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民「永記得」的第一書記紀德永
7月15日,星期三,陽光明媚。
一大早,通榆縣邊昭鎮五井子村村民吳國祥就穿好紅色的志願者馬甲,戴著遮陽帽,扛著鋤頭,向愛心超市示範田走去。
「這兩天天熱,紀書記怕我們曬著,張羅著早上把活幹了,其實都是莊稼人出身,這點熱算啥?」吳國祥邊走邊對記者說,樸實的臉上滿是笑容。
說話的工夫,來到了地頭,近200名穿著紅馬甲的村民早已齊聚在這裡。
「前段時間我去城裡孩子家住了,沒在的時候大家都有統一服裝了,我也得整一件去,參加集體活動穿統一服裝好看。」「活動結束你去找紀書記要,這都不是事兒。」「那你今天可得賣點力氣幹活,把衣服錢掙出來。」「哈哈哈……」
在說笑聲中,集合時間到了。吉林日報社駐通榆縣邊昭鎮五井子村第一書記紀德永放下籤到表,走到人群前。
老規矩,紀德永做起了動員:「咱們愛心超市示範田經過兩年的農家肥滋養,土質已經改善了很多,去年產的穀子和高粱非常受歡迎,今年還能賣得更好,大家收益也會更多,我們加把勁兒,把地裡的草再除一下。」
到底都是老莊稼人,話音剛落,村民們便分頭行動了起來,記者也拿起鋤頭除草,但始終找不到動作要領。
紀德永笑著說:「來,我教你,前手和後手這樣握著……」他邊說邊做示範。
「您也是在這裡練出來的嗎?」看著紀德永熟練地使用鋤頭,記者好奇地問。
「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後來當兵到部隊,這門手藝也沒丟,再後來從指導員的崗位轉業到報社,被組織派到咱們五井子村幫扶,這門手藝又派上用場了。」紀德永說。
「難怪大家這麼有組織有紀律,是您這位老兵帶得好呀!」記者說。
「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關鍵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還有全社會的幫助,村民們就有了動力。」紀德永說。
邊幹邊聊,一個多小時地裡的草就除完了。紀德永站在田間,高聲對陸續返回的村民們說:「今天是周三愛心超市營業日,大家都別忘了去換東西。」
上午9點多,位於村部二樓的愛心超市熱鬧了起來,村民們挑選著自己需要的物品,不一會收銀臺前就排起了長隊。
「今天早上除草賺的積分,加上之前的積分,換了兩桶豆油。」「我的積分上周換了東西,這次只換了一包衛生紙,再有活動記得叫我……」村民們邊排隊邊聊著。
「大娘,這是您的卡,請收好。」吉林日報社的駐村工作隊隊員們依次為村民們結著帳。
紀德永邊忙邊對記者說:「現在一周沒活動,大傢伙兒就找我組織活兒幹。兩年了,愛心超市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一改以往『輸血式』扶貧的不勞而獲之風,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現在村民的精氣神完全不一樣了。」
「咱們村易地扶貧搬遷到現在的小區,條件比以前好太多了,但剛住進樓房時還有人隨意扔垃圾,小區、樓道裡雜物亂堆。自從紀書記把愛心超市辦起來,就不一樣了,紀書記給我們發積分卡,制定了規則,亂扔垃圾、賭博打架等行為就會扣分,誰家分扣沒了,就不能享受免繳衛生費、物業費等待遇了。參加公益活動、孝老愛親……就會加分,獲得的積分能在超市換東西。」正在排隊結帳的吳國祥告訴記者。
「我們在愛心超市換不到自己想要的物品時,可以把想要的東西寫在『愛心回音牆』上,去年冬天我想要防腳裂的襪子,就寫上了,紀書記很快就把防裂襪給我找來了,聽說還是咱們報社在遼源的記者幫忙送來的。」村民付桂蘭指向收銀臺一側的留言板說。
「現在愛心超市還添加了『愛心服務站』,能夠為我們充燃氣卡、理髮和磨剪刀,我這就打算到樓下找老張頭幫我理個髮去。」村民於文信說。
「村裡老年人多,為了照顧大家生活,我們已經幫助村民們代充燃氣費10萬餘元,免費理髮和磨剪刀近700次。」紀德永對記者說。如今,五井子村的愛心超市已成為通榆縣脫貧攻堅成效中的一張名片,通榆縣大力推廣五井子村愛心超市的經驗,2018年以來,全縣已開設愛心超市21家,實現了易地扶貧整村搬遷安置區愛心超市全覆蓋。
「愛心超市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從最初的愛心超市到現在的『愛心超市+』模式,我們一直在發展和完善。」紀德永說。
「從2016年紀書記來村裡,一晃兒都4年多了,我們也脫貧了,紀書記的口碑不用我多說,大家都記在心裡,『永記得』!今天我也創個新,我琢磨著以後咱這超市乾脆就叫『美德銀行』吧。我們就是儲戶,存的不是積分,是美德。紀書記就是我們的行長,帶大家收穫的是文明,是未來。」村民於金蘭說。
「好,說得太好了,就叫『美德銀行』!」在村民們的一片稱讚聲中,「美德銀行」上線了。(記者張磊 尹雪)
(責編:關思聰、謝龍)