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遠嫁女的思鄉曲:女子不得歸寧,只是因為山高路遠嗎?

2021-01-07 紫雲孤飛

本詩是一位遠嫁女子思鄉懷念親人的詩篇。描繪了遠嫁女兒的思想活動及排解方式。可阻攔歸寧的障礙,真的僅僅是山高路遠嗎?

嚴:思鄉

籊(tì)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cuō),佩玉之儺(nuó)。淇水滺(yōu)滺,檜楫松舟。駕言出遊,以寫(xiè)我憂。

嚴:釣之樂

簡單譯文:

竹子釣竿細又長,曾在淇水垂釣忙。怎麼可能不思念,只是路遠難回鄉。

泉水清澈從左來,淇水湯湯向右流。女子已經出嫁了,遠離父母親兄弟。

淇水湯湯向右流,泉水清澈從左來。低眉淺笑皓齒露,身著佩玉風姿柔。

淇水悠悠流不斷,檜木作漿松作舟。乘著船兒水中遊,以此釋懷我心憂。

嚴:報恩寺

第一段:回憶總是美好的。那時候垂釣在淇水岸邊,一家人歡樂無憂,其樂融融。如此愜意美好的事情,怎麼可能會忘記呢。只是現在遠嫁他鄉,山高路遠,難以回家重溫垂釣之趣。路遠,只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藉口,各種現實的事情導致回家歸寧已成奢望,只能是默默地在內心思念這遠方的親人。

第二段:淇水清澈,從源頭到歸處,源源不斷。可是女子出嫁了,就要遠離父母兄弟從此難以相見。這淇水綿綿,是否能夠帶去我對家人的思念。現實的羈絆,讓女子無法回家,但思念之情卻與日俱增。就讓這淇水帶過去吧。

嚴:巧笑

第三段:淇水流淌不間斷。女子希望水流而下,帶給家人的不僅有我們曾經垂釣的快樂,還有我現在為人妻,為人母的生活現狀。告訴家人不用牽掛自己,在外邊過得挺好的。一點也沒有受到委屈。依舊是風姿綽約,喜笑顏開。

第四段:一切都挺好的。只是突然間,就想著駕著小船,順流而下,去宣洩一下自己的思鄉之情。思家之情一直壓在心底。許久沒有得見親人,抑鬱成疾,需要宣洩。原來,回憶中垂釣的樂趣是真的,帶去的歡樂也是真的,可這一切的一切我只是想親自送過去,而不是依託流淌的淇水。

嚴:思鄉明月夜

思念家人,久不得見。駕言出遊,釋懷我憂。曾經的禮教阻礙了女子歸寧,曾經的山高路遠羈絆了女子歸家的腳步。可現在呢?男女平等已經提倡多年,高鐵飛機早已司空見慣。依舊有那麼多的遠嫁女與家人不得時長團聚。於是,開始提倡人生在世,就是一路的斷舍離。相見的理由有千千萬,可現實卻更多的選擇了不見,唯有思念壓心間。

嚴:想你了

父母兄弟如此,親朋好友不也如此嗎?遙想當年的一個故事結尾吧。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在一個雪夜,忽來興致,競從山陰家中出發,披蓑泛舟過剡溪,去尋訪好友戴安道。待至戴家門口,卻轉身吩咐泛舟而歸,不敲門,不會友。人問其故,答: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又何必見安道呢?

