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西班牙懸疑驚悚片佳作頻繁出劇,今年的《飢餓站臺》是加爾德·烏魯蒂亞的長片處女作,雖說導演是新人,但是影片中的引人入勝的鏡頭和精彩的內容,反而算是向電影界提交出具有獨特個性寓意深刻的趣味作品,一定程度上給新人導演和西班牙電影業在電影界增添不少分數。
《飢餓站臺》的故事基於虛構現實的「階級社會」監獄坑,它是一座垂直應該有著幾百層的監獄,監獄的每層只有一個房間,裡面關押兩個犯人,只有兩鋪床和水,在這裡最用重要的是「吃」,而食物的派送方式是按樓層順序,食物就是在監獄中間升降機依次往下送,食物越往下越少,到一百層左右基本上連渣渣都不剩,且食物停留在每一層的時間是很短的,犯人也不能把食物留在房間,否則房間的溫度會變化,犯人就會冷死或熱死。在這樣的環境法下,主人公由原來相對理想的人性,變得激進起來,以至於不惜犧牲一切代價地把監獄中的種種不平等的可怕現象反映到原以為監獄中的一切是公平有序、沒有不公和紛爭的平臺,希望可以乘坐一張單程票上的魔鬼送菜升降機來保護「義大利奶油布丁」。
人物人設解剖
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深刻地代表現實中的各類人設。
主人公格倫,就是理想主義者,他並沒有犯罪,而是自願「入坑」,一是想找個封閉地方戒菸,二是想拿到六個月後管理者發放的「吃苦耐勞資格證書」,為今後找工作加分,他帶進去監獄的書就是《堂吉訶德》,此情此舉也就是寓意主人公格倫為了目標不惜頭破血流的理想主義者(確實如此),從一個理想主義者變成革命者,懵懂中置身這個表面看起來是平等、理想化,實質卻是階層明顯分割、處處充斥著紛爭和不平等的平臺,雖說身處如此艱難的監獄中,但是格倫還是滿懷希望,覺得只要用自己的行動捍衛和爭取想要的,還是可以做到的,再加上片末333層中(也許根本就是沒有333層)出現的小女孩就是格倫心中的希望(就像堂吉訶德幻想成風車是敵人),是他為何鬥爭到底的革命意志。
同層的老人,代表現實中遊走在各個階層的自私自利主義者。現實中總會有這樣的一類人,ta們總會因為生活、工作上的利益,用上各種各樣的手段去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哪怕過程中傷害他人也沒有關係。
帶著寵物狗的女人,代表生活在烏託邦幻想的理想主義者。在存在不公的現實中,總是有一部分心存善意過於理想的人,影片中的寵物狗的女人,也是赤裸裸的反映出她出身上流,哪怕她深處有上頓沒下頓的監獄,她也天真的認為食物是平等分配的,且只要自己遵守好規則,其他人也是會這樣守規則的。赤裸裸的諷刺了現實中部分上流社會的不知基層生活是如此水深火熱。
影片中拉繩子的黑人小哥,代表對生活、未來抱有希望的中/下層階級同胞。他跟主人公有點不一樣的是黑人小哥知道現實是殘酷的,也知道自己身處的環境是惡劣的,要擺脫這樣的困境,只有自我爭取。
路上遇到身殘志堅的睿智老人,代表著中/下層階級中小部分的智者指路人。這一類人往往是中/下層階級的精神領袖,但自身的能力有限,需要通過號召或感化他人去幫他實現夢想的一類人。也映射出現實社會中的各種精神領袖。
環境設計剖析
每天被派送的食物,寓意生活、社會的自然資源。資源就是這麼多,烏託邦中的理想社會中(對監獄生活一無所知的平臺),資源是人人平等分配的。但是現實(監獄)原本充足的食物資源被上層人(現實中的資本得利者)肆意揮霍和糟蹋,導致下層人(無產階級)食不果腹。
上不見天下不見底的圓形監獄,寓意外表看起來是平等公正的空間,每一層都是平等平均分配的。也映射出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社會的階層。
對監獄內部一無所知的廚房,寓意上流社會的操控者。對中/下層階級的實況一無所知,一昧按照自己所處的環境去衡量和猜度中/下層階級的生活,也很諷刺地揭示了現實的現狀。
深思時刻
這部電影給人一個思考:在食物一定、人數一定的情況下,維持一個社會系統可有兩條路徑——一是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二是公平模式,平均主義。第一條在一定程度上激發社會的活力,讓每個人都為生存而奮鬥。第二條只是為了大家可以活著,吃個半飽來換取低死亡率,但就缺乏競爭,社會死氣沉沉,出現官僚化。
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看看,假如是你,你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