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是一部典型的反烏託邦電影,在創意上類似於一部短片——《下一層》,但是張力明顯更強。電影的背景是一座由上而下的垂直監獄,每一層關押兩個人,這些人要麼是犯人,要麼是自願進來的。
每一天都會有一個站臺從上層緩緩落下下層,站臺上有實物,落到那一層哪一層的人可以盡情吃,下層的人只能吃殘羹拌飯,底層的人往往連骨頭渣都沒得吃。
我們姑且把這個監獄理解成一個社會過度,它有其自身的體質——自上而下的資源分配權。人們或是被逼或是自願的進入這個監獄,就得在既定的體制下生存。有的人帶著武器,有的人帶著書。在能吃飽的上層,自然有講文明的空間,而在肚子也填不飽的下層,幸運的能吃到上層者的剩飯,底層的人只能人吃人。
《飢餓站臺》以新穎而其他的方式揭露了人性的貪婪,在這一種體制下,溫飽解決不了,要用文明來進行改革是不行的,只有在食物鏈頂端的人才有權力或者是機會來制定規則,最起碼也要足夠靠上。他們可以飽暖思淫慾,也可以騎在下一層頭上拉屎。
所以必須從外界入手,強制改變。
和其他來監獄坑的人不同,男主格倫是自己選擇進入監獄的。入監獄之前,格倫的想法很理想,很烏託邦。他說他就是來戒菸的,順便看完《堂吉訶德》這本書。
男主把監獄坑當成一個避世的桃園,他幻想這裡的人遵守規則,禮貌謙讓。但是顯然,監獄坑實際是一座為生存而廝殺的決鬥場。
格倫帶的書,早已預示,他註定是一個監獄坑版的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是西班牙的文學瑰寶,西班牙電影吸取這本書的思想,也在情理之中。
堂吉訶德是一個落魄的鄉紳,愛好騎士文學,於是他決定效仿騎士,出門行俠仗義,最後卻吃了一身苦頭,直到臨終前才清醒過來。
這個人物還延伸了一個詞彙,叫「堂吉訶德式」,特指那些與現實相悖的理想化做事方式。
格倫想在監獄裡把書看完,後來又想通過底層傳遞讓大家定量進食,完全打破所謂的監獄坑的機制。
現實卻是,但是根本沒人搭理他,都認為他是個瘋子。他一個月都沒看完這本書,然後下個月就被分到任人宰割的171層。
接著,在這個弱肉強食的坑裡,大家都顧著自己吃飽,誰還有時間顧著別人?最殘忍的是,設置監獄坑的上位者們,從來都沒有訂下所謂的機制,坑裡的人所作所為最後都只是搏命的徒勞。
在這裡,格倫的理想化顯得那麼可笑,現實猶如洪荒猛獸一樣吞噬著格倫,直到他不得不屈服於現實。電影中,最後格倫為了堅守自己的底線,一頁一頁的把書吃掉,同樣地,伴隨著吃掉的還有自己的理想。
格倫剛來到監獄的時候,被隨機分配到監獄的第48層,他的獄友是一位老頭。隨著一聲警報響,一個裝滿食物的平臺緩緩落下,老人開始狼吞虎咽,吃得特別香。
不明所以的格倫看著被吃過的飯菜,當然不適應,只拿了一個看起來很乾淨的蘋果。但是不一會監獄開始發熱,原來只有在平臺落下的時間,食物是你的,如果你違規,就會被熱死。格倫無奈,只好扔掉蘋果。
老人接下來為格倫答疑解惑,老頭是因為犯罪才進來的,其實現在48層已經很不錯了,有充足的食物,原來在一百多層,平臺到那時,什麼都沒有了。
格倫問他是如何生存下來的,老人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格倫說:那時正好有一具屍體掉下來,才得以生存。
第二天,平臺降下來了,還坐著一個女人,格倫嘗試和她說話,可是女人根本不搭理他。老人告訴格倫,這女人每個月都會隨著平臺下來,是來尋找自己兒子的。
平臺繼續下降到49層,49層的兩個人看見有女人,瞬間獸性大發,格倫想要去阻止,卻沒辦法下去。
不過格倫的擔心顯然是多餘的,沒一會就發現女人重新坐在平臺上,那兩個人都被女人殺死。接下來,格倫適應了監獄的生活,和老人一起看書,探討劇情。