相關焦點

  • 《詩經》中的鄉愁‖《泉水》,一首遠嫁女的思鄉之歌
    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於幹,飲餞於言。諸姬,衛國的同姓之女,衛國姓姬。聊,一說心願,一說姑且。泲、禰、幹、言,均為衛國地名。餞,以酒送行。行,嫁,女子出嫁。一首描寫遠嫁女思鄉的詩。
  • 永遠的《思鄉曲》
    永遠的《思鄉曲》馬思聰作曲的《思鄉曲》,堪稱世界精品的傑作,是我國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際舞臺、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創作於外寇入侵,烽火狼煙的歲月,這首充滿濃鬱鄉思鄉情鄉愁的愛國歌曲,撥動了被日寇所逼而離鄉別井的中國人的心弦,成了一支流傳全國的抗戰歌曲。
  • 最幸福的採葛女子:從歸寧看《周南·葛覃》裡的自由生活
    連新嫁的女子都如此小心翼翼,就知道《詩經》裡的女子是多麼幸福,就如《周南·葛覃》的這位採葛女子: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 「歸寧」的意思和用法-中新網
    「歸寧」的意思和用法 2014-05-26 16:22:3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責任編輯:範超 2014年05  廣東讀者 田辛墾  田辛墾先生:  「歸寧」是個來自文言的詞,較常見的意思有:  1、出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例如:  (1)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詩經·周南·葛覃》)  (2)妻防遠嫌疑,不肯歸寧。
  • 塗磊說:讓你遠嫁的男人不值得,他值得|但我承認,不要輕易遠嫁
    奶奶只是搖一搖頭,無語凝噎。那時候的我依然一心為愛去遠方。2,遠嫁後:動車也有慢的時候從湘南小城到了太原盆地的西邊,為了愛來到了這山長水遠的他鄉。積日成歲月,最初的新鮮感、最初的被夫家的呵護和關照,也終究會被思念故鄉的心情衝淡。好在我是經歷過千般思量後做出遠嫁他鄉的決定。
  • 中國第一位女詩人思念家鄉寫下一首詩,家是離開又瘋狂想念的地方
    這可能和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傳統有關。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男人在外打拼,女人持家。所以,古代有很多描寫遊子在外漂泊孤獨無依的詩詞,有遊子卻沒有遊女。因此,思鄉的主體就是男性,因為女性從來沒有離開家。《詩經》中有一首詩不符合這種傳統,思鄉的主角是一位女子,這首詩名為《泉水》,一起看看這位女子為什麼思鄉吧。
  • 唱片推薦丨呂思清《思鄉曲》
    點擊播放 GIF 0.0M喜歡這個音樂嗎?他曾被鄧小平向外賓自豪地介紹為「我們有個七歲的娃娃,已經能拉外國的小提琴曲」,八歲時成為中央音樂學院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學生,十一歲被大師梅紐因選到英國深造,十七歲成為奪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賽金獎殊榮的東方第一人。然而這位天才的小提琴之路,註定是一條遠離故土親人、獨自求索的道路;他心中的思鄉濃情,註定會格外刻骨纏綿感人至深。
  • 永遠的《思鄉曲》——夢牽魂縈故鄉情
    永遠的《思鄉曲》——夢牽魂縈故鄉情 馬思聰作曲的《思鄉曲》,堪稱世界精品的傑作,是我國第一首真正走上國際舞臺、被外國小提琴大師演奏的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創作於外寇入侵,烽火狼煙的歲月,這首充滿濃鬱鄉思鄉情鄉愁的愛國歌曲,撥動了被日寇所逼而離鄉別井的中國人的心弦,成了一支流傳全國的抗戰歌曲。引發了一代代愛國愛鄉炎黃子孫的共鳴,成為了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不朽的經典。
  • 《詩經》:歸寧之歌
    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這是一首歡快的女子歸寧之歌。在古代,回娘家幾乎就像是已婚女子的一個節日。不但可以和久別的親人團聚,而且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重溫少女時代的生活,包括陶醉於大自然和詩意勞作的歡愉。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對歸寧的強烈嚮往,它是全詩的靈魂,儘管此詩寫的是歸寧前的情景。
  • 經典嶺南 | 《思鄉曲》中思鄉人:音樂鉅子馬思聰
