,是經過5年醞釀才定下來的,總共有1048位開國將帥,他們大都因為自己往日的功勳獲得了相應的銜位。會場上,大家追憶往昔的崢嶸歲月,暢想未來的光明前景,一派祥和肅穆的氣氛。
  • 1955年大授銜,解放軍軍銜同外國軍銜等級對比,有什麼不同?
    1951年2月15日,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解放軍評銜的指示文件,明確表示要根據「德、才、資」來評定軍銜,做到客觀公平公正。經過幾年的努力,1955年9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軍銜制度正式實施,十位開國元帥、十位開國大將、55位開國上將、175位開國中將以及798位開國少將誕生了。
  • 授銜時,四野有七位軍長授上將,為什麼三野的軍長大多都是中將
    五五授銜時,第四野戰軍的18位軍長中,共有7人被授予了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李天佑、劉震、黃司令、陳明仁。 相比之下,在三野的16位首任軍長中,共產生了十位中將、三位少將,而何基灃、吳化文、張克俠三人則未被授予軍銜。
  • 他兩授銜,一次少將、一次上將,曾任海軍政委,最出彩抗戰老兵!
    他是抗戰時入黨,參加革命進步最快的將領,1955年授少將軍銜(這時,大多數抗戰入伍的高級幹部才是上校、大校)。他打破了我軍授銜時,原則要求只有參加過紅軍幹部才授將星的慣例,他是抗戰時參加革命那些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的佼佼者。
  • 盧漢為雲南解放貢獻巨大,為何1955年沒被授銜?資歷太深不敢授!
    令人不解的是,盧漢這般軍功赫赫,在1955年的授銜大典上卻一無所獲。相比之下,在國民黨內部低於盧漢的陳明仁都在1955年得到了上將軍銜,不由得讓人懷疑其中緣由。最首要的原因還是盧漢在領導雲南起義工作時脫離了軍事工作。當時盧漢雖然接任了龍雲的雲南省主席之位,擁有雲南國軍的指揮權,但並沒有成為滇軍統帥。
  • 至2020年,1955年首批授銜的將帥尚餘幾人
    今年是2020年,距離新中國1955年第一次授銜儀式,已經過去了65年。首批授銜了1048名將帥,至今尚餘幾人怕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小編遍尋檔案材料,發現開國將帥至今尚有4位還在人世,且均已是百歲老人。1955年授銜儀式中,10名開國元帥,10名開國大將,55名開國上將,175名開國中將,798名開國少將。十大元帥中,最先逝世的是羅榮桓元帥,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1歲,是最先去世的開國元帥。最後逝世的是聶榮臻元帥,1992 年 5 月14 日逝世於北京,享年94 歲。
  • 1955年的授銜中,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第一名分別都是誰?
    ——卡爾·貝克 在1955年的授銜中,朱德元帥名列十大元帥第一位。朱老總出身於滇軍系統,在滇軍中做過旅長、昆明警備司令員等職務,在滇軍中參加過護國戰爭、護法戰爭、蒙自剿匪等滇系軍閥的一系列戰事。後來,為了追尋革命理想,朱老總離開滇軍,併入了黨,在組織的安排下。先後前往德國、蘇聯留學深造,歸國後在南昌擔任公安局長,並訓練出了軍官教育團,成為南昌起義的領導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