很快一個月過去了,接下來他和老人被分配到了第171層,格倫醒來發現自己滿身布條被緊緊綁在床上。老人告訴他,咱們運氣不太好,被分到171層,這裡不可能會有食物。老人表示不會殺他,但是會慢慢從他身上割下來幾片肉,供自己生存。
正當老人開始對格倫下手時,平臺緩緩落下,上面還有那個尋找兒子的女人,女人幫助格倫把老人殺了,就又隨著平臺走了。
後來,被餓的受不了的格倫終於爬向了老人的屍體。
就像老頭的口頭禪:我是一個利己主義者,雖不是大惡之人,卻在弱肉強食的監獄坑裡,在被動的情況下選擇以犯罪的手段生存下來。
是啊,人性的善代表的是美好,可是人性的惡,在極端的環境下也會被逼出來,能夠堅守住底線的少之又少。
電影另一方面說的是階層固化,信息永遠是沒辦法向上傳遞的。格倫第二個室友是以前在監獄上班的女人,而且在33層。新室友向格倫揭示了監獄的設立目的:監獄一共有200層,如果這裡每個人只吃定量的食物,其實是夠吃的。我們認為這裡有一天一定會發生改變,人們肯定會自發團結起來,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因此這座監獄其實就是一座人性實驗室。
格倫在監獄裡經歷了兩個月,他笑了,自言自語說道:自發團結?這裡永遠都不會發生改變。後來,事實也確實如格倫所說的。
但是新室友並不死心,每天都會把食物定量分配,然後和下層的人重複同一句話:我為你們分配好了食物,請吃你們那一份,並為下層的人準備相似的分量。結果不用說,根本沒人搭理她。
格倫看著新室友,覺得很像剛進來的自己,就出頭對下一層的人說:如果你不照著做,我就把屎抹在盤子上。下一層的人無奈,只好照做。
所以永遠不要想著自發改變這件事,因為人的階級不同,狀態也不一樣,下層人要靠制度約束,而上層人只能靠自覺自發,這也就是現代社會繁榮昌盛的原因,道德體系讓富人願意用慈善去救濟窮人,保證這碗飯,即使吃到最後一口也能有盛的,而站在中間的我們,如果不能幫助下層人,至少請守住底線。如果可以,這座監獄就可以拆了。
男主在後來第六層的時候才能有所作為,越往下的只能等待機會,在這過程裡,暴力比說教更有效。
越往下,生活越可怕,底層就是吃人的地獄。
上層人吃飽喝足,中層勉強維持體面,下層連骨頭都舔不到,所以人性的惡就被激發出來,只能人吃人。
從電影裡可以看到,上層人揮霍無度,下層人就是殘羹拌飯,輪到最底層,就只能是人吃人了。但是,是不是我們就要怪上層人呢?因為如果下層人站在那個位置上,大部分還是會那麼幹,他們已經太餓了,就像你聽過的那個寓言故事:勇士在殺死一條龍之後,自己會變成那條惡龍。
從0層開始,下一層的人就只能吃上一層人的剩菜剩飯,越到下層,面臨的選擇也就越少,能過有一口吃的就已經很不錯了。
而在現實社會,所謂的上層擁有更多的權力、財富、機遇等等,越往下走,這些就會越貧瘠。
監獄坑的設定,每個人每個月都有可能換層。有的人可以從上層人變成下層人,這也就意味著他需要吃殘羹剩飯或者面臨生死抉擇。有的會從下層變成上層,也就可以在這一個月裡吃香的喝辣的。
在監獄坑裡呆久了,很多人自然而然就會接受這個設定,忍受樓層高低帶帶來的貧富差距。他們一方面抱怨來自上層者的掠奪,但是當自己身處上層時,曾經的抱怨又成為了新一輪的掠奪,也可以理解為「報復」,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這種頻繁變動的社會階級養成了監獄裡大部分人思考的惰性,反正我只要熬過這一個月,下個月就有可能上位,誰又在乎其他人的生死呢?
在這個極端監獄坑裡,既映射了一部分社會現實,也探討了「人性本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