    但對於有小提琴考級經驗的朋友來說,以下這首曲,你一定很熟悉:作為中國第一代小提琴音樂作曲家與演奏家,誕生於海豐縣海城鎮的馬思聰9歲跟隨父親來到廣州入讀廣州培正學校寄宿讀書。在這裡,他學會了吹口琴、彈月琴,還能用月琴演奏曲調悠長的粵曲。
  • 遠嫁女子遭婆家和丈夫家暴後下落不明:遠嫁,是一條不歸路
    今天一早,又看到了一則家暴新聞:遠嫁女子被家暴離家出走失聯,丈夫手寫7頁道歉信。事發廣西桂林。12月2日,被家暴女子老公李亮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老婆,回來吧,我們需要你……」可在半個月前,在11月21號那天,卻是他自己親手把妻子曾女士給「打」走了。李亮說,我們從高鐵站下來直接去了工廠,問了很多人都說她已經辭職有一個星期,我一點也不知道。
  • 李子恆的思鄉曲
    李子恆後期的那些思鄉音樂,比起他寫過的那些流行歌,似乎熱度消減了不少。經過多年的沉澱,後期李子恆創作了《母親的容顏》、《落番》、《回家》幾張反映臺灣景象與傳遞思鄉情懷的專輯,李子恆借著他的音樂,向人們講述一個遊子的思鄉之情。李子恆,金門人,十六歲離開金門乘船前往臺灣就讀,此間由於思鄉情切,曾回到金門就讀過一段時日,後又去到臺灣繼續學業。
  • 《詩經·國風·葛覃》:收葛治葛,織衣浣衣,歸寧父母
    現代人普遍認為,這是一首寫出嫁女子準備回娘家探望父母的詩。《毛詩序》則說:「《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毛詩序》實則不然。因為,在《葛覃》詩歌的三章十八句中,只有第一章的三個詩句和最後一章的三個詩句與「葛」完全無關,而諸家的解釋卻基本依託於末章這三句。
  • 【中國藝術歌曲】「新中國第一男高音」黃源尹:《思鄉曲》
    ……」        這首著名的《思鄉曲》(夏之秋曲),當年就是由黃源尹唱開的,至今在海外華人社會流傳甚廣,多麼優美、感人的歌聲呀。然而,這麼一位優秀的男高音歌唱家,一生坎坷,頗為傳奇,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1921年12月29日,黃源尹(英文名Jamson)生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棉蘭市一個華僑商人家庭。祖籍福建南安,父經營「源錦商行」生意。
  • 呂思清超技小提琴《思鄉曲》發行,三百年名琴再現!
    呂思清小提琴《思鄉曲》琴聲染鬢、弦意暖心,半生客愁、凝成這一刻回眸。那就一定要好好去欣賞這張《思鄉曲》專輯。這張呂思清小提琴作品《思鄉曲》琴音飽滿甜美亮麗,兼有木質的溫暖,琴腔的共鳴豐潤,擦弦質感清晰可辨,可以作為名琴音色示範碟,收錄作品首首動聽,演錄俱佳的小提琴,值得珍藏。
  • 18歲臺灣女孩不顧父母反對遠嫁非洲,悽慘下場給所有女性提了醒
    曾經就有一位18歲的臺灣女孩不顧父母的反對遠嫁到非洲,以為從此能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誰料想自己的丈夫竟然是個十惡不赦的魔鬼。故事的女主人叫做林碧春,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臺灣女子,曾經在百貨商店做專櫃小姐,不過也有人說她是高雄愛河畔的酒家女。
  • 女子被丈夫及其兄弟家暴後失聯,與遠嫁沒「半毛錢」關係
    以免有的網友事件的來龍去脈,知姐先簡述一下事情的大概情況: 從江西遠嫁到廣西的曾女士, 因為不堪忍受婆家人和丈夫的家暴而離家出走10多天,仍無消息。 曾女士出走時,沒有帶錢和手機,正值冬天,曾女士此刻的身體狀況以及生命安危讓人擔憂!
  • 歸寧
    我們行到街角時,甥女早經等在門外了。奪門奔回院子裡喊:「舅舅舅媽來啦!」一家人都迎出來了,有貴客登門似的。妹妹拉住妻子的手,笑著叫了一聲:「嫂子」。父母和妹夫立在一旁,寒暄幾句。妹妹引我們到屋裡坐下。妻子步子有些遲疑,大約是懷有身孕的緣由罷,行動起來顯得有些笨重。一歲半的外甥終是吃不消昨日裡的長途顛簸,睡下了。「舅舅,你放幾天假?」「一天。」
  • 《詩經》之美,葛覃之歸寧歌
    我翻閱了一些資料,決定寫下了這個符合西周時期貴族女子教育的一個歸寧故事。《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奶娘,奶娘,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告訴你。」
  • 罪臣之女劉解憂:和親後三嫁烏孫首領,為大漢做出巨大貢獻
    和親只是統治者維持短暫和平的手段,卻是那些和親女子一輩子的噩夢。 自漢朝以來,一直到清朝,歷朝歷代幾乎都出過和親女子,被朝廷嫁予外邦,那些女子雖然都以公主身份出嫁,但是真正的皇室公主怎肯嫁到一個遠離故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於是和親的人選多從王室親眷或者宮女中挑選,在漢朝,還有一種身份也會被當成和親對象,那便是罪臣之女,劉解憂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